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喜元  张戈 《农垦医学》2011,33(3):204-20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食管、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7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用内镜对49处病灶进行黏膜切除,总结分析其术后疗效,并发症,应用高频电凝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第1、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47例病例的49处病灶均成功行内镜黏膜完全切除术;其中早期胃癌9例,重度异性增生病灶24处,中度异常增生病灶16处,直径均〈2.1 cm。术中有23处出血,所有病例除感上腹部疼痛不适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胃镜诊断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有效分析,以提高胃癌临床诊断率。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55例行胃镜并诊断出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收治的50例行多层螺旋CT诊断为早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结果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消瘦、食欲不振、呕吐、黑便等;发病位置以胃窦部为主,肉眼分型以浅表型胃癌居多;大多数患者肿瘤直径在2~3cm;病理组织分型以高分化腺癌居多;胃镜病理符合率为98.2%,多层螺旋CT病理符合率为89.1%,可见,胃镜病理符合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胃镜诊断早期胃癌,其临床诊断率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为早期胃癌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雷兽铱据倌得在临廉宴路中榨广并口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早期胃癌临床病理,提高早期胃癌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牟1月~2007年12月2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早期胃癌26例占同期252例胃癌手术的10.3%.病灶位于胃窦18例(69%),胃体3例(13%),胃角3例(13%),贲门2例(7%).病灶≤2 cm的15例(57%),病灶在2~4 cm的7例(27%).病灶≥4 cm的4例(15%).早期胃癌大体分型中,Ⅱ型17例(65%),Ⅲ型5例(19%),I型4例(16%).黏膜内癌18例(3例原位癌),黏膜下层癌10例.手术病例发现淋巴结转移6例(23%),其中黏膜下层癌转移率40%(4/10),而黏膜层11%(2/18).26例术前均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23例(88%).结论 内镜检查已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同时,加强专业人员对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的认识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及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本院1994~2005年经手术证实为早期胃癌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8例早期胃癌患者术前胃镜均确诊为胃癌,其分布在胃窦60例(46.9%),病理示管状腺癌64例(50.0%),56例(43.8%)粘膜下癌,其中4例(7.1%)伴淋巴转移。病灶周围组织示萎缩性胃癌56例(43.8%),肠上皮化生52例(40.6%),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2例(40.6%),Hp阳性116例(90.6%)。结论早期胃癌Ⅱ型病变多见,胃窦是好发部位,粘膜下癌与粘膜内癌发生淋巴转移的几率无差异,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确诊的重要手段,癌前病变及Hp与早期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64例早期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本院1994~2003年经手术证实为早期胃癌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早期胃癌患者术前胃镜均确诊为胃癌,其分布在胃窦为30例(46.9%),病理示管状腺癌为32例(50.0%),28例(43.8%)黏膜下癌中2例(7.1%)伴淋巴转移。病灶周围组织示萎缩性胃炎28例(43、8%),肠上皮化生26例(40.6%),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6例(40.6%),Hp阳性58例(90.6%)。结论 早期胃癌Ⅱ型病变多见,胃窦是好发部位,黏膜下癌与黏膜内癌发生淋巴转移的几率无差异,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确诊的重要手段,癌前病变及Hp与早期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宗华凤  刘玲玲  黄纬 《当代医学》2021,27(7):119-120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早期胃癌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灶直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内镜分型、组织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化程度、病灶大小及浸润程度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灶直径≥2 cm、浸润到黏膜下层及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建议对其实施胃癌根治术,并于术后定期进行内镜复诊随访检查,以免肿瘤细胞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7.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磊  房殿春 《重庆医学》2005,34(12):1902-1904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胃癌的疗效尚不理想,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因此应重视胃癌的早期诊断。EGC是指癌肿仅侵犯胃黏膜、黏膜下层而未侵及固有肌层者,直径<1cm者为小胃癌,直径<0.5cm者为微小胃癌。EGC由于病灶  相似文献   

8.
