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空腹血糖正常者餐后血糖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发现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postchallengeplasmaglucose ,PPG)水平更能反映其疗效与预后[1 2 ] ,但是 ,对空腹血糖 (fastingplasmaglucose ,FPG)完全正常者 ,PPG水平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却少有报道。本文进行了初步研究 ,报道如下。1 研究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根据WHO有关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的诊断标准 ,将FPG <6 1mmol/L ,餐后 2h血糖 (2hPPG) <7 8mmol/L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A组 ,n =33,男 16例 ,女 17例 ,年龄 35~ 75岁 ) ;将FPG <6 1mmol/L ,2hPPG≥ 7 8mmol/L志愿者作为试验组 (B组 ,n =2 9,男 13例 ,…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耐量低减人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检测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监控糖尿病治疗的必须方法,现在目前通常比较注重的是检测空腹血糖(FPG),而很少检查餐后血糖(2hPG)。我们检测了病人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分析,以探讨餐后2h血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4.
用回归方程推算Ⅱ型糖尿病人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之间的变化规律,以便在临床上只测1次血糖即可推算出餐后2h的血糖值。对判断病情,评估疗效有一定意义,作者对1990年1月~1992年12月期间的经口服75g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的416例Ⅱ型糖尿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彭雨果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Z2)
目的 评估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将94例经住院治疗血糖控制平稳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只接受普通的门诊药物治疗;实验组48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1次/1周.结果 护理干预后在定期检查、饮食控制、血糖监测方面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运动疗法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FBG、PBG、HbA1c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FBG、PBG差异显著(P<0.05);HbA1c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系统的护理干预治疗能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餐后 2 h血糖测定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2 0 0 0 - 0 3~ 2 0 0 1 - 1 1在忻州市人民医院门诊测定空腹血糖在 6.2~ 7.8mmol/ L 1 50例 ,年龄 2 5~ 65岁 ,其中男 80例 ,女 70例。1 .2 方法 按 WHO标准进行 OGTT,坐位取肘静脉血后 5min内饮入 2 50 ml含 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以后每隔 30 min取血 1次 ,餐后 2 h血糖测定且于空腹食用 1 0 0 g精粉面食 2 h后取血。用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葡萄糖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比色法 (GOD- POD)进行测定。仪器采用日立 70 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餐后2 h血糖(PBG2h)值与随后发生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观察记录在PBG2h小于6 mmol/L的情况下,餐后2 h至下次进餐期间是否发生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的原因。结果共观察到160人231例次PBG2h小于6 mmol/L的情况,对106例次PBG2h在4.0~5.9 mmol/L进行观察,60例次出现低血糖症状或血糖≤3.9 mmol/L,46例次未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56.6%(60/106)。PBG2h值4.0~4.4、4.5~4.9、5.0~5.4、5.5~5.9 mmol/L各段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86.7%(13/15)、61.5%(24/39)、48.3%(14/29)、34.6%(9/26)。结论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当PBG2h低于6.0 mmol/L时,随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且PBG2h值越低,随后低血糖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筛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2h血糖的变化,筛查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方法对308例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糖代谢异常64例(20.8%),其中空腹血糖异常17例(26.6%),餐后2h血糖异常52例(81.3%),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同时异常9例(14.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4例(6.3%)。结论单纯空腹血糖检查可能导致大量的漏诊,同时测定餐后2h血糖可提高糖代谢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进行性疾病.早期不被人注意。常在体检或出现明显症状时才被发现。但目前体检时人们往往只检查空腹血糖(FPG),未查或很少查餐后2小时血糖(PPG)。单纯性FPG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有相当多的糖耐量减低(IGF)和早期糖尿病阳性(DM)容易被漏诊。为此本文对1566例健康普查人员的FPG和PPG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说到测血糖,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饿着肚子到医院抽血测“空腹血糖”,报告出来一瞧,在正常范围之内,就松一口气,万事大吉。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早期的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为主,事实上你看着自己空腹血糖正常的时候.餐后血糖可能已经达到糖尿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姚丽华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0):3008-3008
