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仰卧位联合持续泵注去氧肾上腺素与仰卧位联合子宫左移对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脐动脉血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择期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前15~20min预先给予胶体液500mL。蛛网膜下腔麻醉后,研究组产妇取仰卧位并即刻持续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0.5μg/(kg·min);对照组产妇仰卧位并右臀部垫高4~5cm。记录液体预充前(T_0)、蛛网膜下腔麻醉前(T_1)、蛛网膜下腔麻醉后3min(T_2)、蛛网膜下腔麻醉后5 min(T_3)、蛛网膜下腔麻醉后10 min(T_4)、取出胎儿时(T_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检测新生儿脐动脉pH值及碱剩余(BE)值,并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结果在T_2~T_5,研究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T_2MAP明显低于T_1,T_3~T_5 MAP明显高于T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T_2~T_4MAP明显低于T_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2~T_5,研究组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T_3~T_5 HR明显低于T_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各时间点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及组内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妇的新生儿,以及研究组内持续泵注去氧肾上腺素和增加去氧肾上腺素剂量产妇的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BE值及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健康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去氧肾上腺素静脉持续泵注能有效缓解仰卧位低血压,可替代子宫左移的传统方式,而且对新生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性分次静脉注入麻黄碱与泵入去氧肾上腺素对剖宫产围术期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60 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去氧肾上腺素(P 组,n =30)和麻黄碱(E 组,n =30),记录麻醉前、麻醉即刻及随后每隔1 min 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并记录断脐即刻脐带血气和新生儿1 min 和5 min 时的Apgar 评分.结果 E 组在麻醉8 min 后CO、CI 明显增加,而P 组在麻醉8 min 后SV、SVR 明显增加;P 组的HR 在麻醉7 min 后明显降低.胎儿血气分析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以25 μg· kg-1 · min-1 持续泵入去氧肾上腺素比分次静脉注入麻黄碱更有利于腰-硬联合麻醉下的剖宫产产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预注甲氧明及麻黄碱对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产妇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甲氧明组和麻黄碱组,入室后先开放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200-300 ml,行麻醉穿刺,腰麻成功后,产妇转为平卧位时,从静脉分别给予甲氧明3 mg、麻黄碱6 mg.所有患者经上述处理后仍出现低血压时,给予麻黄碱6~12 mg;出现心动过缓时,给予阿托品0.25-0.50 mg.记录腰麻前、腰麻后(预注后)5 min、10 min、15 min、30 min及手术结束后的血压、心率.比较两组间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麻黄碱(不包括预注量)、阿托品用量,两组反应性高血压次数及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结果 甲氧明组低血压发生率稍高于麻黄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黄碱组比较,甲氧明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黄碱用量(不包括预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反应性高血压发生.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氧明3 mg或麻黄碱6 mg均能有效地维持CSEA下产妇心血管系统的稳定,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并且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麻黄碱与苯肾上腺素联合应用以防治剖宫产术腰麻后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采取腰一硬膜外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注入腰麻药后即刻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A组(麻黄碱和苯肾上腺素联合组):麻黄碱2mg/min 苯肾上腺素10ug/min;B组(麻黄碱组):麻黄碱2mg/min;C组(对照组):等量O.9%氯化钠注射液。监测各组SBP、HR、麻黄碱总剂量、呕吐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脐带动静脉血pH值等。结果A组低血压发生率、HR、麻黄碱总剂量、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B、C两组,脐带动静脉血pH值明显高于B、C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三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麻黄碱与苯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术腰麻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麻黄碱,且可减少麻黄碱总剂量,避免脐带血液pH值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去氧肾上腺素防治剖宫产术腰麻后低血压时子宫-胎盘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拟行剖宫产的单胎足月产妇68例,腰麻后持续泵注去氧肾上腺素25μg/min,将收缩压控制在80%~100%基线值范围。应用超声观察麻醉前后孕妇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PI、RI、S/D)。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产妇子宫动脉PI及S/D值虽升高(P0.05),但仍于正常值范围,且麻醉前后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防治腰麻下剖宫产术产妇低血压时并不影响子宫-胎盘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FloTrac/Vigileo系统研究预注去氧肾上腺素与麻黄碱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母婴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E组静脉泵注麻黄碱8mg,P组泵注去氧肾上腺素100μg,C组为对照组。