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猫骨髓基质细胞诱导为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是贴壁黏附的非造血多潜能干细胞,其在一定条件体外培养、扩增可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目的:观察家猫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成神经干细胞的生长情况。设计:随机取样。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1/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是由第一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健康家猫20只,年龄1.0~2.0岁,体质量2.5~4.0kg,雌雄各半。干预:随机抽取家猫左右下肢的骨髓,从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提取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后用维甲酸为分化诱导因子进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转化。CK2型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OLYMPAS,JAPAN)追踪观察活细胞培养生长情况,同时观察4,12,24,48h去除非贴壁细胞及不去除贴壁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改良法对干细胞阶段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OLYMPAS光学显微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对接受实验干预的骨髓基质细胞分别进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生长情况及光镜下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20只家猫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胞体增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丰富的胞浆颗粒,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显示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而且能分化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结论:家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在合适条件下可扩增、形成克隆并诱导分化出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征细胞。  相似文献   

2.
猫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家猫骨髓源巢蛋白阳性细胞诱导分化情况,为家猫骨髓基质细胞(BMSC)作为自体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家猫的骨髓,从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然后用分化诱导因子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体型增大,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巢蛋白,与5-溴尿嘧啶(BrdU)共培养3d后可见部分大圆形细胞BrdU染色阳性,这些细胞经进一步的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而且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抗原NSE和NeuN。结论家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可诱导为巢蛋白阳性细胞,并可进一步分化为表达烯醇化酶(NSE)和NeuN的神经元样细胞。证实家猫BMSC可作为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猫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观察家猫骨髓源巢蛋白阳性细胞诱导分化情况,为家猫骨髓基质细胞(BMSC)作为自体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家猫的骨髓。从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然后用分化诱导因子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关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 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体型增大,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巢蛋白,与5-溴尿嘧啶(BrdU)共培养3d后可见部分大圆形细胞BrdU染色阳性,这些细胞经进一步的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而且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抗原NSE和NeuN。结论 家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可诱导为巢蛋白阳性细胞,并可进一步分化为表达烯醇化酶(NSE)和NeuN的神经元样细胞。证实家猫BMSC可作为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目前培养的方法尚不统一.目的:采用预诱导与全反式维甲酸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为培养体系,拟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2/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干细胞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2只,由新疆医科大学动物试验中心提供.方法:采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经反复传代细胞逐渐纯化.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骨髓基质干细胞,按8×107L-1密度接种后,改换含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的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进行预诱导,48 h后去除预诱导液,加入含10 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1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的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以未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骨髓基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诱导后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巢蛋白阳性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第3代骨髓基质干细胞CD29,CD44表达率分别为97.1%,99%,CD45表达率为0.5%,CD34呈阴性表达.预诱导48 h后巢蛋白阳性率为24%,而对照组仅为4.6%.诱导48 h后,巢蛋白染色呈阳性,并可见大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出现;对照组均呈阴性表达.结论: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联合全反式维甲酸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可在体外高效、稳定地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进一步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生理条件下机体内多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不明显,然而在一定刺激下可表现出旺盛的有丝分裂活动,具有很强的增殖倍增能力,且体外实验表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目的:进一步验证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与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法对细胞表面干细胞标志CD44进行鉴定.取传至第4代细胞,分别用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和成神经诱导剂予以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油红O染色、NeuN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化能力鉴定.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群体倍增时间约为31 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2周后出现钙盐沉积,成软骨诱导培养2周后Ⅱ型胶原检测呈阳性,成脂肪诱导培养2周后在细胞的胞浆内充满大量红色脂肪滴,成神经诱导6 h后细胞出现突起,类似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纤维,NeuN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明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旺盛,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 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 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 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分化为中胚层组织细胞,实验予进一步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及是否能继续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7-02/09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进行.①动物:选择5只普通级SD大鼠,由泸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胃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大鼠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取双侧胫骨和股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骨髓腔.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胰蛋白酶与EDTA联合消化,传至第4代,用含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 g/L表皮生长因子、N2辅助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③实验评估:观察原代、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榆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形态观察:原代细胞接种l d后开始贴壁增殖,3 d后多数贴壁,贴壁细胞呈梭形或扁平形;10 d后90%细胞融合,以长梭形为主,突起粗大,形成网状、片状;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加快,增殖能力更强,7 d左右达到融合.②诱导分化后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第4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7 d,成球的细胞脱离瓶底,悬浮在细胞液中.将细胞离心弃上清,换成血清分化液后,细胞球逐渐贴壁,球周围很快发出突起,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骨髓源性细胞球表达巢蛋白,呈棕黄色,为神经干细胞:从细胞球分化的细胞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及半乳糖脑苷脂均呈阳性.结论:骨髓基质细胞能在体外诱导分化出神经干细胞,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进一步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成人骨髓基质细胞向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探讨应用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1/10在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SD大鼠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损伤组、假手术组,3只/组。以3名健康成人自愿捐献的骨髓作为实验移植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来源。“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由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调配,专利申请号:ZL02134314.4。