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婉儿 《健康生活》2006,(3):32-33
曾国藩是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小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  相似文献   

2.
也说曾国藩     
七、养生 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输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  相似文献   

3.
古代儒家对养生之道亦甚重视,认为:“仁者故静,惟静者多寿考。”这一主张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之说十分相似,也与佛家的“禅定冥思”相近,同属于养生功中“静养”一派。《论语·季氏》一篇中,记载了孔子精辟的养生之道。他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养生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缺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知道曾国藩一生处世高明,却少有人知道他的养生观. 君逸臣劳.曾国藩崇尚道家养生思想——“精神修炼法”.他认为,“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曾国藩所说的“君逸”即是养心,意即清心寡欲,胸怀坦荡.曾国藩所说的“臣劳”即是肢体常动,经常锻炼,保持健康.“君逸”是“静养”,“臣劳”是“动养”.可见,曾国藩非常重视劳逸结合的养生之法.  相似文献   

5.
栗子 《自我保健》2013,(2):35-35
作家王蒙的养生之道是“不养生”。这是他曾请教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的养生之道后受的启发。周谷城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的养牛之道就是‘不养生’。”  相似文献   

6.
谈起养生,便让人想起健康长寿。因为"养生"之"生",是性命,"养生"之"养",可说是一种行为医疗保健,包括长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养生"养得好,便能健康长寿;"养生"养得不好,则会积淀成病。"养生"其实可分为"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二者并不等同。有关养生方法,是"养生之术";在"养生之术"的基础上,提升到哲学层次,则是"养生之道"。中国文化最精于谈养生之道,既有哲学内涵,揉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更有中医底蕴。世界其  相似文献   

7.
在古城绍兴的府山(又称为龙山)存有许多珍贵的历代古石刻,其中有明朝嘉靖年间绍兴太守汤绍思所撰书的以养生格言为题材的“动静乐寿”四字碑石最属佳隽、相传这位书写“动静乐寿”的历绍思,他不仅是个为官清廉的贤令,而且也对养生之道有所造诣,其享年97岁。由此可见.“动静乐寿”这四字刚是他自身养生机理的结晶。用现代健康观来看,其动、静、乐、寿在碑益身心健康方面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动指适应自身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各种劳动。中医所说的“动则不衰”与民谚所言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一样的道理。从古…  相似文献   

8.
现代养生学告诉我们,养生有道,百岁可期。养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达到益寿延年。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就认识到生老病死如同昼夜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他的养生之道有四:一是少私。“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二是寡欲。“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三是清静。静默祛病。四是豁达。“安时而处顺、  相似文献   

9.
华安 《现代养生》2014,(21):36-36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两江总督,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能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特的二三四五养生之道。二字和两事:曾国藩主张眠食有恒,有一整套顺应自然的养生观。他强调,治心以"广大"(襟怀开阔)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有病时要慎重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曾任两江总督,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一生体质较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其养生经,可以二、三、四、五简而约之。  相似文献   

11.
陈可冀 《长寿》2004,(9):22-22
养生应该是全方位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素常生活中惩忿戒虑,心境经常处于郁闷不快状态,最是伤人,会导致寝食不香,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饮食养生了。所以,养生当以养心或养神为本。清代曾国藩堂匾题为“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是切肤之语。毛泽东曾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对于曾国藩的深思善悟、柔中寓刚,是深有所动的。  相似文献   

12.
睡眠,古人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将睡眠誉为“生命筵席上的滋补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以眠为本这四个字,是“以高质量的睡眠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之根本”的缩写,即“夜里睡得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生热”也及时跟进。针对“重术轻道、舍本逐末”的养生现象,我认为中华养生之所以称为养生之道,不称养生之术,是有道理的。养生的灵魂在于悟道、明道、遵道。所谓道,就是规律。大道,就是大规律。那么,养生之道在哪里呢,?在于两个字——顺天。顺天也可称为顺应自然。顺应自然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养生之道在于“静”。平时说话细声慢语,嘴角总是洋溢着微笑,喜欢一个人静坐。听上去似乎不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但比较符合我的性格。静养神道家的入静,佛家的入定,都是在“静”字上下工夫。纵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也都以静养神。中医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属于“安静”的类型。除了平时门诊,不太  相似文献   

15.
报载,台湾中华医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先生,在他九十岁时,精神体力依然健旺。有人问他有何养生之道?他说:“高寿之道在于动、静两字,养身在动,养心在静。”俗话说:“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实践证明,掌握好适合自已生命活动的动静尺寸,有益于增进自已的健康和长寿。  相似文献   

16.
《长寿》1998,(8)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诗人苏轼初识吴复古,一起讨论养生之术。后来就写了一篇《养生论》(见《苏沈良方》卷六)。文中,苏轼提出养生之道惟有“安”与“和”二字为最。这也是苏轼养生心得。  相似文献   

17.
唱歌养生,这怎讲?笔者谈点体会,供追求天然养生法的“劳苦大众”参考。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总在唠叨:“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重要的是健康,健康最可靠的是养生,养生最有效是天然。”于是,天然养生方法成了千千万万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的家书,涉及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内容,养生也是他颇加详论的。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在给澄弟、沅弟的信中,曾国藩说道:我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以养生六事勉励他们,“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  相似文献   

19.
<正>唱歌养生,这怎讲?笔者谈点体会,供追求天然养生法的“劳苦大众”参考。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总在唠叨:“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重要的是健康,健康最可靠的是养生,养生最有效是天然。”于是,天然养生方法成了千千万万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养生四要》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欲望的无休无止终将耗尽人的元气.做一个修德之君子,包容万物以求内心之清静,"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