监测入室后5min(T1)以及麻醉后2min(T2)、3min(T3)、5min(T4)、10min(T5),切皮(T6)、子宫切开(T7),胎儿娩出后即刻(T8),静滴缩宫素后(T9),手术结束(T10)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左心排量(CO)等。记录低血压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新生儿状况由Apgar评分评定。结果 C组低血压的发生率高于E组和P组(均P<0.05)。C组MAP在T3、T4、T5时与T1时比较均降低(P<0.05),E组、P组产妇麻醉后各时间点MAP与T1时比较均平稳,E组CO在麻醉后与T1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C组CO在T2、T3、T4、T5时与T1时比较有一定程度降低(P<0.05)。三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注去氧肾上腺素与麻黄碱都可以有效防治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FloTrac/Vigileo系统可应用于产妇剖宫产术中持续有效的监测腰硬联合后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比重腰麻对产妇血压及新生儿动脉血气影响的差异,探讨对产妇、新生儿更为安全的麻醉方式。方法将60例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重比重组(蛛网膜下腔给予布比卡因15 mg+10%葡萄糖注射液1 ml),B组等比重脑脊液组(蛛网膜下腔给予布比卡因15 mg+脑脊液1 ml)、C组等比重芬太尼组(蛛网膜下腔给予布比卡因15 mg+芬太尼50μg),监测各组麻醉阻滞平面以及麻醉成功后各时间点的产妇血压、脐动脉血气及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比较三组间麻醉效果及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麻醉完成1 min时,A组SBP低于B组(P=0.001);麻醉完成3 min时,A组DBP低于B、C组(P值分别为0.001、0.014),而HR高于B、C组(P值分别为0.027、0.012);麻醉完成5 min时,A组SBP低于B、C组(P值分别为0.001、0.014);麻醉完成10 min时,A组DBP低于B、C组(P值分别为0.000、0.043)。A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均明显短于B、C组(均P<0.01)。三组间新生儿脐血动脉血气及1、5 min 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使用去氧肾上腺素的剂量高于B、C组(均P=0.001)。C组瘙痒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均P=0.001)。结论单次细针重比重腰麻与等比重腰麻均为适合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式。但等比重腰麻起效快,麻醉效果完善,产妇血压波动小;等比重腰麻复合芬太尼50μg对新生儿血气、Apgar评分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七氟醚全麻对剖宫产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院ASA分级Ⅰ或Ⅱ级、单活胎足月妊娠的剖宫产产妇60例,分为TAPB复合七氟醚全麻组(T组,n=30)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n=30)。T组产妇采用双侧TAPB后,七氟醚吸入全麻诱导后置入喉罩;C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记录产妇的麻醉前(T1)、麻醉后2 min(T2)、切皮时(T3)、新生儿出生后5 min(T4)、手术结束(T5)各时刻产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手术持续时间、麻黄碱用量、术中低血压,记录新生儿出生时的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结果组内比较,T组术中HR、MAP变化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妇麻醉后HR升高,MAP下降,胎儿娩出后MAP升高(P<0.05);与C组比较,T组产妇T2时点HR低于C组,T2、T3时点MAP高于C组(P<0.05);T组测得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高于C组(P<0.05);T组测得的新生儿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低于C组(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复合七氟醚全麻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新生儿的血气分析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预防性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对腰麻下剖宫产产妇血压、心率(heart rate,HR)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择期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术单胎足月产妇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与生理盐水组(C组)。腰麻实施后立即摆仰卧位,手术床向左倾斜15°,快速同步输注羟乙基淀粉,同时即刻静脉注射试剂4 mL(NE组为去甲肾上腺素8μg,C组为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蛛网膜下腔给药后转平卧位时到胎儿取出之间每分钟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HR,同时记录产妇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追加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例数和次数、胎儿取出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以及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鞘内给药后NE组SBP在第3分钟达峰点,在第9分钟时出现最低点,而C组在第6、第10、第14分钟时出现低值。与C组比较,NE组SBP更趋稳定(P0.05)。NE组HR在给药后呈下降趋势,在第4分钟时为最低值,第9分钟时达最高值。C组在给药后HR第6分钟时上升至最高值。两组产妇高血压和窦性心动过缓发生例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NE组产妇出现低血压和恶心呕吐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追加NE例数与次数NE组均明显少于C组(P0.05)。两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以及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预防性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8μg可有效减少产妇腰麻后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发生,同时对新生儿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111-1112
