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对于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华法林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但剂量调整、凝血监测以及出血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比较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希美加群和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有效性。设计、地点和受试者:在2000~2001年间,涉及北美409个地点、3922例有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和其他脑卒中风险因素患者的双盲、随机化多中心试验研究。华法林剂量调整性干预犤目的为达到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犦或固定剂量的口服希美加群36m g,2/d。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终点事件为各种脑卒中(缺血性或出血性)和体循环栓塞事件。根据意向治疗模型,在2…  相似文献   

2.
背景: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西美加群和华法林预防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效果相似。由于西美加群能够固定剂量口服,不需要国际标准化的比率监控,而且导致出血的风险较低,因此与校正剂量的华法林比较,能够改善患者的质量校正生存率。目的:比较慢性心房纤颤患者采用西美加群、华法林和阿司匹林3种治疗方案的质量校正生存率和花费。设计:采用半马尔可夫决策模式。患者:70岁的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假设队列,存在多种卒中危险因素,无抗凝治疗的禁忌证。主要观察指标:质量校正生存年(QA LY)和花费。结果:对于不伴随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心房纤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慢性心房纤颤经复律与维持窦律治疗无效者又称为永久性房颤.其治疗原则是控制心室率及抗栓治疗.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的抗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非瓣膜性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华法林2.5mg/日,另一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1年后统计其发生卒中及栓塞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5.0%,阿司匹林组25%,两组差异显著,两组病例不良反应为出血,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华法林在慢性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能有效减少卒中及栓塞风险,价格便宜,掌握好药理特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8例心房纤颤患者在服用华法林前均检查凝血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晚饭后口服华法林,起剂量为3mg/d.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每次加减量0.5~1mg,服药第3天复查INR,以后每天监测,若INR稳定在2.0~3.0之间,则每周复查2次,共1~2周,若INR稳定在2.0~3.0之间,则每月监测INR一次.结果:华法林维持最为(3.00±0.20)mg/d,则INR能稳定在2.0~3.0之间.其中发生脑栓塞4例,年发生率4.08%,脑出血1例,年发生率1.02%,此4例均为未规律服用华法林及按时复查INR患者;1例左下肢严重肿胀、青紫,经用维生素K1,调整华法林剂量后痊愈;6例有轻微出血(主要为牙龈、球结膜、皮肤黏膜等部位出血),经调整华法林剂量等处理后出血消失.1例大便潜血实验阳性,INR2.0,停用华法林.结论:心房纤颤患者服用华法林(3.00±0.20)mg/d,调整INR 2.0~3.0之间,其疗效显著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安全性。方法:102例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华法林组(N=50)和利伐沙班组(N=52),华法林组调整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时间调整为2.0~3.0之间,肾功能不全者及低体重酌情减少剂量。结果:随访1年,华法林组卒中发生率8%,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为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轻微出血发生率14%,利伐沙班组为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致命性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发生率8%,利伐沙班组未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防治脑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而致命性出血发生率更低,利伐沙班可以作为替代华法林用于心房纤颤病人发生栓塞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1.开发背景与作用机制,西美加曲(ximelagatran/Exanta)是AstraZeneca公司正在开发的一个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作为近60年前临床引人华法林(warfarin)后第一个口服且可以同定剂量使用的抗凝新药,其适应症目标包括防治各种静脉血栓栓塞和预防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中风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的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本地区的使用情况。方法:对近半年在本地区服用华法林的40例患者按家住城区或农村分为城区组和农村组,就服用原因,达到达标值所需华法林的剂量、副作用情况及监测INR频率等作对比分析。结果:城区组患者少,以高龄非瓣膜置换、心房纤颤为主;农村组患者多,以较低年龄心脏瓣膜置换为主,农村组监测INR的依从性较差,两组维持INR达标值所需华法林剂量大小无明显差异性。出现严重出血1例,为进行性脑出血,死亡;无1例再发缺血性卒中。结论:本地区服用华法林的患者监测INR的频率低,家住城区及家住农村的患者监测INR的频率有明显区别。但是大多数服用患者均能为达到达标值而调整剂量,保证了预防效果且减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非瓣膜病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及其抗凝治疗情况.方法 对2002~2007年我院收治的非瓣膜心房纤颤120例及其中合并脑卒中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发生率25.8%,高血压、冠心病为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最常见原因,约占60%,抗凝治疗率仅为38%.120例中规律口服阿司匹林100~300 mg/d 42例,4例口服华法林,用药者中6例合并脑卒中,与未用药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基层医院应重视和加强对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华法林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持续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华法林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心房纤颤患者,仅有31例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除1例心房纤颤合并高血压为主动预防性抗凝治疗,余30例(87.55%)均为血栓栓塞事件后被动抗凝治疗。已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90%未系统监测INR,或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1.3~1.9)。结论:目前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华法林使用严重不足,INR达标率更加有限,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Philip B.Gorelick博士指出,AF伴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死率约为非AF患者的2倍,前功能缺损更为严重,且卒中的复发更加频繁.