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并发脂肪肝患者血清网膜素水平及其与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次就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93例CHC患者,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脂肪性肝病(FLD)将患者分为两组:FLD组(45例)和非FLD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等;HCV基因型、病毒载量等病毒学相关指标;肝脏酶学指标(ALT、AST);血糖[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TG、TC)以及网膜素水平等。结果 FLD组与非FLD组患者的BMI存在统计学差异。FLD组患者的TG水平明显高于非FLD组(P<0.05),而FLD组患者的ALT、AST、FINS、HOMA-IR以及血清网膜素水平明显低于非FLD组(P<0.05)。两组间病原学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网膜素水平与WHR、BMI、FINS、HOMA-IR、TG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HOMA-IR是血清网膜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R2=0.889,P<0.01)。结论 CHC患者伴发FLD与血清网膜素水平下降密切相关,而血清网膜素水平与病毒本身无明确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肝组织学改变与肝脏瘦素表达的关系。方法未经治疗的53例成年CHC患者分为肝脏瘦素阳性组26例和阴性组27例,以单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肝脏瘦素阳性率、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脂肪变分级有无差异。结果 CHC组脂肪变分级程度轻于NAFLD组(χ2=13.20,P<0.05),但两组分别在脂肪变1级和2级的肝脏瘦素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0.04,P均>0.05);两组在轻度炎症和轻度纤维化的瘦素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C组肝脏瘦素阳性率低于NAFLD组(χ2=4.54,6.86,P均<0.05)。两组CHC的肝脏瘦素阳性率在不同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是否发生肝脂肪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0.846,0.000,P均>0.05),CHC的肝脏瘦素阳性率与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脂肪变分级和血清HCVR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CHC发生肝脂肪变、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与肝脏瘦素表达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含量,探讨其测定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已确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7例,其中男57例,女50例。分别通过双缩脲法和溴甲酚绿法测定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含量。结果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均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72.4±10.7)、(39.8±7.8)g/L和(19.6±42.3)μ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0.6±4.8)、(41.9±3.6)g/L和(2.9±1.3)μg/L。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血清清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血清甲胎蛋白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04)。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清蛋白较健康人低,甲胎蛋白含量较健康人高,应定期随访和复查,同时对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情况也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1(PPP1R11)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自发清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于广州血液中心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中,血液样品HC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呈阳性的328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访结果中,HCV RNA检测结果呈阴性,但经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为HCV抗体呈阳性献血者纳入自发清除组(n=134);HCV RNA检测结果呈阳性献血者纳入慢性感染组(n=194).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PPP1 R11基因rs3807031位点基因型,分析其与HCV自发清除的相关性.结果 自发清除组献血者的平均年龄为(28.8±10.2)岁低于慢性感染组的(31.0±9.0)岁.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5,P=0.034).自发清除组中女性比例为35.8%,高于慢性感染组的2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994,P=0.005). rs3807031的等位基因A和C在自发清除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30.6%和69.4%,在慢性感染组中则为22.4%和77.6%.两组献血者rs380703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38,P=0.02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OR=1.957,95%CI:1.118~3.224,P=0.008)和rs3807031基因型(OR=0.650,95%CI:0.450~0.973,P=0.021)是HCV自发清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PP1R11基因rs3807031位点基因型与HCV自发清除显著相关,可作为HCV感染自发清除的预测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机体自发清除HCV的机制及分子标志物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邓麟宇  刘凤君  杨家红  刘聪  唐红 《临床荟萃》2008,23(22):1600-1603
目的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定量检测结果与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的检测结果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HCV 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抗-HCV,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ALT值。结果25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标本均为抗-HCV或HCV RNA阳性,其中:①抗-HCV阳性235例(93.6%);HCV RNA阳性197例(78.5%)。②抗-HCV和HCV RNA同时阳性181例(72.1)%;抗-HCV阳性,HCV RNA阴性54例(21.5%);HCV RNA阳性,抗-HCV阴性16例(6.4%);③ALT异常者164例(65.3%),其中HCV RNA阳性143例,HCV RNA阴性21例;ALT正常87例,其中HCV RNA阳性54例,HCV RNA阴性33例;HCV RNA水平与ALT异常率呈正相关(rs=0.468,P=0.000),而与ALT水平高低无相关性(r=-0.048,P=0.447)。结论抗-HCV和HCV RNA含量的检测在丙型肝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同时检测可以提高临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水平与ALT异常率呈正相关,而与ALT水平高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计213例,在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水平,观察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结果 213例患者累计甲状腺功能异常60例,占28.17%;其中治疗前甲状腺功能异常19例,占8.92%,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41例,占19.25%,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综合治疗后均完成抗病毒疗程。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见,经治疗后不影响继续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丙型肝炎病毒(HCV)载量及HCV抗体水平变化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HCV病毒载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HCV抗体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研究中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HCV-RNA阳性37例,阳性率54.41%;患者HCV-RNA的阳性率S/CO值1~5时,阳性率为11.76%(2/17);S/CO值5~10时,阳性率为45.45%(10/22);S/CO值>10时,阳性率为86.21%(25/29),随着S/CO的值增大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RNA阳性检出率与其HVC抗体水呈正相关,随着患者的HCV抗体S/CO值的升高患者的HCV-RNA阳性率升高。  相似文献   

