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犬神经原性膀胱模型 ,进行尿动力学评价。 方法  8只雌性杂交犬 ,骶上组 4只在第 5~ 6腰椎间孔水平横断脊髓 ,骶下组 4只在此基础上完全破坏骶髓。尿动力学测定模型犬术前及术后 6个月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尿道压力。 结果 模型犬术后一直存在尾部不能活动和不同程度湿臀的现象 ;弛缓性瘫痪的后肢术后 1周起逐渐恢复 ;下腹部膨胀症状的改善仅见于骶上型犬。骶上组犬术后膀胱容量、顺应性分别下降 37.3%、5 2 .1% ,逼尿肌压力、尿道压力分别增加 33.3%、17.3% ,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骶下组犬的膀胱容量、顺应性分别上升 89.5 %、78.8% ,与术前和骶上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在症状及尿动力学方面 ,术后 6个月的犬骶上型和骶下型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均符合脊髓损伤恢复期的膀胱表现 ,两模型适于进行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1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10例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32岁,平均16岁。病程4~20年。其中脊髓栓系综合征8例,脊髓损伤2例。术前均未接受过骶神经根切断和膀胱手术。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同时作返流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不能自行排尿或剩余尿量>50 ml者辅以间歇性清洁导尿。结果术后随访11~57个月。术前漏尿者10例,术后仅3例仍有漏尿,但程度明显减轻。血肌酐(SCr)由(263.8±109.8)μmol/L降至(113.1±23.2)μmol/L(P< 0.01),膀胱容量由(61.9±37.7)ml增至(373.0±88.1)ml(P<0.01),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由(54.2±44.8)cm H2O(1 cm H2O=0.098 kPa)降至(17.7±10.6)cm H2O(P<0.01)。有膀胱输尿管返流者由9例17侧减少至1例1侧。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者4例,其中1例因未按时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按时间歇性清洁导尿后治愈。菌尿10例,其中1例需抗生素治疗。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是治疗神经原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膀胱(DCP)的尿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探讨发病机制及病理演绎过程.方法:建立DCP wistar大鼠模型(30只),正常wistar大鼠作对照(30只),进行膀胱储尿期压、最大容量、最大膀胱压等测定,进行膀胱湿重、膀胱壁厚度及光镜、电镜的病理学观察.早期DCP患者(32例),晚期DCP(28例)及非DM人群(22例)进行尿流率、压力-流率尿道分布压及括约肌肌电图等测定,作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①60天后,DCP鼠组与对照组:膀胱储尿期压(0.45±0.08)kPa,(0.60±0.03)kPa(P<0.05);最大膀胱容量(3.49±0.40)ml,(1.82±0.12)ml(P<0.01);最大膀胱压(3.09±0.10)kPa,(4.91±0.30)kPa(P<0.01);膀胱顺应性(1.39±0.11)ml·kPa-1,(0.68±0.07)ml·kPa-1(P <0.01);湿重增加(P <0.01);逼尿肌细胞连接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变性及胶原纤维排列紊乱.②相对于对照组,早期DCP患者最大尿流率偏低,为(15.97±5.71)ml·s(P <0.05),逼尿肌活动亢进(占59%),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占37.5%);而晚期DCP患者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为(8.75±4.20)ml·s-1(P <0.01),膀胱容量增加,为(472.5±32.9)ml(P <0.01),剩余尿量增多,为(62.59±19.87)ml(P <0.01),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结论:DCP早期就有膀胱的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以逼尿肌活动功能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较常见,晚期以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为主,建议对DCP患者早期就应给予干预,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4.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在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总结2005年10月收治1例C6-7损伤后1年的完全性截瘫男性患者资料,患者留置尿管,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容量约200 ml,存在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压力达90 cm H2O,膀胱顺应性降低,约为15 ml/cm H2O.气管插管全麻后行骶神经前根电刺激仪植入及骶神经后根切断术.