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与不同溶媒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在不同放置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不同厂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用以上4种溶媒分别配成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配伍液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含量,同时观察各配伍液外观、pH值变化情况。结果:20℃时,在6h内4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溶解后测定含量较标示量下降,并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加重。温度对含量变化有显著影响。pH值在4.5~5.5之间对含量变化无显著影响。配伍液外观澄明,无色泽改变。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在20℃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最稳定。  相似文献   

2.
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在4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考察常温下(25℃),4h内,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4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HPLC法测定配伍后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结果:哌拉西林钠在4种输液中均有良好的稳定性,他唑巴坦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较好,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不稳定,结论: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与输液配伍时应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可以配伍,但宜在4h内滴完,与10%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应尽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制剂的在四种临床上常用的溶媒配伍稳定性。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结果 20℃时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含量下降不超过3%,其他3种溶媒中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含量下降3%~9%,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在37℃时配伍较20℃时低约6%,各配伍溶液4h内均澄明,无沉淀及浑浊发生,也无颜色变化,pH为4.65~4.97。结论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配伍溶液应放置在室温(20℃)下,一般不应超过4h,建议临床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粉针剂的首选溶媒。  相似文献   

4.
吴妍  曹教育  吴凤芝  李民  刘圣  马旖旎  唐琪 《安徽医药》2015,19(9):1642-1646
目的:优选注射用左卡尼汀最佳调配方法。方法采用L8(27)正交试验优选注射用左卡尼汀的最佳溶解溶媒、溶媒量、振荡时间和振荡频次;考察左卡尼汀浓溶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0.9%NS)配伍后成品输液在室温(23℃)条件下,0~8 h内左卡尼汀含量、pH、外观以及不溶性微粒数变化情况,判断其成品输液稳定性。结果注射用左卡尼汀最佳调配方法为每1 g药粉用8 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慢频次振荡1 min,所得浓溶液与5%GS、0.9%NS配伍8 h内含量较稳定,适宜配伍;与GNS配伍稳定性较差,6 h含量下降超过10%;与10%GS配伍稳定性最差,2 h含量下降近40%;各成品输液pH、外观和不溶性微粒数变化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正交试验优选出了最佳调配方案,为注射用左卡尼汀静脉用药调配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持,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注射用灯盏花素与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温度条件下将注射用灯盏花素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0.9%氯化钠注射液(0.9%NS)配伍,于8h内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其外观,并测定其pH值、含量和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注射用灯盏花素与4种输液在25℃温度条件下配伍后8h内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数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可与上述4种输液于25℃温度条件下配伍,0-8h内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6.
注射用阿魏酸钠与4种输液的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阿魏酸钠(注射用心血康)在4种输液(即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液0-18h内不同时间注射用阿魏酸钠的含量及吸收曲线,并测定pH值,同时观察配伍液的酸钠的含量及吸收曲线,并测定pH值,同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结果:注射用阿魏酸钠在室温下在4种输液中配伍后18h内吸收曲线、pH及外观几无改变,含量在18h内未低于标示量的95%。结论:注射用阿魏酸钠在室温下在4种输液中配伍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注射用盐酸溴己新、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与不同溶媒配伍后的成品输液稳定性。方法 将注射用盐酸溴己新、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0.9%氯化钠注射液(NS)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配伍,考察各成品输液于室温下放置24 h的外观、不溶性微粒、pH值、渗透压、盐酸溴己新含量及有关物质。结果 注射用盐酸溴己新分别与5%GS 50 mL、5%GS 100 mL、5%GS 250 mL及NS 250 mL配伍;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分别与5%GS 50 mL、5%GS 100 mL、5%GS 250 mL、NS 100 mL、NS 250 mL及GNS 100 mL配伍后,各成品输液外观、不溶性微粒、pH值、渗透压、盐酸溴己新含量及有关物质在24 h内相对稳定。注射用盐酸溴己新与10%GS 100 mL、GNS 100 mL及NS 100 mL配伍0 h后不溶性微粒数目不符合要求,与NS 100 mL和GNS 100 mL配伍2 h后百分含量分别下降至71.81%和72.32%;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与10%GS 100 mL配伍在6 h内...  相似文献   

8.
茵栀黄注射液与5种输液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欧阳荣  刘红宇  周新蓓 《中国药房》2002,13(10):622-623
目的 :考察茵栀黄注射液与5 %葡萄糖注射液 (5 %GS)、10 %葡萄糖注射液 (10 %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GNS)、氯化钠注射液 (NS)、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林格 )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在室温下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24h内不同时间黄苓苷的含量 ,并观察外观性状、测定 pH值 ,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 ,茵栀黄注射液与林格配伍后 ,其pH值变化明显 ,并有大量白点产生 ;与GNS配伍后 ,24h内其pH值及黄芩苷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与其它3种输液配伍后 ,在2h内其pH值及黄芩苷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但与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不符合规定。结论 :茵栀黄注射液不能与NS、林格配伍 ,可与5 %GS、10 %GS、GNS配伍 ,但应临时配用 ,并在2h内用完  相似文献   

