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茵栀黄注射液主要由茵陈、栀子、黄芩等药物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作用。茵陈苦辛凉,有除脾胃肝胆湿热而退黄疸之效;黄芩苦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栀子苦寒,常用于热证、心烦、郁闷。三者联用加强了清热、利湿、退黄、护肝利胆的作用。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茵陈汤》方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按仲景原意为治“阳黄”之用。方用茵陈清热利胆以退黄、用大黄泻热导滞,栀子清利三焦湿热。三药合用可使淤热湿浊从小便排出。在临床上,几阳黄之证,均有较好疗效。而敦煌遗方增加了黄芩、柴胡、升麻、龙胆四味药,更加强了清肝利胆、清热解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自《伤寒论》茵陈蒿汤用治黄疸以降,后世医家及现行《中药学》教材多认为茵陈苦寒,清热利湿,为治黄疸之专药。笔者对此持有异议。因方剂的功效,源于方中诸药的有机配合,故方中单味药物的作用与其整体效能不相等同。茵陈蒿汤为苦寒之剂,而茵陈并非苦寒之品;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不等于茵陈有清热利湿之功;茵陈常用于黄疸病,但不能谓其即黄疸之专药。鉴于此,笔者认为,茵陈甘辛性平,质轻味薄,芳香馥郁,功专宣湿开郁,  相似文献   

4.
湿郁热结、气滞血瘀,是小儿肝炎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既是血分受邪,则治疗上也从治血入手。关幼波认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祛。”宜用活血化瘀配合清热化湿、退黄和胃等法治疗。(一)清热活血法:小儿体禀稚阳,感受“六气之邪,皆从火化”。小儿急性肝炎虽是湿热为因,但临床多见热毒偏盛。主要治疗大法是清热解毒,即清泻血分瘀热,俾热清毒解,黄则自去。常用药:绵茵陈、蒲公英、茅根、六一散等。茵陈味苦性寒,长于清热  相似文献   

5.
黄疸多因湿热郁蒸而感。但湿热各有偏胜不阆,故李中梓有云“湿与热又自有別,湿家之黄,色暗不明,热家之黄,色光而润”。治法不外热偏胜者清热导湿为主;湿偏胜者健脾利湿为主。但自去冬以来,我对黄疸病的形成,除湿热郁蒸之外,有的还与肝郁有关,在治疗上专属湿热偏胜者,均以茵陈胃芩湯,或茵陈湯合三仁湯治之而痊;兼因肝郁者則必茵陈汤  相似文献   

6.
茵陈中绿原酸的薄层扫描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Naldst.et kit)的干燥嫩苗。茵陈味苦,性微寒,入肝、胆、脾经,具清热、除湿、退黄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据报道茵陈中的绿原酸对总胆管插管的大白鼠,有显著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茵陈已用于治疗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为了正确掌握处方中茵陈的用药剂量,我们对茵陈中的绿原酸含量进行了薄层扫描测定。  相似文献   

7.
刘玉萍  邱小玉  刘烨  马国 《中草药》2019,50(9):2235-2241
茵陈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香豆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除传统的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作用外,茵陈还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调血脂、抗骨质疏松、神经保护、调节代谢、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功效,其药理作用多样,机制复杂。综述茵陈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茵陈及其制剂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治急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型肝炎,古代属于黄疸范畴。病因为湿热。一般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之分。治疗均用清热利湿药。个人体会,清热利湿这类药物可能有抑制病毒、消除炎症、排除黄疸等作用。古代治黄疸型肝炎常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还有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我治黄疸型肝炎是于清热解毒药中加入利湿药。仲景茵陈蒿汤原方以茵陈为主药,用至6两,栀子用14枚,大黄用2两。明代吴又可认为本方当以大黄为主,以茵陈为辅。他说:“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至于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而是胃移热,必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他还认为,如果不用大黄,只用“茵陈五苓”,肯定是没有效果的。吴氏专攻瘟疫,以临床实践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茵陈清热利胆汤配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方茵陈清热利胆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疗效、生化指标及妊娠结果.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证候、生化指标及妊娠结果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茵陈清热利胆汤配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黄疽病是常见疾病,古人治法,多以茵陈为主药,故《伤寒》《金匱》方中,有茵陈蒿湯,茵陈五苓散,后賢有茵陈麦芽酒粬合剂,治小儿初生三五日胎黃发热,有茵陈生地花粉合剂,皆云治黄疸病有殊效,今試用于临床,往往效力不大,汶是什么原因呢? 因药店所用茵陈不一,有出自江西的,是江西山上一种白蒿嫩芽,只有清热作用,并无利水  相似文献   