许妍  陈国良 《上海医学》1997,20(8):F002-F002
10年来,我院经胃肠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有29例,占同期胃癌501例的5.8%。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来源2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隐痛.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良性胃溃疡癌变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也有争议,最高为10%~15%’‘,”。单凭肉眼形态观察难于区分是良恶性胃溃疡,需要结合活检、细胞学检查。并应严密随访,定期复查胃镜,防止遗漏。我们发现2例为浅表扩散型早期胃癌,病灶直径>4cm,但深度未达肌层,其中1例局限于粘膜层。因此,不能仅以病灶大小确定早期或进展期胃癌,说明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总结其临床意义,为提高早期胃癌诊断与治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灶大小、组织学分型、病理分型、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病理学指标。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以肿瘤直径3.0cm者多见,组织学分型为中分化腺癌的比例最高,病理分型为Borrmann氏IIc型最高,III型比例次之,浸润深度为黏膜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黏膜下,大多数患者无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是防治早期胃癌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况。方法以上海市胸科医院2003年6月1日--2011年6月1日期间早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NSCLC根治术后原发灶标本,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EGFR突变;EGFR敏感突变和非敏感突变患者之间临床病理特征比较采用x。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EGFR敏感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165例NSCLC患者,其中EGFR野生型93例(56.36%,93/165),EGFR突变72例(43.64%,72/165),敏感突变56例(19del33例和21L858R23例),占总人群33.94%(56/165),占所有突变77.78%(56/72);单因素分析发现,腺癌、不吸烟、原发灶直径〈5cm和EGFR荧光原位杂交(FISH)扩增阳性患者突变概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及原发灶大小是早期NSCLC患者EGFR敏感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腺癌、肿瘤直径〈5cm患者的EGFR突变概率分别是非腺癌、肿块直径≥5cm患者的4.435倍(95%CI1.209~16.273,P:0.025)、4.343倍(95%CI1.393~13.540,P=0.011)。结论在早期NSCLC患者中,腺癌、不吸烟、原发灶直径〈5em和EGFRFISH扩增阳性患者的敏感突变概率高;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是早期NSCLC患者EGFR敏感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随着腔镜的开展普及,早期胃癌的检出逐年增多.早期胃癌中病灶直径小于1.0 cm者称为小胃癌,直径小于0.5cm者称为微小胃癌[1].我院自1997-2008年治疗胃癌病例中(病理证实)小胃癌12例,微小胃癌7例.为探讨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8月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查阅各患者住院病历获取研究资料并分析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特点。结果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病灶大小不同与贫血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胃癌贫血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的大小(癌灶直径〉5 cm与直径〈5 cm)及胃癌临床病理分期与胃癌贫血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胃癌患者贫血发生与胃癌患者病程呈正相关性,据胃癌贫血发生的状况可初步估计胃癌的大小以及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5cm、3cm〈肿瘤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0.5%(38/42)、78.4%(29/37)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的29.4%(5/17)(P〈0.01);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穿透浆膜层而未侵及邻近组织及器官、侵及浆膜层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1.7%(11/12)、77.8%(21/27)、89.7%(26/29),高于侵及肌层的50.0%(14/28)(19〈0.01或P〈0.05)。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组织学类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应根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61例pN0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pN0早期胃癌868颗HE染色阴性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8及CK18的联合抗原(CAM5.2)的表达情况,评估61例pN0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率;分析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1例pN0早期胃癌有10例(16.4%)发现淋巴结微转移,868颗HE染色阴性淋巴结共有15颗(1.73%)发现微转移灶。黏膜下癌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P〈0.05),脉管侵犯组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无侵犯组(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癌灶大小、部位、大体分型、分化程度问淋巴结微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手段,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状态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准确分期、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观察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3月来该院治疗早期胃癌的患者50例,对5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结果通过分析发现,高分化腺癌在贲门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体和胃窦部(P〈0.05),低分化腺癌在胃窦部的发生率高于胃体和贲门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癌灶〈3 cm的早期胃癌患者中,发现粘膜内癌发生率明显于高于粘膜下癌的发生率(P〈0.05)。