结果 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患者使用电刺激器控制排尿、排便良好,术后随访15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容量增加到500 ml,膀胱顺应性正常,>20 ml/cm H2O,膀胱依靠电刺激仪排尿良好.剩余尿30 ml.结论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技术+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对于骶髓以上的脊髓损伤造成的排尿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改良尿道网状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术治疗骶髓下神经原性排尿功能障碍的方法,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对12例骶髓下神经原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后尿道内植入TiNi网状记忆合金尿道支架方法治疗,支架置于膀胱颈至外括约肌之间的尿道内。通过排尿日记、剩余尿量、肾积水程度、尿动力学检查等客观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支架植入后12例患者平均逼尿肌漏尿点压力由61cm H2O降至28cm H2O,最大排尿压由113cm H2O降至71cmH2O,剩余尿量由408ml降至34ml,单次尿量由264ml增至46lml,肾积水程度明显改善。术后近期出现尿失禁2例、排尿困难1例、血尿1例,1周内均消失。结论 改良式尿道网状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骶髓下神经原性排尿功能障碍的较好方法,疗效确实,并发症少,可以有效保护患者上尿路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器官脱垂伴尿失禁患者膀胱储尿期和排尿期的尿动力学参数变化. 方法对182例女性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尿失禁140例,尿失禁伴盆底器官脱垂42例.在统一标准下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膀胱灌注量、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尿道阻力因子(URA)、膀胱梗阻指数(OBI)以及归-化逼尿肌收缩力,评价女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器官脱垂对膀胱储尿功能和排尿功能的影响. 结果 尿失禁组与尿失禁伴盆底器官脱垂组患者尿失禁病程[(58.1±75.4)与(41.9±55.4)个月]、膀胱灌注量[(295.3±95.8)与(276.5±80.8)ml]、膀胱顺应性[(77.7±122.1)与(51.5±61.9)ml/cm H2O]、最大尿流率[(15.8±12.5)与(14.7±13.9)ml/s]、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3.2±5.8)与(2.8±5.5)ml/cm H2O]、归-化逼尿肌收缩力[(7.5±12.8)与(8.2±13.8)cm H2O]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58.7±12.2)与(67.1±8.3)岁]、排尿量[(269.2±145.2)与(248.9±135.1)ml]、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20.4±16.2)与(25.7±21.3)cm H2O]、URA[(11.3±9.5与(14.8±12.6)cm H2O]、OBI[(15.6±14.5)与(21.7±20.1)cm H2O]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尿失禁患者更可能伴有盆底器官脱垂,而盆底器官脱垂对膀胱储尿功能无影响,但可影响排尿期相关参数,增加膀胱出口阻力和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69.3±7.0)岁的尿动力学资料,同时选取40例排尿异常的非糖尿病患者(68.8±6.1)岁和20例正常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68.3±4.2)岁.全部患者均行自由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并比较各组间相关参数异同.结果:排尿异常的糖尿病患者38.6%(22/57)表现为逼尿肌活动低下,19.3%(11/57)逼尿肌过度活动、24.6%(14/57)膀胱出口梗阻和17.5%(10/57)尿动力学表现正常;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等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相比.糖尿病组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多(592.1±165.2)ml vs.(468.8±101.3)ml(P<0.05),其他各项尿动力学参数未见明显差异.结论:60岁以上女性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尿动力学表现异常同样多见,但是前者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多,提示膀胱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将 7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病程分为早期组和进展期组 ,分别对其初尿意的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自由尿流率、最大尿流时的逼尿肌压力 (PQmax)、剩余尿量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组糖尿病患者产生初尿意的膀胱容量增大至 (15 1.6 7± 2 4 .0 7)ml,进展期糖尿病患者初尿意的膀胱容量进一步增大至 (2 6 8.16± 13.90 )ml,最大膀胱容量增大至 (5 92 .97± 2 5 2 .5 1)ml,最大自由尿流率降低至 (8.6 1± 2 .0 4 )ml/min ,PQmax降低 (3.2 5± 1.94 )kPa ,剩余尿量增加至 (16 9.0 3± 137.2 5 )ml。