②抽吸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以“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 体积分数0.1的胎牛血清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追踪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酸性纤维蛋白的表达情况。③脑损伤组大鼠以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作开颅手术,未进行自由落体撞击。造模24h后,两组大鼠尾静脉移植3×106以Dio标记的诱导7d的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移。结果:①细胞形态变化观察: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增殖迅速,诱导分化7~10d可发现典型的细胞团。②抗原的表达情况:成功诱导人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表达神经前体细胞特异性标志Nestin、胶质酸性纤维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③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移检测: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能够在大鼠脑内存活,并向脑损伤区定向迁移,主要分布于损伤灶周围。脑损伤区对侧及假手术组则少见移植细胞的迁移分布。结论:人骨髓基质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能被诱导分化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存活并迁移至大鼠脑内并参与脑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获取及培养鉴定一直以来仍无统一标准和定论.目的:体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扩增,同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分别采用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荆豆凝集素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经贴壁筛选法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稳定,为纺锤状,呈克隆样生长,碱性磷酸酶染色弱阳性;经成骨、成软骨、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相应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提示,全骨髓培养法取材方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体外原代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转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细胞生物工程实验室进行,取2只4个月龄Wistar大鼠,获取胫骨和股骨骨髓,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和有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克隆,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进行细胞扩增及诱导分化。采用IX-70型荧光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追踪观察。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分别用巢蛋白抗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抗体、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进行标记。结果:2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初接种的细胞呈悬浮状态,接种后1d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开始贴壁,2d后贴壁细胞开始增殖。3d后细胞呈长梭形及扁平状,出现聚集细胞团并有纤维发出,细胞间呈单层成纤维网状结构,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培养时相的推进,细胞数呈幅度性扩增,细胞分化扩增呈散在性和聚集性细胞集落,出现干细胞克隆团。②诱导分化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两周后分别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性分化。第3周换液,细胞克隆球趋于衰老期呈分裂崩解过程,形成片状细胞,向神经元分化。4周后片状干细胞发出大量的轴突及树突丝状纤维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裂增殖。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镜下观察(x200/视野)结果显示:经培养一两周后,分化细胞经巢蛋白抗体标记呈棕黄色深染为神经干样细胞,约占80%;3周后,分化细胞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抗体标记呈棕黄色深染为神经元,约占70%;4周后,分化细胞经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标记呈棕黄色深染为神经胶质细胞,约占90%。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可诱导分化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多种诱导剂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不同诱导剂的细胞分化率、细胞活力以及Nestin染色阳性细胞率不同.目的: 对比多种诱导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神经元样细胞结果,探寻一种较好的诱导剂.方法: 取健康成人骨髓于无菌层流室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取白膜,将细胞置于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培养瓶中,37℃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中培养,传至第3代分为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加入诱导剂,观察细胞型态变化,细胞活力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结果与结论: 锥虫蓝染色比较各组细胞活力,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细胞活力最高(P<0.05),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组活力最低(P<0.05),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组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活力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细胞标志物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阳性率高于其余3组(P<0.05).结果提示,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细胞活力高,神经标志物表达阳性率高(P<0.05).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内报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取材于成人细胞,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拟分离培养小儿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向成骨、成脂肪、成神经分化的潜能.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6-03109在武汉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5~8岁因髋关节发育不良行骨盆截骨术的患儿,男1例,女2例,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并征得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甲基异丁酸黄嘌呤、胰岛素、吲哚醚辛、羟基丁酸苯甲醚均为Sigm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为Amersco公司产品.方法:经Percoll梯度分离接种获得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排列分布情况.分别采用成骨细胞诱导剂(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维生素C)、成脂肪细胞诱导液(地塞米松,甲基异丁酸黄嘌呤,牛胰岛素,吲哚美辛)及二甲摹亚砜和羟基丁酸苯甲醚无血清培养摹诱导剂干预细胞向成骨、脂肪、神经细胞分化,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CR、免疫细胞染色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骨钙素mRNA、钙结节)、脂肪标志物(脂滴、PPAR Y-2mRNA)、以及类神经标志物(尼克氏体、神经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d,JL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以及增殖情况.②成骨、脂肪及类神经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①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贴壁容易,细胞细长梭形,增殖能力强,融合后呈旋涡状分布.②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别经各诱导剂诱导后,细胞形态均发生相应的变化,用化学染色、PCR、免疫细胞染色等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脂肪标志物及类神经标志物有明显阳性表达.结论: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生长具有稳定增殖、传代的能力,具有成骨、成脂肪、成神经等多方向的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分离培养后的成功率比较低,需要寻求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培养方法。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由作者检索CNK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对CD34表达阴性,是区别于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物。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主要有细胞生长因子法、化学诱导剂法、生长因子与诱导剂联合法,通过各种神经诱导剂的作用,使培养出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有所增加,国内外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可以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神经损伤修复的一种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动物体内后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效果非常有限。甲钴胺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的常见药物,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甲钴胺体外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观察分化后的细胞增殖和生长情况。方法:取大鼠胫腓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四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25,50,100mg/L的甲钴胺进行诱导分化24,48和72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标志物Nestin和NSE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甲钴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部分细胞变成神经元样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甲钴胺诱导后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不同剂量甲钴胺诱导48h后,Nestin和NSE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其中100mg/L组表达上调最明显;100mg/L甲钴胺诱导24,48和72h后,Nestin和NSE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其中72h表达上调最明显。说明甲钴胺可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100mg/L为甲钴胺的较佳诱导浓度。  相似文献   

15.
