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睡眠知觉障碍者的睡眠生理及其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睡眠知觉障碍者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睡眠正常者的睡眠生理、睡眠感觉和人格差异。
方法:于2003-01/2004-01选择到北京市第二医院睡眠障碍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睡眠知觉障碍者12例,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脑力和体力)为参照配对,选择12例原发性失眠症门诊患者和12例睡眠正常者,构成3组观察对象。用夜间多导睡眠图检测观察对象的客观睡眠指标,记录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醒觉时间和睡眠结构。同时让观察对象回忆自己昨晚大约用多长时间入睡,总共睡眠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和主观睡眠总时间的判断,以作为主观睡眠指标。白天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测量,评估观察对象的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性度、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社会内向性共10个临床量表因子分。
结果:3组观察对象都完成了实验调查的全部过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知觉障碍者的客观睡眠指标中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醒觉时间和睡眠结构与睡眠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知觉障碍者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总时削与客观多导睡眠记录差值很大,显著大于睡眠正常者和原发性失眠症患者(P〈0.05)。②睡眠知觉障碍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的精神病态和轻躁狂因子分显著高于原发性失眠症和睡眠正常者(P〈0.01)。
结论:睡眠知觉障碍者的客观睡眠状态与睡眠正常者基本相同,主观睡眠与睡眠正常者和原发性失眠症比较存在很大异常。睡眠知觉障碍者的人格特征既有别于睡眠正常者也不同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并可能对其异常的主观睡眠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酒依赖患者的睡眠生理及睡眠行为特征:客观生理学测试的准确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酒依赖患者可引起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变化,应用主观问卷和客观睡眠生理学测试可评估其特征。方法:选择1999—07/2003—12在常州市解放军第102医院精神医学中心住院的酒依赖患者26例作为酒依赖组,均为男性,年龄33-58岁;选择22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年龄29-55岁。两组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采用自行设计的睡眠行为调查表调查两组睡眠行为指标,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和睡眠过多。应用全夜多导睡眠图检测两组睡眠进程及结构的参数。全部受试者于21:30进入实验室,第1晚预睡,第2晚放置电极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酒依赖组有3例患者在停药后精神症状仍重而剔除,进入结果分析酒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3和22例。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发生率:酒依赖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83%,61%,91%);(14%,9%,18%,),(x^2=10.99~21.48,P〈0.01)]。②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酒依赖组睡眠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44.9&;#177;6.0)min,(24.7&;#177;4.7)min,(t=12.5,P〈0.01)],醒觉次数、醒觉时间及Ⅰ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5.2&;#177;1.5)次,(54.3&;#177;11.6)min,(15.9&;#177;1.9)%]较对照组增多[(2.4&;#177;0.4)次,(20.4&;#177;4.1)min,(7.2&;#177;0.6)%,(t=13.6~15.1,P〈0.01)]。酒依赖组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及Ⅲ,Ⅳ期深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71.5&;#177;4.9)%,(80.3&;#177;3.9)%,(8.9&;#177;2.1)%1较对照组减少[(90.0&;#177;2.3)%,(90.8&;#177;3.3)%,(17.7&;#177;7.5)%。(t=5.62~15.8,P〈0.01)]。结论:酒依赖患者在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异常变化,说明长期滥用酒精可能会引起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而睡眠障碍会加重酒依赖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支持长期过量饮酒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论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生理结构的变化,并与正常人比较。方法:抑郁症组为2002-01/2004-1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部分职工和广州医学院部分学生,共选择30人。使用英国Oxford工厂生产的Medilog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记录整夜的脑电图信号。主要观察①睡眠进程:包括总记录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等。②睡眠结构:包括各阶段(非快速眼动S1、S2、S3、S4、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和百分比,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睡后觉醒的次数、时间和百分比。③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对此项检查获患者及家属全面知情同意。结果:抑郁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完成多导睡眠图的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进程分析:总记录时间两组无差异,抑郁症组睡眠总时间比正常对照组少,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长,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组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②睡眠结构分析:抑郁症组非快速眼动S1时间比正常对照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S2时间比正常对照组短,[(212.72±22.9),(224.63±8.1)min,F=9.388,P=0.004];而非快速眼动(S3+S4)时间比正常组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抑郁症组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睡后觉醒时间长。③抑郁症组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低于正常对照组(81.90±7.2),(96.73±8.6)min,P=0.818。