11.
藏茵陈是藏药中最具特色的治疗热症、肝胆病及血液病的清热解毒药,其提取物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齐墩果酸、熊果酸与芒果苷等有效成分含量高、毒副作用小,具有抗肿瘤活性。笔者对藏药藏茵陈提取物抗肿瘤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其潜在的癌症临床治疗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早期服用茵陈汤加减, 在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 从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上取得较好疗效。通过300 例临床对照,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茵陈汤加减有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之功效, 能加速新生儿胆红素代谢, 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乙肝的临床表现来看,可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虚劳”、“膨胀”等病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集累了一些辨治经验,现述如下。 湿热中阻证:主要症状见肝区疼痛,上腹胀满,乏力纳差,或见皮肤黄染,小便发黄,舌苔白腻,脉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宗以茵陈五苓散加减。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传统经验和现代实验研究谈苦参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苦参,临床常用中药之一,中医传统经验认为其功能是“清热燥湿”、“杀虫解毒”,主治诸症与现代医学实践大都相符合。随着我国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对苦参的效用有新的发现。现就本人在临床运用苦参的经验和体会,谈一些新的认识。抑菌作用经实验证明,苦参对于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1.治细菌性痢疾历代医家对苦参治痢早有记载,李时珍说:“治热痢”;近人时逸人说:“适用于赤痢”;孙思邈也曾说:“凡湿得冷而苦痢,单煮黄  相似文献   

15.
一药物组成及应用请利解毒汤是由虎杖、土茯苓、板蓝根、茵陈各15克,栀子、苍术各12克,黄柏、田基黄、郁金各10克,甘草6克组成。方中以虎杖、栀子、黄柏、茵陈、苍术清热利湿,用土茯苓,田基黄、板蓝根清热解毒,郁金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既可清热利湿,又能清热解毒,故可适用于急性肝炎。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所谓祛痰药,即泛指有消除痰涎作用的一类药物,如夏枯草、细辛、厚朴、半夏……。痰之为病,按其病因可分为热痰、燥痰、湿痰、寒痰、风痰等。经久不愈者又称“顽痰”、“老痰”。可见痰病的证型较为复杂。现将祛痰药的十一种主要效用简析如下: 一、清热:用于热痰证。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邪热在肺,煎熬津液所致,症见咳嗽痰黄稠而粘,不易咯出,舌质红,苔黄腻等。痰因火动,以清热为先,故常用贝母、瓜萎等清化热痰  相似文献   

17.
甘露饮方出《和剂局方》,由熟地,生地,麦冬,天冬,石斛,枇杷叶,枳壳,茵陈,黄芩,甘草组成。陈修园先生云:“足阳明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润以补之;枇杷叶、枳壳之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芪、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全方补、清、宣、消俱备,利不伤阴,滋不恋邪,共奏养阴清热,宣肺利湿之功。凡“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  相似文献   

18.
清热利湿法调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法调脂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运用清热利湿法(方用茵陈五苓散),对照组运用补益法(方用绞股蓝总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结果:清热利湿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补益法,并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结论:清热利湿法适用于高脂血症的早期。  相似文献   

19.
周国亮 《河南中医》2010,30(1):11-12
茵陈蒿汤药不过三味,却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方中重用茵陈至六两为君,取其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栀子用至十四枚为臣,取其清热利湿之功效,清利中下二焦之湿热;佐以大黄,用至二两,一方面取其清热化瘀之功,使瘀热得去、黄疸得消,另一方面取其推陈致新泻下,使谷疸不留宿食。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凡情志变化、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等因素均能引起肝胆郁滞、湿热蕴结中焦而致胁痛,日久瘀而不散,胆汁久瘀不畅而凝结为砂石。从发病病因病机、病程演变过程看,由于气机郁滞、湿热蕴结,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应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可认为是炎症而一概清热泄火。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法对慢性胆囊炎辨证施治,并自拟通达汤取得了良好疗效。药用柴胡、茵陈、金钱草、白芍、半夏、枳实、党参、郁金、大黄、甘草。方中,柴胡、黄芩为清疏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