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H  Li G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1):737-739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及血液透析(HD)在糖尿病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利弊。方法:选取我院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行血液透析24例,腹膜透析3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透析前的年龄及残余肾功能均相匹配;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血脂,血糖,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结果:两组前2年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腹膜透析组第3年的生存率大幅下降,明显低于血液透析组(P<0.01);PD组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低度脂蛋白均高于HD组,差异有显著性。PD组的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HD组(P<0.05),而血红蛋白则高于HD组。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相对于血液透析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是否以腹膜透析作为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首选治疗方案,尚需大量的,严格的临床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立  邹洪斌  陈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351-1352
目的 比较老年糖尿病终末期肾病(DNESRD)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的疗效。方法 观察51例老年DNESRD(HD31例和PD20例)治疗前后血压、心功能、血脂、体重、尿量、超滤量、肾功能变化,分析透析充分性及临床转归。结果 两组治疗后体重、尿量、血压均下降,其中体重和尿量下降以HD组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治疗后两组BUN、Cr、K、P下降,以HD组BUN、Cr下降更明显(P〈0.05);PD组治疗后血脂升高;两组治疗后RBC、Hb、TP、ALB上升,其中PD组RBC、Hb上升更明显(P〈0.05);HD组透析充分性(KT/V)更佳,每周超滤量较PD组多,但残余肾功能下降更快;HD组存活时间较PD组长,但脑出血、心脏病发病率较PD组高。结论 HD和PD是治疗DNESRD的两种有效方法,两者各有优缺点,其中HD较PD治疗更充分,但对于有严重心脏病或脑出血的病人应首选PD。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接受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性,分析接受HD和P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接受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HD组和PD组,比较两组左心结构指标(LAD、IVST、LVDd、PWT、LVMI)、功能指标(LVEF、E/A)、左心室肥厚患病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HD和P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PD组比较,HD组LAD、LVDd、PWT、LVMI高(P均<0.05),左心室肥厚患病率高(P均<0.05)。低甘油三酯、高收缩压是接受H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低血清白蛋白、高舒张压、女性是接受P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接受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房及左心室均存在心肌重塑;与接受P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比较,接受H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更严重,左心室肥厚患病率高。接受H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低甘油三酯、高收缩压;接受PD的终末期肾病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与缬沙坦改善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心功能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衰合并心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mg口服,1次/d;并于每次透析结束前静注左卡尼汀1.0g,疗程4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vs70%,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LVESD、LVEDD、LVEF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结论左卡尼汀与缬沙坦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与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内皮功能并分析内皮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腹膜透析中心透析龄〉3个月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9例和非糖尿病肾病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测量容量和血压,采用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扩张法测定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收缩压、脉压、细胞外液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而血管扩张显著低于非糖尿病肾病组组(P〈0.01)。血管扩张与身高、体重、收缩压、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细胞外液、有无糖尿病肾病为血管扩张的独立预测因素(总r2=0.261,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有较严重的内皮功能不全,细胞外液、有无糖尿病肾病是内皮功能不全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及腹膜透析(PD)对终末期肾病患者骨代谢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患者按所采用的透析方式随机分为HD组及PD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骨密度。结果 HD组及PD组之间钙、磷及iPTH、BAL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PD组比较,HD组血清TRAP5b水平高,在腰椎部位的骨密度低(P〈0.05)。