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前及术后心电图改变,从而探讨肝移植对心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2010年住院行肝移植术的患者37例,对其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另设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前组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组与术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组与术后≤6个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与术后>6个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A级、B级、C级术后组QTc间期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QTc间期延长,且随肝损害严重程度加重而延长;肝移植术后,心电图异常率下降,QTc间期较术前缩短,心电生理得到改善;围手术期心电图异常率增高,临床医师应密切注意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电图的变化,及时治疗心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的改变,从而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56例,对其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进行分析;另设健康体检者66例为对照组。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QTc间期、Tp-e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e/Q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肝硬化ChildA、B、C级三组间比较,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间期、Tp-e间期与Child分级呈正相关(P<0.01)。肝炎肝硬化电解质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QTc间期差异非常显著(P<0.01);心电图异常率、Tp-e间期、Tp-e/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升高,电解质紊乱使QTc间期延长显著。QTc间期、Tp-e间期可以作为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临床医师应密切注意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的心电图变化,重点阐述AOPP患者的QTc间期长短与血浆胆碱酯酶浓度(ChE)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6-01~2008-06期间入住我院的32例AOPP患者.收集患者入院2h内的心电图和血浆ChE检查结果,并对心电图QTc间期和血浆Ch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为(37.6±18.6)岁,女性患者23例(71.8%).QTc间期的平均长度为(441.2±22.5)ms.QTc间期延长12例(37.5%),是最常见的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其次是非特舁性ST-T改变7例(21.8%),窦性心动过速6例(18.8%),P-R间期缩短4例(12.5%),期前收缩5例(15.6%),窦性心动过缓2例(6.25%).QTc间期长短和血浆ChE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 AOPP患者常见的心电图变化包括:QTc间期延长、非特异性ST-T改变和心律失常.QTc间期长短和血浆胆碱酯酶浓度呈负相关.由此推测,AOPP患者的QTc间期的长短对判断患者的中毒程度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前脑利钠肽(proBNP)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7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4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proBNP和血清cTnI水平。采集心电图数据,测量QT间期,计算校正QT间期时间(QTc)、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P波离散度(Pd)和QTc异常率,分析肝硬化组血浆proBNP和血清cTnI与心电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血浆proBNP和血清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QTc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血浆proBNP水平与QTc(r=0.556,P<0.05)、QTd(r=0.625,P<0.05)、QTcd(r=0.627,P<0.05)和Pd(r=0.684,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心肌受损现象,血浆proBNP水平对肝硬化心肌病病情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就诊的107例由病理诊断的晚期癌症疼痛患者,按QTc间期正常与异常分成QTc正常组59例与QTc异常组48例,采用日产铃谦1203型心电图机于患者入院与出院检查心电图QTc间期与ST段,取两次检查的平均值,比较两组患者QTc间期与ST段的差异。患者出院后每半年随访一次,共3年,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两组的生存率。两组除QTc基线25%的检查结果没用统计学差异外(P0.05),基线QTc值、QTcu LN、QTc5.00s、QTc基线10%、ST≥0.12s检查结果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01)。两组半年生存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的生存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P0.001)。晚期癌症疼痛患者QTc间期、ST段延长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但QTc间期延长是否是由于ST段延长引起,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硫化四砷(As4S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心电图校正后QT(QTc)间期的影响.方法复方柏子仁(主要成分As4S4)治疗的90例患者分为诱导缓解组和巩固维持治疗组.诱导缓解组测定并记录患者服药前及缓解后的血砷浓度及同步12导联心电图;巩固维持治疗组测定并记录患者服药前及第2,4,6,8,10疗程后的血砷浓度及心电图.测量每份心电图的QT间期值,以Bazett公式校正,计算出QTc,观察血砷浓度与QTc间期的关系.结果无论诱导缓解组还是巩固维持治疗组,口服As4S4均能引起QTc间期的延长,QTc与As4S4的剂量及血砷浓度有关,随着As4S4的累积剂量或血砷浓度增大,QTc值及其延长的幅度也增大.在巩固维持治疗组服药的10个疗程中,QTc值异常(≥440 ms)率平均为 37.7%,随服用As4S4累积剂量的增加,各疗程血砷浓度缓慢上升,但各疗程之间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疗程中QTc间期虽逐步延长,但QTc值异常率在各疗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QTc异常的患者均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病变,无一例患者因QTc间期延长而终止治疗.结论 As4S4治疗APL虽可引起QTc间期延长,且QTc间期的变化与血砷浓度呈正相关,但As4S4仍为一种安全的治疗APL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不同程度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9月在清河县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冠心病心力衰竭214例,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A、B、C 3组,A组LVEF30%48例,B组LVEF 30%~40%74例,C组LVEF 40%~49%92例,观察比较3组心电图检查时QRS电压值、QRS时限值、QTc间期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并统计比较3组心电图异常类型及预后。