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LASIK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早期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早期改变,以指导术后治疗.方法:37例(73眼)行LASIK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7 d、1、3个月记录患者主观症状,检查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I).结果: LASIK术后与术前比较,病人出现干眼症状,泪液分泌减少,术后3个月时仍未恢复(P<0.01).术后BUT缩短(P<0.01),角膜知觉下降(P<0.01),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结论:LASIK术后早期病人干眼症状加重,泪液分泌量减少,角膜知觉下降,术后应定期复查,早期适当补充人工泪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辽宁省庄河、大洼两地居民干眼症状的患病情况,分析干眼症状与临床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对1 131例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监测他们的泪液分泌量(Schirmer I tes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 干眼症状与临床检查结果的检出率间存在着显著差异(χ~2=66.01,P<0.05),性别和环境因素影响着干眼症状的发生;对1 131例样本按是否出现干眼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是否为阳性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在Schirmer I test和BUT上存在显著差异(Schirmer I test:F=502.75,P<0.05;BUT:F=177.45,P<0.05).结论 进一步明确干眼病程,在临床工作中提出"临床前期"概念,对于预防、诊断及治疗干眼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LASIK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静  黄明汉 《广西医学》2004,26(8):1145-114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矫正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法,因其安全、稳定和可预测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和患者接受并逐渐推广。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碰到一些LASIK术后患者出现眼干涩感、异物感及角膜知觉下降的症状及征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患者结膜印迹细胞学(IC)检查的意义。方法研究接受LASIK手术25位患者50只眼,采用球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联合PAS染色,观察术前球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及结膜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7例患者14只眼表现为干眼组(CDEG)。观察5个高倍视野的杯状细胞数量,CDEG组6.07±2.12,明显减少,无干眼组(NDEG)103.83±9.51,P〈0.01。CDEG组鳞状化生分级平均秩次31.64明显高于NDEG组的平均秩次23.11,P〈0.05。结论 IC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的检查方法,球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及鳞状化生与LASIK术后干眼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治疗干眼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180例干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玻璃酸钠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干眼症状评分的变化,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83.33%,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4周两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两组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干眼患者,从临床有效率、干眼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等方面分析,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组治疗方案优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的变化,探讨其术后用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糖尿病患者32人(48眼),同时选取无糖尿病的患者36人(48眼)做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tearfilm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手术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泪膜状态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时糖尿病组BUT和Schirmei tes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后1个月泪液分泌量低,泪膜稳定性下降,于术后3个月时逐渐恢复,提示临床治疗中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可以于术后早期给予人工泪液以缓解糖尿病患者术后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7.
李鹏  孙韩  林育华  雷丹 《微创医学》2021,(6):793-795
目的 探讨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与半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眼患者术后干眼及角膜知觉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取实施近视眼手术的20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100例.A组选择全飞秒SMILE开展治疗,B组选择半飞秒LASIK开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干眼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探讨干眼症的临床诊断策略.方法:对疑诊为干眼的156例眼科门诊患者进行干眼症状问卷调查,并进行常规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 I test,SIt)、角结膜荧光素(fluorescent,fl)染色、虎红(rose bangle,rb)染色检查等.对资料齐备并确诊为干眼的102例(204眼)患者的问卷资料以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干涩症状者54例(52.9%),异物感者52例(51.1%),眼疲劳者44例(43.1%).干眼病人中合并有BuT异常的为76例(74.5%),虎红染色异常的为59例(57.8%),荧光素染色异常的为42例(41.2%),SIt异常的为18例(17.6%).结论:在干眼的诸多症状中,干涩感、异物感、眼疲劳三大症状发生率最高.BUT缩短是门诊干眼患者最主要的体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65-67
目的对比结膜部分切除复位固定术前后的泪膜稳定性。方法对2010年9月~2018年12月于我院眼科行结膜部分切除复位固定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主要症状(干眼、异物感及泪溢)改善情况,并对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试验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患者干眼、异物感及泪溢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8.3%、89.4%及96.9%,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BUT及SⅠt均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膜部分切除复位固定术治疗可以提高泪膜的稳定性,增加泪液的分泌量,从而减轻眼部不适症状,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最优化屈光性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ectomy,ORK)后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的改变,分析其与干眼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0名近视眼患者实施双眼ORK手术,分别用荧光素法和schirmer Ⅰ试验(基础分泌试验)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泪膜破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干眼发病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LASIK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情况与术后干眼发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按照患者年龄、性别分组,术后干眼发病率情况,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30岁女性较>30岁女性明显要低( P 〈 0.05),并且女性明显要高于同龄男性(P 〈 0.05).