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在美国被作为非瓣膜性心房颠动(NVAF)患者预防卒中和系统性血栓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华法林存在治疗指数窄、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频繁的实验室监测等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老年非瓣膜性永久性心房纤颤华法林抗凝治疗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06年8月入院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永久性房颤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低强度抗凝治疗组:INR维持在1.5~2.0;常规强度抗凝治疗组:INR维持在2.1—3.0。结果两组均无脑栓塞发生,常规强度抗凝治疗组发生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服用华法林维持INR在1.5~2.0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永久性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心房纤颤凝血-纤溶系统改变及其意义。方法为选择慢性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AF 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8.4±12.3岁),并入选与以上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病人存在相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或冠心病)的窦性心律者(SR 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7.6±11.7岁)及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C 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52.4±18.5岁)。测定以上三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抑制剂(PAI)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提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浆 FIB、D-D 和 PAI 显著升高,tPA 显著降低。PT、TT 和 APTT 则无显著变化。结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存在高凝和低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达比加群酯组(110 mg/次,2次/d)和华法林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性终点指标:达比加群酯组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华法林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1.2%, P>0.05);安全性终点指标:两组均无重要出血事件发生,达比加群酯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华法林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5例,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相似文献   

15.
华法林在慢性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慢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12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给予华法林2.5mg/d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目标INR1.5~2.5,后每个月查1次INR,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口服剂量。对照组52例,给予阿司匹林300m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出血并发症及血栓性并发症,随访3年。结果: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并发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基层医院观察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入选患者80例,调整华法林剂量,INR目标值为2.0~3.0(≥75岁者INR为1.6~2.5);常规随访4~24个月,观察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通过治疗观察调整随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2.50%),发生不同程度出血5例(6.25%)。结论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疗效肯定,副作用小、重复性好、易掌握,特别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陈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33-134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和栓塞,观察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34例,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抗凝,对照组予华法林抗凝.观察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14.4%)、栓塞或血栓形成(8.8%)、心血管事件死亡(2.4%)、出血(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均优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口服有效剂量华法林和肠溶阿斯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口服华法林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另一组口服阿司匹林150~200 mg/d,并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服用华法林组30例,发生脑梗死1例;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服用阿司匹林组30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血1例,死亡7例.结论 口服有效剂量华法林能有效降低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较阿司匹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价值。方法:收治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20例,均需要抗凝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华法林,观察组应用达比加群,维持患者INR2.0~3.0。随访2年,比较两者卒中发生率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卒中的发生率5.63%,观察组卒中的发生率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4.38%,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13%,两组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达比加群抗凝治疗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可以替代华法林成为临床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病例分析心房纤颤(房颤)合并脑卒中的临床状况,抗凝治疗情况。方法:总结我院2000年至2004年住院患者房颤155例,其中风湿性瓣膜病房颤64例,非风湿瓣膜病房颤91例,房颤并脑卒中33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房颤合并脑卒中发病率21.3%,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瓣膜病房颤中以高血压、冠心病居多接近60%;抗凝治疗令人担忧,卒中前口服阿司匹林49例,有5例脑卒中,与未服药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仅有2例口服华法林。结论:加强对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健康教育,尤其非瓣膜病房颤年龄大者,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