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要扬长避短,而且能做得很好,毋须赘述。如果能做到扬“短”,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那才叫“棋”高一着,求之不得。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孩子,曾用石头把邻居窗户砸坏,把兔子装到水桶里放到学校火炉子里烧烤,弄得教室臭气熏天。他九岁时,父亲娶了继母,其父对其母说,这个孩子是密苏里州最坏的小孩。继母好  相似文献   

2.
第132级台阶     
母亲去世后,在父亲执意要求下,我有了一位继母。对于继母进入我的家庭,我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几年以后,父亲去世,老家就剩下继母一个人,我对她的态度就更加模棱两可。继母有个儿子,很不争气,至今还在监狱里,这使继母老来无靠。我们兄弟都在外地活得有头有脸,继母便把晚年的幸福寄托在我们身上。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9岁,小学二年级,父母亲离异,现随父亲及继母生活在一起,亲生父母均为工人。现病史:患儿于88年3月,因与继母的儿子发生争吵,受到继母的训斥及谩骂,孩子哭后入睡。醒来自觉头晕、害怕、头部不适有压抑感,对周围之一切不感兴趣,不愿意讲话,也不愿见人,在家里能回答父亲简单的问话,从此不能与家人同桌吃饭,在学校不讲话,也不与同学一起玩,老师上课提问题她一律不回答,下课自己坐在教室里发呆,她父亲脾气暴燥有时打她、骂她没出息,是累赘,老师找谈话及家访她仍不讲话,回避外人自觉害怕,恐惧,有时暗自  相似文献   

4.
17岁的萧萧性格开朗活泼,在父母的宠爱下,无忧无虑。但是父母离婚后,萧萧就变了。继母容不下萧萧,每天都对她横加指责和刁难,有时甚至向爸爸告状,说她的坏话,爸爸听信了继母的话,经常动手打她。萧萧很委屈,原本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  相似文献   

5.
我和继母     
从失去母亲的那天起,我就开始担心,担心有一个女人会介入我和爸爸的二人世界,从老爸那儿掠走本来全部属于我的一切。我不得不“加强战备”,并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作战计划”,因为常听人说:“后妈的心是蝎子尾。” 果不出我所料,十岁那年,一个女人走进了家门,她就是我的继母。 继母进门三天了,我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男孩8岁时父亲去世对其带来的创伤影响。方法 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一名在8岁时经历父亲去世的男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采用主要概念或主题突出分类的方法进行编码分析。结果 父亲去世使个体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严重的自卑感和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结论 父亲去世后,家庭氛围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八岁时,我每天放学回家,要照看不满两岁的妹妹,等继母忙完了,我才能吃饭、做作业。那次我带着妹妹在院子里玩,从院子到堂屋一共五级台阶,妹妹上台阶,张着小手要我抱,我吃力地抱起胖嘟嘟的妹妹,1、2、3,  相似文献   

8.
据报载,99年9月,江苏扬子市一个叫李伟的少年用斧子劈死了自己的生身父亲,在社会上引起震撼。那天李伟逃学在家,被父亲发现,逼他做作业、上学,听候老师处分。李伟越想越气。第二天早晨5时许,父亲给儿子准备早饭时,李伟将平时用来剁排骨的斧头拿出来,轻手轻脚走到父亲后面,对准其头部左侧连续砍了五斧头,直至鲜血流干而死。  相似文献   

9.
我一度怀疑父亲对我的爱,这也不能全然怪我。父亲本就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看外表,父亲固执、冷漠,令人难以亲近。孩提时的我,对父亲的感觉除了一个“怕”字,竟不复有其他。16岁的我考上黑山的师范学校,对于我来说,这是头一次离家到这么远的地方。列车的汽笛声响起时,站台上一直默默不语的父亲闷声说道:“别总想家,好好  相似文献   

10.
一位离异的女性,含着泪水向我讲述了不争气儿子的所做所为。 在孩子7岁时,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同父亲一起生活。 孩子的父亲是个挥霍享乐的“大款”。与这样一位父亲朝夕相处,孩子的发展状  相似文献   

11.
正父亲是个老中医,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一直都很健康,父亲说他能有今天的好身体,是得益于他的那本"健康存折"。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父亲退休多年,一直保留着上班时的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不赖床。除此之外,父亲的饮食讲究粗细搭配,每餐只吃八分饱,规  相似文献   

12.
正她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那时的父亲风华正茂,是一名车间主任。处理完母亲的后事,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听着他们和父亲在客厅里小声说话,喁喁的,像虫鸣,她躺在被窝里偷偷掉眼泪。她知道,父亲要给她找后妈了。她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她小小的心灵里,  相似文献   

