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7-20
目的探讨DPN的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治疗DPN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DPN患者350例,参照2016年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进行证候分型,再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各证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阻络证>湿热阻络证>阳虚寒凝证。各个证型的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上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初期以痰瘀阻络证及湿热阻络证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及阳虚寒凝证逐渐增多。气虚血瘀证在各不同严重程度的DPN中分布频率均为最高,阳虚寒凝证在重度DPN中分布最多,而湿热阻络证则在轻度DPN中分布最多。结论 DPN属本虚标实之证,实证以痰、湿、热、瘀为主,虚证以气阴两虚、阴损及阳为多,血瘀则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治疗。结果 47例患者显效19例,有效24例,有效率为91.5%。结论对慢性胃炎中医辩证论治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数据挖掘《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痞满的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痞”“痞塞”“月真胀”等病案中涉及药方,并对其中的用药进行筛选、规范,利用Excel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物使用频次、聚类分析等。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中共80例(初诊71例,复诊9例,处方89个)中涉及“痞满”病证的医案,共使用中药118味,总频次为627次;频次≥10次的中药有18味,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6.78%(356/627);药性以辛、温为主;归经以脾、肺、胃经为主;药物分类以止咳化痰平喘药居多,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次之;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14个,新处方组合5个。结论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痞满是根据证型用药,如脾胃亏虚:补虚药、温里药;肝胃不和:理气药、补虚药;痰湿中阻: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湿热阻胃: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  相似文献   

4.
郭浩  赵振宇 《天津医药》2004,32(4):244-245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毒火稽留血分,发为红斑,湿热困于脾脏,则起水疱,气血阻于经络,则生疼痛。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分为3型:湿热证、正虚邪实型和肝郁血瘀型。胆草煎剂是根据龙胆泻肝汤加减而成,对治疗带状疱疹有着明显的疗效。我院中药制剂引进先进的一步造粒技术生产出3g/袋颗粒剂,为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外因多由感受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所致,病因关键是湿。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湿邪或与热合,蕴结脾胃,重灼肝胆,或湿自寒化而成寒湿,阻遇中焦,肝胆失于疏泄而发。从病理过程来看;初期常以湿热毒邪内蕴,肝脾气机不畅为主。日久①则因肝郁气滞或湿热久蕴而致气滞血瘀,甚则瘀血阻络;②湿热毒邪灼伤肝阴而成肝肾阴虚;③邪毒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寒,甚则脾阴虚。现按西医临床类型,辩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常克教授认为小儿睡眠障碍的病理性质可归为虚、实.实者其病理因素多为热、积、痰,治以清热、消积、化痰,方用清热泻脾散、柴通汤合四消丸、高枕无忧汤加减;虚者多为心脾两虚、脾胃虚寒及脾胃阴虚,治以益气养血、温阳、滋阴等,方用归脾汤、益胃汤、益黄散合小建中汤加减;虚实夹杂之脾虚肝旺证用益脾镇惊散加减.在辨证的基础上佐以睡睡系列...  相似文献   

7.
论湿热     
湿热一证,多缠绵难愈,现代医学的许多慢性炎症多属于此证。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湿热均等。或蕴阻上焦,致心脉瘀阻,肺失宣肃;或湿热上熏,影响耳、鼻、口咽诸窍;或湿热中阻,影响脾胃升降;或湿热蕴阻肝胆,致肝胆失疏泄之职;或湿热流注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湿热之邪久羁不解,耗气伤阴伤阳。综之,湿热一证,证型繁杂,流阻哪个脏腑组织,则会造成那个脏腑组织的功能失常。在治疗上,要根据湿与热的偏盛,以及湿热之邪蕴阻的部位来确定治疗方药,且宜健运中焦,守方治疗,以求祛邪务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入选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8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各型患者均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不同中医证型HBV DNA的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HBsAg阴转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HBV DNA的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sAg阴转率最高,分别为54.5%、30.3%、12.1%,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络瘀阻证与血清环氧化酶-2(Cox-2)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电子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CAG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胃络瘀阻证和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Cox-2的表达水平,分析CAG患者胃络瘀阻证与Cox-2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AG胃络瘀阻证患者血清Cox-2表达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胃络瘀阻证患者的胃黏膜病变程度比脾胃虚寒证患者的病变程度较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患者胃络瘀阻证与Cox-2表达水平及胃黏膜病变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活血化瘀治疗CAG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在湿热中阻型胃炎治疗中使用清中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湿热中阻型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40例,常规组:西药治疗,干预:清中汤加减治疗。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临床湿热中阻型胃炎治疗中使用清中汤加减进行治疗,临床上显示治疗效果较好,应积极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因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气体升降的枢纽。脾胃互为表里,胃气下降则有碍脾气运化、升清,脾运失职亦可影响胃之通降、受纳,终至脾胃同病,导致“食积”、“湿滞”、“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丛生,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但总的病机是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以“滞”为重点、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症候改善较明显,疗效稳定和依从性好。笔者就此临床辨证施治中的体会如下。1 治胃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强调以…  相似文献   

