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在老年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对心肌再灌注水平的作用、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影证实病变处有明显血栓负荷,将患者随机分组,抽吸组39例患者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行PCI治疗,替罗非班组37例患者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抽吸组和替罗非班组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帧数(TFC)、心肌呈色分级、2h内ST段回落率分别是2.6%vs.16.2%、48.1±10.3vs.63.2±14.3、2.59±0.48vs.1.68±0.43,84.6%(33例)vs.62.2%(23例),抽吸组心肌灌注水平明显优于替罗非班组(均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抽吸组。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中,对血栓负荷重的病变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相比更安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潘庆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630-3631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与抽吸导管对慢血流的影响.方法 2009-01-2010-10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共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后血栓负荷重的急诊PCI患者进入研究,治疗组30例给予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再行PCI术,对照组30例直接给予急诊PCI术.比较两组间介入治疗术后对慢血流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发生慢血流为3.6%和1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与抽吸导管,可以改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慢血流现象.  相似文献   

3.
狄红彦  陈欣  卢成志  徐建强 《新医学》2012,43(10):722-725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对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支架植入前行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A组,53例)与常规PCI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B组,36例)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UCG及心电图结果.结果:两组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TIMI 3级血流、UCG所示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LVEF、术前及术后1h心电图所示的总ST段回落≥50%比率、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STEMI明显血栓负荷的患者,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后PCI术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不同顺序应用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97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被计算机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后行血栓抽吸)和对照组(48例,先行血栓抽吸再行冠脉内替罗非班注射),支架植入术后分析两组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另外比较患者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及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慢血流和无复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出院期间出血事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先行血栓抽吸再行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相比,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后再行血栓抽吸,在预防急诊PCI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 STEMI患者274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7例。血栓抽吸术后,观察组经血栓抽吸导管、对照组经指引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比较2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比率、心肌显影密度(myocardial blush grade,MBG)3级比率以及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TIMI 3级比率(75.2%)、MBG 3级比率(94.9%)及术后7dLVEF[(51.7±4.7)%]均高于对照组[62.0%、73.7%、(50.3±4.6)%](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血栓抽吸术后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增加心肌微循环灌注,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笔者收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6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高度血栓负荷。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和对照组(仅行PCI术)。结果 PCI术后,观察组MPG 3级以及TIMI血流3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时间(MACE)、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及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能显著改善高度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TMPG分级、TIMI血流,改善患者1年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前瞻性随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与单独应用Diver CE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比较发病<12 h、TIMI血流0~1级AIMI患者施行直接PCI前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有效性.观察PCI后ST段回落程度、心肌染色血流分级、随访30 d左心室射血分数(EF)、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6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Diver CE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联合组)和单独应用Diver CE抽吸导管(常规组)患者的年龄、男性、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症状发作到直接PCI时间等基线资料均匹配.两组ST段回落率[(69.4±12.3)%和(52.5±11.8)%,P<0.05]、TIMI血流3级获得率(93%和88%,P<0.05)和心肌TMP 3级获得率(72.0%和58.0%,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两组EF [(62.8±7.4)和(52.6±9.7),P<0.05]、MACE发生率(6.7%和15.7%,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栓负荷较重的AIMI患者在PCI前应用Diver CE装置去除血栓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急性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中常规抗凝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评价替罗非班对术后回复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 2007 年1 月至2009 年1 月,共110 例接受急诊直接PCI 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 患者.PCI 术后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6 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两组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两组间一般情况、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情况以及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成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IRA 的TIMI 3 级血流获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替罗非班组的校正TIMI 计帧数(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30.24 ±8.32) 帧vs.(37.72 ±17.68)帧,P <0.05],而TIMI 心肌灌注(TMPG)分级获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2% vs.77.8%,P <0.05),90 min ST 段抬高总回落百分比(smSTR%)快于对照组[(73 ±15)% vs.(61 ±2)%,P <0.05],术后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51.30 ±6.63)% vs.(48.02 ±9.98)%,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 急性STEMI 患者急诊PCI 治疗中早期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常规剂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经冠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实验组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后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10 d LVEF、BNP水平,两组冠脉慢血流发生率、术后2 h ST段50%回落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10 d LVEF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BNP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冠脉慢血流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术后2 h ST段50%回落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后行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可明显改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情况及心肌功能,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冠脉急诊介入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观察组采用冠脉急诊介入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梗死相关血管TIMI分级、ST段回落率、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梗死相关血管TIMI分级和ST段回落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SVI、LVEDVI和LVEF等心功能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SVI和LVEDVI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给予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促进心肌灌注的恢复,改善心功能,降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8例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密切与细致的观察护理。结果:通过密切细致的观察与护理,1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恢复良好,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效果满意,护理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8年8月~2012年8月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冠状动脉内用药组)和血栓抽吸联合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组(静脉用药组)各55例。