探讨静脉预注射甲氧明在防治择期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中的效果。筛选我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择期剖宫产产妇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是否预注射甲氧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2例产妇在腰麻药物注入后即刻静脉预注射甲氧明2mg,对照组54例产妇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标准下不给予甲氧明及其他升压药物预注射,比较两组产妇麻醉后低血压发生情况。腰麻后5min、10min、15min时观察组SBP、D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产妇腰麻前及手术结束时SBP、DB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产妇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腰硬联合麻醉的择期剖宫产产妇给予静脉预注射甲氧明可有效改善产妇术中血压指标,降低术中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对剖宫产安全以及麻醉效果无影响,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足月初产妇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等比重0.5%左布比卡因1 ml复合硬膜外2%利多卡因3 ml(A组)、等比重0.5%左布比卡因1.5 ml(B组)、2 ml(C组)、2.5 ml(D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每组40例。术中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麻醉前(T0)及麻醉后1 min(T1)、5 min(T2)、10 min(T3)、15 min(T4)、30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值;观察并记录给药后的麻醉效应,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痛觉消失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B、C、D组与A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时比较,B组平均动脉压(MAP)在T2、T3时,C、D组HR、MAP在T1、T2、T3、T4时均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MAP在T2、T3时,C、D组MAP、HR在T1、T2、T3、T4时均降低(P<0.05)。术中四组产妇的SpO2除D组在T2、T3时有所降低外,均维持在98%以上,四组新生儿出生后各时间点Apgar评分均>8分。A组与B、C、D组比较,患者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追加2%利多卡因例数、麻黄碱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行0.5%左布比卡因1.0 ml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3 ml对剖宫产患者循环影响最小,并能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下肢使用弹力绷带对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的10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按手术日期单双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麻醉前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500ml,观察组椎管内麻醉后给予双下肢弹力绷带包扎,对照组未予处理;若发生低血压则给予静脉注射麻黄碱5mg,可重复使用。分别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最低收缩压、麻黄碱用量和产妇恶心呕吐反应等,胎儿分娩后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对照组有32例(64%)、观察组有21例(42%)发生低血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最低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而麻黄碱用量和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及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后双下肢使用弹力绷带,能减少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和减轻低血压程度。  相似文献   

13.
姚卓智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24-222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剖宫产术产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92例PIH剖宫产妇随机分为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组和硬膜外阻滞(EB)组,分别给予相应的麻醉方式。在入室平静后、麻醉起效后和胎儿娩出后分别对其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对新生儿进行1min和5rainApga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ASA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全血低切粘度相似(P〉0.05);麻醉生效时,两组患者的全血低切粘度均下降,低于麻醉前(P〈0.05),而CSEA组下降更明显(P〈0.05);胎儿娩出时,两组的全血低切粘度较麻醉中没有明显改变,但仍较麻醉前低(P〈0.05),并且CSEA组的全血低切粘度仍要低于EB组(P〈0.05)。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和血浆粘度三个指标,均显示出和一样的改变趋势。两组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CSEA组均较EB组稍高,但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较硬膜外阻滞均能改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术产妇的血液流变学状态,但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更明显,对母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无痛诊断性刮宫术中患者贫血程度与术中血压及应激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本院拟行无痛诊断性刮宫术患者60例,根据贫血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的静脉麻醉方案,观察记录麻醉前(T0),手术前(T1)、手术中(T2)及术后10rain(T3)四个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分别抽取各时点静脉血,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水平。【结果】重度贫血组各时点SBP和DBP与轻,中度贫血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NE值于T1-3点均显著低于轻,中度贫血组(P〈0.05),E值在T1和T2时间点显著低于轻,中度贫血组(P〈0.05)。【结论】无痛诊断性刮宫术中重度贫血患者血中持续较低的儿茶酚胺水平可能是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大波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中加入小剂量芬太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218例ASAI~II级足月单胎头位妊娠产妇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109例和B组(对照组)109例。选择L2~a行硬膜外穿刺,试验量2%利多卡因4ml,5min无脊麻征象后,A组分次追加含2“g/ml芬太尼的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B组则分次追加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根据阻滞平面可再追加相应局麻药,直至元痛平面达T8后开始手术。