结论 :早期糖尿病患者膀胱感觉减退可能是逼尿肌兴奋性降低的缘故 ;进展期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尿动力学改变 ,可能是在逼尿肌兴奋性改变的基础上出现逼尿肌收缩力降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膀胱尿动力学及逼尿肌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糖尿病膀胱尿动力学变化与逼尿肌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组(病史<8年〉和进展期组(病史>12年),分别测定初尿意的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自由尿流率、PQmax、剩余尿量。并结合2型糖尿病(T2DM)大鼠与正常大鼠的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分析实验鼠发病6周和18周的逼尿肌兴奋性、最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变化。结果临床资料显示29例(41%)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28例(40%)膀胱感觉减退,30例(43%)排尿期逼尿肌压力减退,22例(31%)剩余尿量超过150ml,10例(14%)逼尿肌不稳定,6例(9%)不能自行排尿。患者膀胱灌注过程中产生初尿意的灌注容量(203.25±107.53)ml(125~630ml),最大膀胱容量(428.09±227.89)ml(220~1350ml)。最大自由尿流率(10.70±3.27)ml/min,剩余尿量(100.57±108.08)ml,早期组患者产生初尿意的膀胱容量增加为(151.67±24.07)ml,进展期患者初尿意的膀胱容量增加为(268.16±13.90)ml,最大膀胱容量(592.97±252.51)ml,最大自由尿流率(8.61±2.04)ml/min,PQmax(33.16±19.81)cmH2O(1cmH2O=0.098kPa),剩余尿增加至(169.03±137.25)ml。动物实验发现T2DM大鼠逼尿肌的张力阈值为(0.72±0.33)g,显著高于对照组(0.32±0.18)g,F=59.63,P<0.0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力T2DM组(0.08±0.04)g,较对照组(0.11±0.05)g降低(F=7.47,P<0.01);平均收缩力T2DM组(0.06±0.02)g,较对照组(0.07±0.03)g明显降低(F=5.71,P<0.05)。随着实验动物发病时间延长,T2DM大鼠逼尿肌张力阈值呈现增高趋势,而逼尿肌最大及平均收缩力均降低。结论根据临床及动物实验结果推测,早期糖尿病患者膀胱感觉减退可能是逼尿肌兴奋性降低的缘故。进展期膀胱感觉进一步减退、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大、最大自由尿流率降低、排尿期最大尿流时的逼尿肌压力降低、剩余尿量显著增多等一系列尿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在逼尿肌兴奋性改变的基础上出现逼尿肌收缩力降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成形术治疗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吸食氯胺酮导致膀胱挛缩患者2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4(19~28)岁.服用氯胺酮时间0.7~4.0年.均有严重的尿频、尿急、尿痛和(或)血尿症状.尿培养阴性.肝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提示双侧上尿路积水23例,集合系统分离(1.8±0.7)cm.膀胱残余尿22例,残余尿量平均80(45~150)ml.IVU检查提示肾小盏扩大呈圆形、膀胱挛缩呈球形23例.尿动力检查25例,膀胱容量(89±34)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48±26)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大尿流率(7.8±2.3)ml/s,残余尿量(82±47)ml.膀胱镜下活检均提示为膀胱黏膜炎性改变.停用氯胺酮,系统药物治疗(抗生素、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胆碱能受体阻滞剂、戊聚硫钠和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 结果25例手术顺利.平均随访18(6~3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排尿状况明显改善,膀胱容量增至(375±53)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降至(13±9)cm H2O,最大尿流率增至(17.6±5.8)ml/s,残余尿减少至消失,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排尿通畅有力,无尿失禁、遗尿,尿频、尿痛等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IVU检查输尿管无反流现象,肾盏无扩张或肾小盏穹窿变钝.结论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降低膀胱内压力,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明显改善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患者肾积水状况及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