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病例数逐年上升.据报道[1],目前我国有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84万例,其中艾滋病病人8万例.已引起我国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HIV感染的诊断是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发现传染源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lliDed immunodeficiency syn-arome)简称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T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自1985年第一代HIV/抗体问世以来,HIV病原学检测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HIV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本文着重阐述了HIV血清学第四代检测试剂盒的特点,应用抗体亲和力技术估计发病率,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应用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检测HIV早期感染的血清学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世界范围内AIDS预防控制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于识别出早期感染的人群(新发感染人群),进而估计HIV的发病率,掌握HIV感染的变化趋势,同时对早期感染人群进行干预和有效控制,以遏制HIV的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来的报道,全世界有5000000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3000000人死于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的广泛流行将给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研发一种安全而有效的HIV疫苗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研究显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以有效的控制HIV复制并减慢AIDS病程,因此成为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以重组蛋白为主的传统疫苗不能够有效的诱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不能有效的控制HIV-1的复制和传播。近来,一种被称为基因疫苗(geneticvaccine)的新技术平台给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带来新的希望。这种以包括DNA疫苗和重组病毒载体疫苗为主的基因疫苗可以将目的基因转入细胞内并表达为内源性蛋白,并凭借MHC Class I旁路提呈给免疫系统而诱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以基因疫苗为主的技术策略正被广泛应用于抗HIV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HIV感染及AIDS至今依然严肃威胁人类的生命,因而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从硒与细胞因子角度揭示硒与HIV和AIDS在发生、发展中的关系。证明其扮演的重要角色,提示了一种研究HIV和AIDS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此后全球患者逐年迅速上升。AIDS中有30%~80%神经系统受损,10%~27%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基因、形态及分类学方面均与引起羊的慢性变性性神经病Visna病毒有关。HIV-1在血清感染后很快进入大脑,当免疫功能尚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及扩散时,病毒可长期保留而无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HIV辅助受体折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HIV辅助受体的发现以及HIV与辅助受体之间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防止HIV感染、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阐述目前HIV辅受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中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的状况,以控制医源性感染.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例HIV/AIDS感染的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医务人员的HIV/AIDS医源性感染状况,探讨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结果 参与患者手术的医务人员术后未出现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者.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是防止HIV/AIDS病毒医源性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病毒(HI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二者存在相同的传播途径,其混合感染的发生率极高.HIV感染可导致免疫抑制,加速HCV发展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同时HCV感染可加速HIV感染的疾病发展进程.从流行病学方面对HIV/HCV混合感染的作用特点、治疗方面进行综述,深入探讨HIV与HCV混合感染相互影响特点,为将来进行关于HIV和HCV混合感染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病毒(HI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二者存在相同的传播途径,其混合感染的发生率极高.HIV感染可导致免疫抑制,加速HCV发展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同时HCV感染可加速HIV感染的疾病发展进程.从流行病学方面对HIV/HCV混合感染的作用特点、治疗方面进行综述,深入探讨HIV与HCV混合感染相互影响特点,为将来进行关于HIV和HCV混合感染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dficiencyvirus,HIV)能够直接感染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主要调节细胞CD4^+T细胞),从而导致CD4^+T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导致感染者因免疫系统崩溃而死亡。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效抗病毒治疗法(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鸡尾酒疗法)尚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且存在明显的耐药性,由于抗病毒药物存在副作用等原因,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较差[1],而免疫治疗如抗体治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等,是通过增强或恢复HIV感染者/AIDS患者免疫功能来抑制病毒复制或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它们能够克服现有治疗方法耐药性问题,且不需要经常服药从而解决了依从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 ID S),是由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所导致的疾病。其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三种。艾滋病病毒(H IV)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使整个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终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导致死亡。由于历史原因,95年以前河南采血问题为艾滋病在河南留下隐患,作为一名H IV初筛试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更有义务把好H IV检测的第一关,及早发现A ID S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H IV初筛相关工作谈一下个人经验。1采样抽血1.1…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类罕见的由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患者表现为反复性感染、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易感。目前已鉴定出至少95种免疫缺陷病,这个数目将会随着更多的遗传缺陷的发现而继续增加。PIDs可分为五类:体液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其他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补体缺陷和吞噬细胞缺陷。  相似文献   

15.
