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磁共振成像在眼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眼内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成像方法。 方法:46例眼内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2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8例,Coats病6例和脉络膜血管瘤2例,进行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各自的B型超声波和其中32例的CT检查资料对比分析。 结果:在眼内肿瘤的发现方面,B型超声波、CT、MRI三者间无显著差异(P>0.03,χ2=1.0716)。在定位和定性方面三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定位χ2=13.659,定性χ2=29.8314). 结论:眼内肿瘤的定位定性和肿瘤继发损害的检查中,MRI较优于CT和超声检查。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93-9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眼眶神经鞘瘤的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42例眼眶神经鞘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42例中CT显示(1)球后视神经上方20例,视神经外侧9例(2例位于眶尖),视神经下方11例和内侧2例。(2)椭圆形和类圆形27例,分叶状或S形9例,哑铃形6例(其中5例经眶上裂向颅内蔓延)。(3)平扫显示肿瘤内均质高密度28例,不均质14例,其中5例肿瘤内有较大片状低密度区(囊变区)。37例MRI扫描中等T1、长T24例;等T1、短等长T2混杂信号29例;等T1等T24例。在37例MRI检查中35例行Gd-DTPA增强,3l例呈不均匀增强;4例均匀增强。显示肿瘤颅内蔓延5例。结论 CT和MRI能显示肿瘤的位置、形状和病变内部特征,可明确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而MRI在肿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4例伴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RB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包括直接浸润的方式、远处转移的部位、范围、信号和强化特征。主要指标 MRI 和CT表现。 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存在局部浸润,影像学表现为肿瘤沿视神经向后蔓延(11例),或侵犯眼周组织和邻近眶骨(1例)。14例患者中9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病灶,3例发生骨转移,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于腮腺区见转移病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结论 MRI或CT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RB远处转移的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眼科, 2015, 24: 301-303)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疗后可出现肿瘤复发、放疗后纤维化及放射性脑损伤等,常规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其诊断效果欠佳,功能成像则具有独到优势.本文综述鼻咽癌放疗后常规影像学表现和功能性成像在这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CT及MRI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长征医院眼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经手术治疗,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眼眶神经源性肿瘤76例,回顾分析超声、CT、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各种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杳有利于揭示病变内的组织结构.CT利于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以及相邻结构的继发改变.MRI即可以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病变蔓延情况.也可以通过显示信号强度提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结论 联合应用眼部超声、CT、MRI是发现和诊断眼眶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肿瘤可以做出明确定性、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6.
梁晨阳  王振常  鲜军舫  李彬  李根林 《眼科》2009,18(4):257-260
目的描述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眼部病变CT、MRI影像表现,并评价其临床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发现眼部病变的7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方法经临床诊断及头部CT检查确诊结节性硬化症7例,通过眼眶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观察视网膜病变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增强后强化情况;结合临床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结果。主要指标眼球CT、MRI表现。结果头部CT平扫发现室管膜下及皮质多发钙化或,和非钙化结节7例(100%)。眼眶CT和/或MRI发现:眼底扁平型视网膜错构瘤4例(57.1%);眼底分叶状或结节状视网膜错构瘤3例(42.9%);错构瘤内可见钙化2例(28.6%);患侧小眼球2例(28.6%);增强后病变未见明显强化7例(100%);随访检查发现视网膜错构瘤呈进行性生长1例(14.3%)。结论CT、MRI可以发现较大的视网膜错构瘤,结合颅脑检查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进行性生长的视网膜错构瘤病例CT、MRI影像学的系统评价可以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眼科,2009,18:257-260)  相似文献   

7.
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文玲  王振常  燕飞  郭健  李彬 《眼科》2007,16(5):308-311
目的研究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患者46例。方法回顾分析46例经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患者的CT及MRI影像资料。主要指标病变形态、信号(密度)、累及范围。结果46例患者中炎性假瘤32例,表现为泪腺体积增大,CT示泪腺呈均匀等密度,MRI T_1WI及T_2WI呈等或低信号,1例可见多发囊变,MRI增强扫描病变强化明显。Mikulicz病4例,均为双侧泪腺弥漫增大,CT呈均匀等密度,MRI T_1WI及T_2WI均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5例,表现为泪腺体积增大,CT呈均匀等密度,MRI T_1WI、T_2WI呈低或等信号,1例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生1例,CT表现为双侧泪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泪腺淋巴瘤4例(B细胞淋巴瘤3例,组织细胞肉瘤1例),表现为双侧泪腺弥漫性增大。结论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影像表现相似,CT及MRI有助于病灶与泪腺上皮性肿瘤的鉴别,并可准确显示病变累及范围。(眼科,2007,16:308-31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海绵状血管瘤CT、MRI表现,总结术前CT、MRI对海绵状血管瘤眼眶内粘连程度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97例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均行CT水平加冠状扫描,MRI水平、冠状、矢状、增强+压脂扫描,对这些病例的CT、MRI表现及手术中粘连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轻度粘连47例,CT、MRI表现为边界清晰、类圆形肌锥内肿物.中度粘连14例,冠状位肿瘤与视神经边界不清,增强后,后极部可见导血管.重度粘连36例,肿瘤形状不规则或者呈桑椹状,肿瘤充满于眶尖,或者虽然肿瘤与眶尖存在三角区,但肿瘤某一边界存在形状扭曲,增强后,后极部呈毛刺状.结论 CT、MRI表现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及初步确定手术入路、判定粘连程度及手术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9.
