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300例经病原学确诊的AIDS合并DPSM患者,分成死亡组与生存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29个可能影响疾病预后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筛选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死亡64例,病死率为21.3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AIDS合并DPSM预后的因素12项:CD4+计数、ALT、AST、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消化道出血、腹痛、肝大、脾大、抗真菌疗程、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M)时间。12项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筛选出血小板计数降低(OR=1.024,95%CI:1.002~1.048,P=0.036)及抗真菌治疗时间短(OR=1.147,95%CI:1.030~1.278,P=0.012)为AIDS合并DPSM死亡的危险因素。29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越短时间培养出PM,死亡率越高(OR=1.696,95%CI:1.028~2.381,P=0.002)。结论血小板减少是DPSM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CD4+计数、ALT、AST、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出血、腹痛、肝大、脾大为预后相关因素;及时、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减少死亡;PM的致病力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一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31岁。因发热、咳嗽、咯痰2月余,腹胀1个月入院。患者近2月来无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伴咳嗽、咯白色黏痰、乏力、头晕,在私人诊所静脉滴注多种抗生素(具体药名、剂量不详)治疗无效。近1个月来感腹胀,无腹泻。起病后体重减轻5kg。与静脉吸毒的男友同居数年,无静脉吸毒史及输血史。查体:体温40.5℃,脉搏110/min,呼吸25/min,血压110/70mmHg。体质消瘦,贫血貌。 相似文献
3.
4.
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3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病例摘要病例 1 男 5 0岁 ,建筑公司干部。因接触柴油及日晒后 ,双前臂及头面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 ,伴瘙痒 ,继之脱屑。在当地对症治疗后皮疹反复出现 ,并逐渐向躯干和双下肢漫延。在治疗皮疹过程中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热 ,高时达 39℃以上。在当地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 ,于 2 0 0 2年 9月 11日以接触性皮炎收住我院皮肤科。查WBC 2 .89×10 9/L ,N 0 .73,PLT、Hb正常 ,抗 HIV、肥达 外裴试验、疟原虫、抗结核抗体及结核菌素试验均阴性。B超示牌大 (儿时患过疟疾 ) ,胸片示左上肺第一肋间隙和左下肺各有一斑片状、边缘不整…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尔尼菲青霉菌可引起人类播散性和进行性感染,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青霉菌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如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第三位。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引起AIDS患者以及使用类固醇皮质激素病人的机会感染,并且可作为诊断AIDS的一个辅助指标。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尼菲青霉菌可引起人类播散性和进行性感染 ,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是青霉菌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如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 ,居第三位。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引起AIDS患者以及使用类固醇皮质激素病人的机会感染 ,并且可作为诊断AIDS的一个辅助指标。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给予情感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制定营养计划,做好局部溃疡皮肤的护理,防止发生院内感染、压疮和血栓性静脉炎等护理措施。患者住院21天后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9.
总结两性霉素B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静脉护理、不良反应与对策。认为注意使用两性霉素B的药物护理,实施对症治疗的护理,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达到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由于此病在国内罕见,且缺乏系统认识,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我科收治了2例长期误诊为肺结核病或肺炎的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女,36岁,于1991年3月起歼始反复发热,呈不规则热型,伴两侧膝、肘关节红肿疼痛,当时按风湿性关节炎给予强的松(30mg/d)治疗1月余,症状显著缓解,以后继续服强的松维持。5月末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HIV感染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早期诊治方法,以减少病死率.方法 收集该院收治的1例非HIV感染播散性PSM患者的痰、脓液、胸腔积液、胸膜、血液、支气管灌洗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脓液、支气管灌洗液和血液标本均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25 ℃呈青霉相,产生红葡萄酒色素,光镜下见典型帚状枝;37 ℃呈酵母相,镜下见光滑卵圆形孢子.结论 该病例提示患有白癜风、糖尿病等引起免疫功能抑制者均为PSM高危人群,若出现长时间发热不退、贫血、肺部感染症状和(或)伴多发性皮肤结节或溃疡、抗生素疗效欠佳时应及时采集呼吸道、皮疹、血液、骨髓标本进行相关PSM检查,无论其是否为HIV感染者对于PSM早期诊治、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的资料。结果肺部片状实变影4例;结节影3例;支气管壁增厚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例;弥漫性粟粒小结节影1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胸膜炎4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部片状实变影、结节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炎性反应。胸部CT检查有利于本病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中,单侧肺病灶1例,双肺病灶15例;多发小结节状、粟粒状病灶8例,片状、磨玻璃样病灶5例,肺内占位性改变3例;6例淋巴结肿大;4例胸膜改变。