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母体对胎儿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96例作为HBIG注射组(自妊娠28周起多次肌肉注射HBIG 200IU),同期分娩但未进行产前检查HBsAg阳性孕妇5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新生儿出生24 h内且未注射HBIG的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析比较注射与未注射HBIG的HBsAg阳性孕妇及注射HBIG孕妇不同注射次数间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HBIG注射组HBV宫内感染率(12.5%,12/96)、HBsAg阳性率(10.2%,7/96)、HBV DNA阳性率(7.3%,7/96)均低于未注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注射次数分为0~1次、2~3次和4~5次三个等级进行分析,HBV宫内感染率、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随HBIG注射次数增加而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提示HBs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及增加HBIG注射次数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减少新生儿在产前宫内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7例乙肝"大、小三阳"孕妇分为治疗组(A组86例)和对照组(B组81例),均在妊娠28周时抽取静脉血,采用血清学检测、血HBV-DNA检测。A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1次HBIG 200 IU直至分娩,B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抽取脐静脉血检测HBV-DNA。结果产前使用HBIG的86例孕妇分娩87例新生儿中仅1例新生儿HBV-DNA阳性,宫内感染率1.1%,而产前未使用HBIG的81例孕妇分娩81例新生儿中11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13.6%,治疗组新生儿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HBIG能有效降低乙肝"大、小三阳"孕妇的宫内感染率,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0月HBsAg阳性的91位孕妇及其所产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4例孕前用HBIG阻断的孕妇及其新生儿设为治疗组(治疗组A:HbsAg阳性者30例肌注200U,治疗组B:HbsAg及HbeAg阳性者24例肌洼400U),孕前未...  相似文献   

4.
5.
江仙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995-996
宫内感染又称先天性感染,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受到感染而引起胎儿的宫内感染,其中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弓形体(TO)是宫内感染中三种最常见的病原体(简称CRT),孕妇发生宫内感染后可造成流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畸形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抗CRT-IgM抗体的检出是近期感染的标志,随着医学的发展,优生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孕  相似文献   

6.
马文英 《中国药业》2008,17(21):60-6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在早孕期开始使用HBV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早孕时血清HBV—DNA阳性的孕妇204例,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于孕12周起,对照组于孕28周起,每月1次肌肉注射HBIG 400IU至分娩,于孕12周和分娩时定量检测孕妇血清HBV—DNA,定性检测脐带血HBV—DNA和抗-HBs的阳性率。结果两组孕妇在孕12周时血清HBV—DNA的含量差别无显著性(P〉0.05),分娩时虽均未转阴,但研究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新生儿脐带血HBV—DNA的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抗-HB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孕期使用HBIG的研究组孕妇血HBV—DNA的含量及其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较晚孕期使用HBIG的对照组显著低;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孕期尽早使用HBIG安全有效,可进一步减少孕妇血清HBV—DNA的含量和HBV的宫内传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将196例HBV感染孕妇依据其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1×106和≤1×106copies/ml)分为两组,其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治疗.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新生儿及7月龄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结果 孕妇血清HBV DNA>1×106组和HBV DNA≤1×106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2.7%和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DNA>1×106组婴儿7月龄时HBsAg 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高,而HBsAb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越高,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越大,阻断效果也越差.  相似文献   