而对于癌灶〉3 cm的早期胃癌患者,粘膜下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粘膜内癌的发生率(P〈0.05)。经过早期手术治疗,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增大。结论早期胃癌根据其分化不同生长的部位也不同,癌灶大小对癌组织的生长部位也有影响,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需要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尽早检查胃癌,尽早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25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胃黏膜病变的病人纳入该研究。采用FICE对病变进行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分析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与病理组织学关系,明确早期胃癌FICE下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特点。结果胃癌组胃小凹呈E型、F型,且E、F型胃小凹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Ⅳ型血管改变,早期胃癌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小凹呈E、F型,特别是F型改变及Ⅲ、Ⅳ型胃黏膜微血管改变是早期胃癌FICE下特征性改变。应用FICE对胃黏膜病变处胃小凹及微血管观察,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46例Ⅰ期乳腺癌的钼靶、B超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钼靶和B超对Ⅰ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6例Ⅰ期乳腺癌(病灶直径≤2.0cm)的钼靶和B超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病灶直径≤1.0cm的Ⅰ期乳腺癌B超与钼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cm〈病灶直径≤2.0cm的Ⅰ期乳腺癌B超与钼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检出率明显高于钼靶二者联合应用,诊断符合率为79.45%。结论:对临床疑为Ⅰ期乳腺癌的患者应结合钼靶与B超进行检查,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Ⅰ期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给外科治疗确定淋巴结清除范围提供依据。方法统计经胃镜、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16-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16-SCT显示早期胃癌22例,进展期胃癌119例。早、中、晚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呈递增趋势(P〈0.05)。浸润型(BorrⅢ、Ⅳ)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76.5%)明显高于局限型(BorrⅠ、Ⅱ)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43.2%)。肿瘤直径〈4cm、4—8cm和〉8cm的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6-SCT扫描对中晚期胃癌诊断价值较大。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9.
76例早期胃癌内镜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其预后与确诊时的病期密切相关 ,早期胃癌的预后好于中晚期胃癌。然而 ,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低〔1〕。现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 7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内镜下特点及预后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我院 1994 - 0 1~ 2 0 0 4 - 0 1间共行胃镜检查32 86 0例 ,检出胃癌 2 132例 ,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者 76例 ,男 5 2例 ,女 2 4例。年龄 32~78岁 ,平均年龄 5 3 4岁。1 2 方法全部病例均经内镜下活检确诊胃癌 ,经手术切除后规范取材 ,直径 <1 0cm病灶全部取材、>2 0cm选样取材。常…  相似文献   

20.
Zhong YS  Zhou PH  Xu MD  Zhang YQ  Chen WF  Ma LL  Yao L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52-1456
目的评价套扎器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L)治疗直肠类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45例直径≤2cm直肠类癌患者,均行ESMRL,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58±18)岁。分析本组患者切除根治性、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占同期内镜中心肠镜检查患者的1.8%(45/24600),病灶距离肛缘从2~15cm,直径从0.3~2.0cm,平均(1.4±0.3)cm。超声内镜提示本组中24例(53%)患者的病灶为仅位于黏膜下层(第3层)的无回声占位,后方不伴有声影,肌层完整,平均病灶直径(0.8±0.2)cm,另21例(47%)患者的病灶同时位于黏膜层(第2层)和黏膜下层(第3层),平均病灶直径(1.5±0.2)cm,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ESMRL术,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25±4)min,有34例(75.6%)患者切除后切缘有动脉性出血,予止血夹夹闭止血或硬化剂注射止血。有7例(15.6%)患者于术后2~7d出现迟发性出血,其中3例(43%)为创面底部肌层渗血,另4例(57%)为切缘渗血或动脉性出血,需再次内镜检查进行止血处理。无穿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病理检查切除标本直径从1~3cm,平均(2.2±0.6)cm,厚度从0.3~1.5cm,平均(0.5±0.3)cm。切缘阴性率86.7%(39/45),另有6例患者镜检下肿瘤周边无法见到正常黏膜下层结构,无法判断切缘有无受累,但肿瘤包膜完整,边界清晰,重新活检无肿瘤依据,选择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6~52)个月,随访率100%,无转移、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ESMRL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安全、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