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高血压脑出血后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不稳伴肌张力障碍(paroxysmal autonomic instability with dystonia,PAID)是一种以发作性高热、多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躁动、去皮层或去脑强直、瞳孔改变为临床特征的综合征。该综合征多见于重型颅脑创伤,其次见于颅内肿瘤、脑积水、脑缺氧、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等~([1])。由于该症的临床表现与间脑癫痫、中  相似文献   

2.
脑损伤后发作性自主神经不稳定伴肌张力障碍(paroxysmal autonomic instability with dystonia after brain injury,PAID)是脑损伤后康复阶段相对少见的一个并发症,该症的主要表现由于临床上其症状类似于癫痫、败血症及恶性综合征等临床急症,常不被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认识,而导致误诊误治;同时这一综合征如果短时间不能缓解,往往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高血压、高热性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KD)合并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方法:总结我院报道的伴中枢神经脱髓鞘的PKD 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表现为阵发性不自主运动,头部影像学检查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表现,基因检查未发现PRRT2致病基因。检索既往报道的PKD患者计56例,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分为原发性PKD和继发性PKD。分析发现原发性PKD发病年龄早、发作时间短、一半患者发作时有先兆症状,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继发性PKD发病年龄晚、发作时间较长、发作频率高、较少患者有先兆症状、激素和(或)抗癫痫药物明显有效。结论:继发性PKD常有明确病因如多发性硬化,且抗癫痫治疗有效。因此,基因诊断和病因排查有利于更精准判断和治疗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大多为散发病例,其中两例为同胞兄弟,均在运动诱发后出现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得运动障碍,发作持续时间再1~3min,无意识丧失,脑电图无异常放电。所有患者服用托吡酯后症状能得到明显的控制,且再发后重复用药有效。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以反复发作的运动诱发的短暂运动障碍为特征,口服托吡酯能有效地控制发作。  相似文献   

5.
1病历摘要 患者张某,男,35岁,教师。主因“动作缓慢10余年,波动性姿势异常及无力3年”于2004年10月收入院。在小学时,患者尚能够在短跑项目中获冠军;到中学后,他开始比同学跑得慢;21岁时,他在散步时跟不上他的母亲;30岁时,他被发现总保持一种屈曲的姿势,动作慢,走路时髋部摇摆;32岁时,他感觉左腿膝部以下无力,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收治并误诊为脑性瘫痪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僵硬、步态异常及足内翻跖屈,症状晨轻暮重,服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病初均误诊为脑性瘫痪.后依据病史、临床特点及医技检查并试验性治疗明确诊断.结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有较明显的临床特点,对疑似患者可予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aroxysmal kinegenic dystonia,PKD)[1]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肌张力障碍,多表现为由运动触发,反复发作性舞蹈样运动或手足徐动症.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男,14岁.因发作性肢体无力、乱动10 d于2008-07-12人院治疗.患者为足月顺产,无核黄疸病史.无外伤史,既往体健.无家族癫痫和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一系列进行性的运动与非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主要包括:胃肠功能障碍、心血管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排汗异常及性功能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先于运动症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与PD的预后密切相关,而传统的抗PD药物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收效甚微。目前临床研究中,针灸治疗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存在潜在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将对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针灸疗法归纳论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y responsive dyston ic.DR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小剂量多巴类制剂对其有显著疗效。现将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此例DRD患者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病年龄为11岁,住院就诊时14岁。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患者中的改变。 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1例。根据是否手术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并选取门诊体检的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栓弹力图,正常对照组只做当日体检时的血栓弹力图。比较三者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差异。 结果治疗前3组间两两组间比较,治疗后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组间比较,治疗前后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组内比较,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角)、最大血块强度(MA)、凝血指数(C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非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组间R、MA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的出血量与CI、CI与手术治疗患者的总出血量均呈负相关(r=-0.618,P=0.001;r=-0.666,P=0.001)。入院时出血量与CI值、入院时CI值与手术治疗患者的总出血量、入院时出血量与治疗后CI值均呈负相关(r=-0.618,P=0.001;r=-0.666,P=0.001;r=-0.697,P=0.001);手术治疗患者的总出血量与治疗后CI值无相关关系(r=-0.038,P=0.760)。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因子,凝血块形成的速度,纤维蛋白水平及血小板功能均发生异常。患者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存活患者的上述指标较入院时好转,但手术组的血栓弹力图指标较非手术组明显异常,这可能与手术组患者脑出血量多,病情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方法及康复措施。方法制定护理方案,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好转出院88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0例。死亡率9,4%。结论科学、严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质量,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和时间控制血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 (rCBF)及血肿扩大 (HD)或再出血 (HR)的影响。