HIV围产期感染的诊断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全球新增40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其中中国有感染者84万,居亚洲第二位.感染者中有20%为育龄妇女,确定原发HIV感染的母亲和可能感染的婴儿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HIV感染的母亲接受抗病毒的预防性治疗,分娩期接受特殊预防,哺乳期采取必要的措施等综合性治疗可显著降低围生期HIV传播[1].本文针对对围产期感染HIV的实验室诊断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晚期患者的免疫力低下且极易并发各种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所在临床收治了1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类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绝对值的变化,分析其与HIV感染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采集56例未经治疗的H1VIMDS患者及34例健康人抗凝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单平台检测技术,分析计算三色荧光抗体标记的全血中pDC(Lin1^+/HLA-DR^+/CD123^+)绝对值。结果MDS组pDC绝对值为3.31个/μl(0.31~6.46个/μ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HIV慢性感染组及HIV感染疾病长期不进展(long term non-progressors,LTNP)组(P〈0.01)。HIV慢性感染组pDC绝对值为5.27个/μl(2.25~9.80个/μ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LTNP组(P〈0.01)。LTNP组pDC绝对值为9.95个/μl(6.16~20.88个/μ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84个/μl,3.45~13.97个/μl,P〈0.01)。56例HIV/AIDS患者pDC绝对值与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422,P〈0.01;r=0.488,P〈0.01),与病毒载量呈显著负相关(r=-0.444,P〈0.05)。结论HIV/AIDS患者pDC数量减少,并且随疾病进展逐渐下降;HIV感染LTNP的血pDC数量显著高于HIV慢悱感染者及MDS患者,甚至高于正常对照。提示外周血pDC在控制HIV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与艾滋病疾病进展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是目前我国小儿中最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亦是引起小儿各种畸形和病残的主要病因之一[1] 。新生儿先天性感染率大约占出生婴儿的 0 .5 -0 .1% [2 ] 。婴儿期死亡率高达 12 % ,幸存者中 80 % - 90 %有后遗症 ,即使无症状的HCMV感染患儿 ,10 % - 15 %亦可发生后遗症[3] 。HCMV感染亦可在新生儿期及围产期间通过获得而建立 ,并可能引起肺炎或脓肿 ,出血性胃肠炎及生长发育障碍[2 ] 。因而 ,儿童HCMV感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HCMV感染的临床诊断通常较为困难 ,故需借助快速和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HLA多态性与HIV感染及AIDS发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易感性的关系,本文分析比较了以下三组人群的HLA表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①172例正常人;②17例血清HIV阴性高危人群;③180例血清HIV阳性患者,其中21例发展为艾滋病(AIDS),37例6个月内CD4+淋巴细胞降低至少20%(CD4decline)。在172例对照和180例血清HIV阳性受试者的比较中发现,其HLA表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没有显著差别,提示HIV感染与HLA无关联。然而,HLA-B21、HLA-B8、HLA-B35表型及HLA-A1-B8、HLA-B8-DR3、HLA-A1-B8-DR3单倍型与CD4阳性淋巴细胞下降,或与血清HIV感染发展成AIDS病显著相关。17例HIV血清阴性高危人群中,无一携带单倍型HLA-A1-B8-DR3,提示该单倍型可能与HIV感染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HIV患者艾滋病期脑脊液与外周血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探讨HI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脑脊液病理改变。方法选取HIV感染者116例。根据艾滋病患者血清中病毒载量,将研究对象按血清病毒载量分为HIV高、中、低病毒载量三组,以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随着疾病的进展,HIV感染后进入艾滋病期后,高病毒载量患者脑脊液HIV病毒载量与低、中组均存在差异。结论 HIV感染后,患者脑脊液中出现病理改变并与血清病毒载量的高低有关,脑脊液中HIV病毒载量即是这种改变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