按照患者术前屈光度分组,术后干眼发病情况:高度近视组术后3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P 〈 0.05或P 〈 0.01).LASIK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1个月以内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分别为30.8%,11.1%,明显低于使用1个月以上患者的43.1%,24.5%.结论 LASIK术后干眼发病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情况密切相关;年龄大于30岁的高度近视女性患者LASIK术后更易发生干眼症,术后避免长时间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对减少干眼症的发生有明显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已证实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以下称LASIK)可导致和加重干眼症状,约65%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地出现干眼症状[1].2002年1-12月,笔者对LASIK引起的干眼现锡进行了临床干预,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影响眼压测量值的因素.方法 对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ISK)的159例患者,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以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分析眼压变化的原因.结果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眼压明显下降,这与激光切削角膜变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屈光回退者行二次手术的最佳方案。方法,对在我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行LASIK应用0.95mm光斑高速飞点切削术后产生屈光回退者24例(36眼)各时间段散瞳后的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进行分析,得出二次手术的最佳方案。结果术前屈光度在-1.00~-6.00D者二次手术时间为术后6个月,屈光度在-6.25~-12.00D者二次手术应适当推迟,最好为术后12个月分。结论。LASIK术后屈光回退者行二次手术要根据患者第一次手术前的预矫屈光度;术后角膜地形图情况确定最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LASIK术后6个月干眼症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LASIK手术后6个月,36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干眼症状分成干眼症状组和非干眼症状组。比较两组间干眼症状和SPEED评分,χ2检验和t检验用于统计分析。结果:干眼症状组与非干眼症状组比较:长时间用眼阅读、睡眠差、紧张、认为干眼与手术有关的比例分别为(30.5%vs.12.5%,P=0.000)、(18.3%vs.9.6%,P=0.025)、(24.4%vs.9.9%,P=0.002)、(35.4%vs.1.5%,P=0.000);干眼症状组有、无相关影响因素SPEED评分分别为(3.22±1.72)vs.(1.92±1.57),P=0.001;(2.62±1.52)vs.(1.82±1.45),P=0.045;(2.72±1.57)vs.(1.98±1.39),P=0.043;(3.02±1.66)vs.(1.88±1.47),P=0.032。两组间饮酒和吸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眼症状组患者更容易发生长时间用眼阅读、睡眠差、紧张及认为干眼与手术有关等情况。本研究利于合理解释LASIK术后远期干眼的症状和提高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6.
唐卓 《右江医学》2005,33(2):112-1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行LASIK术患者60例116眼,分为A组38例73眼(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组),B组22例43眼(戴角膜接触镜组)。两组激光切削深15~150μm,平均激光切削深度 86.23±22.31μm, 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分析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术前角膜内皮密度与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密度无显著性差异(t=0.329,P>0.05)。②B组术后 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密度明显高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t=3.859,P<0.01)。术后角膜内皮形态无明显改变。③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321,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7.
De  Paiva  C.  S.  Chen  Z.  Koch  D.  D.  潘佳鸿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3-4
目的:评价近视患者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眼干燥症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设计:单中心、前瞻性、随机的临床研究,纳入35例成年近视患者,年龄24~54岁,均接受LASIK。机构和研究人群:受试者被随机安排接受上方或鼻侧角膜瓣的LASIK,并在术后1周和1月、3月和6月进行评估。干预措施:分别使用上方角膜瓣的Hansatome微型角膜刀(n:17)或鼻侧角膜瓣的Amadeus微型角膜刀(n:18)进行两侧LASIK。主要观察指标:眼干燥症的判定标准为总的角膜荧光染色分值I〉3。同时评价视力、眼表面参数和角膜敏感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危险比(RRs)及其95%CI。结果:17例中鼻侧角膜瓣组和上方角膜瓣组在术后1周的眼干燥症发病率分别为8例(47.06%)和9例(52.94%),在术后1月分别为18例中7例(38.89%)和17例中7例(41.18%),术后3月分别为16例中4例(25%)和17例中3例(17.65%),术后6月分别为16例中2例(12.50%)和17例中6例(35.29%)。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的临床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已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的402例(713眼)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干眼症状及各项干眼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术后1周至3月与术前比较干眼症状加重、角膜荧光着色眼数明显增加、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泪液分泌量减少、泪液乳铁蛋白的含量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出现干眼症状例数较少,各项泪液学检测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眼症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与手术损失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相关,通常在半年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泪膜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泪膜功能的改变,探讨LASIK术后发生眼干现象的原因.方法:对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100例近视患者186只眼进行LASIK手术,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泪液分泌量(用Schirmer I实验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结果:①Schirmer Ⅰ值:术前为(15.89±6.70)mm,术后1周为(12.08±7.30)mm,术后1月为(10.43±5.52)mm,术后3月为(11.56±6.82)mm.②平均BUT值:术前为(12.83±5.04)s,术后1周为(9.07±6.40)s,术后1月为(8.74±7.56)s,术后3月为(10.23±5.76)s.③术后1周角膜荧光素染色比术前加重.结论:LASIK术后早期可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产生干眼症状,主要原因可能与术后角膜知觉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20.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本文就近几年来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泪膜的形态、分泌功能、稳定性及术后引起千眼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