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小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方法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1 mg/kg,bid,连续14 d,制备小鼠心肌肥厚模型,造模后第2天开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白藜芦醇混悬液(60、30 mg/kg)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12 h,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取心脏称重后计算全心重量指数及左心室重量指数;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心肌肥厚模型组心脏重量指数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提高,血清LDH、CK活性及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病理切片可见心肌肥厚改变;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治疗组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心脏重量指数下降,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降低、LDH及CK活性降低(P<0.05),病理切片可见损害较模型组减轻。结论白藜芦醇对Iso所致小鼠心肌肥厚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小鼠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已广泛用于临床实验研究。持续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即持续刺激β肾上腺素受体可导致氧化应激、钙超载、心肌炎症、脂质过氧化等,最终引起心肌缺血样损伤、坏死。本文就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损伤的机制及不同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在诱发心肌损伤模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MZ)不同干预时机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SD大鼠32只,其中2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ISO组)、TMZ1组、TMZ 2组,每组8只。用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ISO组在实验的第1-3天分别背部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0、10、5 mg/kg。TMZ1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剂量与时间同ISO组;从实验第8天起用曲美他嗪10 mg/(kg.d)灌胃治疗。TMZ 2组先用曲美他嗪10 mg/(kg.d)灌胃治疗7 d,再行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剂量与时间同ISO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同时继续行曲美他嗪10 mg/(kg.d)灌胃治疗。另8只大鼠设为正常组(NS组),实验的第1天起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3 mL,共7 d。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心脏指数(HW/BW)、左室质量指数(LVW/BW)及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情况。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原位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ISO组比较,曲美他嗪可明显减轻心肌细胞的坏死,减轻间质水肿。ISO组、TMZ 1组、TMZ 2组HW/BW、LVW/BW值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MZ1组、TMZ 2组HW/BW、LVW/BW值与I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MZ2组HW/BW、LVW/BW值与TMZ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O组、TMZ1组、TMZ2组A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TMZ1组、TMZ2组AI均明显低于ISO组(均P〈0.01),TMZ2组AI明显低于TMZ1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减轻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心肌坏死、心肌肥厚,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且曲美他嗪预处理后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恒定均匀磁场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恒定均匀磁场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急性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用注射ISO造成急性心肌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磁场对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及ATP、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肌酸磷酸激酶(CK)及对心肌组织损伤的影响.结果磁场组SOD活力及ATP分别为(607.4±98.6)U/g@HB-1、(4.2±0.7)nmo/mg@ww-1,显著高于ISO组的(443.5±91.2)U/g@HB-1、(3.1±0.6)nmol/mg@ww-1(P<0.01).磁场组MDA、CK水平分别为(61.3±7.9)nmol/mg@ww-1、(732.4±189.3)U/L,显著低于ISO组的(98.6±11.4)nmol/mg@www-1、(1358.9±231.5)U/L.同时磁场组的组织损伤较轻.结论恒定均匀磁场能有效地抑制ISO致动物心肌损伤,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外源性硫化氢(H2S)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三组(n=10):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NaHS组.模型组和NaHS组采用皮下多点注射ISO方法 制作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0.1 mL/100 g).NaHS组静脉注射NaHS(50 mmol/L,0.1 mL/100 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0.1 mL/100 g).给药后,记录三组大鼠70 min内心电图.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酸(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后处死大鼠,分离大鼠心脏,切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给药后10 min心电图ST段显著压低[模型组(-0.21±0.20)mV比对照组(0.04±0.04)mV,P<0.05].NaHS组心电图ST段在给药后30 min开始抬高[模型组(-0.18±0.16)mV比NaHS组(-0.09±0.06)mV,P>0.05],50 min基本恢复正常,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0.19±0.17)mV比NaHS组(-0.01±0.06)mV,P<0.05].NaHS组血清ALT、AST、CK、CK-MB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心肌病理学检查可见显著心肌间质水肿和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及嗜酸性变,NaHS组心肌间质未见显著水肿,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和嗜酸性变程度显著减轻.结论 外源性H2S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L—精氨酸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害心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对异丙肾上腺素(ISP)致害心肌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四组;①ISP组ISP40mg/kg/day×2,皮下注射;②对照组体重匹配的大鼠注射同容量的生理盐水;③L-Arg组腹腔注射L-Arg15g/kg/day×2;④ISP+L-Arg组。