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不同阻断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对控制乙型肝炎至关重要。我院肝病产科自1985年起致力于HBV母婴传播和阻断方法的研究,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分别进行5种免疫治疗,并完成血清HBV标志物(HBVM)1年的随访,以确定HBV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途径及阻断措施。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2568例孕妇孕期筛查HBV标志物HBVM,对}玎3sAg( )孕妇检测HBVDNA,并于妊娠16~20周每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采用择期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检测Ht3VM,并联合免疫注射HBIG及乙型肝炎疫苗,检测产妇乳汁HBVDNA,阳性者采用人工喂养婴儿。结果筛查孕妇2568例,HBsAg( )者318例,占12.38%。新生儿HBsAg( )者10例,占3.14%,新生儿1个月时复测无新增病例,多种措施联合阻断成功率达96.86%。结论孕妇早期检测HBVM、HBVDNA,早诊断,早治疗,多种措施干预,可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及阻断免疫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及阻断免疫程序的探讨643000自贡市妇幼保健院陈俊华,王明藻,杨大灼自贡市卫生防疫站陈益,李忠元乙型肝炎(HBV)母婴传播被视为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为预防乙肝的母婴传播,寻求有效的阻断免疫程序,我院与市防疫站联合,于19...  相似文献   

4.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将 2 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 ,母婴联合组 12 6例 ,孕妇自孕 2 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 0 0IU ,新生儿于 0、15d各注射HBIG 2 0 0IU ,然后于 1、2、7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 (HBVac )2 0 μg。对照组 90例 ,只对新生儿进行免疫。母儿血清检测采用美国Abbott酶联免疫试剂测定 ,随访1年。 结果 联合免疫组婴儿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 ( 19.5 1%与 35 .5 6 % ) ,慢性HBV感染率由13.33%降为 3.97% ,P均 <0 .0 5 ;联合免疫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 ( 80 .95 %与 0 )及 1岁时保护性抗体产生率 ( 96 .0 3%与 86 .6 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且明显提高宫内感染阻断效果 ,减少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母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约占所有新发感染的50%。预防HBV母婴传播对控制乙肝流行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广泛实施的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主要针对围产期HBV母婴传播,而对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有限。HBV宫内感染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胎盘渗漏、胎盘感染或外周单核细胞传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联合免疫后HBV携带者母乳喂养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其中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乙肝高发地区,慢性HBV携带者多始于婴儿及儿童期的感染,所以人们担心慢性HBV感染的母亲在长达数月的哺乳期将病毒传染给婴儿。这种情况能否母乳喂养意见不一致.为此,我们回顾分析母亲在妊娠期接受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后婴儿HBV感染情况,探讨接受免疫阻断措施后母乳喂养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主被动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HBV)携带产妇的婴儿接受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追踪115例孕晚期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的HBV携带产妇乳汁中HBV感染性标志物(HBVM)、HBV-DNA和新生儿外周血HBVM情况,以及接受联合免疫后母乳或人工喂养7月龄婴儿血HBVM情况。其中母乳喂养组婴儿70例,人工喂养组45例。结果:2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分别为11.4%和13.3%,2组婴儿母亲外周血HBeAg阳性率分别为31.4%和3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产妇初乳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34.3%和40.0%,HBeAg阳性率分别为28.6%和26.7%,2组产妇初乳中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和HBV-DNA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7月龄婴儿HBV感染率分别为5.7%和8.9%,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5.7%和84.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多重联合免疫干预后,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 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未给予HBIG免疫阻断作为未阻断组;同期选择HBV标志物阴性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分别给予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分别于1个月、2个月、7个月和12个月龄采集外周血检测HBV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阻断组、未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3%(48/55)、77.4%(24/31)和97.6%(41/42);未阻断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三阳”孕妇的阻断效果最好,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从33.3%上升到71.4%。结论对HBV感染孕妇采用HBIG免疫阻断,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免疫程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均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1U,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B组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C纽孕母和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所有婴儿均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月注射乙肝疫苗。观察并对比婴儿在6个月时乙肝五项结果。结果:三组婴儿在6个月时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同,A组婴儿的表抗阳性率低于其它两组,且保护性抗体产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对于阻断HBV的垂直传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导致高危妊娠、造成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妊娠妇女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途径的方案,对控制乙肝病毒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联合免疫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但仍有8%~15%孕妇所生婴儿中存在预防接种无效,发生乙肝母婴传播,孕妇外周血中乙肝病毒(HBV)DNA载量是乙肝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国内外推荐妊娠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减少母婴传播,但因大部分产科医务工作者未充分认识,仅少部分对乙肝孕妇进行处理并及时转诊至肝病科或感染科就诊治疗。此外,孕妇孕期多机构、多科室就诊非常不便利,并且获得信息不对称,多次就诊潜在增加乙肝相关羞辱歧视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没有肝病科或感染科的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如何处理管理这一人群成为难点。