记录阻滞平面达T8所需时间、初次剂量、最高阻滞平面及局麻药作用持续时间;于切皮、进腹、取胎及缝皮时记录VAS评分,监测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5min、15min、30min、术毕时SBP、DBP、HR、Sp02i观察进腹及取胎时的牵拉反应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结果A组在切皮和进腹时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而取胎和缝皮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阻滞平面两组相当,而阻滞平面达Ts所需时间和初次剂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麻醉作用持续时间A组明显比B组长(P〈0.01),牵拉反应A组明显轻于B组(P〈0.05),而BP、HR、SpO2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局麻药用量,增强麻醉效果,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可以安全地用于产科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全麻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全麻诱导开始,D组患者接受持续静脉输注浓度4μg/ml右美托咪啶0.3~0.7μg/(kg·h),C组患者接受持续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前30min.观察拔管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3min(T2)、10min(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时点血浆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结果右美托咪啶组在拔管期间血液动力学平稳,与对照组相比,MAP和HR在拔管即刻以及拔管后3、10min无明显升高;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吸痰拔管时及拔管后3、10min时MAP、HR均明显升高,尤以拔管时明显;D组T1、T2、T3三个时点血浆E、NE和ACTH含量明显低于C组(P均<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可减少麻醉拔管应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全麻患者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全麻患者气管拔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氧化应激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的良性卵巢囊肿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及对照组(37例),评估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对2组患者血糖及内皮功能、血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及建立气腹前、解除气腹后30minNO、ET-1、血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建立气腹后30min两组NO较麻醉前有显著升高(P0.05),建立气腹后30min两组CAT较麻醉前有显著升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建立气腹后30min两组SOD较麻醉前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建立气腹后30min对照组GSH较麻醉前有显著下降(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NO与CAT呈显著负相关(P〈0.05),NO与SOD、GSH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ET-1与CAT呈显著正相关(P〈0.05),ET-1与SOD、GSH呈显著负正相关(P〈0.05)。结论舒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较芬太尼更好地维持气腹所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并降低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母亲产时血糖及新生儿血糖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的初产孕妇20例(全麻组)及同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年龄、体重相近的足月孕妇20例(腰麻组)。全麻组采用丙泊酚100 mg+瑞芬太尼100μg+琥珀胆碱100 mg;腰麻组采用蛛网膜下腔匀速推注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商品名:耐乐品)2.5~2.6 ml。分别于麻醉前、胎儿娩出后即刻测母亲指尖血糖,新生儿出生后10分钟足跟血血糖,同时记录孕妇围术期血压、心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全麻组产妇分娩时血糖水平降低(P<0.05);腰麻组分娩时血糖升高(P<0.05);全麻组新生儿生后血糖明显低于腰麻组(P<0.01);新生儿生后血糖与产妇产时血糖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结论全身麻醉产妇分娩时血糖水平降低,新生儿生后血糖明显低于腰硬联合麻醉产妇,应该关注和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在子癎前期发病机制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8例子癎前期孕妇为子癎前期组(其中轻度18例,重度20例),3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对照组和轻、重度子癎前期组孕妇静脉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的含量,分析与子癎前期发病相关性。结果:(1)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含量在重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癎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孕妇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在重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癎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在重度子痢前期组明显高于轻度子癎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子痢前期孕妇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的水平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新生儿脐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结论: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变化可作为预测和诊断子癎前期发病和疾病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1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LM-WHC)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儿脐血流及围生儿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11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熊去氧胆酸[15 mg/(kg·d)],静滴还原性谷胱甘肽(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