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马焕云 《新医学》2006,37(10):692-693,699
动脉粥样硬化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Toll样受体4的关系作一综述,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多数研究证实易损斑块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早期通过影像学检查检出易损斑块,临床上还可通过检测一些血清学标记物发现易损斑块的存在,对于防止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对临床常用的早期易损斑块识别方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寻找易损斑块早期有效的识别方法,从而用于指导治疗、预防、诊断冠心病,最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1].ACS患者出现急性冠脉事件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易损性,而不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2].易损斑块破裂是ACS发生最重要的始动环节,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易损斑块,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ACS的发生率[3].  相似文献   

4.
张娜  刘新  张元亭 《磁共振成像》2010,1(6):415-421
MRI具有高分辨率、无创和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可有效区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及形态学特征,对易损斑块的筛查及易损性评估的应用价值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MRI检查易损斑块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MRI在易损斑块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佳  羊镇宇 《临床荟萃》2011,26(11):1009-10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重急症,临床上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近年来,已经证实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是ACS及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病理生理机制。自1844年第一次对斑块破裂进行了描述,"高危斑块"、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截止到2005年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每15秒钟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每22秒钟有一人因心血管病致残,因此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群的头号杀手。目前,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重点已经由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管腔狭窄,转变为对血管壁病变的重视。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认识到是血管壁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才是各种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而斑块损伤以及随之发生的血栓形成则是此类疾病致残、致死的真正元凶,如何稳定AS易损斑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临床用药稳定AS易损斑块的证据仍很缺乏。他汀类等多种药物虽然有效,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视。中药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使其在稳定AS易损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优势。本文对药物稳定易损斑块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和栓塞约占心脑血管事件的70%。早期发现易引发缺血事件的易损斑块并及时给予治疗,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本文综述近年来各种影像诊断技术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正确应用影像新技术检测易损斑块、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刘春丽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36-263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临床及病理证实,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及生物学性状,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发现,60%~8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斑块破裂造成,且大部分病变并不伴管腔明显狭窄[1].因此,研究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探究其向稳定方向转变的治疗途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死因是易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与心肌坏死。易损斑块破裂是发生ACS最重要的始动环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生物学标志物与动脉斑块的形成、失稳定性及破裂有关。本文综述了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在易损斑块早期诊断、ACS危险分层、靶向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严重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及伴随的血小板聚集、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易损斑块,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ACS的发生。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能提供管腔和管壁的横截面图像,可准确测量管腔及粥样斑块的几何尺寸,并可提供粥样斑块的大体组织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张兆琪  董莉  于薇 《磁共振成像》2010,1(6):422-42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及时识别斑块的易损性逐渐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影像学技术能直观易损斑块相关特征,提供相应治疗策略。核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以对斑块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就核磁共振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功能学检查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影像征象和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预测价值,并通过Shapley算法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确诊冠心病并且行2次CCTA检查的患者383例,提取相应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多步联合方法筛选出各区域最佳特征后进行联合建模。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重要临床影像征象,最后构建可解释的XGBoost临床影像模型。利用Shapley算法对模型分别进行可视化和特征贡献度解释。结果  相比单区域影像组学模型,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展现出更高的预测性能(AUC=0.701)。结合重要临床影像征象的联合模型性能进一步提高(AUC=0.885)。利用Shapley分析算法对特征重要性进行解析,前6个组学特征对模型结果预测具有贡献度,Shapley热图算法实现了易损斑块发生的预测推演可视化过程。结论  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可解释机器学习算法的可视化保障了模型的实用性,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无创工具。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了解斑块是如何从稳定型转变为危及生命的高危易损斑块的过程并寻求有效的早期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中使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识别斑块的形态特征,但不能可靠预测哪些稳定型斑块会转变为高危易损斑块发生破裂继发心肌梗死。本文从高危斑块单模态成像进展、血管内分子成像到多模态血管内成像技术的进展作相关整理,并总结近年来多项评估高危易损斑块的研究,对冠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在临床转化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和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ANTES)水平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3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1)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12周;(2)稳定斑块组(AS组,10只),高脂饮食(含胆固醇1%和猪油5%)喂养12周;(3)易损斑块组(VAP组,10只)高脂饮食喂养12周,于处死前24和48 h分别给予两次药物触发.测定各组第0周、12周血脂,12周处死后检测兔血清CaN和RANTES水平,Masson染色法计算校正的斑块面积、易损指数及其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系数.结果:高脂喂养12周后AS组和VAP组的血脂、CaN水平较Control组明显升高(P<0.01).VAP组RANTES水平(97.48±12.22)ng/mL明显高于AS组(25.01±4.45)·ng/mL和Control组(24.88±5.22)ng/mL(均P<0.01).与AS组比较,VAP组校正的斑块面积[(52.26±11.58)%vs(32.26±9.76)%]和易损指数(6.25±1.97vs3.24±1.1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S组和VAP组的RANTES水平与两个易损指标均明显正相关(P<0.05);AS组CaN水平与两个易损指标均呈负相关(r=-0.62,-0.67;P<0.05).结论:RANTES可能是易损斑块预测和干预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294,0.384)(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斑块内出血(IPH)可加速斑块的进展破裂,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渗漏或破裂出血与IPH形成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的2D和3D序列识别IPH,对判断斑块破裂风险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IPH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能为治疗提...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CHD)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和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尸检病理结果发现,ACS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或内皮表面糜烂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创、可重复性强、组织分辨率高的检查方法,多对比成像序列经过20余年的研发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证实,并在临床上及病理对照上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但冠状动脉管壁成像由于成像技术复杂,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就磁共振成像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易损斑块破裂或侵蚀导致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传统影像学手段关注引起管腔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斑块,而忽略了对易损斑块的显示。随着对粥样斑块病理生理学认识的深入,冠状动脉管壁成像及识别易损斑块成为研究热点。基于无创影像学技术识别斑块成分及形态特征、进而评估斑块易损性,有助于临床识别高危患者,预测及预防未来心血管事件,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超声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血管内超声是检测易损斑块的重要方法,有着独特优势。本文就血管内超声及其衍生技术检测易损斑块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