8.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CV感染与糖、脂代谢紊乱的相互关系,为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预后判定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75例慢性丙肝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及HCV抗体及HCVRNA载量进行检测,并与7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 75例HCV阳性患者中,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5例,患病率为33.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V合并NAFLD组的TC、TG、ALT、TBA、FBG、GGT与单纯HC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以TG、ALT升高明显(P0.01),而AST、TBIL、LAP、HDL、LDL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病毒载量越高,合并NAFLD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HCV感染合并NAFLD可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并影响抗病毒疗效,肝脂肪变性及其伴随肥胖的控制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并阻止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段对血清HCVRNA阴转率的影响,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形式,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干扰素用药史等情况,HCVRNA定量统一采用RT-PCR法检测。结果:男女间总体HCVRNA阴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812,P=0.051);无干扰素治疗史的各年龄段男女间HCVRNA阴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干扰素治疗史的患者年龄<50岁的男女间HCVRNA阴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4,P=0.990),年龄≥50岁的男女间阴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87,P=0.030)。结论:性别、年龄及干扰素用药史可以影响HCVRNA的阴转。  相似文献   

10.
肝脂肪变性促进慢性丙型肝炎病程进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脂肪变性在慢性丙型肝炎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治疗前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59例,按照感染HCV基因亚型分为基因1b型组、基因2a型组和其他基因型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病例血清HCV载量,组织学评估各组穿刺肝组织炎症坏死、纤维化和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结果 HCV基因1b型和2a型感染患者占总病例的65.41%,63.52%(101/159)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不同基因型组间脂肪变性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基因型组HCV慢性感染者间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和脂肪变性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肝脂肪变性与肝纤维化和炎症活动度均密切相关(r值分别为0.34和0.29,P均<0.01),但HCV感染病毒量与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和炎症活动度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脂肪变性促进慢性丙型肝炎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自身免疫抗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与HCV-RNA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6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CV感染经RT-PCR证实。HCV基因型的检测采用Simmonds基因分型法。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SLA)、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SG)和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LMA)采用ELISA检测。结果 6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54例(87.75%)为Ⅰ型HCV感染,其中Ⅰa型4例(6.45%),Ⅰb型38例(61.27%),Ⅰc型12例(19.35%);4例(6.45%)为Ⅱa型;1例(1.63%)为混合型(Ⅰb型+Ⅱa型);2例(3.25%)为未分型。同时检测出Ⅰ型HCV感染的54例中有21例检出自身抗体阳性(38.9%),Ⅱa型HCV感染的4例中有1例检出自身抗体阳性(25%)。Ⅰb型和Ⅱa型混合感染的1例及未分型的2例均为阴性。62例HCV感染者中自身抗体阳性者共22例(35.48%),其中男7例(24.14%),女15例(44.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5.67±6.75)岁明显高于阴性患者(40.21±7.5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该地区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基因型分布以Ⅰb型为主。HC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与年龄及性别有明显关系,但与HCV基因型无明显相关。基因Ⅰ型HC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可诱发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但它是一过性的现象,在抗病毒治疗结束后部分自身抗体可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RNA水平与抗-HCV抗体和肝纤指标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HCV-RNA和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化学发光法检测LN、PCⅢ、CⅣ及放免法检测HA。并对抗-HCV抗体、HCV-RNA水平与血清肝纤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的96例抗-HCV抗体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RNA阳性52例,阳性率为54.2%。随着抗-HCV抗体的S/CO值升高,HCV-RNA检出率也在增高,分别为9.5%、37.1%和92.5%。高病毒载量组与低病毒载量组比较,血清HA、LN、PCⅢ及CⅣ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肝患者HCV-RNA阳性检出率与抗-HCV抗体的S/CO值有关,S/CO值越高,HCV-RNA阳性率越高。而RNA水平与肝纤指标水平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引起肝细胞受损,从而导致肝炎、肝硬化,甚至进展为肝癌,而且可能导致肝外组织损伤,引起多种器官病变,其导致的肾小球疾病称为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Cvirusassociatedglomerulonephritis,HCV—GN),对于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研究相对不够完善,就其发病机制上说,考虑为混合性冷球蛋白介导和非混合性冷球蛋白介导肾脏损伤两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镜下血尿伴或不伴有肾功能受损。