消除母婴传播(E)门诊的建立可健全消除母婴传播服务能力,通过整合艾梅乙患者孕期管理,为感染孕产妇提供标准化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从而有效减少乙肝母婴传播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sAg阳性产妇分娩时行延迟结扎脐带对HBV母婴阻断效果及婴儿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本院产检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1 200例,单双数编号,单数孕妇分娩时若母婴状况稳定则施行延迟结扎脐带(新生儿出生后1~3 min),新生儿纳入晚断脐组;双数孕妇分娩时于新生儿娩出后立刻结扎脐带,新生儿纳入对照组。全部婴儿接受HBV联合免疫,即:出生时及出生后第21天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出生时及第1、6个月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出生时查乙肝五项及HBV-DNA,婴儿7~9个月复查乙肝五项,必要时查HBV-DNA。结果联合免疫后,晚断脐组559例(95.1%)、对照组548例(89.8%)婴儿完成7~9个月随访。晚断脐组母婴阻断成功率100%;对照组母婴阻断成功率99.82%(1/5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晚断脐组与对照组婴儿Anti-HBs1 000 IU/ml的比例(73.2%,68.4%;P=0.083)、免疫低/无应答的比例(4.5%,5.8%;P=0.30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晚断脐组36例、对照组29例婴儿的母亲产前HBV-DNA106IU/ml,其母婴阻断成功率、Anti-HBs1 000 IU/ml的比例、免疫低/无应答的比例(100%,96.6%,P=0.446;63.9%,65.5%,P=0.891;8.3%,10.3%,P=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结扎脐带不增加HBsAg阳性产妇HBV母婴传播的风险,不影响婴儿联合免疫应答。在HBsAg阳性产妇的第三产程行延迟结扎脐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对乙肝感染父婴传播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及其配偶68对为研究对象,产妇均未感染乙肝病毒,配偶均为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对。对照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以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5.88%(2/34),低于对照组23.53%(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为32.35%(11/34),高于对照组11.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对感染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进行有效阻断,明显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从1986年1月1日开始,预防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下同)母婴间感染作为福利事业在厚生省全面普及。本文简述有关乙肝病毒(HBV)母婴间感染的实况及其预防,并把本预防措施视为免疫疗法,论述其特征及开展工作后将出现的问题。一、乙肝病毒母婴间感染的实况 HBV不仅引起急性感染(急性肝炎、无症状性感染),且可招致持续感染(慢性肝炎、无症状性病毒携带)。在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的新生儿婴幼儿期或使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5.
虽然乙型肝炎(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围产期和幼儿期乙肝感染,但我国每年约有(12~17)万儿童因免疫失败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因此,对乙肝女性的孕前、孕期及产后进行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将宫内感染和新生儿感染风险降到最低是当务之急。文章结合我国及国外最新指南,对乙肝女性围产期的预防和管理进行总结和概述。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主要见于高病毒载量和乙肝e抗原阳性的孕妇。对这些孕妇孕晚期给予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和婴儿及时规范全程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尽最大可能阻断母婴传播。本文对孕期抗病毒药物用药、停药和产后乙肝发作处理、母乳喂养问题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优化联合免疫接种和抗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将HBs 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211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126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85例),两组新生儿均完成主被动联合免疫接种,检测孕妇及婴儿出生24h内、7个月、12个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的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水平,比较两组婴儿HBV母婴阻断效果。结果:婴儿出生24h内选择性剖宫产组的HBs Ag、HBV DNA阳性率低于阴道分娩组(10.59%vs 21.43%,P0.05)。婴儿7个月龄、12个月龄时,两组的HBs Ag、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HBe Ag阴性、HBV DNA≤10~(11)copies/L时,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的HBV母婴阻断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HBe Ag阳性、HBV DNA10~(11)copies/L时,选择性剖宫产组的HBV母婴阻断失败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3.45%vs 23.81%,5.25%vs 33.33%,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HBV母婴传播阻断有关,当孕妇HBe Ag阳性或HBV DNA10~(11)copies/L时,选择性剖宫产可能降低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几率。  相似文献   

18.
乙肝病毒携带者流行率在西非和东方一些地区较高;一般达15~20%,日本母婴传播率达26.5%,女性乙肝易迁延化、慢性化、病理变化严重者多于男性。本文对血清标志和临床的联系、传播特征和机理及母婴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HBvac主动免疫预防法第二针后90%,第三针后95%以上获抗-HBs应答,抗-HBs水平高低,维持时间长短和疫苗保护之间密切相关。但认为疫苗对婴儿和产后母婴传播的保护率较好,母婴围产期感染或宫内感染则主张联合预防。母婴HBV感染的治疗有抗病毒疗法(主要用于母亲和较大儿童)和免疫疗法;免疫抑制剂(用于重症慢活肝)、免疫激活剂(用于免疫缺陷或HBV清除能力低下者)、D-青霉胺和中西药结合疗法。目前对选择和疗效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无痛分娩的过程中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将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无痛分娩20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将在分娩过程中不使用镇痛手段的2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在两组产妇进行分娩时对分娩方式、疼痛情况、Apgar新生儿评分、产程进展的情况、失血量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在分娩时的有效镇痛率达到100%,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现,观察组的活跃期P值小于0.01,时间明显缩短。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两组产妇在产后的出血量、Apgar新生儿评分、分娩的方式等其他因素比较中P值大于0.05,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安全有效,不会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母乳喂养不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随访。62例婴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21例母乳喂养,41例人工喂养;168例婴儿联合免疫,33例母乳喂养,135例人工喂养。结果:单用疫苗时1、3、6、12月龄抗-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4.8%、42.9%、57.9%、80.9%,人工喂养组分别为12.2%、26.3%、60.5%、73.2%;联合免疫时1、4、7、12月龄抗-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72.7%、75.8%、77.4%、90.9%,人工喂状组为77.0%、72.9%、76.2%、90.4%。单用疫苗时,母乳喂养组1例、人工喂养组3例免疫失败;联合免疫时,母乳喂养组无一例免疫失败,人工喂养组4例免疫失败,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母乳喂养不影响抗-HBs产生,不增加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