结论: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长、睡后觉醒时间长,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快速眼动潜伏期缩短,S1睡眠延长,S3,S4睡眠缩短,部分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提示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有不同的睡眠模式,其睡眠障碍模式以快速眼动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酒依赖患者可引起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变化,应用主观问卷和客观睡眠生理学测试可评估其特征。方法:选择1999-07/2003-12在常州市解放军第102医院精神医学中心住院的酒依赖患者26例作为酒依赖组,均为男性,年龄33~58岁;选择22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年龄29~55岁。两组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采用自行设计的睡眠行为调查表调查两组睡眠行为指标,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和睡眠过多。应用全夜多导睡眠图检测两组睡眠进程及结构的参数。全部受试者于21:30进入实验室,第1晚预睡,第2晚放置电极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酒依赖组有3例患者在停药后精神症状仍重而剔除,进入结果分析酒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3和22例。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发生率:酒依赖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犤(83%,61%,91%);(14%,9%,18%,),(χ2=10.99~21.48,P<0.01)犦。②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酒依赖组睡眠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犤(44.9±6.0)min,(24.7±4.7)min,(t=12.5,P<0.01)犦,醒觉次数、醒觉时间及Ⅰ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犤(5.2±1.5)次,(54.3±11.6)min,(15.9±1.9)%犦较对照组增多犤(2.4±0.4)次,(20.4±4.1)min,(7.2±0.6)%,(t=13.6~15.1,P<0.01)犦。酒依赖组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及Ⅲ,Ⅳ期深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犤(71.5±4.9)%,(80.3±3.9)%,(8.9±2.1)%犦较对照组减少犤(90.0±2.3)%,(90.8±3.3)%,(17.7±7.5)%,(t=5.62~15.8,P<0.01)犦。结论:酒依赖患者在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异常变化,说明长期滥用酒精可能会引起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而睡眠障碍会加重酒依赖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支持长期过量饮酒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论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生理结构的变化,并与正常人比较。方法:抑郁症组为2002—01/2004—1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部分职工和广州医学院部分学生,共选择30人。使用英国Oxford工厂生产的Medilog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记录整夜的脑电图信号。主要观察①睡眠进程:包括总记录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等。②睡眠结构:包括各阶段(非快速眼动S1、S2、S3、S4、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和百分比,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睡后觉醒的次数、时间和百分比。③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对此项检查获患者及家属全面知情同意。结果:抑郁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完成多导睡眠图的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进程分析:总记录时间两组无差异,抑郁症组睡眠总时间比正常对照组少,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长,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抑郁症组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②睡眠结构分析:抑郁症组非快速眼动S1时间比正常对照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S2时间比正常对照组短,[(212.72&;#177;92.9),(224.63&;#177;8.1)min,F=9.388,P=-0.004];而非快速眼动(S3+S4)时间比正常组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抑郁症组快速眼动活动度、密度和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睡后觉醒时间长。(爹抑郁症组睡眠片断的平均时程低于正常对照组[(81.90&;#177;7.2),(96.73&;#177;8.6)min,P=0.818]。结论: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长、睡后觉醒时间长,睡眠效率和维持率低,快速眼动潜伏期缩短,S1睡眠延长,S3,S4睡眠缩短,部分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提示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有不同的睡眠模式,其睡眠障碍模式以快速眼动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后主观评估的特点。方法:2000—10/2003—09对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和30名健康成人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和睡眠自评量表主客观评估。结果:失眠症患者不但有睡眠量的减少,同时存在有睡眠时间的判断错误,其中对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总觉醒时间及快速动眼睡眠时间这4个睡眠参数主客观评价分别为(67.43&;#177;29.32,37.83&;#177;13.73);(155.19&;#177;40.70,295.54&;#177;59.71):(208.84&;#177;56.67,110.86&;#177;20.77):(52.27&;#177;16.84,37.81&;#177;12.26)min,与对照组比较和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女性在各项指标主观评估上明显差于男性,女性和男性对4个参数的评估分别为(83.31&;#177;22.05,50.61&;#177;12.70);(136.47&;#177;36.95,184.89&;#177;25.65);(273.84&;#177;63.88,135.50&;#177;24.29);(78.68&;#177;22.00,26.28&;#177;6.34)min(P&;lt;0.01)。结论:慢性失眠症有着过分夸张症状的特征,女性比男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强迫症患者睡眠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强迫症患者睡眠参数与正常人及强迫症患病时期有何关系?揭示强迫症患者的睡眠特征是目前睡眠研究中的热点.
