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玉丹 《首都医药》2014,(24):175-175
目的总结肠癌患者行PICC置管护理体会。方法分析我科肠癌患者行PICC置管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方法。结果全组留置导管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2例患者出现静脉炎,3例出现穿刺点发红、有少量渗出,经护理措施后症状缓解。结论要发挥PICC置管术的优势,关键在于日常维护,进行规范化护理,同时加强PICC置管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颅内血肿微创置管吸引术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46例患者均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置管术,一次置管成功率100%,术后成功引流41例(占89.15%),死亡5例(占10.85%),再出血2例(占3.99%),并发症3例(占6.86%),术后无颅内感染发生。结论此护理方法降低了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并发症及后遗症,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生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总结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0例PICC置管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新生儿进行置管护理,观察护理过程新生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对PICC置管新生儿进行有效的置管护理,3例患儿发生静脉炎,2例患儿发生导管堵塞,1例患儿发生导管脱出,无死亡患儿。讨论新生儿PICC直观护理相较于成人来说更加严格,做好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可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术前CT或CT片上提供的颅脑立体定位数据,采用微创定向颅内置管装置医疗器械,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所有病例术中经单或多靶点径路微创软管脑内血肿抽吸和术后残血尿激酶溶凝引流的方式及对血肿破入脑室积血患者配合腰穿置换治疗。结果血肿腔内置管准确率100%。术中血肿清除率和术后残血清除留管时间均值:单靶点径路32.2%和6.5d,多靶点径路为56.5%和4.5d,两方法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微创定向脑内血肿置软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定位准确,方法简易,适宜抢救,创伤微小,疗效确切,易于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使用PICC置管化疗的效果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浅表静脉留置针法化疗,观察组给予PICC置管化疗同时行针对性护理,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行PICC置管化疗,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PICC置管是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长期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并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有利于化疗周期的完成,同时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为降低置管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采用微创置管吸引术(56例)和骨瓣开颅术(4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神经功能恢复快,ADL评定优于骨瓣组。结论 微创置管吸引术方法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上肢肘部的贵要静脉、肘正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广泛应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  相似文献   

9.
微创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包括微创立体定向血肿清除和微创脑室体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有效手术方法,可使HICH的治愈率提高,死残率显著下降[1];脑室体外引流术是治疗脑室出血的首选方法。我院于2001年11月~2002年11月行微创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HICH10例,效果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上肢肘部的贵要静脉、肘正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广泛应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尤其对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及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1].  相似文献   

11.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利于患者血管的保护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2]。置管后穿刺点周围皮肤感染就是其中之一,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也给患者带来不少顾虑。我院2011年PICC置管24例,发生局部皮肤感染2例,占8.33%。现对2例PICC置管后穿刺点周围皮肤感染  相似文献   

12.
<正>PICC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种新的静脉护理技术,在肘前静脉穿刺,导管末端放于中心静脉处,经其输入的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护外周血管不受损害,明显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等,同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导管维护方便,提高患者生活质  相似文献   

13.
马会杰 《哈尔滨医药》2009,29(6):119-120
目的探讨患者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总结24例患者应用PICC出现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4例患者均无出现感染和并发症。结论P1CC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治疗途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了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置管前后48h护理干预对患者接受置管及自我维护的影响。方法对203例患者置管前后48h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患者接受置管,能有效的进行置管后的护理。结论做好PICC置管前后48h护理干预,是患者接受置管并按时换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1].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抗生素、肿瘤化疗、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途径,且可以保护浅表血管网和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其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的过程,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强化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护理、注重康复指导。结果52例患者中基本痊愈42例,部分恢复9例,死亡1例(脑疝)。结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护理,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病残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1]。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抗生素、肿瘤化疗、完全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张倩 《家庭医药》2016,(6):167-168
正化疗是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有效,及时足疗程的化疗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还可以切实起到延长生命甚至治愈疾病的作用。而化疗药物对血管的伤害是极大的,同时大多数肿瘤患者除了需要接受多次的化疗以外还需要长期使用高渗液体及静脉高营养。这些药物对外周静脉血管极易造成损害,而PICC导管为此类病人提供了一个全程化疗的可靠静脉通道,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为治疗和护理创造条件。故如何维护PICC导管,正确处理并发症,延长导管寿命,成为了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厚淑 《重庆医药》2009,38(15):1987-1988
PICC置管是经外周静脉插至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本科2008年1~10月共穿刺110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屈卓军 《贵州医药》2023,(1):161-162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治疗期间针对PICC置管后血栓患者实施保管溶栓的有效性方法和护理要点。方法 将40例PICC置管后血栓恶性肿瘤患者根据保管溶栓模式不同分为A组(肝素帽法)和B组(三通法)各20例,比较导管再通效果和效率、患者舒适度、护理操作难度,探讨护理措施。结果 A组6h再通率高于B组(P<0.05);A组初次溶栓短于B组(P<0.05),A组二次溶栓短于B组(P<0.05);A组舒适度高于B组(P<0.05);A组护理操作难度低于B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血栓形成后,保管溶栓护理中,肝素帽法保管溶栓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PICC置管快速再通,降低拔管率,改善患者舒适度,降低护理操作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