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背景:骨髓中存在多潜能干细胞,利用其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已成为近年来多种疾病治疗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高度选择性,并评价其短期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4在占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清洁级SD大鼠8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0g,62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0只作为假手术组.方法:造模成功41只,分为模型组(n=20)和动员组(n=21).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mL/d,连续7d:动员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2.5 mg/L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 μg/(kg·d),连续7 d.假手术组:在相应冠状动脉结扎部位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步骤相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mL/d,连续7 d.主要观察指标:1周后计数3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4周后比较3组大鼠存体心功能.并取大鼠心脏、肺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制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改变,毛细血管密度和CD34+细胞归巢情况.结果:①造模1周后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P<0.05),且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⑦造模1周时.动员组较模犁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CD34+细胞(P<0.05);4周时,动员组和模型组均末见CD34+细胞.各组大鼠肝脏、肺脏及骨骼肌各个时段则均无明显差异.造模后4周,动员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模型组(P<0.05),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心肌梗死后大鼠自体骨髓十细胞到外周血循环并归巢于梗死心肌,并可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短期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肺脏、肝脏、骨骼肌无明显组织学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一般认为CD34+细胞只能向血细胞分化,观察CD34+造血干细胞在"心肌样"微环境中转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及出生1~3 d SD大鼠乳鼠.在体外分离、培养CD34+造血干细胞,并将CD34+造血干细胞与分离出的新生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②将新生乳鼠心肌细胞的培养环境模拟为在体心肌细胞的生活环境即心肌样微环境.③在细胞培养瓶内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CD34+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D34+造血干细胞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结果①CD34+造血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3 d,CD34+细胞变成长杆状,即呈现较为一致的极性排列,靠近心肌细胞的CD34+细胞形态学改变更早、更明显.②共培养的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部分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CD34+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红色,同时其细胞浆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表现阳性,说明确实有部分CD34+造血干细胞转化成幼稚心肌细胞.结论将CD34+造血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CD34+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从而验证了体外"心肌样"微环境可以促使CD34+造血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转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归巢梗死心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归巢梗死心肌的可能机制。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用干细胞因子(SCF)动员骨髓干细胞,部分大鼠予激素干预治疗,另设AMI组为对照组。制模后24h杀死大鼠,取出心脏,免疫组化法了解归巢于梗死心肌的CD34细胞数量,心肌组织中炎症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表达量以及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应用SCF动员治疗后,AMI 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内SDF-1表达量明显大于AMI组和AMI 激素 动员组,同时,AMI 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内CD34^ 细胞数量也明显大于另两组。而AMI 激素 动员组的SDF-1表达量最少,其梗死灶内CD34^ 细胞数量也最少。AMI 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 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结论 应用CCF动员AMI大鼠骨髓干细胞后,其向梗死灶归巢的能力增强,较多的CD34细胞迁移到梗死灶内,并向心肌细胞等分化。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心肌梗死灶内SDF-1表达号上调是吸引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骨髓动员能否归巢到心肌病心衰受损部位,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尚无定论。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和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阿霉素心肌病心衰模型大鼠50只,分成2组,骨髓动员组30只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衰组20只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骨髓动员组其中10只在动员第6天处死,留取心肌标本,行CD34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剪尾取血,测量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同时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第5天,腹腔注射Brdu 50 mg/kg,连续4周直至动物处死。留取心肌组织,通过心肌BrdU单染、BrdU与肌球蛋白重链双染及BrdU与肌动蛋白双染确定单个核细胞的归巢,评价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向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分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骨髓动员组白细胞数及单个核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流式细胞仪证实骨髓动员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阳性率显著高于心衰组(P<0.05)。心肌CD34免疫荧光检测,心衰组阴性,骨髓动员组阳性。骨髓动员组心肌BrdU单染和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双染均呈阳性,心肌损伤处血管内皮细胞核呈BrdU阳性;心衰组均为阴性。骨髓动员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心衰组(P<0.001)。提示骨髓动员出单个核细胞,归巢到心肌受损处,对心肌病心衰大鼠模型心肌和血管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组织及其进一步分化的能力,以及激素干预后其归巢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完成。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心肌梗死+动员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以及心肌梗死组。①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动物分组干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于造模后即刻按30mg/kg剂量经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在造模3h后按30μg/(kg·d)剂量皮下注射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共5d,心肌梗死组大鼠则于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③于造模前和造模后24h和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各组大鼠制模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骨髓干细胞表面标记)表达百分率。