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具有一定影像学及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感染率,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菌(PM)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1月间确诊AIDS患者326例,从其血液、骨髓培养出65株PM,检测该65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并对20株酵母相PM进行体外药敏进行分析。结果 AIDS合并PSM的感染率为19.94%;外周血常规:WBC〈4.0×109/L者48例,HB〈100g/L者51例,PLT〈100×109/L者46例。肝功能检查:ALT〉40U/L者49例,AST〉40U/L者51例,GGT〉60U/L者44例,ALP〉150U/L者36例,ALB〈35g/L者53例,A/G倒置者50例。肾功能检查:BUN〉7.2mmol/L者9例,Cr〉150μmol/L者4例。20株酵母相PM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的敏感率分别为75%、90%、80%、90%、90%。结论 AIDS合并PSM感染率较高;患者感染后外周血WBC、HB、PLT通常低于正常人,肝功能多表现异常,肾功能的改变较少;对PM的治疗以AMB、ITR、VRC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三病并存的护理认识.方法 分析并总结26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及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5例,好转13例,死亡8例.存活患者随访6~30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三病并存时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护理难度大,应仔细观察病情,及早诊治,精心护理,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与AIDS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累及腹部淋巴结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及病原学培养确诊的AIDS合并PSM的28例患者及AIDS合并NHL的22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及腹部淋巴结影像表现。结果:PSM组CD4+ T细胞计数绝对值明显降低、腹腔肿大淋巴结分布范围更广泛、肠系膜分支血管周围分布更多见,NHL组腹腔淋巴结融合趋势更明显。结论:AIDS合并PSM与AIDS合并NHL可通过CD4+ T细胞计数、腹腔淋巴结的分布范围及融合趋势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镜检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PM)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7例AIDS骨髓细胞分析及其骨髓和血液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法检出PM74例,涂片镜检检出PM36例,其中33例与培养结果符合,3例培养阴性但临床支持诊断。以培养结果为标准,骨髓涂片镜检诊断PM感染的特异性为98.4%,敏感性为44.6%。PM侵犯骨髓造血系统的细胞学表现主要见血小板分布减少,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且吞噬活跃,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或发育异常,红系形态异常;PM分布与有核细胞增生度显著相关,增生明显活跃者涂片易见吞噬有PM或/和血细胞的网状细胞及分布于细胞外的PM;增生活跃者网状细胞吞噬活跃但比率不一定增高,细胞内外均较易见PM;增生减低者多见PM散在分布于细胞外,数量少,菌体小,不易找到典型特征;PM的典型特征为菌体分裂前变长,两端钝圆似腊肠,中部有半透明横隔。结论骨髓涂片镜检对AIDS合并播散性PM感染的诊断特异性高,与培养方法联合应用可使近半数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同时也对培养方法的不足进行补充,减少漏检率,可作为AIDS合并PM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HIV/AIDS)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意义。方法 应用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β2 微球蛋白、淀粉酶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HIV/AIDS患者CD4+T细胞数量、CD4/CD8比值与HIV抗体阴性对照相比明显减低(P <0 0 0 1;P <0 0 0 1)HIV慢性感染者CD8+T细胞与HIV抗体阴性对照及AIDS病人相比明显升高(P <0 0 0 1;P <0 0 0 1;)HIV/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量与CD4百分比 (r =0 789,P <0 0 0 1)及CD4/CD8比值 (r=0 777,P <0 0 0 1)呈明显正相关 ;HIV/AIDS患者 β2 微球蛋白高于HIV抗体阴性对照 (P <0 0 0 1)。HIV/AIDS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淀粉酶与HIV抗体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无明显意义 (P >0 0 5 )。结论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β2 微球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对判定HIV/AIDS患者疾病程度、预后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腹部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获得病原学证实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腹部CT与MRI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典型影像征象包括: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20例(90.9%),"三明治"征18例(81.8%),"多房样"改变8例(36.4%),肝大21例(95.5%),脾大20例(90.9%),肝、脾及肾内播散灶分别为4例(18.2%)、7例(31.8%)及2例(9.1%);其他征象包括肠管壁水肿6例(27.3%),少量腹腔积液12例(54.5%),肾上腺肿胀2例(9.1%),脾梗死2例(9.1%)。CD_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5个/μl 20例(90.9%)。上述征象结合极低CD_4~+T淋巴细胞计数,高度提示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腹部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CD_4~+T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诊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真菌进行鉴别诊断。明确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主要区别。方法:取患者血液、骨髓、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分别置25℃和37℃孵育,观察菌体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霉菌相,在含糖培养基中产生特殊的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于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并可见腊肠状细胞和横壁。可排除荚膜组织胞浆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诊断的金标准是从体内分离出病原菌,而菌体的形态检查对两病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