结果 3组QRS电压值、QRS时限值、QTc间期、LVEDD、LA及窦性心动过速、房室早搏、室性早搏、ST-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Q波异常、左前支阻滞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随着冠心病心力衰竭程度加重,QRS电压值逐渐降低,QRS时限值和QTc间期逐渐增高,LVEDD、LA逐渐延长,3组间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速、房室早搏、室性早搏、ST-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Q波异常、左前支阻滞发生率A组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4例中共死亡16例,死亡时间为入院后1~3 d,其中A组死亡12例,B组死亡3例,C组死亡1例。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着病情加重,QRS电压值逐渐降低,QRS时限值和QTc间期逐渐增高,LVEDD、LA逐渐延长。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极有帮助,临床可根据QRS电压值、QRS时限值、QTc间期、LVEDD及LA的变化来评估此类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四硫化四砷 (As4S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心电图校正后QT(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复方柏子仁 (主要成分As4S4)治疗的 90例患者分为诱导缓解组和巩固维持治疗组。诱导缓解组测定并记录患者服药前及缓解后的血砷浓度及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巩固维持治疗组测定并记录患者服药前及第 2 ,4 ,6 ,8,10疗程后的血砷浓度及心电图。测量每份心电图的QT间期值 ,以Bazett公式校正 ,计算出QTc,观察血砷浓度与QTc间期的关系。结果 无论诱导缓解组还是巩固维持治疗组 ,口服As4S4均能引起QTc间期的延长 ,QTc与As4S4的剂量及血砷浓度有关 ,随着As4S4的累积剂量或血砷浓度增大 ,QTc值及其延长的幅度也增大。在巩固维持治疗组服药的 10个疗程中 ,QTc值异常 (≥ 4 4 0ms)率平均为 37.7% ,随服用As4S4累积剂量的增加 ,各疗程血砷浓度缓慢上升 ,但各疗程之间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各疗程中QTc间期虽逐步延长 ,但QTc值异常率在各疗程中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QTc异常的患者均无临床症状 ,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病变 ,无一例患者因QTc间期延长而终止治疗。结论 As4S4治疗APL虽可引起QTc间期延长 ,且QTc间期的变化与血砷浓度呈正相关 ,但As4S4仍为一种安全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创伤应激(ATS)后心电图变化,研究QT间期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建立截肢ATS模型,单导联心电图机记录10只ATS大鼠Ⅱ导联心电图。结果:ATS后大鼠心率明显增快,ATS早期大鼠QTc间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变化规律,VA发生率及VA评分明显增高,特别是QTc缩短的早期阶段更为明显。结论:ATS早期可出现心电不稳现象,为ATS后VA防治的重点阶段。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QTc间期改变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QTc间期在心肌急性缺血发作时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心电图出现QT间期变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观察缺血发作时与缓解(静息)时心电图QT间期、RR间期以及QTc间期的变化特点.QTc间期按Bazett's公式计算.结果:3例患者出现缺血性QTc间期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QTc间期延长,1例QTc间期缩短.在QT间期改变中以ST段、T波时限改变为主,QRS波时限未变化,伴T波振幅绝对值增大,ST段可抬高、压低或不变.结论:缺血性QTc间期异常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临床运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肝纤维化取得了较好疗效,但由于肝源稀少,骨髓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成熟肝细胞的技术仍然不成熟。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离、纯化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正常及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培养,分别加入以下培养基:DMEM+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肝细胞生长培养基(HGM)+体积分数5%胎牛血清;HGM+5%正常大鼠血清;HGM+5%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GM+5%肝纤维化大鼠血清+25μg肝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采用Realtime-PCR检测甲胎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8的表达,溴甲酚绿法检测上清液中白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大鼠血清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增殖作用最好,且能有效诱导其向肝细胞分化,联合使用肝细胞生长培养基能提高分化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影响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肝脏血管报道目前不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前2组以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备肝癌模型,空白对照组仅给予正常食水作对照。结果与结论:单纯造模组8只大鼠形成肝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9只大鼠形成肝癌,肝脏携带SrY的阳性细胞,MRI影像中可见较多占位性病变,而单纯造模组占位病变数量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P=0.02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平均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说明在二乙基亚硝胺制备的大鼠肝癌模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促进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的特点,并讨论其发生的机制。方法对249例经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24 h内做标准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249例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为69.1%(172/249),其中脑出血异常率64.3%(18/28);脑梗死异常率69.7%(154/2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传导阻滞,与Q-T间期延长、p波增宽、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低电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正常组病死率1.3%(1/77),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7.6%(13/172),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以心肌缺血和传导阻滞为主。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高,临床工作中应关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时给予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并取得一定疗效。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选择60例肝硬化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经肝动脉插管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果与结论:移植2,4,8,12周后,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逐渐升高(P〈0.05),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移植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明显好转,未发生与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硬化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杜谕君  陈莉  冯晓霞  韩焕钦 《新医学》2021,52(8):599-602
