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分型与临床关系。方法 收集 2 0 0 0~ 2 0 0 3年在我院诊治的 13例出血性脑梗死MRI资料。采用SEIMENSImpact 1.0TMR成像仪 ,SE序列行轴位T1WI、T2 WI及矢状位T2 WI,必要时增加MRA。分析MRI表现 ,根据梗死、出血的形态、范围进行MRI分型。结果 I型 1例 ,II型8例 ,III型 2例 ,混合型 (II+III) 2例。脑梗死MRI表现为斑片状长T1长T2 信号 ,边界较清晰 ,周围有轻度水肿 ,占位效应不明显。出血表现为短T1高信号 ,位于梗塞区内、边缘呈斑片状或位于邻近脑回表面呈线样。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有典型的MRI表现 ,MRI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3DCE-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共26例,其中上矢状窦7例,横窦3例,乙状窦2例,直窦1例,2个及2个位置发生血栓者13例.T1WI呈高信号22例,低信号4例;T2WI及FLAIR呈高信号20例,低信...  相似文献   

3.
青年性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临床表现相似,但病因更为复杂,血管性病变为其重要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烟雾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和脑小血管病变。高分辨率MRI可弥补传统影像学检查对检测血管性病变的不足,能清晰显示血管壁病变,对诊断青年性脑梗死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高分辨率MRI研究青年性脑梗死血管壁病变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T)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CVT患者均行MRI标准自旋回波T1WI、T2WI和VEN/3D/PCA。结果VEN/3D/PCA比标准SE序列T1WI和T2WI多检测出CVT12处,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头颅MRI和MRV是诊断CVT的主要依据。能够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对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V检查,2例行DSA检查。 结果 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同时受累,1例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4例单纯乙状窦受累,2例单纯横窦受累。MR平扫1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8例表现为T1WI、T2WI高信号,2例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脑静脉异常强化,静脉窦壁表现为环形、三角形或平行状强化,而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空三角征。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不显影、侧支血管形成、邻近深部脑静脉扩张。 结论 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无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MRI和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急性期(<1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亚急性期(1~2周)13例,慢性期(>2周)4例,作MRISE序列平扫,10例有TOF法MRV,3例有MRIGd-DTPA增强,13例有平扫CT对照。结果: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MRISE序列扫描确诊19例,1例急性期早期MRI平扫漏诊,后经MRV确定。13例CT平扫均未能确定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MRI信号复杂,T1WI呈低、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亚急性期呈短T1和长T2信号表现典型;慢性期由高信号到低信号,最后血栓吸收,静脉窦再通。MRV表现为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是目前明确并诊断脑静脉窦先天变异和静脉窦疾病如静脉窦损伤、静脉窦血栓和矢状窦旁脑膜瘤对静脉窦压迫、侵袭等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对显示颅内静脉窦的受侵程度及先天变异有独特优势,笔者就不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静脉窦解剖结构显示及病变诊断特点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比较和总结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脑静脉窦血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疗前后的临床症状、MRI、MRV图像,并对照分析。结果 12例中共形成24个血栓,上矢状窦血栓10个,横窦血栓7个;8例为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前12例MRV均显示受累静脉窦闭塞、充盈缺损,内科溶栓治疗后MRV显示闭塞静脉窦显影;治疗前有5例MRI显示脑实质继发改变,治疗后复查脑内病灶均消失、好转;1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好转。结论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检查是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已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MRI表现。结果:胰腺肿大,T1WI上信号减低,T2WI上信号稍增高,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延迟均匀强化。结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其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膜炎(HP)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以提高对肥厚性硬膜炎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肥厚性硬膜炎(hypertropic pachymeningitis,HP)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7例肥厚性硬膜炎,2例累及胸椎硬脊膜,5例累及多部位硬脑膜,均表现为硬膜不均匀性增厚,6例增厚的硬膜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其中2例T2WI低信号边缘可见条带状高信号影环绕;仅1例增厚的硬膜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7例增厚的硬脑(脊)膜均呈明显强化,3例伴有脑实质或脊髓受累,软脑(脊)膜异常强化。结论 HP以硬脑(脊)膜广泛性不均匀增厚为特点,T2WI多呈低信号,明显强化,可伴有软脑(脊)膜、脑实质或脊髓受累。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性脑梗死3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楚涛  杨明山 《新医学》1999,30(12):707-708
1引言无症状性脑梗死是指在患者中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发现与临床神经系统体征无关的的梗死灶。由于CT及MJZI的广泛应用,无症状性脑梗死检出率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本文就笔者遇到的3互例无症状性脑梗死分析如下。2临床资料2.l一般资料男25例,女6例。年龄46~82岁。其中46~SO岁1例,sl~6O岁6例,61~7O岁10例,71~80岁12例,sl~82岁2冽。全部病例行颅脑CT检查(其中8例加做了MRI检查,大统计准确,均以CT结果为准)外,另分别作体检,血糖、血脂。血流动力学等检查。28例否认过去有“脑卒中”史,3例有“脑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静脉栓塞继发脑梗死的MRI影像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栓塞继发脑梗死的MRI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8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全部行头颅MRI平扫检查,其中10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查,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4例中脑梗死发生于额叶6例,顶叶4例,颞叶3例,岛叶1例,小脑1例,发生于基底节、丘脑累及中脑、胼胝体1例。