结果ISP处理的大鼠心重/体重比值、心肌内NO、钙的水平以及血清LD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心肌中GSH-PX及L-Ar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L-Arg可部分逆转ISP致心肌肥厚,心肌中NO、钙、L-Arg、GSH-PX及血清LDH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背景:交感神经系统在骨量的调控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假设体外交感神经分泌的神经递质能够促进破骨细胞形成,无疑为破骨细胞诱导培养增加了新方法.目的:实验拟观察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横断面设计实验,于2007-03/06在沈阳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生24h Wistar大鼠,体质量5.0~6.0g,雌雄不拘,用于分离培养大鼠成熟破骨细胞.异丙肾上腺素由武汉福鑫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分离培养大鼠成熟破骨细胞为原代组,以异丙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髓单核细胞为肾上腺素组,无异丙肾上腺索为对照组,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加以鉴定.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第3,6,9天3组细胞的计数,扫描电镜观察破骨细胞在骨片上的嗜骨能力.结果:肾上腺素组破骨细胞数目为原代组数目的3倍.其形态与原代组消化获得的细胞形态相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均阳性.扫描电镜显示肾上腺素组破骨样细胞在骨片上培养时产生骨陷凹.结论:在体外异丙肾上腺素对破骨样细胞形成有促进作用,形成的破骨样细胞在形态、特异酶及噬骨能力方面与经典分离培养的破骨细胞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胸细胞凋亡的方式,以期了解胸腺细胞成熟过程中克隆选择的调节机制。本文研究了异丙肾上腺素对胸腺细胞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异丙肾上腺素可使胸腺细胞凋亡。使体外培养的胸腺细胞死亡,出现典型凋主恨细胞的形态学改变,DNA断裂成片及电泳时出现典型的“梯状”DNA。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脉通预防性给药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SD大鼠24只,雄雌不拘。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心脉通高、低剂量组,每组6只。心脉通低、高剂量组:按大鼠体表面积换算量(10mL/kg)灌胃162,324mg/(kg·d)心脉通(用蒸馏水制成混悬液)药液。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同容量生理盐水。均1次/d,连续7d。②于末次灌胃给药后30~60min,将除对照组外的大鼠麻醉后,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4mg/(kg·d),连续2d,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心电图J点偏移≥0.1mV为造模成功。③采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30min和12h心电图ST-junction(J点)的位移。采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活力;分别按照TBA显示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等方法测定血清丙二醛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④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q检验。结果: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30min和12h,模型组心电图J点偏移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脉通高、低剂量组(P<0.05)。②模型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脉通低、高剂量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心脉通低、高剂量组(P<0.05),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心脉通低、高剂量组(P<0.05)。结论:心脉通药物可保护由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缺血心肌,该作用的发生与改善心肌缺血、减少自由基产生、提高抗过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受体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向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分化情况及其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Wistar大鼠,受体为雌性SD大鼠。受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2)。其中对照组仅行原位肝移植,实验组于术中经门静脉注射雄性SD大鼠骨髓干细胞0.5mL(1×107/mL)。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第7、14、21天切取肝脏,并行Sry原位杂交结合vonWillebrand因子(vWF)免疫组化的双标染色,观察受体骨髓干细胞向VECs转化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早期的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一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后第7天在肝组织内发现Sry与vWF双染阳性细胞,该细胞于第14和21天在血管壁出现。对照组肝脏病理学检查为急性重度排斥反应,实验组为急性轻到中度排斥反应。结论:受体骨髓干细胞能在移植肝的环境中诱导分化为VECs,表达vWF,并可部分替代移植肝本身的VECs;经门静脉输注受体骨髓干细胞可减轻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后B超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重450~550g,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周后再次开胸随机接受PKH26荧光标记的悬浮在磷酸缓冲液中的5×106/0.1mLMSCs或仅用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梗死部位注射治疗。结扎前、注射前、注射后2周及4周B超测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左心室收缩期末前壁厚度(LVSAW),注射后2周及4周时记录心电图并与结扎前、注射前进行对比。结果:与注射PBS相比,注射MSCs2周及4周后EF明显提高,LVSAW明显变厚。注射MSCs后4周的心电图与结扎后相比,ST段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梗死后MSCs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2.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创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治疗脑创伤(TBI)的疗效、机制及治疗时机。方法SD大鼠参照Feeney方法制作TB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自体BMSCs动员TBI急性期治疗组(B组)和亚急性期治疗组(C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和电迷宫试验检测大鼠脑功能,脑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estin和Ⅷ因子抗原,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B、C两组大鼠NSS评分、电迷宫试验错误反应次数均较A组显著降低(P〈0.05)。B、C组创伤早期脑组织水肿和坏死面积及晚期神经瘢痕形成均少于A组;B、C组BrdU+GFAP荧光双标阳性、BDNF表达和微血管计数均较A组显著增多(P〈0.05),B组较C组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Nestin表达显著高于A、C组(P〈0.05),而细胞凋亡数较A、C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动员的自体BMSCs向脑创伤组织区聚集、增殖、分化,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与TBI修复,改善大鼠脑功能;自体BMSCs动员治疗急性期和亚急性期TBI均有效,急性期疗效优于亚急性期。  相似文献   

13.