目的探讨并分析强迫症患者异常睡眠现象与睡眠特征的关系.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对象和方法全部病例为宁波市康宁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强迫症患者,共
21例,对照组为浙江宁波市康宁医院职工、家属和进修生 20例,均为自愿参加研究.对强迫症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
polysomnogram,PSG)检查,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受检者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快速眼动期睡眠
(rapid eye movement,REM)各指标. 结果强迫症患者全夜中睡眠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平均
32.95次, 73.26 min)比对照组多(平均 11.46次 ,18.97 min)( t=6.55, 1.16,P< 0.01);睡眠效率下降
(对照组、强迫症组平均分别为 91.44%, 86.70% )( t=0.79, P< 0.05);非快速眼动期睡眠
(NREM)第 1期( S1期)百分比减少 (对照组平均为 6.23%,强迫症组平均为
4.00% )(t=0.89, P< 0.05); REM时间增加 (对照组平均为 18.10 min,强迫症组平均为
68.86 min)(t=1.73, P< 0.05).强迫症患者的病程与 REM睡眠首次潜伏期呈正相关
(r=0.57, P< 0.01),与 REM睡眠时间呈负相关 (r=- 0.60, P< 0.01),即随着强迫症患者的病程增长,
REM睡眠的首次潜伏期时间后移,而 REM睡眠时间减少. 结论强迫症患者的异常睡眠现象,可能与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诱导焦虑反应模型,观察焦虑反应对大鼠睡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8在安徽医科大学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购自上海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X(沪)2003-0003],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安装电极、条件恐惧训练诱导焦虑模型、多导睡眠描记技术记录睡眠。结果:基础睡眠记录以后,连续4d每天对大鼠进行声电刺激训练,训练结束后记录睡眠,条件恐惧训练使大鼠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PS)增多,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减少,PS改变表现如下:诱导第1天PS改变不明显;第2天6h睡眠记录中第4,6h PS比基础PS显著增多,分别是85%,144%(P&;lt;0.01;P&;lt;0.05);第3天第5,6小时PS比基础PS增多,分别是315%,109%(P&;lt;0.01;P&;lt;0.05);到第4天第4,5,6小时3个小时PS比基础PS增多,分别是219%,264%,200%(P&;lt;0.01);声电刺激训练结束休息2d后再次给予噪声刺激的大鼠,睡眠的改变与给电击训练结果相似,PS增多(t=3.56,P&;lt;0.01)。结论:与恶性事件相关因素像恶性事件本身一样对大鼠睡眠产生影响;条件恐惧训练为研究焦虑反应对睡眠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失眠患者多道睡眠图中睡眠参数改变的生物学特点和可能机制。方法对35例抑郁症伴有失眠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多道睡眠图检查,并进行睡眠参数比较。结果与对照组(12.45±3.17)min比较,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26.84±5.31)min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4.4528,P<0.0001),且抑郁症组的觉醒次数多(P<0.001)、实际睡眠时间少(P<0.05),睡眠效率低(P<0.0001),浅睡(Ⅰ,Ⅱ期睡眠)增多(P<0.001),而深睡(Ⅲ,Ⅳ期睡眠)减少(P<0.0001),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延长、比例增加(P<0.0001),其潜伏期明显减少(P<0.0001)。结论抑郁症伴失眠患者存在诸多多道睡眠图异常,并与症状相一致,提示该失眠的发生机制可能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后主观评估的特点。方法:2000-10/2003-09对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和30名健康成人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和睡眠自评量表主客观评估。结果:失眠症患者不但有睡眠量的减少,同时存在有睡眠时间的判断错误,其中对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总觉醒时间及快速动眼睡眠时间这4个睡眠参数主客观评价分别为(67.43±29.32,37.83±13.73);(155.19±40.70,295.54±59.71);(208.84±56.67,110.86±20.77);(52.27±16.84,37.81±12.26)min,与对照组比较和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女性在各项指标主观评估上明显差于男性,女性和男性对4个参数的评估分别为(83.31±22.05,50.61±12.70);(136.47±36.95,184.89±25.65);(273.84±63.88,135.50±24.29);(78.68±22.00,26.28±6.34)min(P<0.01)。结论:慢性失眠症有着过分夸张症状的特征,女性比男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与中医证候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0-07/2001-03在辽宁鞍山鞍钢铁西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的血液透析患者180例作为受试对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按照0-4的5级评分,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由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和掩饰量表组成。结果采用标准T分表示,根据各维度T分高低判断人格倾向和特征,还将神经质和内-外向维度组合,进一步分出外向稳定(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胆汁质)、内向稳定(黏液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4种人格特征]心理学量表及中医证候诊断问卷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中医证候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个性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0例患者均进入本观察,无脱落者。①中医证候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躯体化因子与肾虚(0R=3.635,P=0.002)、脾虚(OR=8.362,P〈0.001)、肝郁(OR=8.325,P〈0.001)均有较强的正相关联系,敌对因子与肾虚(OR=5.652,P=0.002)、强迫因子与肝郁(DR=13.362,P〈0.001)正相关。②中医证候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抑郁质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较易出现肾虚(0R=2.268,P=0.035)、脾虚(0R=3.365,P=-0.004)及肝郁(OR=8.265,P〈0.001)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肝郁表现。结论:肾虚、脾虚、肝郁等证候表现至少部分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身反应或心身紊乱;抑郁质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肝郁表现;初步显示了中医证候类型与个性特征、异常心理状态之间的某些相关性,提示特定的气质类型、情志因素与脏腑之间可能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0-07/2001-03在辽宁鞍山鞍钢铁西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的血液透析患者180例作为受试对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按照0~4的5级评分,0=无,l=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犤由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和掩饰量表组成。结果采用标准T分表示,根据各维度T分高低判断人格倾向和特征,还将神经质和内-外向维度组合,进一步分出外向稳定(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胆汁质)、内向稳定(黏液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4种人格特征犦心理学量表及中医证候诊断问卷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中医证候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个性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0例患者均进入本观察,无脱落者。