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连续监测急性胸痛患者75例,入院后分别于即刻及胸痛发作后3,6、24h测定心电图.结果:常规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常规心电图对于早期初步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下一步治疗及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直接原因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险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S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过去认为,冠脉狭窄越重,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越大。但观察发现,大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并不是发生在冠脉狭窄最重的病人,而是发生在轻、中度狭窄的病人。现在大家已达成共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才是决定性因素。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和其后发生的血栓形成,导致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一过性堵塞性或非堵塞性血栓,引发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急性心梗;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CRP、FIB 及HCY水平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对比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生化角度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4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作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别为41.74±5.76 mg/L,604.53±264.73 mg/dl)显著高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4.88±2.49mg/L,353.33±105.68mg/dl),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差别(分别为22.39±16.5μmol/L,17.52±8.31μmol/L).结论: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临床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鉴别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通过测定外周血中肺炎衣原体抗体IgG的水平,确定有无感染,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HLA-DR以及PAC-1表达水平,以明确机体炎性细胞以及血小板激活的情况. 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感染者HLA-DR的阳性率(65.66±23.34)%显著低于未感染者(83.91±15.37)%,P=0.00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AC-1的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1.95±3.29)% vs(0.63±0.73)%,P=0.035;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感染者PAC-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感染者(2.59±3.99)% vs(1.33±2.33)%, P=0.005;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比例没有差异. 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论是在体内抗炎机制的过度激活,还是在血小板的活化方面都强于其他组,说明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上可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民健康覆盖,而实现此目标的关键要素则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为首的心血管疾病成为全球健康最大杀手,但急性冠脉综合征服务质量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中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梳理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服务质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性别患者、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差异,分析质量改进计划对上述质量差异的影响,为改善急性冠脉综合服务质量的公平性,推动健康公平和全面健康覆盖的实现,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健康指南》2020,(5):12-1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我国依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绝大多数患者首诊于急诊科。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了解和推进此病在急诊科和院前急救的科学化管理,对医生和患者都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俞朝芳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749-175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及意义。方法检测并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2例、健康体检者78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类型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显著升高(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有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检测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杜敏 《药物与人》2014,(9):250-251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给予89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护理实施效果。结果:89例患者中,病情明显改善88例,其中1例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而死亡。结论:给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预后效果良好,护理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对比分析203例CTO患者(CTO组)和173例非CTO患者(非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结果 CTO组较非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长(P<0.01)、急性心肌梗死病程长(P<0.01)、年龄大(P<0.01);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反复发生的比例高于非CTO组(80.8%比59.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O临床预测因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12个月(OR=4.313,95% CI为1.020~18.142,P<0.05).结论 CTO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程及反复发作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12个月是一个独立预测CTO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内科常见疾患,病症表现有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等。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心血管疾病专业知识、精湛的业务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护理知识,才能做好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护理并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冠脉造影的研究从而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4月来我院接受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70例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对70例患者进行病情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集。结果:根据患者的的冠脉造影结果,对其中的30例患者进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其中5例进行冠脉搭桥手术,35例患者采用传统的保守疗法。结论:冠脉造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对患者的血管以及手术的风险要选用比较合理的手术方式与手术器械.从而保证手术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成都地区35岁以上的保健群体5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11年到2016年连续随访的保健人群,使用logistic回归统计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80名保健对象被纳入本研究,有13人在5年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年发病率约为33.4人/10万;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年龄与保健人群罹患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OR=1.123,P0.001)。结论保健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率偏低,主要与增龄相关。  相似文献   

13.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约占急性冠脉综合征总数的75%。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近年来。抗血小板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我院循环内科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一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火车上急性发病,正巧,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也在同列火车上,得知后前去救助,帮患者脱离了险境。急性冠脉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急性冠心病,是冠心病中较严重的类型,包括我们熟知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前胸压迫性疼痛,由于是急性发作,有1/3的患者往往会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已经达到1.5%~3%,这和人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0例。收集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ACEI/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的服用情况;根据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时间间隔分为:1年组、1~3年组、3年组;根据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次数分为:再发1次组、再发≥2次组。结果 160例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133例(83.13%),抗血小板药物143例(89.38%),ACEI/ARB类药物60例(37.50%),β受体阻滞剂105例(65.63%)。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服药率在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时间间隔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1次组患者的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服药率明显低于再发≥2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较高,ACEI/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依从性偏低,应根据不同发病时间间隔和发病次数给予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P-选择素、炎症反应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探讨P-选择素、炎症反应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的P-选择素、炎症反应因子变化情况及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P-选择素、血尿酸、白细胞介素-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C反应蛋白、P-选择素、血尿酸、白细胞介素-6浓度越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选择素参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炎症反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监测C反应蛋白、P-选择素、血尿酸、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及时准确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胸痛是日常生活和急诊常见的症状之一,占内科急诊病人的5%~20%,在三级医院内科急诊高达20%~30%。对于胸痛的救治,快速鉴别病因、迅速作出准确诊断是解决威胁生命的关键。高危胸痛主要指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和张力性气胸4种疾病,在这4种疾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占80%以上病例。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对比分析203例CTO患者(CTO组)和173例非CTO患者(非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结果CTO组较非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长(P〈0.01)、急性心肌梗死病程长(P〈0.01)、年龄大(P〈0.01);CTO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反复发生的比例高于非CTO组(80.8%比59.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O临床预测因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12个月(OR=4.313,95%CI为1.020-18.142,P〈0.05)。结论CTO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程及反复发作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12个月是一个独立预测CTO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1])。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着发病急、病情重、不稳定、变化快、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特点~([2])。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理水平较低,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情绪最为突出~([3])。本研究通过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来观察和比较心理护理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情况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临床常见危重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进步,使得ACS的生理病例开始不断被人们熟知,其普遍认为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是导致ACS发病的主要机制,临床治疗中,大多会采取抗凝治疗与再灌注两个策略,抗凝治疗,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手段,ACS患者在出院后,都会接受抗凝治疗。在行抗凝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性期、围手术期等时间都会减少风险。但是目前,在ACS患者中使用抗凝治疗的相关资料较少,其使用后是否能够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尚未出现明确定论。本文主要以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生理开始,对抗凝药物对ACS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