结论 PD治疗对于肾性骨病血清破骨细胞活性的指标及腰椎骨密度控制情况优于HD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北京医院肾内科近10年间死亡的老年血液透析(HD)患者和腹膜透析(PD)患者的死亡原因和生存时间。方法收集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死亡的60岁以上的老年血液净化患者,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有无糖尿病、开始透析时间、死亡时间及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等。结果共有15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6±7.7)岁,中位透析时间为54.1(26.9,86.4)月,其中有8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54.2%)。根据透析方式将患者分成HD(114例)和PD(39例)两组,HD和PD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7.1±7.9)岁和(75.0±7.0)岁,中位透析时间分别为56.5(27.4,104.2)月和48.3(26.3,66.6)月。HD和PD患者的原发疾病均主要为糖尿病肾病(DN,32.5%和48.7%)、慢性肾小球肾炎(29.8%和17.9%)和高血压肾损害(21.1%和10.3%),HD和PD患者前三位的死亡原因均为心血管疾病(32.4%和43.6%)、感染(29.8%和28.2%)和脑血管疾病(11.4%和15.4%),两组患者间原发疾病和死亡原因的构成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存活时间短于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χ2=12.829,Log Rank P<0.001),HD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长于PD患者(χ2=8.161,Log Rank P=0.004)。在不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中,HD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PD患者(Z=-2.716,P=0.007);在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中,HD和PD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当(Z=-0.581,P=0.561)。结论老年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占比高,老年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老年HD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优于PD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张葡萄糖预防终末期糖尿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半年的血液透析治疗,抽签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中行100毫升葡萄糖(50%)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值变化、低血压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小时收缩压为(127.21±7.23)mmHg,对照组治疗后1小时收缩压为(100.02±7.89)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5%,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25%,两组比较 P〈0.05。另外,两组透析3小时、透析结束及晚饭前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中应用高张葡萄糖能有效预防或减少低血压,安全有效,值得临床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9.
闭闵  唐盛  彭小梅  黄文坛  吴潮清 《内科》2009,4(2):177-178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血液透析的时机做一调查分析。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在广西血液净化中心开始进入血液透析的61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观察性别、年龄、居住地、原发病、主要症状及并发症、治疗费用支付来源等因素与进入透析时的肾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首诊即确诊尿毒症的患者进入透析时机显著早于长期门诊治疗后转入透析患者(P〈0.01);老年人进入透析时机显著早于青壮年(P〈0.01);城市居民进入透析时机显著早于农村人口(P〈0.01);糖尿病肾病进入透析时机显著早于非糖尿病肾病(P〈0.01);并发症多的患者进入透析时机显著早于并发症少的患者(P〈0.01);享受城市社会医疗保险患者进入透析时机早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患者(P〈0.01)。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透析时机的不同,与年龄、居住地、是否为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多少及治疗费用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患者的死亡原因,并比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的死因差异.方法:纳入2005-01-01至2008-12-31期间新进入透析的患者,随访至2009-03-31.结果:460例透析患者中,247例起始采用HD治疗,213例起始采用PD治疗.HD组男性比例和血肌酐显著较高,而PD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肾病比例显著较高,其余基线资料包括透始年龄、体重指数、透析前已知的肾功能不全病程、首次透析治疗前eGFR、平均动脉压、心脑血管事件、Charlson并发症指数等两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共87例死亡患者,其中HD患者40例,PD患者47例.HD总体死亡率低于PD患者(0.102和0.171/患者年,P<0.01).HD 1年死亡率与PD患者无显著差异(0.133和0.196/患者年,P>0.05),HD 2年死亡率低于PD患者(0.101和0.170/患者年,P<0.05),HD 3年死亡率低于PD患者(0.101和0.165/患者年,P<0.05).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31.0%)、脑血管疾病(21.8%)、感染(16.1%).PD患者心血管病因死亡率显著高于HD患者(0.064和0.022/患者年,P<0.01),而两组的脑血管疾病、感染、多脏器衰竭和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年龄<65岁患者中,HD总体死亡率与PD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感染、多脏器衰竭和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年龄≥65岁患者中,HD总体死亡率低于PD(0.179和0.378/患者年,P<0.05),P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HD患者(0.164和0.004/患者年,P<0.05),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疾病、感染、多脏器衰竭和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尤显著差异.