8.
姚力诺  郑九生 《江西医药》2006,41(10):775-777
目的对于E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观察能否阻断HBV宫内感染。方法研究组对E抗原阴性HBV感染的孕妇自妊娠28周、32周、36周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结论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进行统计学检查,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BV阴性孕妇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机理.方法HBIG组52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3次,每次200u;对照组42例,未予用药.采用放射免疫定量分析法检测孕妇28周及分娩前以及新生儿脐血血清HBV标志物含量,并应用PCR法测定新生儿脐血HBvDNA.结果HBIG组孕妇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BIG组新生儿脐血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是减少HBV宫内感染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不仅是造成儿童时期乙型肝炎病毒获得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造成众多的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携带者和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至肝癌的重要因素。母婴传播的几种途径之一,即宫内感染已经通过引产胎儿胎肝乙型病毒DNA的检测得到证实,从中确定了乙型病毒宫内感染的存在。近十年多来,国内外对宫内感染的研究方法较多,结果也不尽一致,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清标志物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根菊  余敏敏  阚乃颖 《江苏医药》2012,38(16):1949-1950
目的探讨孕母HBsAg阳性患者及其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前后对外周血中补体C3、C4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HBsAg阳性孕妇自愿在24周、28周、32周注射HBIG 200U,在注射前(自身对照组)及注射结束后,检测补体C3、C4,另选取60例HBsAg阳性患者孕期没有注射HBIG的孕妇作为正常对照。在34周左右抽取静脉血检测补体C3、C4。比较正常对照组与注射组及注射前后C3、C4的变化。其新生儿出生即刻抽取外周血检测补体C3、C4及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 200U,出生15d注射HBIG 200U,出生1个月时检测补体C3、C4。比较注射前后补体C3、C4的变化。结果孕母注射前后补体C3、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与正常对照组补体C3、C4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新生儿注射HBIG前后补体C3及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HBIG对孕母HBsAg阳性患者及其新生儿的血清补体C3、C4的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宫内感染和传播的阻断效果,总结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在2005年2月至2010年12月之间因为孕期感染乙肝病毒入院治疗的孕妇88例,其中44例患者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帮助阻断乙肝宫内感染,标记为A组;另外44组为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宫内感染,标记为B组。记录生产后婴儿乙肝感染情况及其他临床数据。结果A组出生的婴儿中40例未发现任何乙肝感染,阻断率高达90.6%。而B组中仅有5例婴儿未发生感染,明显低于A组。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阻断孕期内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有良好的疗效。随着HBVDNA浓度的升高,婴儿出生即带有乙肝病毒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当出现高浓度HBVDNA则需要抗病毒治疗,来减少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问题,目前全球约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这些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中50%来自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儿童中90%来自母亲宫内感染后,机体不能清除病毒,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1]。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携带者孕妇对胎儿宫内感染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的治疗,对控制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孕妇HBV-DNA载量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孕妇血中HBV-DNA载量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HBV携带者86例孕妇及其新生儿,在分娩前孕妇采静脉血进行HBV DNA检测和乙型肝炎5项检测,新生儿于分娩时采脐血做HBV DNA检测.结果 86例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模式中e抗原阳性率为29.1%,HBV DNA阳性率为48.8%,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母婴HBV DNA测定值之间呈正相关(P<0.01),且随孕妇HBV DNA载量的增高,宫内感染率也相应升高(P<0.05).结论 孕妇血中HBV-DNA载量与宫内感染HB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孕妇孕晚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方法 124例单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8、32、36周肌内注射HBIG200U;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检测并比较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治疗组新生儿抗-HBs阳性检出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11.7%,HBsAg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0、10%均低于对照组2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孕妇于孕晚期多次肌内注射HBIG除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外,尚可降低母亲血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从而降低了降低其传染性,对预防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及HBV携带孕妇初乳中HBV感染性标志物(HBV-DNA)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30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80例(HBsAg携带者58例、小三阳57例、大三阳65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200U,对照组120例(HBsAg携带者40例、小三阳43例、大三阳37例)不用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检测产妇初乳中HBV-DNA情况。结果(1)两组产妇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12.8%和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乙肝大三阳产妇两组新生儿的脐血HBeAg阳性率为6.2%和10.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产妇初乳中HBV-DNA感染率分别为36.1%和4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IG能够阻断小三阳和乙肝携带者孕妇的母婴传播,但不能阻断大三阳孕妇的母婴传播;HBIG对HBV携带产妇初乳中的HBV-DN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估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乙肝检测显示为阳性的孕妇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单用乙肝疫苗,B组单用免疫球蛋白;C 组联合使用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基于孕妇体内完成HBsAg、HBV-DNA定量检测,并针对新生儿采取HBV系列检测,进而对孕妇宫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①C组孕妇与B组、C组两组孕妇,在孕16周的HBV-DNA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在孕30周、孕34周的HBV-DNA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C组孕妇与B组、C组两组孕妇,在孕16周的HBsAg定量无明显差异;在孕30周、孕34周,3组HBsAg定量均有所下降,但C 组与 B组、A组比较,下降程度明显更大,组件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③A组、B 组、C 组宫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0%、15.00%、2.50%。 C组宫内感染发生率与A组、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与B 组相比,数据无明显差异( P>0.05),无统计学意义。④结合上述各项指标情况可知,孕妇注射乙肝疫苗和 HBIG有效。结论联合使用乙肝疫苗与球蛋白能够使乙肝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孕晚期注射HBIG对母乳HBeAg和HBV DNA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87例HBsAg/HBeAg阳性,HBV DNA阳性、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分为两组.研究组51例,于孕28、32、36周时肌肉注射HBIG,每次200 IU;对照组36例,不注射HBIG.所产新生儿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即出生后6 h内予HBIG 200 IU肌肉注射,乙肝疫苗以"0、1、6"方案免疫接种,剂量为10 μg.比较两组孕妇治疗前后静脉血、母乳、新生儿脐血及婴儿6个月龄外周血HBeAg、HBV DNA阳性率.结果 研究组阻断后母血HBV DNA含量(4.10±1.17)低于对照组(5.25±1.30)(P<0.01).母乳HBV DNA阳性率5.88%,低于对照组的25%(P<0.05).结论 孕晚期HBIG阻断治疗能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提高了产妇母乳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学》2016,(5):1186-1188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与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HBV)感染孕妇阻断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妊娠伴有HBV感染孕妇54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孕妇给予替比夫定与乙肝疫苗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比较两组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脐带血HBV检测阳性数、12月后HBV检测阳性数经比较,后者优于前者(P<0.05);两组乙肝病毒复制数、ALT、AST和产后出血率经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与乙肝疫苗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较佳,且治疗安全、可靠,能够从根本上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对卡介苗的效果影响。方法:对连州市妇幼保健院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76名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疫苗注射,其中实验组采用同天不同位点接种的方式进行处置;对照组采用单一注射卡介苗的方式进行处置,两组注射后2、4、6、8、10、12周的疫苗反馈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对卡介苗注射后红肿浸润与脓肿的形成时间有显著影响,同时增加卡痂大小;而对于其他指标的影响则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建议临床采用同时不同位点的方式对新生儿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