④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检测造模后24h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边缘区组织中是否存在CD34阳性细胞;检测造模后24h、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⑤采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析造模后24h和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量。对图像进行平均灰度值测定,以此代表该组织切片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相对含量。灰度值的高低与表达量成反比关系。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后24h和4周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特征及细胞排列方向等组织学变化。结果: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24h和4周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表达百分率: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明显高于造模前犤(0.919±0.187)%,(0.834±0.110)%;(0.886±0.104)%,(0.794±0.296)%;(0.043±0.023)%,(0.041±0.028)%,t=2.679,2.354,2.413,2.208,P<0.05犦。②造模后24h大鼠归巢于梗死灶内心肌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多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607,2.816,P<0.05)。(3)造模后24h大鼠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大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825,2.341,P<0.05),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最少。④心肌组织学变化: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阳性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在动员干细胞24h后,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灶中有大量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为骨髓源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内皮干细胞等),同时还发现有与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胞核相似,但较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浆少而深染的细胞,其免疫组化检测CD34也呈阳性,考虑可能是浸润的骨髓干细胞正向心肌细胞分化早期,故形态幼稚。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由于激素治疗的影响,归巢梗死灶的干细胞数量少,因此骨髓动员4周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变性,融合成片,心肌组织排列有序的基本结构遭到破坏而瘢痕化;而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由于归巢的干细胞数量多,动员治疗4周时的病理切片可见核大、胞浆丰富、深染的心肌细胞,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结论:①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后,有较多干细胞向梗死灶迁移存活,在心肌微环境作用下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方向分化,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②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心肌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上调,可能是吸引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的原因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不依赖于冠状动脉血流的再通。④激素可阻断炎症反应过程,但同时也抑制了骨髓干细胞向梗死灶归巢。  相似文献   

6.
目的:一般认为CD34^+细胞只能向血细胞分化,观察CD34^+造血干细胞在“心肌样”微环境中转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及出生l-3dSD大鼠乳鼠。在体外分离、培养CD34^+造血干细胞,并将CD34^+造血干细胞与分离出的新生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②将新生乳鼠心肌细胞的培养环境模拟为在体心肌细胞的生活环境即心肌样微环境。③在细胞培养瓶内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CD34^+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D34^+造血干细胞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结果:①CD34^+造血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3d,CD34^+细胞变成长杆状,即呈现较为一致的极性排列,靠近心肌细胞的CD34’细胞形态学改变更早、更明显。②共培养的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部分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CD34^+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红色,同时其细胞浆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表现阳性,说明确实有部分CD34^+造血干细胞转化成幼稚心肌细胞。结论:将CD34^+造血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CD34^+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从而验证了体外“心肌样”微环境可以促使CD34^+造血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转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移植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大量、系统的实验数据.神经生长因子可调控神经元再生所需的微环境,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增殖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生长因子对其在脑梗死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40只/组.神经生长因子为北大之路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方法:大鼠颈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3组大鼠根据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后7 d,大鼠麻醉后暴露前囟,选取注射位点:前囟后方1.2 mm,中线向右旁开3 mm,硬膜下4 mm.单纯细胞移植组缓慢注入1×106个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入1×106个造血干细胞+200 ng神经生长因子,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半球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的分布,TC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2周仅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移植后3,4周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P<0.01).移植后1周,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1);第4周两组未见Brdu/CD34双阳性细胞,Brdu/Nestin较1周时减少,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P<0.05),且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明显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1);模型对照组始终未见Brdu双阳性细胞.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外源性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内存活、分化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 4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在超声微泡治疗前一天行G-CSF皮下注射预处理;B组仅行超声微泡治疗;C组仅行G-CSF皮下注射;D组为对照.于治疗后2周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EGF及CD34表达,评定心肌血管新生疗效.结果 A组心肌中有大量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较多;B组心肌中有部分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相对较少;C组及D组仅有极少量VEGF和CD34表达,未见明显新生血管.结论 超声微泡可刺激心肌内源性VEGF分泌,促进心肌血管新生,G-CSF能明显增强其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组织及其进一步分化的能力,以及激素干预后其归巢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完成。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心肌梗死+动员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以及心肌梗死组。