12.
张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230-231
1 中医学对慢性肝炎的认识 慢性肝炎系西医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肋痛"、"黄疸"、"湿病"、"虚损"、"积聚"范畴.该病病情缠绵,时常反复.临床每见胁肋胀痛,尤以右胁部胀痛为著,胸闷嗳气,脘痞腹胀,纳谷不馨,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大便不调,面色苍黄,头晕耳鸣,口苦乏味,夜寐欠佳,舌质淡红或如常,脉弦或弦细.该病与脾胃密切相关.因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条达则脾胃升降正常,血液生化无碍;若肝气郁结,横乘脾胃,木乘阴土,则见肝脾不调、肝郁脾虚及肝脾两虚等证.反之脾病又可影响于肝,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热郁蒸亦可使肝之疏泄不利,出现脾湿肝郁或肝郁湿热的证候.再则肝与胆互为表里,肝气性喜条达,主疏泄,不受郁遏,郁则经气逆,同时也使得胆腑郁滞或生热,以致出现肝胆郁滞或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等症.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在大肠癌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辨证论治大肠癌多因久居湿地,饮食不节,久泻久痢而致脾虚失运,外邪内侵,营卫失调,湿热内生,下通大肠,蕴毒为瘤。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毒邪踞之,蕴结大肠,凝聚成饮,热伤血络,邪毒滞肠,下侵肛门,而成肠疽。根据大肠癌科研协作会议(杭州·92)所制定的方案,分为5型论治。湿热内蕴型用清肠饮加减,淤毒结阻型用膈下逐淤汤加减,脾肾阳虚型以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气血两虚型用八珍汤加减,肝肾阴虚型以知柏地黄丸加减。钱伯文[1]将本病分为热毒壅滞型和脾虚湿…  相似文献   

14.
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主要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发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方法治则作一系统的探讨。方法将患者分为脾虚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气虚血瘀型、湿热中阻证5型施治。结果据此结合辨证分析、综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某院收治的120例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对患者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危重病肠胃功能障碍虚证、实夹杂证、实证证型分布状况。结果:虚证主要是心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虚实夹杂证主要是脾虚痰阻证,其中痰热蕴结,气血两虚证、脾虚水停,邪热扰神证、热盛气阴两伤证、气虚血瘀证占比较低(P0.05);实证主要是痰热扰神证,肝脾不调,湿热蕴藉证脾胃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肺热壅盛证食积气滞证占比较低。结论: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探究有利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制定,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隐匿性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丹东市中医院收治的经肾穿刺确诊为隐匿性肾炎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08例隐匿性肾炎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108例隐匿性肾炎患者中,分为本证、标证两类,本证中脾肾阳虚证12例,占11.11%;脾肾气虚证22例,占20.37%;肝肾阴虚证24例,占22.22%;气阴两虚证50例,占46.30%。脾肾阳虚证占比最少,而气阴两虚证占比最多。标证中脉络瘀阻证16例,占14.81%;风热伤络证16例,占14.81%;风湿内扰证36例,占33.33%;下焦湿热证40例,占37.04%。脉络瘀阻证和风热伤络证占比最少,而下焦湿热证占比最多。结论隐匿性肾炎临床中以气阴两虚证及下焦湿热证居多,治疗时应以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为隐匿性肾炎的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藿朴夏苓汤治疗内伤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岭南温病专家彭胜权、吴仕九、文小敏等教授的临床医案并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用藿朴夏苓汤治疗湿热中阻型脾胃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藿朴夏苓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外感湿热病证,根据临床辨证加减,还可以有效治疗脾胃湿热病证。  相似文献   

18.
何斌 《海峡药学》2006,18(6):128-128
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中医认为系络脉瘀阻,气血两虚,属“营气虚,则不仁”之血痹症。治宜益气温经,调畅营血,和络通痹。本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本病,症状获得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解毒化瘀汤治疗邪毒阻络型小儿紫癜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将87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31例,2组患儿均予休息、常规对症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自拟解毒化瘀汤,疗程8周,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邪毒阻络证改善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解毒化瘀汤治疗邪毒阻络型小儿紫癜性肾炎疗效好,症状改善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韩芳林教授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痰热蕴阻、肺气郁闭是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病机,治疗方面注重清热宣肺、化瘀止咳,运用麻杏化瘀汤加减治疗,切中病机,临床效果卓著。附验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