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但有时部分节段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于心肌表面,覆盖在该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MB),而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CA或tunnelled artery),这一复合体为“MB—MCA”,即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一般被认为是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不表现症状。近年有关MB—MCA引起心肌退变、与动脉硬化相关、心律不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甚至与猝死相关联等均有报告,这引起人们对MB—MCA临床意义的再关注。因此需要一种敏感、可靠、客观的方法来确定活体心肌桥的存在,以便对MB—MCA做出早期诊断,并对其是否引起心肌缺血机制及其与动脉硬化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MB—MCA临床意义。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技术在这些方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72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CHD)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结果,由2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诊断为MB-MCA.测量MB厚度、MCA长度及管径,记录MB-MCA位置、包绕情况、MCA两端成角情况,并记录MCA本身以及其近、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心肌桥近段、远段冠状动脉及壁冠状动脉自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6729例患者中发现MB-MCA总计1214例(18.0%),1262处.MB-MCA位于LAD者占90.7%(1145例).MSCT显示MCA可被心肌完全包绕(39.3%,496/1262)或不完全包绕(60.7%,766/1262).MCA长度为(18.6±9.0) mm.MB厚度为(2.2±1.7) mm.77.3%的MCA近端或(和)远端成角.MB-MCA近段和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3.3%和2.3%,MCA本身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为0.5%,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载MB-MCA冠状动脉全程和MB-MCA本身,并用于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技术在心肌桥-壁冠脉血管形态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心肌桥-壁冠脉(MBMCA)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根据CTA影像资料进行诊断与评估MB-MCA类型及MB长度、MCA狭窄程度,并与CAG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探讨CTA在MB-MCA血管形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97例患者均经CAG确诊为MB-MCA,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与比较对象,CTA在诊断MB-MCA发生类型中CAG诊断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 802、1. 000; CTA评估的浅在型MB-MCA与深在型MB-MCA患者MB长度均高于CAG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对MCA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与CAG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 CTA在心肌桥-壁冠脉血管形态评估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金标准CAG诊断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有效、准确评估MCA狭窄程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但有的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被心肌纤维覆盖,致使心脏收缩时该段冠脉受到挤压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该段血管被称为壁冠状动脉,而覆盖在其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1922年Grainiciance首先报道了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存在,此后国外有研究发现心肌桥尸解检出率高达15%~85%,而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活体患者心肌桥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5.
心肌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娄振宇  李学奇 《临床荟萃》2003,18(15):895-896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组织的浅层 ,若某部分或几部分走行于心肌纤维中 ,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 ,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 (myocardialbridge) ,这段血管则称为壁冠状动脉。笔者就心肌桥的发生、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1 心肌桥的发生及临床表现该症 192 2年由Grainiciann首先发现 ,196 0年Portmarn等[1] 首先描述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 ,呈现“吮吸现象” :冠状动脉某一节段收缩期变得狭窄、模糊或显示不清 ,而舒张期冠状动脉显影正常。一般认为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但也会受到后天的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刘凡 《临床荟萃》2012,27(23):2064-2066
冠状动脉正常走行于心外膜下,不受心肌收缩的挤压。冠状动脉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被肌纤维包裹,致使心脏收缩期该段冠状动脉受到挤压而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当某个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而走行于心肌内, 则将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 MC), 将覆盖在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 MB).1937年Reyman在尸检中认识到MB的存在,1960年Portmann和Lwig首先以冠状动脉造影描述了MB.通常,MB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但它亦可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和后处理,记录MB—MCA位置,测量心肌桥(MB)厚度、壁冠状动脉(MCA)长度、心肌包绕情况以及MCA两端成角情况,计算MCA狭窄率,分析MB厚度、MCA长度、狭窄率间相关性。结果:114例患者中诊断33例、36处MB—MCA,位于左冠状前降支25例,MCA平均长度为(20.0±12.3)mm,MB平均厚度为(2.1±0.7)mm,MCA平均狭窄率为(19.7±12.1)%,MCA长度、狭窄率、MB厚度间没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CTA可以准确显示MB-MCA。并可测量其长度,厚度,并评价MB—MCA冠脉的形态。[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有时行走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行走于其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壁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量不同程度地受控于覆盖其表面的心肌纤维.当壁冠状动脉被心肌桥严重挤压时可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笔者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一再分布201TISPECT心肌灌注显像法,探讨其评价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照分析16层螺旋CT与血管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能力.方法 回顾总结吉林油田总医院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和导管造影(CAG)检查者96例,并以导管法为金标准、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心肌桥的检出情况.结果 96例中CTA与CAG对MB-MCA的检出率分别为44.79%、3.13%~9.38%,两种方法发现MB-MCA的差异明显(P<0.01).结论 通过与CAG表现对照,16层螺旋CTA对MB-MCA的显示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海东 《浙江临床医学》2007,9(9):1278-1279
