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甘草酸生产的膜技术创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等功效.甘草有效成分为甘草酸、甘草黄酮及甘草多糖等[1].甘草酸是甘草甜味的主要成分,纯的甘草酸是一种优质药物,可用于防治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和癌症等疾病.甘草酸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溶于水和热的稀乙醇[2],不溶于无水乙醇和乙醚,遇酸则沉淀.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配伍化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白芍药与甘草配伍水煎液进行了TLC分析,检查了芍药甙、甘草酸、甘草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进一步用HPLC方法测定了不同比例白芍与生甘草、炙甘草配伍后水煎液中芍药甙、甘草酸的含量。结果发现:与单味白芍水煎液相比,白芍与甘草以3∶1,2∶1比例配伍,芍药甙含量基本无变化;比例为1∶1时,芍药甙含量略有下降。甘草与芍药配伍后,甘草酸含量较单味甘草水煎液略低。HPLC检测发现配伍组水煎液沉淀中仅含微量芍药甙,基本不含甘草酸。  相似文献   

3.
大黄甘草汤中甘草酸对蒽醌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黄甘草汤中甘草酸对大黄中游离与结合蒽醌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揭示甘草在中药方剂配伍中能缓和大黄泻下作用的原因. .方法 按传统水煎法制备大黄甘草汤,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游离与结合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 大黄与甘草在水煎过程中,甘草中的甘草酸可增加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率,降低大黄中结合蒽醌的提取率.结论 大黄与甘草在煎煮过程中,甘草中的甘草酸与产生泻下作用的结合蒽醌生成沉淀,降低了结合蒽醌的含量,甘草可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  相似文献   

4.
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机理探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以附子甘草为例,试从组分合和的角度阐述其配伍后减毒增效的机理。认为甘草酸、甘草黄酮为甘草对附子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其减毒机理主要表现为甘草中的酸性物质与附子中的酯型生物碱的沉淀反应,以及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效机理主要表现为附子与甘草中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变异类型甘草中甘草苷及甘草酸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全  王文全  魏胜利  解军波  陈千良 《中草药》2007,38(7):1087-1090
目的 对人工栽培群体不同变异类型甘草中甘草苷及甘草酸的量进行分析,遴选优良的变异类型,为甘草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以甘草苷、甘草酸量为检测指标,对变异类型甘草药材样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甘草苷、甘草酸量在各变异类型甘草药材中的量存在较大差异。绿茎茎光滑类型、绿茎叶片皱褶类型甘草中甘草苷及甘草酸量较高。结论 甘草表型的变异已经引起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通过遴选优良的变异类型,培育高产、优质的甘草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乌拉尔甘草干重、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遗传规律。方法:称重法测量甘草干物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结果:具有高干重、高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F0代,其F1代表现高干重、高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比例远高于低干重、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F0代的F1代,几乎是后者的2倍。结论:乌拉尔甘草的干重、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具有较好的遗传性,能够较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相似文献   

7.
不同附加物对甘草悬浮培养细胞中甘草酸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酸钠、苯丙氨酸、亮氨酸对甘草细胞悬浮培养中甘草酸积累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的第0天,向培养基中加入各种附加物,甘草酸的含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较低浓度的醋酸钠(0.1 mmol·L-1)可以较明显的促进甘草细胞中甘草酸的积累,其含量为对照组的2.40倍。当苯丙氨酸添加浓度由0.1 mmol·L-1增加到2 mmol·L-1时,细胞中甘草酸的含量逐渐提高。2 mmol·L-1的苯丙氨酸使甘草酸的含量达到14.10 μg·g-1,为对照组的3.60倍。添加0.1 mmol·L-1亮氨酸使甘草酸的含量提高了2.24倍。随着亮氨酸添加浓度的增加,甘草细胞中甘草酸的含量逐渐降低,添加2 mmol·L-1亮氨酸对甘草酸积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甘草细胞悬浮培养中,适量的添加醋酸钠、苯丙氨酸及亮氨酸等附加物是提高细胞中甘草酸含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乌拉尔甘草干重、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遗传规律.方法:称重法测量甘草干物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结果:具有高干重、高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F0代,其F1代表现高干重、高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比例远高于低干重、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F0代的F1代,几乎是后者的2倍.结论:乌拉尔甘草的干重、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具有较好的遗传性,能够较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相似文献   

9.