透析龄≤1年患者中,HD总体死亡率与PD患者无显著差异;PD患者多脏器衰竭导致的死亡率显著高于HD患者(0.082和0.000/患者年,P<0.05),而两组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感染和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透析龄>1年患者中,HD总体死亡率与PD患者无显著差异;PD患者心血管病因死亡率高于HD患者(0.026和0.006/患者年,P<0.05),感染导致的死亡率显著高于HD患者(0.013和0.000/患者年,P<0.05),两组的脑血管疾病、多脏器衰竭、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HD总体死亡率可能低于PD,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应该强调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感染的防治,以提高透析质量,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248例,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将对象分为亚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组(SDPN组)8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组(DPN组)52例和单纯T2DM组(T2DM组)116例.检测各组Hcy、Cys-C、FPG、HbA1 c、TG及TC等水平. 结果 3组年龄、性别比、BMI、FPG、TG、TC、HDL-C和LDL-C、SBP、DBP及血清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组比较,SDPN组和DPN组病程、Hcy和Cys-C升高(P<0.05或P<0.01),且DPN组Hcy高于SDPN组(P<0.05).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T2DM组降低(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MCV和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SDPN组低(P<0.05或P<0.01).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和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T2DM组升高(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SDPN组高(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病程、SBP和HbA1c是DPN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SDPN和DPN患者神经反射潜伏期延长,MCV和SCV减慢,且血浆Hcy与肌电图各参数相关,提示血浆Hcy与神经传导异常相关,说明血浆Hey可作为DPN的预测因子与危险因素.这两类患者Cys-C浓度升高,且与Hcy水平相关,提示Cys-C可能与Hcy共同作用,加重DP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e 5,CKD5期)行规律腹膜透析(腹透)的老年患者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CVC)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稳定的接受规律腹透的60岁及以上CKD5期患者,采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测定血压,检测生化指标,评估患者的残肾功能和透析充分性,记录用药情况,使用心脏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的心脏瓣膜钙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VC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8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48例(56.5%),中位年龄67 (62~73)岁,中位透析龄21 (10~41)m,23例(27.1%)合并糖尿病.其中45例(52.9%)患者存在心脏瓣膜钙化.与心脏瓣膜无钙化(Non-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NCVC)的患者相比,CVC患者的年龄[72 (66.5~77.5)岁vs 63 (61.0~65.8)岁,P<0.01]较大;矫正钙[(2.4±0.2) mmol/L vs (2.3±0.2)mmol/L,P<0.05]、左室射血分数[(67.6士6.3)%vs(62±9.3)%,P<0.01]较高,前白蛋白[(329.1±74.6) g/L vs (372.7±80.4) g/L,P<0.05]较低,室间隔[(11.2±2.4) mm vs(10.3±1.3)mm,P<0.05]较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43,95%CI 1.122~1.377,P<0.01)是这些患者发生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前白蛋白(OR=0.992,95%CI 0.984~0.999,P<0.05)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CKD5期行规律腹透的老年患者心脏瓣膜钙化患病率较高.年龄是心脏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前白蛋白是保护性因素.心脏多普勒超声操作简便、经济,易于临床推广,对老年腹透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有待更多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 方法 将201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血脂异常分为单纯T2DM组68例、T2DM合并血脂异常组66例、单纯血脂异常组32例和健康对照(NC)组35名,采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测定各组正中、腓肠神经于2000、250、5 Hz的电流感觉阈值(CPT),检测相关生化指标. 结果 T2DM合并血脂异常组较单纯T2DM组CPT升高(P<0.05),5 Hz时CPT升高最显著(P<0.01).单纯T2DM组和单纯血脂异常组双侧正中、腓肠神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血脂异常组双侧正中、腓肠神经CPT较NC组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血脂异常与高糖毒性是DPN的两个等位危险因素,高糖合并血脂异常可加快DPN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100例行急诊PCI术的AMI患者被分为≥70岁组(30例)和〈70岁组(70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冠脉造影、并发症等特点。