脑梗死发生于双侧脑内的8例,单侧6例。静脉栓塞部位14例中10例为上矢状窦(其中6例同时合并横窦或乙状窦或直窦栓塞),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左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其中梗死内伴出血10例。5例静脉注射Gd-DTPA后增强扫描,3例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不规则类环形强化,其中有大脑镰、小脑幕脑膜增厚强化的2例。10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以及周围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静脉栓塞继发脑梗死的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其继发的脑梗死又是评估静脉栓塞的脑实质病变严重程度和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不同时期脑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1月~2019年8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临床随访确诊的27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MRI资料,其中18例患者行DWI检查,9例患者接受MRI增强检查。结果27例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平扫表现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出现异常信号,3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增强后表现为空三角征,MRV则显示静脉窦血流高信号不同程度缺失,局限性或阶段性血栓以血流高信号变细、中断为主。DWI对急性和亚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及继发静脉性脑梗塞敏感。结论MRI、MRV联合DWI有助于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并可以反映血栓的演变过程,为临床及时治疗静脉窦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HT)多见于溶栓后或栓塞患者,表现为在梗死灶的基础上合并高密度出血灶。HT是影响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主要并发症,尤其是严重的出血性脑梗死,可以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自CT、MRI应用以来,HT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回顾总结20例HT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胰梗死后失语症的临床表现与MRI脑成像的研究,观察失语症的临床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3例主侧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西部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 Aphasia Battery,WAB)及MRI检查,分析失语症临床特征与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33例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中,失语症临床分型包括各种临床类型,以完全性失语症、Broca失语症及Wernicke失语症多见。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与临床特征之间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皮质下结构病损也可以引起失语症,但临床表现复杂多种。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病损部位并不局限于Broca和Wernicke语言区,失语症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下结构组成的语言神经网络的破坏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穆巍  周红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3):239-240
目的探讨经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T)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CVT患者均行MRI标准自旋回波T1WI、T2wI和VEN/3D/PCA。结果VEN/3D/PCA比标准sE序列T1WI和T2WI多检测出CVT12处,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头颅MRI和MRV是诊断CVT的主要依据。能够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脑MRI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以85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颅脑MRI及CT检查结果,比较检出率及检出病灶特征。结果:颅脑MRI与CT总检出率分别为96.5%与65.9%(P<0.05),且颅脑MRI在发病<24h与24~72h间检出率显著高于颅脑CT(P<0.05)。颅脑MRI在颞叶、额叶及顶叶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颅脑CT(P<0.05)。颅脑MRI检出病灶数量显著多于CT,且病灶平均直径较小,发病至检查时间相对较短(P<0.05)。结论:颅脑MRI对多发性脑梗死具备较高的检出率,其在发病早期病灶、微小病灶的检出效能显著高于CT,可作为多发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静脉性脑梗死(CVI)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CVI患者15例,对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行常规MR、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显像(CE-MRV)和DWI检查,分析CVI的DWI表现及其演变规律.结果 常规MRI和DWI共发现15例患者26个CVI病灶.治疗前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在不同MR序列的表现及其与伴发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DVAs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分析MRI不同序列DVAs及其伴发病变的影像表现及特征。结果 1例多发DVAs合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多发DVAs合并右侧侧脑室出血,3例多发DVAs未合并其他疾病。8例单发DVAs合并单发海绵状血管瘤,5例合并星形细胞瘤,1例合并颅内血肿,19例为单纯单发DVAs。16例DVAs病灶在T1WI呈点、条或小斑片状低信号,15例病灶在T1WI上未见显示;T2WI上16例病灶呈点、条或小斑片状低信号,5例病灶呈条状、片絮样高信号,10例在T2WI上未见显示;19例病灶DWI序列呈斑片状、条状低信号,8例呈等信号;10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患者中8例呈树枝状低信号,可见典型海蛇头征,2例未显示DVAs病灶;30例行3D-T1WI增强扫描的患者DVAs病灶均可清晰显示,19例显示典型海蛇头征及粗大引流静脉。结论 常规MR序列可显示部分DVAs存在的伴发病变,DWI显示DVAs病变优于常规序列,SWI和3D-T1WI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DVAs并显示引流静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病变肌肉的MRI表现及MRI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30例经临床证实的神经源性肌萎缩患者,选择舌头、肩胛肌带、大腿及双侧手掌行MRI检查。结果: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者15例,其中舌肌萎缩4例;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萎缩6例,受累肌肉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双侧大腿肌肉见片状混杂信号影1例;4例表现为双侧手掌肌肉萎缩,信号无异常。余受检部位肌肉形态及信号无明显异常。②脊肌萎缩症1例,腓骨肌萎缩症2例,均表现双下肢肌肉萎缩,肌肉内见短T1长T2异常信号。③平山病8例,表现受累肌肉萎缩,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④4例为单侧下肢的神经源性肌萎缩,表现为肌肉萎缩,肌肉内可见斑片状长T2及短T1混杂信号影。结论: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表现为病变区肌肉的萎缩,部分肌肉为脂肪替代,另有部分病变肌肉可表现为肌纤维的坏死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