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缺氧/复氧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传代Wistar大鼠MSC,细胞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培养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作为MSC条件培养基;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先用5% CO2、10% H2、85% N2混合气造成细胞缺氧24 h,再给予95% O2 和 5% CO2混合气复氧2 h,建立缺氧/复氧模型.MSC 处理组于复氧时加入MSC 条件培养基,正常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复氧后用MTT法、乳酸脱氢酶(lactated dehydrogenase)法测定各组心肌细胞活性的改变;RT-PCR观察细胞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 < 0.01).与缺氧/复氧组比较,MSC处理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 < 0.01).缺氧/复氧组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明显增加,而MSC条件培养基可以减少Bax基因的表达,提高Bcl-2/Bax值,与缺氧/复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1).结论:MSC对体外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脑缺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线栓法制作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颞肌贴敷术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大鼠神经系统功能,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缺血、BrdU和Ⅷ因子抗原,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P〈0.01),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显示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缺血坏死面积、细胞凋亡数较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明显减少(P〈0.05),后两组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BrdU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较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均明显增多(P〈0.05),后两组BrdU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颞肌贴敷术联合白体干细胞动员可通过减少梗死面积,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减少缺血灶周围细胞凋亡,增进神经的再生与修复,改善脑功能。  相似文献   

15.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行冠状动脉结扎后分为AMI对照、辛伐他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合用药(辛伐他汀+G-CSF)四组,用药后1、2、4周处死大鼠,观察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及相应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心肌病理变化。结果用药后各时间段合用药组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均好于其它各组,病理切片中梗死交界处可见CD34+单个核细胞浸润,合用药组较为典型。用药后4周,辛伐他汀、G-CSF和合用药均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区血管密度;G-CSF和合用药均能使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升高(P<0 05或0 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降低(P<0 05或0 01),合用药更为显著(P<0 01)。结论应用G-CSF、辛伐他汀进行骨髓干细胞动员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3种物质作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基本辅剂,定向诱导犬第2代BMSCs,探讨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和成骨细胞的特征性鉴定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行犬髂骨穿刺,采集骨髓15~ 20 mL,全骨髓10% FBS 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将第2代纯化的BMSCs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mL)接种于含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的DMEM/FI2培养液的培养瓶(皿)中,体外扩增培养、传代.对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骨桥素以及Ⅰ型胶原相关蛋白免疫荧光化学检测鉴定细胞性质.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传代后细胞体积略变大;BMSCs成骨诱导增殖后电镜下细胞呈多边形,可见ALP染色阳性;经成骨细胞诱导培养14 d后,细胞骨桥素以及Ⅰ型胶原相关蛋白表达阳性.结论: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体外定向诱导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成骨细胞,且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把20只大 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试验组,每只大鼠均于24 h,7 d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心肌肌钙蛋白 I在24 h,7 d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迁移到 心肌,修复受损的心肌,减少心肌肌钙蛋白I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细胞动员疗法对心肌梗死大鼠冠脉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缺血心肌,建模后第24h、48h和4周时处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以及Ⅷ因子表达。结果使用干细胞动员剂后,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CD34^+浸润,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梗死灶及周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AMI组及假手术对照组。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在大鼠AMI模型中,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有效促进微血管形成;通过上调VEGF和VEGF受体Flk-1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缺血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