13.
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去年有一家刊物封面上的照片是你父亲;中央电视台第9频道播放的《我的抗战》,每集的片头有时也有你父亲,他老人家都算半个‘明星’了啊!老人家今年96岁了,还那么精神,得空时你问一问,老人家究竟有什么健康长寿之道?"尽管全家人都知道,父亲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是心态好,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还是得认真听听父亲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病例:患儿,女,2岁。因智力差就诊。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时身长53cm,体重3350g。生后无窒息。患儿出生时父亲年龄为26岁,母亲年龄为24岁。非近亲结婚。母亲3个月时,曾愚感冒,服用维生素C和银翘片若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父亲和母亲的养育心理灵活性与学龄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通过微信招募居住于北京市的学龄前儿童(2~7岁)的父母258人(129对夫妻),用养育心理灵活性问卷测量父亲和母亲的养育心理灵活性、采用幼儿依恋关系量表测量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结果: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的承诺行动得分与父子安全依恋得分正向关联(β=0. 34,P 0. 001);父亲的认知解离得分与父子矛盾依恋得分负向关联(β=-0. 23,P 0. 01);父亲的认知解离、承诺行动、接纳得分与父子逃避混乱依恋得分负向关联(β=-0. 20、-0. 32、-0. 21,均P 0. 05)。母亲的认知解离、承诺行动得分与母子矛盾依恋得分负向关联(β=-0. 27、-0. 24,均P 0. 05);母亲的承诺行动得分与母子逃避混乱依恋得分负向关联(β=-0. 34,P 0. 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父亲的养育心理灵活性越高,学龄前儿童的父子安全依恋越高、矛盾依恋和逃避混乱依恋越低;母亲的养育心理灵活性越高,学龄前儿童的母子矛盾依恋、逃避混乱依恋越低。  相似文献   

16.
青春的疼痛     
王霞 《心理与健康》2014,(12):28-29
父亲病后,不久就卧床不起,我向学校请假照顾父亲。因为家境贫寒,妈妈是临时工不能请假,还因为病中已神志不清的父亲只接受母亲和我的照顾,比如吃饭,他只让我和妈妈喂,换作他人,是坚决不吃的。可是,悉心的照料也没能挽回父亲离去的脚步,那一年深秋,一个冰冷的深夜,父亲永远离开了,那年我13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父母教养行为在儿童2岁和7岁时的差异及其与儿童抑制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室观察法对56名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进行评价,用问卷法对父母在儿童2岁和7岁时的教养行为分别进行测量。结果:(1)儿童2岁时母亲的情感表达控制和惩罚评分都低于父亲(2.9±0.7/3.4±0.8,t=-4.47,P=0.000;2.8±0.6/3.1±0.8,t=-2.31,P=0.020),7岁时母亲的惩罚高于父亲(3.3±0.6/3.0±0.8,t=2.17,P=0.030)。(2)7岁时测量得到的母亲的担忧(3.7±0.8/4.4±0.7)、接纳(4.7±0.5/4.9±0.5)评分较2岁下降,惩罚评分增加(3.3±0.6/2.8±0.6)且有统计学意义(F(1,53)=10.98,F(1,53)=6.89,F(1,53)=20.58,P〈0.01),7岁时父亲的担忧评分较2岁时也下降(3.7±0.8/3.9±0.6,F=5.63(1,53),P〈0.01)。(3)两次测量中,母亲对三种抑制类型儿童情感表达的控制都存在显著差异(F(2,53)=2.96,P=0.050)。(4)测量与抑制性对母亲的拒绝和排除限制的鼓励独立存在交互作用(F(2,53)=3.39,F(2,53)=4.20,P〈0.05)。结论:父亲的教养行为比较稳定,母亲的教养行为变化较多且母亲的拒绝和鼓励独立方面与儿童的抑制性有更多的关联,母亲对抑制型儿童的教养表现出较多消极的行为和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父亲在共同养育中的表现和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以及青少年正念特质和母亲正念教养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简易共同养育关系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养育中的人际正念量表对372名11岁-14岁青少年及其母亲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父亲共同养育和青少年正念特质均与青少年抑郁呈显著负相关,父亲共同养育与青少年正念特质呈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父亲在共同养育中的良好表现可以通过青少年正念特质的中介作用间接的影响青少年抑郁水平;(3)母亲正念教养调节父亲共同养育对青少年抑郁的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即母亲正念教养水平相对更高时,父亲共同养育水平对青少年正念特质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结论:青少年正念特质和母亲正念教养在共同养育中父亲表现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到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八年内战,终于告别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苦涩婚姻,不久嫁给了一个有孩子的男人,开始了我为人继母的生活。 初入新家,内心带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丈夫的前妻留下了未满6岁的女儿佳佳。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那扇不肯轻易开启的小窗,我看得出佳佳  相似文献   

20.
正于木(化名),今年15岁,初二学生,是个一米八的高个子大男孩。第一眼看到他时我感觉有些意外,他看起来给人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稳重感。他自我介绍说:"我叫于木,当然不是榆木脑袋的榆木。"说完就哈哈大笑。于木是被父亲送来住院的,父亲对儿子这一年多的变化非常困惑,不理解他现在为什么由一个懂事听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