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戴开金  罗佳波  吴昭晖  谭晓梅  任建生 《中草药》2003,34(12):1084-1087
目的 研究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 L8( 2 7)正交设计及统计软件 SPSS 10 .0统计处理 ,以 HPL C法测定配伍中甘草酸含量。结果 黄连对甘草酸的含量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 ( P<0 .0 5 ) ,黄芩、葛根对甘草酸含量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三者两两交互作用不显著 ,黄连和甘草配伍煎液中产生沉淀 ,且其含有一定量的甘草酸。结论 黄连降低葛根芩连汤中甘草酸的含量 ,黄芩、葛根对其含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和异甘草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甘草粉末的67%甲醇提取物进行分析。用C18反相色谱柱,1%磷酸水-乙腈梯度洗脱,对不同色谱峰分别采用248、276、360、370nm紫外波长检测。结果甘草酸的回归方程为,=1×10^6X+16220,r^2=1;甘草苷的回归方程为r=2×10^6X+49444,r^2=0.9995;异甘草素的回归方程为r=1×10^7X+4.4667,r^2=1。甘草酸、甘草苷和异甘草素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1%、102.63%、98.18%。结论本方法准确、稳定、可靠,可用于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和异甘草素3种成分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生长年限的乌拉尔甘草在北京地区的生长发育动态。方法:田间观察记录甘草地上部生长发育特性,刻度尺测量甘草根长和根粗,称重法测量甘草干物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结果:1年生和2年生甘草株高、根长、根粗、干重等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1年生甘草的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逐渐增加,2年生甘草的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增加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家种梁外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中甘草酸的动态含量,确定内蒙古梁外地区家种甘草最佳采收期.方法: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采集的不同株龄的家种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结果:甘草中甘草酸含量7~8月份最高,9月份开始逐渐降低,10月最低,11月份甘草酸含量有所回升.甘草在移栽后的前2年,甘草酸含量无明显增加,第3年的各个月份的甘草酸含量均大于头3年.结论:家种梁外甘草的最佳采收期为移栽后第3年的8月份.11月份甘草酸含量虽有回升,但部分年份11月份已开始封冻,并不适宜采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经典方桔梗汤分析桔梗-甘草药对不同比例配伍后甘草中活性成分甘草苷与甘草酸含量变化研究,阐释中药合理配伍的科学内涵,考察不同产地桔梗药材配伍甘草对复方桔梗汤指标性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验证该配伍比例对不同产地桔梗药材的普适性。方法:固定甘草的量,增加桔梗,选定5组桔梗甘草配伍比例(1∶3、1∶2、1∶1、2∶1、3∶1),探讨不同配伍比例对甘草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按古方水煎法制备单味甘草、不同产地单味桔梗、不同产地桔梗配伍甘草的复方桔梗汤样品,分别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中桔梗皂苷D、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结果:不同配伍比例桔梗-甘草研究中,桔梗-甘草1∶2配伍时复方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最高;不同产地桔梗配伍甘草后,桔梗皂苷D、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均较单味药材中含量有所增加。结论:在固定甘草量条件下,随着桔梗占比增大(1∶3、1∶2),甘草苷与甘草酸含量有所增加,但随着桔梗占比继续增大,甘草苷与甘草酸含量不再增加,甚至出现减少情况;桔梗与甘草配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说明了两者配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宋丽军  赵文昌 《中成药》2011,33(7):1252-1254
目的 在大孔树脂纯化甘草酸工艺研究基础上,探讨进一步纯化甘草酸的优化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甘草酸、甘草苷,优化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甘草酸最佳上样量,采用HPLC图谱分析提取物成分变化.结果 HPLC图谱显示优化后提取物未见甘草苷,峰A~D等未知成分部位的峰明显减小;甘草酸纯度由26.3%达到35.8%.结论 所建立的甘草酸、甘草苷双指标优化甘草酸的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工艺的方法简便、合理,可有效去除甘草提取物中甘草苷及某些杂质成分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陇中半干旱地区二年生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陇中半干旱地区二年生甘草的最佳施肥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结果:随着磷二铵施用量的增加,甘草产量、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都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施磷二铵224.89 kg·hm~(-2)时,甘草经济产量为3912 kg·hm~(-2),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分别为1.45%和0.80%。氯化钾用量149.93 kg·hm~(-2)为最佳,其经济产量、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分别为5480 kg·hm~(-2)、1.40%和0.65%。结论:施肥对甘草产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施氯化钾后甘草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6.