9.
胡琦 《海峡药学》2009,21(1):30-31
目的考察痰热清注射液与4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条件下,观察配伍液在8h内的外观、pH值变化,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76±1m处测定配伍液的吸收度。结果痰热清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中,外观、pH值、含量以及紫外吸收光谱无显著变化。结论痰热清注射液与这4种常规输液配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分别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温条件下,将这两种注射用抗生素分别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在8 h内,观察各配伍溶液的pH和外观变化,并采用HPLC法测定各配伍溶液中主药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分别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pH、外观无明显变化,相对含量分别在96%及99%/96%以上.结论: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室温下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液在8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注射用喷昔洛韦、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6h内混合液中药物的含量及紫外图谱变化,并观察不同时间点液体的外观和pH值变化.结果:以上4种药物与输液溶媒配伍后6h内外观、pH值均无明显变化.注射用喷昔洛韦与0.9%氯化钠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GS)、10%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与10%GS,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与5%GS和果糖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与10%GS、5%GNS配伍后6h药物含量与图谱无明显变化.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与NS和转化糖注射液配伍,4h时药物含量分别降至95.07%和93.98%.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与NS配伍后6h时含量降至75.92%.细辛脑注射液与NS、5%GS配伍后6h含量分别降至94.72%和95.72%.结论:以上4种药物与不同的输液溶媒配伍后,药品的含量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会发生变化,其中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含量变化尤其明显,提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药品配制完毕后需减少放置时间,以保证药品质量,确保病人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前列地尔维持给药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敏 《中国药师》2008,11(1):68-69
目的:考察注射用前列地尔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在输液泵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在0~6h内含量变化,同时观察其外观、测定pH变化。结果:配伍液在2h内稳定,pH、外观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前列地尔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在输液泵中2h内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3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药在木糖醇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用法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个厂家)在室温下与木糖醇配伍后8h之内不同时间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在8h之内的外观、pH变化。结果: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5%木糖醇注射液中相对较稳定,4h内含量均在94%以上,可以配伍使用,而阿莫西林钠舒巴坦不稳定,4h阿莫西林的含量已降至87%。结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木糖醇注射液可在室温下配伍4h内静脉滴注完;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液在配制后2h尽量使用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磷霉素钠和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室温下(10℃)以分光光度法测定两者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2h内吸收曲线、含量变化,同时观察外观、测定pH值。结果:2h内配伍液吸收曲线不变,吸收峰无位移,外观、pH值、含量基本稳定。结论:室温下(10℃)磷霉素钠和654-2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2h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5,(14):1948-1949
目的:考察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4种常用溶剂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GS)、10%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及0.9%氯化钠注射液(NS)配伍后于不同时间观察配伍液的外观颜色及澄明度,测定溶液的p H值,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奥美拉唑钠的含量。结果: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4种常用溶剂配伍后含量均无显著下降。与5%GS、10%GS、GNS配伍4 h后,配伍液转为澄明微黄色;与NS配伍后,药液均显澄明无色。p H值对其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p H值越低,药物的稳定性越差,药物分解的速度也越快。结论:临床应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时应考虑溶剂的p H值,尽量避免与偏酸性或酸性溶剂配伍;其最佳溶剂应为NS。若与5%GS、10%GS、GNS配伍,宜在3 h内用完。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地嗪钠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胰岛素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稳定性。方法:观察配伍液外观、测定配伍液pH,不溶性微粒数等,采用HPLC法测定头孢地嗪钠含量,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含量。结果:配伍液在6h内无明显外观、pH,头孢地嗪钠含量的变化;但不溶性微粒(≥10μm)数在5h后超过25个/ml,胰岛素含量在4h后变化超过10%。结论:胰岛素注射液与头孢地嗪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室温下可配伍应用,但应在4h内用完。  相似文献   

17.
头孢米诺钠与利巴韦林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晨  诸林俏 《中国药业》2008,17(12):27-27
目的分别于25℃和37℃条件下考察头孢米诺钠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NS)及5%葡萄糖注射液(5%GS)中8h内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8h内不同时间点配伍液中头孢米诺钠与利巴韦林的含量,同时考察配伍后pH值、外观及吸收曲线的变化。结果配伍液在8h内外观、pH值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两药在NS及5%GS中配伍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5种药物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考察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头孢唑林钠,头孢哌酮钠,哌拉西林钠,维生素C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分别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莪术油含量的经时变化,HPLC法测定配伍后头孢唑林钠,头孢哌酮钠,哌拉西林钠含量的经时变化。结果: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分别配伍,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头孢哌酮钠配伍,莪术油在1h内分解达30%以上,为配伍不稳定体系,其余3项配伍较稳定,外观,pH值,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匠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头孢哌酮钠配伍 分解,与其余4种注射剂分别配伍较稳定。  相似文献   

19.
灯盏花素粉针剂与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隽  王振军 《药学进展》2006,30(12):566-568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粉针剂与4种临床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下,将灯盏花素粉针剂分别与10%和5%葡萄糖输液、葡萄糖氯化钠输液及0.9%氯化钠输液等4种输液配伍后,于8小时内观察其外观、pH值及其中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灯盏花素粉针剂与4种注射液配伍后8小时内,其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数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灯盏花素粉针剂可与此4种输液于20℃下配伍,并在8小时内使用。  相似文献   

20.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7种抗菌药物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7种常用抗菌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中主成分莪术醇6h内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溶液的外观并测定其pH值、微粒数以及细菌内毒素。结果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7种抗菌药物配伍后,样品液均无气体或沉淀产生;pH值、微粒数、色泽在6h内均无明显改变,室温下放置的配伍液6h时细菌内毒素检查也符合规定。与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钠、头孢唑啉钠、克林霉素、阿昔洛韦、氨苄西林钠配伍后6h内相对百分含量均>90%;与头孢哌酮钠配伍含量下降最大,样品液由浅黄色变成深黄色;结论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钠、克林霉素、阿昔洛韦、头孢唑啉钠、氨苄西林钠可配伍使用,不宜与头孢哌酮钠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