比较2组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率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1]、矫正TIMI计帧数(CT-FC)[2]、用药后30d内出现事件、MACE发生率及术后30d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与静脉用药组比较,冠状动脉内用药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1);TIMI 3级比率升高(P=0.012);CTFC显示血流增快(P=0.008);左心室射血分数高(P=0.00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改变基本持平;围术期大出血发生率增多(P=0.08),无统计学意义;30d随访期间的严重不良心脏事件明显降低(P=0.015)。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的再灌注,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山莨菪碱预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改善心肌水平灌注的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行PCI的STEMI患者,初始血管造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2级,行血栓抽吸后,随机分配到A组(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1 000μg山莨菪碱,n=72)和B组(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生理盐水5ml,n=71)。所有患者入选时即予静脉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10μg/kg)然后以0.15μg.kg-1.min-1连续泵入36小时。主要终点为术后校正TIMI计帧数(cTFC)、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完全ST段回落率(STR)。次要终点包括TIMI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PCI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cTFC水平较低(23±8)帧vs(28±7)帧(P<0.01);STR率较高(70.8%vs 53.5%,P<0.05);TMPG 2~3级比例较高(70.9%vs 53.5%,P<0.05);CK-MB峰值较低(170±49)U/L vs(198±51)U/L(P<0.05);两组之间TIMI 3级血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vs 93.0%,P>0.05);术后2周LVEF水平较高(60±7)%vs(51±6)%(P<0.01)。结论 STEMI患者行PCI术中行血栓抽吸后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山莨菪碱不仅改善心肌灌注而且改善术后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患者116例,以抽签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行血栓抽吸导管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行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注射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电图回落变化、血小板聚集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MP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K-MB峰值、NT-Pro BNP、cTnI、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回落变化情况为完全回归、部分回归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调节患者血液状态,促进心电图回落,改善心肌缺血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出现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行急诊造影术后提示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及对照组(n=33)。对照组在急诊PCI时单纯给予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在PCI时行血栓抽吸并通过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比较2组术后血流TIMI改善率、ST段回落率、肌钙蛋白(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心绞痛发作、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负荷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0级、1级、2级、3级)分别为6.1%、33.3%、48.5%、12.1%及45.5%、42.4%、9.1%、3.0%(P<0.05)。观察组CKMB、cTnT峰值、6个月后LVEDD及MACE分别为(112.06±14.06)U·L-1、(57.82±15.81)ng·mL-1、(54.24±4.46)mm及15.2%,对照组分别为(140.67±27.4)U·L-1、(71.42±13.55)ng·mL-1、(57.94±2.90)mm及84.8%,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ST段回落率,1周后LVEDD、LVEF及6个月后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造影术后提示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患者,在PCI时行血栓抽吸并通过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TIMI血流,降低CKMB、cTnT峰值及MACE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22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为观察组,以单纯行PCI患者30例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直接支架植入率,血流TIMI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ST段回落幅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IRA)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NT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重度血栓负荷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急诊冠脉造影后提示靶血管为重度血栓负荷的患者86例,按编号单双数随机分为A、B两组各43例。其中A组血栓抽吸联合IRA内给予NTP(200μg)和替罗非班(10μg/kg); B组血栓抽吸联合IRA内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ST段完全回落(STR)比例、P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2~3级的比例以及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6月后其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术后大出血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TIMI3级血流更优,STR较高,TMPG 2~3级的比例较高,术后1周LVEF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重度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进行PPCI时,血栓抽吸联合IRA内给予替罗非班及NTP(200μg)与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相比,可以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脏功能,且不增加MACE事件及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予以血栓抽吸以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巩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330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A组172例PCI时予以血栓抽吸以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治疗,B组158例单纯予以PCI,对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的血流改善率与ST段的回落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不良事件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患者在术后其TIMI的血流改善率与ST段回落率,以及LVEF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均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结论 AMI患者实施PCI时,予以血栓抽吸以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冠脉血流,并降低无复流的现象,同时也能改善急诊PCI效果,不仅方法简单,而且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对患者预后也可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与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4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与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比较2组术后再灌注指标(包括TIMI 3级血流、ST段回落>50%比例)、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h,观察组TIMI 3级血流、ST段回落>50%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1周2组患者LVEDD、LVESD、LVE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LVEDD、LVESD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LVEF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1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87%比28.26%,χ~2=4.420,P<0.05)。结论 替罗非班与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有效完成梗死冠脉再灌注,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术联合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因STEMI行直接PCI治疗的老年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CI+血栓抽吸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PCI+血栓抽吸术+半量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3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的百分率、校正的TIMI帧数(CTFC)及术后无复流发生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CKMB峰值时间,术后3h心电图ST段较术前回落50%的百分率,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术后30d内出血并发症,术后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结果:1冠状动脉内注药后2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IRA的TIMI 3级、TMPG 3级的百分率、CTFC帧数及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的CK-MB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CK-MB峰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3注药后3h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4术后7d,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且LVED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5术后30d内,2组均未发生大出血,2组少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抽吸术后冠状动脉内注射半量替罗非班可改善老年STEMI患者心肌灌注,减轻心肌损害,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并未出现大量出血,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