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60例确诊为IM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联合应用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IM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及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部分患儿因病情得不到控制 ,发展为重症IM或迁延不愈。为了提高本病疗效 ,我们采用更昔洛韦治疗IM患儿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7例均为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在我科确诊IM住院病例。年龄 2~ 10岁 ,男 15例 ,女 12例。对照组2 5例为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确诊为IM的患儿 ,男 14例 ,女 11例 ,年龄 2 5~ 10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 6版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40例诊断确切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5%、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13士2.53)天、(10.03士4.4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使用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7例为治疗组,既往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的病例选取37例为对照组,两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结果: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时间,肝脾、淋巴结缩小时间,平均住院日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由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部分患儿因病情得不到控制 ,发展为危及生命的IM或迁延不愈 ,继发其它恶性疾病。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我们用更昔洛韦治疗IM 3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IM[1] 病例 6 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 ,年龄 1~ 13岁 ,男 19例 ,女 11例。对照组 30例 ,年龄 10个月~ 12岁 ,男 2 0例 ,女 1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 (IM)。小儿期常见。由EB病毒感染引起 ,我们采用更昔洛韦 (又称丙氧鸟苷 )治疗IM患儿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IM病人 79例 ,随机分成治疗和对照组。治疗组 39例 ,其中男 2 5例 ,女 14例 ,年龄 7月~ 11岁。平均 3 6岁 ,入院前病程 2~ 2 4d ,平均 6 2d。对照组4 0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14例 ,年龄 7月~ 13岁。平均3 9岁 ,入院前病程 1~ 2 0d ,平均 5 5d。两组病人在年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用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25例单纯以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60.0%,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安全、疗效明显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治疗IM的抗病毒药物疗效各异。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对确诊的6例患儿使用更昔洛韦(GCV)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某院就诊的66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31例)和对症治疗组(35例),分析治疗前临床特点、临床治疗效果及EBV-DNA转阴时间等指标。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患者在退热、咽痛好转、EBV-DNA转阴、淋巴结肿大消退、转氨酶恢复正常等方面的时间均较对症治疗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病毒效果较好,可使患者发热、咽痛等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由EB病毒感染引起。临床常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本文分析了42例儿童IM的临床特点,其中21例采用更昔洛韦(GCV)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黄榕  张国元  杨于嘉  梁莉  俞燕 《中国医师杂志》2001,3(12):898-899,902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病毒唑治疗组(52例)及更昔洛韦治疗组(46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结果显示,更昔洛韦组头痛、呕吐及抽搐症状和恢复神志的时间明显较病毒唑治疗组缩短,发热症状消退的时间虽有所缩短,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更昔洛韦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22例正常儿童及24例IM患儿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M组CD3^+CD19^-(总T淋巴细胞)及CD3^+CD8^+(抑制性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23,14.982,P〈0.01),而CD3^-CD19^+(总B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CD3^+CD8^+(辅助/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值)及CD3^-/CD16^+cD56^+(NK细胞)的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90、-9.355、-14.973、-6.652.均P〈0.01)。结论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变化,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可能对评估IM患儿的免疫功能情况、疾病的辅助诊断、治疗药物的指导以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加思美泰治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引起的婴儿淤胆型肝炎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将2001年2月~2004年8月期间通过检测血清CMV-IgM抗体、CMV-DNA及肝功能确诊的60例CMV感染引起的淤胆型肝炎活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加思美泰治疗组、更昔洛韦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均常规给予保肝、退黄和维生素K1治疗。结果:更昔洛韦加思美泰治疗组在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sALT)、血清谷氨酰转肽酶(γ-GT)、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及肝脏回缩方面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加思美泰是目前治疗CMV感染引起的婴儿淤胆型肝炎较理想的药物,且未发现有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合并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提高对肝损害的认识与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并发肝损害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与并发肝损害的关系。结果 IM肝损害发生率为53.8%;不同年龄组的并发肝损害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0.46,P<0.01),年龄越大并发肝损害概率越大;IM发热持续时间>1周、肝脏肿大、脾脏肿大与并发肝损害均相关(χ2值分别为9.40、9.19、4.86,均P<0.05);IM外周血小板<100×109/L或异常淋巴细胞数≥20%与并发肝损害均相关(χ2值分别为5.89、4.85,均P<0.05),血小板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数增多越明显并发肝损害的概率越高;IM合并肝损害组较无肝损害组CD4+数明显减少,而CD8+数明显增多,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69、2.526、2.968,均P<0.05)。对相关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发热>1周、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2.67、1.48,均P<0.05)。结论儿童IM肝功能损害与患儿年龄、发热时间、肝脾肿大及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等具有相关性;持续发热>1周,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肝功能损害患儿应加强其早期护肝及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20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比较IM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对照组的变化。结果20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肿大、眼睑浮肿等症状也较为多见。203例患儿中抗EBV-VCA-IgM和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89例;抗EBV-VCA-IgM抗体阳性,且抗EBV-VCA-IgG和抗EBV-NA-IgG抗体阴性74例;抗EBV-VCA-IgM抗体阴性,但EBV-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合力抗体40例。IM组患儿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率、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ALT、AST、LDH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M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细胞升高,CD4^+T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充分认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可提高此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抗体检测在诊断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意义。方法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治疗诊断为IM的患儿220例,入院后采集单份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EBV-CA-IgM抗体、抗EBV-CA-IgG抗体、抗EBV-EA-IgG抗体、抗EBV-NA-IgG抗体及EBV-CA-IgG抗体亲和力。结果220例诊断IM患儿中,各种抗EB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抗EBV-CA-IgG 100%,抗EBV-CA-IgM 95.9%,抗EBV-EA-IgG 79.5%,抗EBV-NA-IgG 4.1%。抗EBV-CA-IgG抗体为低亲和力的患儿204例(92.7%)。186例患儿(84.6%)EBV抗体种类表现为EBV-CA-IgM和EBV-CA-IgG均阳性,EBV-NA-IgG阴性且EBV-CA-IgG为低亲和力抗体,是IM病例中抗EBV抗体反应的主要类型。结论4种抗EBV抗体(CA-IgG、CA-IgM、EA-IgG、NA-IgG及CA-IgG亲和力)检测结果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EBV感染的时期,对于IM诊断提供更可靠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某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IM患儿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单纯IM组和IM+MP感染组,人口学特征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儿期(<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3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