栽培甘草群体中不同单株甘草酸的含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通过测定相同生长环境下栽培甘草不同单株甘草酸含量差异,探讨其变异机制,找到高含量变异个体,为优质甘草的品种选育提供初步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同一地块相同生长年限的甘草100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该100株个体甘草主根的甘草酸含量.按<中国药典>对甘草酸的含量标准规定的2%为界,将数据分为高含量甘草酸组及低含量甘草酸组.结果 100株甘草的主根中的甘草酸含量最高的个体达到4.941%,最低的为1.201%,RSD为27.77%.高低含量两个组甘草酸含量差异性显著(P<0.0001).结论 随机筛选的栽培甘草单株间甘草酸含量存在变异,推测其为遗传因素导致.高低含量组甘草酸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相同环境下甘草含量变异很大,则可以在高含量组中选取优良单株,以甘草酸为指标选育甘草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国产甘草及其愈伤组织中甘草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国产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黄甘草>粗毛甘草;云南甘草和刺果甘草不含甘草酸。除光果甘草根、茎、叶及胀果甘草、黄甘草、粗毛甘草茎的愈伤组织含有微量甘草酸外,其它愈伤组织均不含甘草酸。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全国野生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范围,初步寻找影响甘草酸含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HPLC测定收集于全国9省区37个旗县165份野生甘草和1 013份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分析产地、药用部位、栽培年限、土壤类型与质地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野生甘草的甘草酸质量分数平均为(4.43±1.32)%,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质量分数平均为(1.51±0.49)%,低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最低标准。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野生甘草中,根和根茎的甘草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一至四年生阶段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生后甘草酸含量快速增高,栽培地土壤类型和质地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6,(5)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甘草Glycyrrhizae uralensis、光果甘草Glycyrrhizae glabra、胀果甘草Glycyrrhizae inflate、刺果甘草Glycyrrhizae pallidiflora、黄甘草Glycyrrhizae eurycarpa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方法以1~3年生、不同采收期的甘草为原料,称重法测定其干重(产量的主要因素),HPLC法测定甘草苷和甘草酸含有量。结果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以及干重均依次为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刺果甘草黄甘草、3年生2年生1年生、当年秋季次年春季。结论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我国西北干旱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应选用3年生的甘草进行培育,最佳采收期为当年秋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检测甘草药材中的甘草苷、甘草酸及水分。方法:采用积分球漫反射扫描近红外光谱,以TQ Analys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建立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及水分测定的NIR。结果:甘草苷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65,预测集相关系数(Rp)0.986 8;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393,校正集相关系数(Rv)0.904 6。甘草酸的RMSEP=0.166,Rp=0.995 5;RMSECV=0.575,Rv=0.954 0。水分的RMSEP=0.137,Rp=0.995 2;RMSECV=0.498,Rv=0.931 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可以用于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及水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