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原饮原方出自明清时期吴又可的<瘟疫论>,本为瘟疫初起或疟疾,湿浊深伏膜原,气机闭阻,湿遏热伏而设,具有开达膜原,燥湿化浊,清泄里热的作用.后世医家对此发展较多,清·薛雪<湿热论>的薛氏开达膜原法,叶天士辨治膜原分消走泄法,雷少逸<时病论>的雷氏宣透膜原法,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柴胡达原饮,刘松峰<松峰说疫>的达原饮分治法,樊开周的新定达原饮等等,均去补益碍湿的芍药、知母,加重芳化燥湿、宣畅渗利之品,用于治疗湿温、湿热、暑湿等湿浊偏重,内伏膜原类证.  相似文献   

2.
对"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苏 《吉林中医药》2006,26(2):9-10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湿邪为患多有兼挟证。“湿热之症,脉无定体”,故湿病在辨证方面,重苔而不重脉。治湿大法以淡渗利尿为主,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当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分寒湿、风湿、湿热、暑湿。湿邪留滞三焦,应本“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原则。临床常用的几种治法为:苦寒燥湿、益气化湿、温阳祛湿、升阳除湿、苦辛泄湿、解毒燥湿等。  相似文献   

3.
章真如老先生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擅长湿热病的论治.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湿为阴邪,热为阳气,湿为水气,热为火气,两者既可以分别侵犯人体,也可以互相转化,既可以外感,也可以内生,因而湿热致病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章老灵活地运用苦寒燥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宣肺利湿等方法,诊治湿热病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湿邪致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因湿邪具有重浊、黏腻、弥漫等特性,易与其他病邪兼夹为病。从湿与风寒暑燥火热相兼的角度,论述风湿、寒湿、暑湿、燥湿、湿热(火)的致病特点:风湿伤关节筋脉,重着郁阻;寒湿损伤脾肾之阳;暑湿伤津耗气并腻滞伤中;燥湿湿困伤津并见;湿热以伤脾胃为主,易阻滞气机;湿火伤中兼火性炎上。  相似文献   

5.
湿热与痹病密不可分,二者是致使痹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而痹病又往往伴随着湿热的症状,治疗痹病用燥湿清热、疏通经络类药物,常卓有成效。针对湿、热二邪为何善侵袭于关节,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从古今文献中挖掘其缘由,多角度剖析湿热流注关节的理论以及对痹病防治的意义,以期为临床医师探讨防治痹病提供更好的临床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6.
《药性赋》中对中药黄连的论述提到黄连可以治疗冷热痢。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以治疗中焦湿热泻痢,没有治疗冷痢的道理。对比文章前后,此处"冷"字疑为"湿"字误也。  相似文献   

7.
湿温是治疗比较棘手的一种热性病症。其病机特点是湿热交织,缠绵氤氳,盖湿性重浊粘腻,湿热相搏,难分难解。因此,在治疗上欲以辛香之品燥湿,则助热为虐;欲以寒凉之味清热,则伤中助湿。正如吴鞠通所  相似文献   

8.
探讨湿热证的常用治法。湿热证一般属实邪为患,治则总以攻病祛邪为主,而阴柔腻补之药均非所宜。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治疗湿热诸证拟用宣湿清热法、化湿清热法、渗湿清热法、利湿清热法、燥湿清热法等5种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9.
黄芩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温发热,以及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等症。  相似文献   

10.
【歌诀】清热燥湿安胎王,黄芩肺胃胆大肠。湿温暑湿黄疸倡,热咳烦渴痈肿疮。【释义】黄芩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其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本品可清热安胎,  相似文献   

11.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温挟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 ,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 :如芳香宣肺化湿法 ,适用于湿阻上然 ,湿重于热 ;燥湿化浊法 ,适用湿阻中焦 ;疏利湿浊 ,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 ;化湿清热法 ,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 ;清热化湿法 ,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 ;清热湿热 ,豁痰开窍法 ,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 ;淡渗利湿法 ,适用于湿阻下焦 ,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12.
高春秀 《河北中医》2012,34(12):1816-1817
四妙丸一方出自《成方便读》,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痹证,症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具有清热利湿、强筋健骨之功效,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善治下焦湿热;湿扰下注,以苍术苦温,醒脾燥湿,去生湿之源;薏苡仁淡渗利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牛膝祛风湿,补肝肾,通血脉,利关节,引药下行。笔者临床  相似文献   

13.
二妙丸与四妙丸的组方及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妙丸是燥湿清热的一个经典方。历代医家以二妙丸方为基础方的加减方颇多,最典型是加牛膝、薏苡仁而成“四妙丸”。二妙丸专于清热燥湿,适于一切湿热症;四妙丸偏于利湿除痹,是治疗湿热痿痹证的主要方剂,应用于各种湿热浸淫偏虚疾患。  相似文献   

14.
介绍王红梅教授治疗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湿热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湿热蕴结,湿中有热,热中有湿,单纯清热或燥湿都很难见效,王教授善用达原饮加减治以清热利湿,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洪旗  马其南 《中医药学刊》2002,20(3):354-355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湿快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如芳香宣肺化湿法,适用于湿阻上然,湿重于热,燥湿化浊法,适用湿阻中焦,疏利湿浊,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化湿清热法,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清热化湿法,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清热湿热,豁痰开窍法,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淡渗利湿法,适用于湿阻下焦,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16.
浅论湿热痹     
痹证,《内经》分为风寒湿痹,兼热者名热痹。今人食精梁高脂、饮冷卧凉,易成湿;嗜烧烤灸炒、辛辣厚味、烈酒暖居,易积热,故湿热之痹尤多。痹证郁久化热或与湿相合,则湿热已成主要问题;治法以清热燥湿为主,兼祛风湿、通经络。  相似文献   

17.
临床辨证中发现,脾气亏虚,湿气偏盛是消渴病患者常见症状。传统将消渴病机归为阴虚燥热,燥湿往往同存且互为因果。本文立足于“燥湿并存、燥湿相济”,从2型糖尿病主要特征脾湿出发,以口渴多饮为主症的上消,肺脏燥热、脾湿痰盛,其病机可从脾湿肺燥论;以多食易饥为主症的中消,膏粱浓味积中日久,湿聚而成热,酿成湿热蕴结,其病机可从脾湿胃燥论;以尿频量多为主症的下消,下焦虚热,上泛为肾消,其病机可从脾湿肾燥论。由于燥湿并存,根据三消病位、病邪偏重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治法与药物。上消治疗应在清热润肺的同时,也要注重滋肺脾胃之阴,可选用玉竹、北沙参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清金滋水。中消治疗应注重清胃热、化脾湿,可选用黄连、茯苓清热燥湿,健运脾气。下消治疗应注重滋阴固肾、培补脾气,可选用山茱萸、黄芪脾肾阴阳同调,恢复人体整体的燥与湿、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8.
题41.利水渗湿药、芳香化湿药、清热燥湿药、祛风湿药、峻下逐水药的作用和适应证如何?答:利水渗湿药多偏甘淡而药性寒凉,以通利小便,渗除水湿为其主要作用。多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湿邪为患或湿热所致的诸证,如淋浊、关节疼痛、黄疸、湿温、腹泻、痰饮等;芳香化(?)药多偏辛温香燥,以芳香化湿,醒脾和中为其主要作用。芳香化湿药所指的湿,主要指“湿邪”滞于中焦而引起的消化系统和全身的症状。多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少食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症;清热燥湿药多为苦寒之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具有清热燥湿之功,其中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并具有较强而可靠的泻火解毒作用。多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侯,如泄泻、痢  相似文献   

19.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20.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