目的 分析登革热患者心电图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02例登革热患者(登革热组)和同期3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心电图异常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心电图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特点。结果 登革热组存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比例(51.32%,155/302)高于对照组(31.00%,93/300)(P < 0.001);登革热组心电图异常发生频率高于对照组的有ST-T改变(27.81%,84/302)、窦性心动过缓(11.92%,36/302)(P均< 0.05);有46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治疗后复查了心电图,其中窦性心动过缓发生频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共36例,16例(44.44%)合并ST-T改变,高于无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25.56%,68/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登革热患者心电图异常较普遍,主要表现为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是登革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和较显著的心电图特征,可能有助于诊断登革热。  相似文献   

16.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85 patients who presented to our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organophosphate (OP) poisoning and discuss their associated electrocardiographic (ECG) abnormalities. Over a period of 3 years, 85 patients with OP poisoning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ECG analysis included the rate, rhythm, ST-T abnormalities, conduction defects, and measurement of PR and QT intervals. The mean age was 32.2 +/- 14.9 years. Sixty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were female. The mean corrected QT interval (QTc interval) was 0.435 +/- 0.052 s. Prolongation of the QTc interval (55.5%) was the most common ECG abnormality, followed by sinus tachycardia (31.8%). Elevation of the ST segment and low amplitude T waves were seen in 15 cases (17.6%). Patients with OP poisoning might reveal ECG abnormalities such as QTc interval prolongation or non-specific ST-T changes. QTc interval prolongation cannot be used as a unique predictive factor in determining short-term prognosis in OP poisoning. We found no clear relation between OP poisoning-related malignant ventricular dysrhythmia and QTc interval.  相似文献   

18.
晏峰  徐伟珍  揭伟霞  任振唤 《检验医学》2013,(12):1073-107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检测275例肝硬化患者及24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ACE活性和CRP水平。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级(96例)、B级(118例)和C级(61例)。以ACE活性〉65U/L、CRP〉10mg/L为阳性判断值,比较2组之间的阳性率。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低CRP(≤10mg/L)组(306例)和高CRP(〉10mg/L)组(210例),比较2组患病率;将275例肝硬化患者分为高ACE(/〉65U/L)组(158例)和低ACE(〈65U/L)组(117例),比较2组CRP水平。血清ACE活性与CRP水平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组A、B、C3级ACE活性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肝硬化组A、B、C3级ACE活性及CRP水平依次增高(P均〈0.01)。以ACE活性〉65u/L为阳性判断值,肝硬化组阳性率为74.5%,对照组为5.4%;以CRP〉10mg/L为阳性判断值,肝硬化组阳性率为68.7%,对照组为8.7%。高CRP组中肝硬化患病率为90.0%(189/210),低CRP组中肝硬化患病率为28.1%(86/306),前者患病率是后者的3.2倍;以低CRP组为参照组,高CRP组肝硬化患病风险的优势比(OR)=7.937[95%可信区间(CI):6.132—10.530,P〈0.01]。高ACE组血清CRP水平[28.6(14.8~86.3)mg/L]明显高于低ACE组[15.5(4.3~42.7)mg/L](P〈0.01)。血清ACE活性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468,P〈0.01)。结论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ACE和CRP的变化。炎症和高ACE状态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5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口服帕罗西汀治疗.观察4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电解质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电解质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QTc间期虽较治疗前有所延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同期两组QTc间期及治疗后QTc间期延长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常规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抑郁症患者QTc间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肝干细胞的主要肝外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肝组织和肝细胞从而参加肝脏的修复与重建。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在无菌条件下由髂后上棘抽取骨髓200mL,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制成10mL细胞悬液,经肝动脉将细胞悬液移植入肝脏,分别在移植后第2、4、8、12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移植后4周白蛋白由(27.05±5.23)g/L升到(30.02±5.02)g/L,纤维蛋白原由(1.55±0.53)g/L升到(2.55±0.53)g/L,凝血酶原时间由(24.05±5.23)s降到(17.05±5.13)s,胆碱酯酶和甲胎蛋白也有不同程度上升,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在移植前后无显著性变化。单个核细胞移植后食欲改善、体力好转10例,腹胀减轻6例,腹水减少7例,下肢浮肿减轻4例。全部患者在移植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移植近期无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