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细胞癌浸润淋巴细胞的杀伤肿瘤活性测定及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hiteside方法从19例RCC中成功地分离到17例TIL,经19天培养,TIL数量平均达1.04×10~(11)个细胞。杀伤自体肿瘤活性为57.87±5.88%,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为37.39±10.8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明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杀伤肿瘤活性(22.39±8.84%)。TIL中CD_3和CD8细胞分别为69.93±6.80%及40.21±6.80%,均明显高于PBL中的CD3和CD_8细胞(P<0.01)。TIL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为26.89±12.79%,提示活化的TIL有显著的杀伤肿瘤活性,且对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更为显著,其杀伤活性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2.
顺铂对结直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临床选择有效的免疫化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作者以结直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顺铂(CDDP)为研究对象,对16名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分别观察CDDP体内注射及体外预处理TIL和Raji细胞对TIL表面标志和杀伤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静脉注射CDDP能增加结直肠癌TIL中CD3+/CD4+和CD3+/CD8+细胞含量,同时增强TIL体外杀伤Raji细胞的活性;而体外以CDDP处理Raji细胞能增强其对结直肠癌TIL杀伤的敏感性。作者认为,对于联合应用TIL和CDDP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体外分离、扩增培养10例肝癌TIL细胞,用MTT法检测8例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8例TIL显示对自体肿瘤细胞、SMMC—7721和K562细胞株的明显杀伤活性,并在培养30d内抗瘤活性呈现逐渐增强趋势。新鲜分离的TIL表型主要呈现CD3,培养20天后CD4+TIL细胞增加,与CD8+TIL比例为1.05。本文结果将为TIL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体外抗瘤活性及其表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体外分离、扩增培养10例肝癌、3例胃癌和1例肾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用MTT法检测8例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8例,TIL显示对自体肿瘤细胞、SMMC-7721和K562细胞株的明显杀伤活性,并在培养30天内抗瘤活性呈现逐渐增强趋势。新鲜分离的TIL表型主要呈CD3,培养20天后肝癌和胃癌CD^+4TIL细胞增加,而肾癌CD^+3TIL细胞增加明显。本研究结果将为TIL的应用提  相似文献   

5.
对两例原发性肾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进行了体外分离与培养。结果表明:TIL体外扩增倍数分别达32~203倍,对自体肿瘤靶细胞的最高杀伤活性达53%和64%,且呈现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未经激活的TIL细胞其膜抗原(CD3,CD4,CD8)的表达动态变化不大,但经IL-2激活的TIL细胞随着培养无数的增加,其CD3细胞数比例及CD4/CD8比值上升明显,在培养至32天时分别达95%和1.65。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BCG的抗肿瘤机理,从15例手术切除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新鲜组织标本中制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分别在含BCG或IL-2的全培养基中培养扩增,测定不同培养时间的抗瘤活性。结果:用活BCG培养的TIL第12天对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达高峰,杀伤率为48.3%;用IL-2培养的TIL第14天达杀伤高峰,杀伤率为43.8%,用死BCG培养的TIL,其扩增结果和抗瘤活性均明显低于活BCG及IL-2。提示BCG对TIL的直接激活作用可能是其抗肿瘤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顾琴龙  王天翔 《外科》1996,1(3):89-91
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TIL,经rIT-2培养扩增后进行自体回输,输注途径包括:(1)外周静脉;(2)局部(肿瘤供血动脉或腹腔);(3)静脉加局部。TIL输注总量为1.5×10^9以上。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18例患者(胃癌9例、大肠癌5例、肝癌4例)经TIL治疗后,88.9%的患者NK活性增强,77.7% ̄94.4%的患者CD3+、CD4+和CD8+细胞比例升高,不同输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测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前后病人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观察分析心脏CPB手术病人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选择:24例风心病择期换瓣病人,术前,CPB10分钟、CPB2小时,术后和1天、3天、5天检测血清sIL-2R水平,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术后第1天血清sIL-2R水平升高,CO4(辅助细胞)活性明显降低,CD4/CD8(辅助细胞/抑制细胞)比值下降,NK  相似文献   

9.
膀胱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与LAK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例手术切除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新鲜组织标本,用淋巴细胞分离液经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得TIL,同时收集分离获取同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分别于含IL-2的RPMI1640全培养基中培养扩增。用LDH释放试验测定培养不同时间的TIL及LAK细胞的抗瘤活性。结果:LAK细胞培养第3~7天对自体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达高峰,杀伤率为28%~32%;TIL培养第14~21天为杀伤高峰,杀伤率为40%~44%。结果还显示,TIL的抗肿瘤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而LAK细胞的作用属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卡介苗激活杀伤细胞抗膀胱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BCG抗膀胱肿瘤的作用机理,采取15例膀胱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置于含BCG或IL2的培养基中培养,计算扩增倍数,检测培养细胞抗自体及异体膀胱癌细胞活性。结果:卡介苗激活杀伤细胞(BAK)与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分别于培养第7和第3天达增殖高峰,对自体瘤杀伤率分别为36.2%和31.4%,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异体瘤杀伤率分别为25.2%和28.3%,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BAK细胞抗自体瘤活性高于LAK细胞,死BCG对PBMC无激活作用,BAK细胞抗肿瘤效应可能是BCG抗膀胱肿瘤重要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