①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动物分组干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于造模后即刻按30mg/kg剂量经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在造模3h后按30μg/(kg&;#183;d)剂量皮下注射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共5d,心肌梗死组大鼠则于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③于造模前和造模后24h和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各组大鼠制模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骨髓干细胞表面标记)表达百分率。④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检测造模后24h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边缘区组织中是否存在CD34阳性细胞;检测造模后24h、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⑤采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析造模后24h和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了1的表达量。对图像进行平均灰度值测定,以此代表该组织切片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相对含量。灰度值的高低与表达量成反比关系。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后24h和4周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特征及细胞排列方向等组织学变化。结果: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24h和4周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表达百分率: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明显高于造模前【(0.919&;#177;0.187)%,(0.834&;#177;0.110)%;(0.886&;#177;0.104)%,(0.794&;#177;0.296)%;(0.043&;#177;0.023)%,(0.041&;#177;0.028)%,t=2.679,2.3.54.2.413.2.208,P〈0.051。②造模后24h大鼠归巢于梗死灶内心肌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多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607,2.816,P〈0.05)。(3)造模后24h大鼠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大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82.5,2.341,P〈0.05),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最少。④心肌组织学变化: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阳性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在动员干细胞24h后,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灶中有大量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为骨髓源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内皮干细胞等),同时还发现有与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胞核相似,但较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浆少而深染的细胞,其免疫组化检测CD34也呈阳性,考虑可能是浸润的骨髓干细胞正向心肌细胞分化早期,故形态幼稚。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由于激素治疗的影响,归巢梗死灶的干细胞数量少,因此骨髓动员4周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变性,融合成片,心肌组织排列有序的基本结构遭到破坏而瘢痕化:而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由于归巢的干细胞数量多,动员治疗4周时的病理切片可见核大、胞浆丰富、深染的心肌细胞,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结论:①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后,有较多干细胞向梗死灶迁移存活,在心肌微环境作用下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方向分化,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②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心肌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上调,可能是吸引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的原因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不依赖于冠状动脉血流的再通。④激素可阻断炎症反应过程,但同时也抑制了骨髓干细胞向梗死灶归巢。  相似文献   

10.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改善心脏功能的潜力,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向心脏归巢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大鼠体外培养的心肌组织对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培养大鼠心脏组织块,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只SD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心肌梗死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荧光染料DAPI标记间充质干细胞,利用transwell模型进行共培养,共培养48h.荧光镜下计数迁移细胞数,CD34/CD4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迁移细胞定性,免疫荧光检测迁移细胞CXCR4的表达情况,心脏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平均吸光度分析.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组单位视野迁移细胞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正常对照组未见迁移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迁移细胞CD44阳性而CD34阴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点,其膜受体CXCR4阳性表达.心肌梗死组及假手术组心脏切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心肌组织不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心肌梗死组心脏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提示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组织能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这一效应的实现可能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对重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静丙组)25例,使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0.4g.kg^-1.d^-1,连续静脉滴注5 d)及泼尼松(1 m g.kg^-1.d^-1);常规治疗组(常规组)使用地塞米松(40 m g/d),连续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静丙组为88.0%,常规组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建立稳定的严重烫伤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量化严重烫伤大鼠伤后总体蛋白代谢率.方法 采用严重烫伤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假伤组(n=10)和烫伤组(n=10),伤后4 d给予示踪氨基酸(2H标记的亮氨酸),给予示踪氨基酸后0.5 h,由腹腔动脉取血液标本.将血清样本沉淀取蛋白,分别进行亮氨酸衍生、酮异己酸(KIC)衍生、结合氨基酸处理,经过GC-MC检测,计算比较两组大鼠血浆游离氨基酸2H丰度、亮氨酸更新速率、整体蛋白质分解速率、整体蛋白合成速率.结果 (1)烫伤组血浆游离氨基酸2H丰度明显高于假伤组,烫伤组较假伤组增加了4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烫伤组亮氨酸更新速率为(236.2±13.1)μmol·kg-1·h-1,假伤组为(132.2±6.5)μmol·kg-1·h-1,烫伤组较假伤组增加了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烫伤组大鼠整体蛋白分解速率为(9.1±1.6)g·kg-1·d-1,较假伤组(5.1±0.5)g·kg-1·d-1有明显增加,前者较后者增高78.4%(P<0.05).(4)烫伤组大鼠整体蛋白合成速率为(5.1±1.8)g·kg-1·d-1,假伤组(4.8±1.1)g·kg-1·d-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烫伤大鼠为负氮平衡状态[(-4.0±1.0)g·kg-1·d-1].结论 严重烫伤会导致大鼠蛋白质分解速率增加,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高海英  曲鹏 《中国临床康复》2011,(23):4355-4358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后具有动员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的潜能,参与坏死心肌的自身修复,但外周血CD34+细胞与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采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发病第2,3,4,5,7,30,90,120天的外周静脉血及入院后相应时间点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的百分率。