超声、CT、MRI对泪腺腺样囊性癌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X线、超声、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各种检查方法对疾病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977-1999年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泪腺腺样囊性癌46例,对X线(8例)、B超(39例)、CDI(7例)、CT(37例)、MRI(4例)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X线可以发现眼眶密度增高及眶骨破坏;B超可以发现眶内占位病变,且对病变内部的钙斑、液化腔等组织结构的显示良好;CDI可以提供肿瘤内部血液供应情况;CT可以揭示病变范围、生长方式、肿物与眶内正常结构的关系、眶骨及眶周结构的改变;MRI对于显示肿瘤颅内和颞凹蔓延,优于以上检查方法。结论: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视路系统常见肿瘤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点及对视功能影响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视路系统肿瘤的MRI资料。其中视路前段肿瘤36例,视路中段肿瘤70例,视路后段肿瘤13例。MRI检查,自旋回波横轴位T-1WI(spine echo,SE),横轴位及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turbo spine echo,TSE),冠状位频率敏感脂肪抑制T-2WI(spectral saturation inversion recovery,SPIR),及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铵(gadoliniam 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增强后的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 SE。 结果 视路系统肿瘤,包括原发于视路的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神经母细胞瘤等)与侵犯视路的肿瘤(如眼眶囊肿、鼻咽癌、垂体瘤、脑膜瘤、颅内转移瘤等)。视路各部位肿瘤的 MRI成像各有其特点,以脑垂体瘤最为常见,且对视功能影响较为明显。 结论 MRI是视路肿瘤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01-10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视神经炎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表现及其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0例(61只眼)诊断为急性视神经炎(包括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患者VEP资料进行分析,并与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中34例行P-VEP检查,成功获得检查结果共54只眼,其中50只眼主要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迟(47只眼),振幅下降(14只眼),有4只眼记录不到典型P100波,6例(7只眼)F-VEP主要表现为P2波潜伏期延迟;头颅MRI有5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视神经增粗,6例表现为脑白质异常信号和/或脑白质脱髓鞘改变以及大脑皮层下缺血灶、梗死灶、软化灶、老年性脑改变。VEP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头颅MRI。结论 VEP有助于急性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VEP结合MRI能提高急性视神经炎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静脉窦血栓的多排螺旋CT(muhiplana spiral 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比较MSCT和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静脉窦血栓的MSCT和MRI特征。结果MSCT可清晰显示鼓室及鼓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和听小骨破坏;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乙状窦血栓及其范围,其中2例血栓累及颈内静脉,且均有颈静脉球高位。MRI不能显示岩骨细微的骨质结构,但可以显示中耳炎性病变的范围和性质;增强MRI扫描可以显示静脉窦内血栓,但对血管与血栓的细节显示不如MSCT。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静脉窦血栓,增强MSCT可为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包兵  钱雯  宋济昌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6):360-361,I0005-I0006
目的 分析眼眶神经鞘瘤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4例眼眶神经鞘瘤,其中CT扫描26例,MRI检查4例,CT加MRI检查4例.结果 27例肿块位于肌锥内,7例位于肌锥外,多呈椭圆形和类圆形.CT平扫为等密度,多数密度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肿瘤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肿瘤囊变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瘤体实质部分呈均匀强化,而囊变部分不强化.结论 CT与MRI均能显示眼眶内的肿块,MRI对神经鞘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优于CT.(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360~36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眼附属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0例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31例行CT扫描,8例MRI扫描,11例行CT和MRI扫描.