方法  1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头部CT确诊后 ,测得最初血压 ,依不同情况的血压控制分为A、B、C三组 ,并分别入院 3d内、 15~ 2 5d和 3d内、 10~ 15、 2 0~ 2 5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检查和神经功能评定 ,图像处理和评分采用盲法。结果  (1)发病时 (3d内 ) ,平均动脉压降低大于 2 0 %组 (A组 )其rCBF下降较降压在 5 %~ 2 0 %组 (B组 )和降压小于 5 %组 (C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慢性期 (15~ 2 5d) ,则三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C组发生HD或HR的机会明显大于A、B组 (P <0 0 5 )。 (3)A组神经功能下降在各期均较B组和C组明显(P <0 0 5 ,P <0 0 1)。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平均动脉压降低在 5 %~ 2 0 % ,则既不加剧rCBF下降和继发神经功能损害 ,也不增加HD或HR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幕上脑出血(ICH)患者30d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01~2006-12住院的309例高血压幕上ICH患者的有关指标与30d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后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好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和未好转(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血肿量、中线移位、院内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BI评分、营养支持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积极营养支持、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甘露醇剂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甘露醇对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及如何正确使用甘露醇。方法 选取高血压幕上性非丘脑出血、脑压增高不突出、发病 6h内、血肿量 <5 0mL的患者 84例 ,将 2 4h内应用 2 0 %甘露醇 2 5 0mLQ8h或Q12h者称为常规组 (2 8例 ) ,12 5mL者称为半常规组 (2 8例 )及未使用甘露醇组 (2 8例 )。 4 8h复查脑CT ,血肿增大超过 33%为血肿早期扩大 ,分析早期应用甘露醇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 常规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 11例 ,半常规组 3例 ,未使用甘露醇组 2例。常规组与半常规组、未使用甘露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结果相同。结论 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 2 4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增加早期血肿发生率 ,使病情加重。半常规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后的好转出院率和相关并发症,分析其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记录入院和出院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手术后好转出院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好转出院率为58.7%;年龄<60岁患者好转出院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患者(P<0.05);术前脑疝患者好转出院率低于无脑疝患者(P<0.01)。入院时SBP为(191.8±27.5)mm Hg,DBP为(111.5±13.9)mm Hg,高于出院时SBP(135.6±10.3)mmHg和DBP(84.6±8.7)mm Hg(P<0.05)。术后感染率32.6%,主要为呼吸道细菌感染,前三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MRSA;感染率高低与住院天数>15 d和气管切开有关。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率高,护理工作量大,护理的重点是控制血压、观察生命体征和防止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7.
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影响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37例行开颅手术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死亡情况,将GCS评分小于等于术前及死亡的病例作为未好转组,GCS评分大于术前者作为好转组,统计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体重、出血位置、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合并脑疝、出血量、最高收缩压、血肿清除量等方面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GCS评分、出血量、破入脑室、合并脑疝、术前最高收缩压等因素为影响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前积极控制血压,出血后对符合手术指征者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可能会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负荷过重指数监测急诊高血压病合并脑出血患者血管负荷情况。方法 将144例患者随枘发为用压宁定加甘露醇治疗作为观察组,用甘露醇治疗作为对照组,2-4小时后测血管负荷过重指数(VOI),用t-检验分析两组VOI值。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VOI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VOI相差显著(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30天病死率分别为18.18%及8.70%.结论 血管负荷过重指数是快速及有效评价高血压病合并脑出血时的急诊监测指标,并指导合理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在CT定位下,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大部分血肿,血肿腔置管,术后给予重组链激酶灌注引流。结果45例患者病死率为11.1%,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为74%。结论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风险低,损伤小,费用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在评价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受损中的价值。方法观察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住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7例手术和5例死亡剔除,33例患者纳入分析,运用DTT技术进行锥体束成像,对锥体束完整性进行分级,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在出血后6个月进行随访,应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对BI评分以及锥体束完整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TT所显示的急性脑出血锥体束的完整性与6个月随访的侧重于运动功能评价的BI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r′s=0.7312,P〈0.05),从BI评分直方图中可以看出DTT锥体束完整性分级与BI评分呈正相关。各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A组(0级)和B组(1级)有明确锥体束中断,完整性差的6个月后BI评分,说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较差,C组(2级)和D组(3级)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好。仅D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T评价锥体束的完整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