同时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于心肌梗死后第3天开始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第90天回降至基线水平。对照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关系,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呈负相关关系;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无相关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4~8d内给予干细胞治疗可适度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且较高的CD34+干细胞表达有益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垂体降调节的方式及合适剂量。方法将行IVF-ET的152例患者采用黄体期长方案进行控制性超排卵,并根据使用达菲林的剂型及剂量分为4组。A组38例,于黄体中期采用长效达菲林1.1 mg皮下注射1次;B组37例,于黄体中期采用长效达菲林1.25 mg皮下注射1次;C组37例,于黄体中期采用短效达菲林0.05 mg.d-1,每日皮下注射直至注射绒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D组40例,于黄体中期采用短效达菲林0.1 mg.d-1,月经第3-7天减至0.05 mg.d-1,每日皮下注射直至HCG注射日。结果B组的降调节时间最短、用药量最大、促性腺激素用药时间最长,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HCG注射日雌二醇(E2)水平高于A组(P〈0.05);C组HCG注射日孕酮(P)水平低于B组(P〈0.05)。4组周期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数、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效达菲林1.1 mg.d-1或短效达菲林0.05 mg.d-1的应用均能达到控制性超排卵的垂体降调节作用,并能减少促性腺激素用量及用药时间,且不影响IVF-ET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中药新风胶囊为主的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对其影响,并探讨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治疗A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S患者Treg的表达频率;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成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26例),研究组采用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即新风胶囊+中医辨证论治+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SASP),其余治疗同研究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用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并分析Treg在AS患者外周血中变化特点及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对其影响。结果①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结果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88.2%、41.2%,对照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65.4%、23.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健康体检者比较,AS患者的CD4+CD25+Treg、CD4+CD25+CD127-Treg表达频率显著降低(P<0.01);③与治疗前相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4+CD25+CD127-Treg和CD4+CD25+Treg表达频率均明显增高(P<0.01);研究组治疗后CD4+CD25+Treg表达频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CD4+CD25+CD127-Treg表达频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AS患者体内CD4+CD25+CD127-Treg表达频率降低;中医健脾单元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可能与上调AS患者的CD4+CD25+CD127-Treg的表达频率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尾静脉移植干细胞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宿主脑损伤区域内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尾静脉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获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Sprague-Dawley大鼠以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移植A组在造模后第7天、移植B组在造模后第14天通过尾静脉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不做处理。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7,14,28,35,42,49,56d,2个移植组mNSS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移植后7,14,28,35,42,49d,移植A组mNSS评分低于B组(P〈0.05)。模型组在造模后第35天、移植A组在第42天、移植B组在第49天时mNSS评分进入平台期。②2个移植组大鼠脑组织未见到CD11b、MPO单染阳性细胞,可见Brdu+Nestin、Brdu+MAP-2、Brdu+GFAP、Brdu+FⅧ,Brdu+VEGF双染阳性细胞。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途径移植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通过生成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因素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且未发现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及异常分化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脐带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避免了伦理的限制,来源丰富,可以作为种子细胞进行组织修复。目的:观察体外诱导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向许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利用神经细胞培养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维甲酸、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采用两步法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巢蛋白、S-100、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记技术检测许旺细胞特异性蛋白产物表达。结果与结论:脐带细胞培养第7天形态发生变化,部分细胞变成梭形。原代细胞培养10d左右可达80%~90%融合,细胞呈梭形。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有标志:CD44(91.4%),CD29(91.3%),CD105(99.2%),不表达CD34(0.2%),CD45(0.9%),CD14(0.6%)。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经第一阶段诱导后,细胞由短梭形变成长梭形或纺锤形,并出现聚集现象,由形状规则、表面圆滑的球形细胞团形成。第二阶段诱导后,有长梭形细胞从球形细胞团爬出,96h后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伴有多极现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示:长梭形多极细胞具有许旺细胞特异的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染色。结果表明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序贯应用雌激素(骨吸收抑制剂)和辛伐他汀(骨形成刺激剂)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愈合骨计量的影响。方法:选用32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去势组。去势组切除双侧卵巢,正常对照组只进行耻区皮肤单纯切开术。卵巢切除12周后于大鼠胫骨近骺端植入纯钛螺纹状种植体并将去势组随机分为4组:雌激素组(B组)、辛伐他汀组(C组)、序贯组(D组)和去势对照组(E组)。雌激素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 mg/kg,3 d给药1次;辛伐他汀组:5 mg/kg,1 d灌胃1次;序贯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 mg/kg,3 d给药1次,2周后,灌胃给予辛伐他汀5 mg.kg-1.d-12周,停药5周,再应用辛伐他汀5 mg.kg-1.d-1灌胃3周;去势对照组:单纯饲料喂养,无药物干预。种植术后12周全部处死,摘取胫骨。标本制作带种植体的不脱钙切片,行骨计量学观察。结果:比较结合骨板宽度,骨小梁直径,松质骨区种植体-骨接触率及松质骨区骨量,D组与A,B,C,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性骨质疏松可阻碍种植体和骨组织的结合,使种植体周围骨小梁减少,结合骨板和骨小梁变得菲薄,序贯疗法可有效促进骨形成,从而提高骨组织对种植体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