糖尿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降低及靶细胞敏感度降低导致的代谢异常疾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血糖的测定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测定监测,分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在时间上容易掌握,而餐后血糖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时机,则会给治疗带来误差。现在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不知道或不明确餐后血糖的监测要点,也有非患者因素如医护人员造成的不能准确监测餐后血糖,使临床医生得不到精确的血糖资料,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从而加速了病程的进展,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准时监测餐后血糖是临床护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病人餐后2h血糖水平对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病人,根据餐后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餐后高血糖组,2周后行头颅CT检查,计算梗死面积.[结果]正常血糖组餐后2h血糖为(6.52±1.37)mmol/L,梗死面积为(2.57±1.49)cm2,高血糖组餐后2h血糖为(13.68±0.82)mmol/L,梗死面积为(4.27±2.76)cm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餐后血糖可影响脑卒中病人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病人餐后2h血糖水平对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病人,根据餐后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餐后高血糖组,2周后行头颅CT检查,计算梗死面积。[结果]正常血糖组餐后2h血糖为(6.52±1.37)mmol/L,梗死面积为(2.57±1.49)cm2,高血糖组餐后2h血糖为(13.68±0.82)mmol/L,梗死面积为(4.27±2.76)cm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餐后血糖可影响脑卒中病人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餐后2 h采集的血液标本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9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集空腹血液和餐后2 h血液,同时用AU-400生化分析仪对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方法选64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后,当其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时,观察餐后2h血糖的峰值。结果64例中,餐后2h血糖达到标准(即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21例,有不同程度的餐后高血糖状态者43例,分别占总人数的32.82%和67.18%。结论在控制糖尿病过程中,不但要控制空腹血糖,更要了解控制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李军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88-88,109
目的 观察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h血糖>11.1mmol/L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与餐后血糖<8.0mmol/L的病例比较。方法 对2 0 0 0年~2 0 0 4年8月6 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空腹血糖<6 .1mmol/L维持1个月,剔除8 0mmol/L <餐后血糖<11.1mmol/L6例。对餐后血糖>11.1mmol/L和<8.0mmol/L病例作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两组血栓指数Q值、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结论 餐后血糖>11.1mmol/L组,血液仍处于粘、聚、浓状态,易形成血栓,增加并发症危险。提示对糖尿病治疗的监测,必须要注意餐后血糖的控制,方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抗凝治疗是DM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二次测血糖法与常规OGTT法监测患者血糖,就二次测血糖结果的准确性、实用性作一对照,以证实此方法切实可行。方法:把空腹及餐后2h血糖作为糖尿病初筛,诊断以及糖尿病治疗的药物调整。结果:用此方法既经济,病人抽血次数少,耗时少,疼痛少,患者更能接受。结论:此方法诊断和治疗符合率高,血糖控制理想,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办法,但危重病人仍应随时观察血糖变化。 相似文献
18.
社区中老年人餐后血糖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社区中老年人餐后血糖的情况。方法 于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3月对上海地区5个街道 2个居委会 4 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331例进行餐后 2h血糖的测试。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不纳入此范围。结果 331例中老年人餐后血糖高者 4 1例 ,占调查人数的 12 38%;4 0岁~ 4 9岁人数为 66例 ,餐后血糖高者为 17例 ,占 2 5 76%;5 0岁~ 5 9岁人数为 185例 ,餐后血糖高者为 15例 ,占 8 11%,≥ 60岁的人数为 80例 ,餐后血糖高者 9例 ,占 11 2 5 %。将上述餐后高血糖者 3组人数进行统计学处理 ,χ2 为 14 0 9,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必须加强对 4 0岁~ 4 9岁人群餐后高血糖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健康体检已被中老年人及各大企事业单位普遍认同,对某些疾病基本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但是,多年来,我们发现人们在健康体检时,已经形成一种“惯例”,就是只注重查肝功、血三脂、空腹血糖,很少或根本不查餐后血糖。很多人甚至认为空腹血糖正常,自己就不会患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腹血脂正常中年男性动脉粥样硬化与餐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190例空腹血脂正常的中年男性根据颈动脉、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正常组与动脉粥样硬化(AS)组,进行脂肪餐负荷试验,于餐前(0h)、餐后2、4、6、8h检测血TG、TC、LDL-C、HDL-C,计算餐后血脂,并进行两组数据比较。结果AS组TG、LDL-C餐后达高峰时间延迟至餐后3—4h,代谢清除时间延长,餐后8h不恢复至餐前水平,As组TG-AUC、TC-AUC、LDL-AUC、餐后4hTC、餐后4、6、8hTG、LDL.C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AS组HDL-AUC、HDL—C餐后4、6、8各点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餐后血脂(TG-AUC、LDL-AUC)与AS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与A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