①中医证候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躯体化因子与肾虚(OR=3.635,P=0.002)、脾虚(OR=8.362,P<0.001)、肝郁(OR=8.325,P<0.001)均有较强的正相关联系,敌对因子与肾虚(OR=5.652,P=0.002)、强迫因子与肝郁(OR=13.362P<0.001)正相关。②中医证候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抑郁质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较易出现肾虚(OR=2.268,P=0.035)、脾虚(OR=3.365P=0.004)及肝郁(OR=8.265,P<0.001)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肝郁表现。结论:肾虚、脾虚、肝郁等证候表现至少部分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身反应或心身紊乱;抑郁质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肝郁表现;初步显示了中医证候类型与个性特征、异常心理状态之间的某些相关性,提示特定的气质类型、情志因素与脏腑之间可能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结构特征。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84例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IV确诊的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及个性结构评估,单纯随机抽出无明显心身疾患的健康被试者8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惊恐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以焦虑(2.87±0.80)、抑郁(2.64±0.90)、强迫(2.57±0.73)、躯体化(2.52±0.70)、恐怖(2.40±0.91)等为主。个性特征中P分和E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很低,有明显的精神神经质倾向,情绪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不同临床特点对强迫症患者人格的影响.方法 将56例强迫症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52名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评定两组人格特征,同时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研究组临床特征.结果 研究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评分,除说谎或掩饰、校正因子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各亚组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与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的诈分、疑病、抑郁、男性化/女性化和精神衰弱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与诈分、疑病、抑郁、男性化/女性化、偏执、精神衰弱和精神分裂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Yale-Brown强迫量表总分与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各因子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具有明显的精神病理性人格特征,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强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人格特点,为进一步开展深层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A total of 39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P)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MMPI method combined with methods of memory and attention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study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features. Deviations in the psychic status were found in 82.1%. The most common were asthenic, anxiety, depressive, hypochondriac disorders, a decrease in mental efficiency. These deviations were enhanced in the course of disease. Peculiarities revealed in the status of the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mnemonic sphere required the incorporation of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in therapy of DCMP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27例不孕症患者和29例已婚已育的正常健康者进行评定和测试。结果不孕症患者SCL-90评定总分、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均高于正常健康者,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健康者,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5);不孕症患者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性(L)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内-外向(E)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不孕症患者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具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掩饰的个性特征,提示在治疗及护理不孕症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变化,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防止其不良情绪的发生,从而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17.
Anxiety disorders as 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IM: To study types of anxious disorders (AD)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AD correlations with clinicolaboratory indices. MATERIAL AND METHODS: 80 RA patients and 38 healthy subjects have undergone MMPI test. RESULTS: 95% of the examinees were found to have AD which seem to form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psychoemotional factors. Development of AD was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strain, emotional stress, anxiodepressive conditions. Psychological profiles of AD patients were analysed. No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with clinicolaboratory indices: Additional correlations exist between the MMPI scales in AD. CONCLUSION: AD in RA patients may result in vegetative dysfunc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方法对108例糖尿病患者与108名健康志愿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分糖尿病患者N维度T分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其它维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状况较差,个性以情绪不稳定为特征。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