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女性、糖尿病、高血压及冠脉多支病变比例均显著升高,吸烟、冠脉单支病变比例明显较低,PCI治疗时间[(49.0±19.4)min比(61.0±22.5)min]显著增加(P〈0.05或P〈0.01);住院期间发生KillipⅢ级以上心力衰竭(11.43%比40.00%)、严重心律失常(28.57%比53.33%)、心源性死亡(1.43%比10.00%)及出血并发症(1.43%比10.00%)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PCI成功率,术后6个月两组因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住院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7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临床特征和〈70岁患者有别,其近期预后更差,术后6个月的预后与〈70岁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BP与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UACR)的关系,探讨BP对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影响. 方法 收集330例T2DM患者资料,测BP和UACR.根据UACR水平分为<30mg/24 h组、30~299mg/24 h组和≥300mg/24 h组,检测各组BP及UACR等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正常血压组及高血压组蛋白尿发生率为31.4%及64.2%.病程<10年、病程10~20年及病程>20年正常血压者与高血压者比较,总蛋白尿的发生率分别为0%、8%,7.6%、30.1%,0%及51.7%(P<0.01).UACR<30 mg/24 h组、≥300mg/24 h组高血压发生率为30.3%及69.1%;病程<10年、病程10~20年及病程>20年患者中<30mg/24 h组、30~299mg/24 h组和≥300mg/24 h组比较,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8.9%、67.4%、100%,33.3%、50.9%、76.7%,25.0%、84.6%和100% (P<0.01). 结论 高血压加速CK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与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相关性。 方法 将176例受试者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合并有微血管病变组组(A组,n=58例)、无、未合并微血管病变组(B组,n=64例)和与正常对照组(C组,,n=54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TSP-1水平及相关临床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 结果 A组及、B组的血清TSP-1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血清TSP-1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相关分析示,血清TSP-1水平与FBG、HbA1Cc、hs-C-RP呈正相关(P〈0.01),与HOMA-β指数及FINSns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HbA1Cc、FPG、HOMA-β及FINSns是血清TSP-1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TSP-1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其可能参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理生理过程,检测血清TSP-1的水平对预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脑梗死的关系,并对其他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收治的10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两组,测定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UAER等指标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UAER、FBG水平均高于糖尿病非脑梗死组(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与UAER(r=0.533P〈0.01)、FBG(r=0.457,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和空腹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和降低UAER,可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T2DM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与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诊断T2DM患者(T2DM组)137例和健康体检者(NC组)96名,测定两组FPG、FInS、血脂、C-RP、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IGFBP7。结果T2DM组除TC和LDL-C外,其余指标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T2DM组IGFBP7四分位数将其分成4组(Q1~4),各组间年龄、BMI、C-RP、TNF-a、Fins、HOMA-IR和HOMA-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诊断T2DM患者IpFBP7与年龄、BMI、C-RP、TNF-a、Fins和HOMA-IR呈正相关(r=0.264、0.173、0.255、0.227、0.192、0.325,P〈0.05),与HOMA-IS呈负相关(r=-0.324,P〈0.01)。年龄、C-RP、TNF-n和HOMA-IR是影响新诊断T2DM患者IGFBP7水平的独立因素(β’=0.318、0.186、0.239、0.255,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IGFBP7与年龄、C-RP、TNF-a和HOMA-I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单纯T2DM患者(T2DM组),DNB患者(DNB组)和正常对照(NC组)者,各3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SF水平. 结果 DNB组和T2DM组SF水平均高于NC组,且DNB组高于T2DM组[(689.75±67.31)vs(498.98±49.76)vs(278.15±38.65) ng/ml,P<0.01].SF水平与TC、TG、HbA1 c水平均呈正相关(r=0.48、0.42、0.57,P均<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NB与病程、年龄、SBP、HbA1 c、FIns、TC及SF呈正相关(P<0.05或P<0.01). 结论 SF的升高与DNB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DNB的检测指标之一,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