覆盖在心肌表面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my.oeardialbridge),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删脚coronaryartery)。这种冠状动脉特殊的走行变异致使心脏收缩期该段冠状动脉受到挤压而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绞痛、心率失常、心肌梗死,严重时可导致猝死。长期以来对心肌桥的诊断主要依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本研究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旨探讨多层螺旋CT对心肌桥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385例的MSCTA资料,及其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统计MSCTA发现MB-MCA的例数、段数,然后与CAG结果对照。结果 385例受检者中,CAG检出MB-MCA 61例,检出率为15.8%。MSCTA发现MB-MCA 103例/121段,其中左前降支(LAD)90例/108段(中段72例,近段12例,远段6例),对角支2例,左钝缘支2例,左回旋支(LCX)远段2例,右冠脉(RCA)7例(近段1例,中段5例,远段1例);且部分病例为单支多发:LAD两段10例,LAD合并对角支1例,LAD合并LCX 1例,LAD多段3例。MSCTA对MB-MCA检出率为26.8%,其中发生于LAD占MB-MCA的87.4%(90/103)。结论 MSCT具有安全、方便、准确、无创等优点,是心肌桥及MCA检出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指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动脉某一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覆盖该段动脉的心肌纤维则称为心肌桥,而被肌桥覆盖的血管则称为壁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动态电影技术观测心肌桥及其下的壁冠状动脉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变化,比较壁冠状动脉受压后狭窄率的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测值的差异,探索心肌桥的形态、位置、厚度与壁冠状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指标及其相对应的心功能变化,进一步评估心肌桥引起心脏突发事件的风险。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7-2011.12月我院8942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者中发现心肌桥病例630例,在行冠状动脉CTA前后一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者70例对照,采用多排螺旋CT动态电影技术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观测心肌桥,比较动态电影技术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测值的差异;结合Philips Brilliance心功能分析软件计算心功能的变化。结果:64层螺旋CT动态电影技术诊断心肌侨及壁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造影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动态电影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卡方检验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心肌桥的存在对射血分数及左室容积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CT动态电影技术为临床估测心肌桥的风险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应用DSCT对47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MB的长度、厚度及MCA受压缩程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记录MCA近段、远段邻近血管及MCA本身的形态变化。用Pearson等级相关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B-MCA检出率为27.9%(131/470),MB平均长度为(20.8±9.0)mm,MB的平均厚度为(2.3±1.1)mm,MCA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7.8±16.9)%;MCA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0.60,P=0.000),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21,P=0.540)。MB的厚度与MCA长度无相关性(r=0.18,P=0.101)。②62.7%(82例)MB-MCA桥前段或/和桥后段血管走行迂曲成角,且与MB的厚度相关(z=-3.15,P=0.002),而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z=-0.41,P=0.967)。③67例MCA在收缩期呈圆锥状改变,舒张期这种改变明显减轻或消失。经统计学分析,MCA的这一表现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2.91,P=0.004;z=-2.61,P=0.009)。④46例MCA相邻的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经统计学分析,MCA相邻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组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3.42,P=0.001;z= -2.89,P=0.004)。结论:DSCT可正确诊断MB-MCA的存在,并可判断MB-MCA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心肌桥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s, MB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7月~2008年7月285例在我院同时接受M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确诊的壁冠状动脉的影像表现,进行准确率的对比.结果 在285例患者中,MSCT检出MBs 59例存在82段壁冠状动脉,检出率20.7%.CAG检出16例,检出率5.6%.MSCT检出59例患者的82处MB,单支血管者42处,占71.19%.其他为2支或3支血管复合存在.壁冠状动脉在左前降支(LAD)者67处(占81.71%,近中段52处,远段15处).左回旋支(LCX)远段者4处(4.87%),钝缘支(OM)远段者2处,对角支(D1+D2)远段4处,右冠状动脉中远段5处.MSCT结果中有26支与CAG发现的心肌桥(28支)一致,以CAG为检测心肌桥的"金标准",那么MSCT的敏感性为92.86%.结论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是确诊壁冠状动脉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多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可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心肌桥是一种先天的解剖学异常[1],冠脉造影检出率为0.5%~16.0%[2],病理检查中发生率有很大差异,为5.4%~85.7%[3]。通常心肌桥被认为是良性的,但由于其使收缩期血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主要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部分被心肌纤维束覆盖,该纤维束称为心肌桥。心肌桥患者有多种临床表现,部分可表现为心肌梗死,易误诊。现报道疑似心肌梗死的心肌桥病变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完全性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c bridge-mural coronary artery,MB-MCA)的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患者CTA成像特点,根据患者有无临床症状将84例患者分为症状组(n=33)和正常组(n=51),分别观察完全性MB-MCA发生的部位,测量MB的厚度、MCA的长度并计算MB指数及MCA的缩窄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的CTA成像特点的差异.[结果]84例患者中出现MCA的共有103段完全性MB-MCA,其中前降支有68段,第一对角支11段,回旋支14段,钝缘支8段,右冠脉2段.症状组前降支段完全性MB-MCA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第一对角支段及钝缘支完全性MB-MCA发生率显著低于正常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和正常组MCA的长度无明显差异,但是症状组的MB厚度、MB指数和MCA缩窄率均高于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MB-MCA多发生于前降支,且前降支是引起症状的主要血管,MB的厚度、MB指数和MCA缩窄率越大,越易出现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实时心率对Revolution CT单个心动周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的可诊断性及有效辐射剂量(ED).方法 收集经Revolution 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左前降支MB-MCA受检者154例,记录即时心率分为Ⅰ~Ⅳ组,Ⅰ组43例(<70 bpm),Ⅱ组41例(70~80 bpm),Ⅲ组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