为排除是HCV-GN还是丙型肝炎合并原发性肾脏疾病,其鉴别主要肾脏病理检查及抗病毒治疗后肾脏疾病预后情况。故其治疗方案制订上相对复杂,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其导致的肾脏疾病有不同的转归,对其预后说法不一,因此,探讨丙型肝炎病毒与。肾小球肾炎关系,总结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为将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雷湘  章必成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698-170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授受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变化.方法:根据IFN-α联合利巴维林抗病毒治疗的结果,将6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无应答组、终末应答组、持续应答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结束以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血清TIMP-1水平,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数据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血清TIMP-1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持续应答组血清TIMP-1水平进一步降低,终末应答组回升治疗前各组数据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以及治疗结束时,无应答组与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在治疗结束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6个月,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有明显差异(P< 0.001).结论: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随着病毒复制的受抑,血清TIMP-1水平也可得到改善;血清TIMP-1水平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出现应答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中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特征,为CHC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体检人群中CH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记录患者初次治疗时的 HCV‐RNA含量、丙肝病毒基因型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的(PLT)的水平。【结果】体检人群中共发现CHC患者58例,其中1b型占63.79%,2a型占17.24%,其他基因型占19.97%。体检人群CHC患者(HE组)与非体检发现的CHC患者(NHE组)相比,在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基因型分布、肝脏炎症相关指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体检人群中CHC患者HCV基因型以1b、2a型为主,ALT、AST、HCV‐RNA水平低于非体检发现的CHC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HCC)。而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合并糖尿病(DM)对HCC发生率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本文综合评价CHC患者合并DM对HCC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等文献检索平台对CHC患者合并DM对HCC发生率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然后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纳入符合标准的队列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为相对危险度(RR),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及发表偏倚的检测。结果 最终共有9篇队列研究的文献入选,共纳入11 855例CHC患者,DM组共1 058例,非DM组共10 797例。DM组和非DM组HCC的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RR=2.674, 95%CI=1.800~3.974, P=0.000),异质性较大(P=0.000,I2=86.2%);按研究对象是否合并肝硬化进行亚组分析,当研究对象全部为肝硬化患者时,合并效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689~1.580, P=0.842),同时异质性显著下降(I2=40.8%, P=0.194);当研究对象全部为未合并肝硬化患者时,合并效应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2.341~6.101, P=0.000),异质性也显著下降(I2=42.2%, P=0.188)。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分析纳入文献所得数据后得到的结果相对较稳定,发表偏倚检测结果也在允许范围内(Harbord法95%CI=-1.582823~10.18881,P=0.130;95%CI=-409.0079~382.1317,P=0.939)。结论 在CHC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合并DM对HCC发生率无影响;而在单纯CHC患者中,合并DM可增加HCC的发生率。DM可能是通过影响CHC患者发生肝硬化的过程影响HCC发生率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抗病毒治疗对它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30例正常人、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8、12、24周血清中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CV RNA(定量PCR法).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其值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有效者,在治疗4个时间点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完全应答组较无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改变更显著.结论:细胞因子IL-18和IL-10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和肝脏损害密切相关.干扰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并脂肪肝(fatty liver,FL)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病毒和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8例初次就诊且未行抗病毒治疗的CHC,根据是否伴FL分为FL组55例和非FL组63例.检测两组A-FABP水平,并比较其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水平(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相关性.结果 FL组TG较非FL组明显升高,FINS、HOMA-IR及A-FABP血清水平明显低于非FL组(P<0.05).相关性及回归分析表明,A-FABP同BMI、FPG、FINS、HOMA-IR明显呈正相关,并且同TG水平明显负相关,FINS是A-FABP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r2=0.830,P<0.01).结论 CHC并发FL与患者血清A-FABP水平下降密切相关,与病毒因素不相关,且FINS是此类患者A-FABP水平变化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鹏  丁惠国 《临床荟萃》2007,22(15):1105-1106
丙型肝炎病毒(HCV)存在不同的感染途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以输入全血、血浆、白蛋白等血制品为主,也存在其他途径的散发性感染。散发性丙型肝炎(sporadic hepatitis C,SHC)与输血后丙型肝炎(post transfusionhe patitis C,PTHC)在临床特点上有诸多不同,为探讨不同感染途径与肝脏损害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我院对101例不同感染途径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约有3%的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其中55%~85%的感染者发展成为慢性感染[1].不同的个体感染后的自然病程和结局存在较大差异.Toll样受体(TLRs)能够识别病毒的单链RNA,在病毒感染中参与病原体的识别和宿主反应.本文就TLRs在慢性丙型肝炎(CHC)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