背景: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分离法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大,密度梯度离心法虽然能够获得纯度高的单核细胞,但由于多次离心可造成细胞的大量流失且对细胞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应用值得商榷。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试剂盒行碱性磷酸酶染色,I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进行矿化结节染色以及电镜下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的形态结构。结果与结论:经诱导后细胞出现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I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阳性。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增殖。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体外分离培养出生长状态好、高纯度、增殖能力强和数量充足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将其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和细胞移植的重要前提。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有效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将 SD 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贴壁接种法进行细胞纯化、传代。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及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采用体外诱导剂诱导细胞分别向成骨、成软骨、成脂方向分化。 结果与结论:全骨髓贴壁接种法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旺盛、纯度高,细胞生长形态呈长梭形,极性排列,细胞生长呈S形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为29 h,细胞在连续传10代后仍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CD44、CD29、CD90均呈阳性表达,CD45、CD34、CD11b则呈阴性表达。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成骨、成软骨、成脂诱导剂诱导后,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von-kossa矿化结节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结果验证全骨髓贴壁接种法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能获得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实验鉴定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最佳,且具有多向诱导分化能力,适合作为后续实验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但是经过长期体外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逐渐丧失,其机制仍不明确。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表皮生长因子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观察其形态变化及生长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前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经诱导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78.7%,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为8.1%。诱导0.5 h后处理组细胞中Beclin-1的表达水平有所增加,但1 h后开始逐渐降低。说明体外可以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活性在诱导分化早期呈高表达,分化过程中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诱导为软骨细胞.目的:建立二维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的诱导体系,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 1作为诱导条件的最佳浓度,以及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细胞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及表型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贵阳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5-09/2006-11在贵阳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4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由贵阳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98.23±7.97)g,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取SD大鼠的股骨及胫骨,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其表面抗原,分别以含1,5,10,15,20 μ g/L 的转化生长因子β 1的诱导培养基在二维培养条件下对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对照组加入阴性诱导培养基.2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Ⅱ型胶原进行定性检测,采用二甲基亚甲蓝比色法定量检测诱导后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细胞表面抗原检测、Ⅱ型胶原定性检测及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表达检测.结果: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并纯化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得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阳性,CD34、CD45阴性.经诱导培养2周后细胞形态变为不规则,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5,10,15,2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可见阳性细胞,二甲基亚甲蓝比色法检测显示各实验组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 1组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明显多于其它剂量组(P<0.01),并且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的能力与细胞密度呈正相关(r=0.822,P<0.01).结论: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 1存在的二维培养条件下,较高的细胞密度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应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股骨头坏死后的软骨损伤应解决的2个关键因素是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目的:探讨Bio-gide胶原膜体外与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成软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骨髓血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培养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细胞表面抗原进行鉴定。采用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作为实验组,设置普通培养基培养对照组,MTT比色法测试软骨细胞生长曲线,并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和甲苯胺蓝染色等生物学鉴定。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Bio-gide胶原膜体外复合培养行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采用全骨髓血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获得了高纯度高活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扩增能力强,并成功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Bio-gide胶原膜上贴附增殖并复层生长,细胞与Bio-gide胶原膜逐渐融为一体;在胶原膜的断面可见胞体伸出突起相互连接包绕胶原膜,其间有明显细胞基质分泌。表明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Bio-gide胶原膜上生长并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软骨创伤缺损及退变修复的种子细胞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分析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对白色封闭群大鼠(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体外扩增,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表达情况及蛋白质水平来测定转染后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碱性磷酸酶定量测定鉴定成骨活性及MTT法评估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从SD大鼠骨髓提取物中分离培养的细胞形态为梭形,呈铺路石状、漩涡状生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多项分化能力鉴定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经转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磷酸酶;MTT法检测转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说明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可以持续、高效表达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磷酸酶,在体外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