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一:苏左,22岁,1956年秋。初诊:发热身痛,有汗不解,脘腹痞闷,布发晶(疒咅),胃呆不纳,苔黄滑腻,脉形濡数。湿温病经旬余,湿热留连气分,缠绵之候,不易速痊,治宜清热利湿为法。处方: 银花、连乔、杏仁各10克,生薏仁12克,白蔻仁1.5克,竹叶6克,通草3克,茯苓、车前草各10克,滑石15克。2剂。二诊:湿温两候,身热稽留,有汗不退,烦躁少寐,红疹白(疒咅)互布胸腹,渴饮纳呆,小溲短赤,舌绛少寐,脉象弦数。湿从燥化,由气入营,伤络劫津,拟凉营生津,以冀邪去津生。处方: 鲜生地30克,鲜石斛12克,丹皮、赤芍各6克,连乔、银花各10克,鲜竹叶30片,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在其《温热论》第6条中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但益胃治法的意义、目的及具体方法,叶氏未明确提出。对此,注家颇有争议,笔者管见如下。对叶氏本义,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邪始终在气分流连”和“战汗”。笔者认为:温热之邪在气分留连日久之原因是正邪相近而阳气微感不足,两者处于僵持状态,故邪不得入里,亦不被逐出。此时,恰可冀战汗而解。战汗发生的机理即为邪盛正馁,邪留不去,一旦正气来  相似文献   

3.
增订医学达变透达为主。透汗邪在气分益胃在血分清胃尝读《伤寒论》,桂枝汤服后啜热粥以助汗;叶氏《温热论》:邪在气分,法当益胃以化汗。说明无论伤寒、温病欲透汗解表,皆当从胃论治,都需通过增强胃中水谷之气以化汗驱邪,两者用意完全相同。总之.邪在气分者当用益胃透汗之法。如果邪在血分,就当用清胃法,待胃热清,元气振,其邪自然从血分转气而外达,或胃清后伏邪化汗外解,新感病邪与血分伏邪分离而外达,则转凶为吉、化险为夷。上下交病治其中久病,脏腑气血遭受损害,治宜根据其人体质,辨别属阴属阳,采用阳虚治脾,阴虚治胃…  相似文献   

4.
小儿夏季热为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汗闭或少汗为主症。根据小儿“脾常不足”,“夏暑发自阳明”的特点,几年来,我常从脾胃着手治疗小儿夏季热。稍有些体会,现总结如下:一、清解阳明法适于本病初期,正盛邪实,正邪交争激烈,阳明实热者。病例一:曾××,男,1岁8个月,78年8月30日门诊。患孩发热10余天,某医曾投清暑益气汤无效。诊见发热38.9℃,大渴引饮,心烦,夜寐不安,舌红目赤,小便频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诊为小儿夏季热,阳明气分热盛。药用:糖自参8克,石膏10克,知母8克,淮山8克,淡竹叶6克,芦根8克,鲜荷叶6克。嘱多吃西瓜,连服三剂,汗出热退,病癒。  相似文献   

5.
“到气才可清气”是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对温病气分阶段提出的总的治疗原则。现将笔者对“到气才可清气”的认识简述于下: 一、“到气才可清气”的指导思想综观《外感温热篇》叶氏对温病的治疗,处处体现了“透邪达表”的精神,如温邪初入营,“犹可透营转气”;邪在气分流连,可“冀其战汗透邪”;邪留三焦,“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邪入膜原,应“急急透解”;邪虽入里,“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等等。可以看出,叶氏  相似文献   

6.
浅谈温病治疗中的养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为病 ,本易损伤津液 ,若有治疗不当 ,更可劫阴耗液。而阴液存亡关系到疾病的转归、预后。吴瑭“热病未有不伤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胜 ,尽则阳无所流恋 ,必脱而死亡”。故临证用药之际 ,须毋忘津液二字。今不揣浅陋 ,试谈养阴之法如下。1 邪盛津未伤 ,当先防之 温病常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疫疠之气侵害人体所致 ,其邪性热属阳 ,最易伤津。风热之邪具有外散疏泄之特点 ,侵害人体首先犯及肺卫皮毛 ,发泄腠理 ,汗出伤津 ;暑热为害 ,性酷热 ,伤正气 ,耗阴液 ,阳邪燔炽于阳明 ,阳明之热蒸扰机体内外 ,迫津外泄 ,气伤液脱 ;湿热为病 ,…  相似文献   

7.
黄某,男,42岁,教师,于1996年3月21日因感受春温时邪引动伏热而致发热,微寒无汗,口渴,咽喉干燥,延今3日。前区以伤寒病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药后复见壮热心烦,无汗,烦渴,咽喉干燥,舌边红绎,舌苔干黑起刺,脉洪清。此乃春温误服辛热之药而致热炽津伤。治疗急宜养阴清热生津之法。方用生地15g玄参10g天冬10g麦冬15g石斛10g天花粉10g生石膏20g,上方连服6剂,诸症消失。原方去生石膏连续服4剂以善其后。按:春温之病,每因里有伏热,外感风寒触发所致。故发病初起,除见身热口渴、按赤、苔干黑等里热津伤证候外,又常兼微寒无汗…  相似文献   

8.
三仁汤新用     
三仁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由杏仁、生薏苡仁、白豆蔻、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专为湿温初起 ,邪在气分而设。笔者将其化裁治疗临床杂病 ,每获良效 ,兹举例如下。1 自汗  女 ,60岁 ,1 989年 1 0月 30日初诊。患者左侧胸胁自汗半年余。自 1 989年 3月行“胆总管手术”后即   [收稿日期 ] 1999-0 4-2 7出现左胸胁自汗不止 ,汗出粘手 ,伴头昏而重 ,困倦纳呆 ,口苦而粘 ,背部作胀 ,舌质淡红 ,苔黄腻 ,脉濡。此乃湿热交蒸 ,迫津外泄。治宜芳香宣化 ,清热利湿。处方 :杏仁 5 g,白豆蔻 5 g,生薏苡仁 1 5g,厚朴 1 0 g,竹叶…  相似文献   

9.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汉是后世治疗渴症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概括为八法,试述如下: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口渴症,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痉湿喝病》篇第二十六条指出:“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多汤主之。”“喝”是伤暑病,所谓“太阳中热”,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太阳证。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热熏蒸,多致腠理开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暑必发热,  相似文献   

10.
先父泽涛公,字韻松(1894~1967年)。悬壶庐阳,八世方脉,兼擅针灸,今忆侍诊时治疗咳喘病验案,录之以供同道参考。1 冬温咳嗽验案颜大舅妈,67岁。住南镇下横组。1953-1-8诊。身热,咳嗽气急而喘,胸满胁痛,今恶寒已,汗出而热,口渴频饮,颧红唇焦,苔黄舌红,便结不解,小便短赤,脉象滑数,温邪所犯,邪居气卫,势有入里之虑,解表已失其时,攻里亦非宜,姑以清泄肺胃之剂图之。处方:金沸草6g,天花粉9g,光杏泥9g,瓜娄霜9g,川根朴9g,云茯苓9g,淡猪苓9g,灯芯一仔,留嘴鲜荸荠七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