结果 侵犯眼睑或结膜18例,泪腺6例,肌锥内外11例,肌锥外8例,肌锥内2例,眼外肌受累16例,视神经受累13例.7例肿瘤呈铸造样包裹整个眼球.结论 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H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了解肿瘤范围.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眼眶脑膜瘤临床及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1979-1998年间诊治的原发性眼眶脑膜瘤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了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X线,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或)MRI的图像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眼眶脑膜瘤可起源于视神经鞘和眶骨膜,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眼球突出,视神经萎缩,视力丧失和视睫状静脉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四联征,起源于眶骨膜的脑膜早期出现眼球突出和移位,视力减退出现较晚,X线,B超,CT和MRI有特征性表现,CT可以同时显示视神经增粗,眶内软组织肿块和眶骨改变,MRI可以更好地观察视神经管内及颅内蔓延状况,治疗原则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原发性眼眶脑膜瘤是种较为常见的眼眶肿瘤,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眼部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确定恶性肿瘤发展程度、有无局部及全身转移,这些检查方法均不能一次完成。PET-CT应用计算机软件将PET和CT图像进行整合,同时得出显示病灶解剖部位和代谢异常的层面图像,通过定量分析病变区标准摄取值(SUV)进行诊断。目前已应用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眼眶淋巴瘤、横纹肌肉瘤、泪腺腺样囊性癌等眼部恶性肿瘤及全身转移的诊断,为判断眼部肿瘤全身转移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分辨CT和MRI对眼眶内侧壁骨折的定性和定量的价值。方法通过对120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高分辨CT和MRI检查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眼眶内侧壁骨折的高分辨CT表现为骨质的连续性中断、粉碎、凹陷,根据凹陷的程度分为3级,新鲜骨折合并球旁积气,筛窦积液等间接征象;MRI除显示直接征象外,还可显示眶周及球旁软组织内异常信号的间接征象。结论高分辨CT和MRI扫描能准确地诊断眼眶内侧壁骨折并分型及分级,并能区分新鲜骨折与陈旧骨折。  相似文献   

18.
轩昂  史大鹏 《眼科研究》2010,28(12):1180-1182
目的分析视交叉周围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其与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100例视交叉周围肿瘤同时行鞍区MRI及VEP检查,根据MRI显示肿瘤位置以及压迫方式的不同划分为A、B、C类。依据Silva标准将VEP表现划分为Ⅰ、Ⅱ、Ⅲ、Ⅳ、Ⅴ共5级。结果 MRI检查显示,57例肿瘤向上压迫视交叉(A类),18例肿瘤向下压迫视交叉(B类),25例视交叉被肿瘤包埋(C类)。3组视力下降的程度为C类〉A类〉B类。与A类肿瘤相比,C类VEP的异常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2,P=0.008),A类比B类的VEP异常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64,P=0.000)。VEP的P100波隐含时接近正常(Ⅰ级)者18眼(18/114,15.8%)为A类,16眼(16/114,14.0%)为B类,C类0眼。仅表现为P100波隐含时延长或波幅下降(Ⅱ级)者A类40眼(40/114,35.1%),B类14眼(14/36,38.9%),C类17眼(17/50,34.0%)。P100波隐含时延长并波幅降低(Ⅲ)者A类50眼(50/114,43.9%),B类5眼(5/36,13.9%),C类28眼(28/50,56%)。P100波隐含时延长,波形难以辨认或记录不到(Ⅳ级、Ⅴ级)者A类2眼,B类及C类共3眼。结论视交叉周围肿瘤造成的VEP异常以肿瘤包埋视交叉时最重,视交叉向上受压次之,向下受压时最轻。  相似文献   

19.
眼眶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34例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微,方法 对20例泪腺良性多形性腺瘤(复发性7例),11例腺样囊性癌(复发性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2例(均为复发性)和1例粘液表皮癌的超声,CT和MRI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多形性腺瘤呈圆形,帝界清楚,骨窝形成,腺样囊性癌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骨破坏明显。结论 根据肿瘤的位置,形状,帝界和继发性改变(泪腺窝扩大,骨破坏,钙化,病变向周围结构蔓延)等影像学表现可作出较准确的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B超、CDI、CT和MRI检查对眼外肌占位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对1991至2010年共2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眼外肌占位病变的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眼外肌内猪囊尾蚴病12例、眼外肌内原发肿瘤10例、眼外肌内转移癌2例、眼外内植入性囊肿1例。其影像学表现各有不同。结论 影像检查为眼外肌内猪囊尾蚴病提供特征性的诊断依据,其中超声检查为首选,能特征性的显示眼外肌内寄生虫囊泡和囊尾蚴蠕动影,而CT和MRI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B超、CDI、CT和MRI检查在眼外肌内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