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为7例,发病年龄39~71岁,平均54.8岁.因血尿就诊11例,因腰痛就诊4例,因腰痛伴反复低热就诊1例,查体发现2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治疗.15例随访3个月~3年,其中1例术后3个月时发现肺转移,9个月死于肾癌转移,8例于术后1~2年之间死于肾癌肺或脑转移,3例术后2~3年之间死于肾癌转移,3例术后3~9个月仍无瘤生存,3例患者失访.结论:肾集合管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转移早,预后差.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一般.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罕见的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和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呈腺管状、乳头状及条索状排列,伴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 7、CK 19、PAX 8、EMA均(+),vimentin部分(+)(2/5),CK 20、CD 10、P 63、Villin均(-)。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胞浆较丰富,细胞腔面见少量发育不好的短小微绒毛,可见发育不好的细胞连接。结论: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较罕见,易误诊,诊断时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腺样结构的尿路上皮癌、肾髓质癌及转移性腺癌等鉴别,免疫组化及电镜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郑江江  李昌水  赵明  朱音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17-1119
目的观察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特点、病理学检查进行总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查CK7、P504S、CK20、PaX-8、p63、vim及CD10的表达。并选择8例高级别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Ⅲ~Ⅳ级)及3例肾盂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与肾集合管癌进行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的比较。结果肾集合管癌以腰部酸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形态学以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免疫组化PaX-8(+3/3),Vim(+1/3),p63、P504S、CD10、CK7及CK20均阴性。结论集合管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的上皮性肿瘤,CK7、P504S、CK20、PaX-8、p63、vim及CD10等联合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治经验及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长征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6 950例肾癌患者资料,将其中经病理确诊为肾集合管癌的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21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情况、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结果 肾集合管癌患者占同期肾癌患者的0.3%(21/6 950)。21例肾集合管癌患者中,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5±13)岁。症状以血尿、腰痛为主。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病变肾脏体积增大,轮廓欠光滑,肿块病灶边界欠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肿瘤最大径为2.4~8.5 cm,平均(5.6±1.7)cm。5例患者伴淋巴结转移,6例伴远处转移。TNM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2例、Ⅲ期5例、Ⅳ期6例。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因全身状态较差未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乳头状,部分呈鞋钉样,间质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极低分子细胞角蛋白(CAM5.2)、肿瘤相关上皮膜抗原(EMA)、配对盒基因8(PAX8)、细胞角蛋白7(CK7)表达阳性,碳酸酐酶Ⅸ(CAⅨ)、原癌基因Ⅲ型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C-kit)、GATA结合蛋白3(GATA-3)、中性内肽酶(CD10)、转化相关蛋白63(P63)、细胞角蛋白20(CK20)表达阴性。16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87(33.6±28.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9.1个月,1年、2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5%、57.2%、44.5%。12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2.2±27.5)个月。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亚型,病程短,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辅助治疗可以采用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早诊断、早治疗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综合分析肾集合管癌的预后及其预后不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4家医院1 013例肾癌中9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综合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结果 9例集合管癌患者,占同期肾癌的0.888%。 其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60.8岁(37~84岁)。因腰痛、血尿、腹部肿块就诊者6例,无症状肾癌3例。平均肿瘤体积为8.2 cm×6.7 cm×5.9 cm。肿瘤生长呈现肾内转移(5例)、血行转移(6例)、淋巴转移(5例)、直接浸润(2例)及远处转移(1例)等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临床分期中6例为IV期,I期仅有3例。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为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行姑息性切除术(1例为手助腹腔镜姑息性肾切除术)。7例行辅助免疫治疗,2例行补救性化疗。平均随访时间13.7个月(7~22个月),6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7个月。结论 肾集合管癌预后不良,其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是肾集合管癌预后不良的基础原因;目前各医疗机构对肾集合管癌的认识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式缺乏特异性,是肾集合管癌预后不良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病例的累积和对于肾集合管癌认知程度的提高,将更加准确的评估和理解肾集合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et carcinoma,CDC)非常罕见,是肾细胞癌(renal tell careinoma,RCC)的一种罕见亚型,起源于肾集合管(或Bellini氏管)上,迄今为止,关于CDC的报告仅40多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DC确认为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并将其命名为“Bellini-Carcinoma”,我院于2004年3月收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冯骎  王仙友  李伊婷  徐荣  陶逸然 《浙江医学》2021,43(22):2415-2421
目的建立肾集合管癌(CDC,又称Bellini管癌)预后列线图。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局数据库中筛选出282例经病理证实为CDC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队列186例和验证队列96例。在训练队列中,使用单因素和Cox多因素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确定最优预测模型并建立预后列线图,评估预测效能。在验证队列中,采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的准确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列线图的临床适用性。结果年龄、TNM分期、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是否手术、是否行化疗是CD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并纳入列线图的构建。在训练队列或验证队列中,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所建立的预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度(均AUC>0.7),且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所建立的列线图在CDC患者预后预测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适用性。本研究所建立的CDC预后列线图可通过https://chingfeng.shinyapps.io/DynNomappCDC/在线访问并使用。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CDC预后列线图(包括年龄、TNM分期、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是否手术、是否行化疗等因素)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许驾云  许高峰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5):1144-1144
贲门癌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一种罕见亚型,起源于肾脏集合管(亦称Bellini管)上皮,由Mancilla-Jimenez等人于1976年发现并报告第1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肾集合管癌(CDC)确认为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并将其命名为”Bellini-Carcinoma”。我科于2008年12月收治1例贲门癌合并肾集合管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肾集合管癌的PET/CT显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肾集合管癌(renal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是一种罕见的肾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肾髓质,病理学检查上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长模式。文中探讨CDC的18氟-脱氧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PET/CT显像特点。方法 3例CDC患者,男1例,女2例,其中2例患者在治疗前行PET/CT检查,1例在肾切除术后4个月行此项检查。患者均在注射18F-FDG 1 h后行PET/CT全身显像,并测量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结果对于治疗前的2例患者,PET/CT检查:每例各发现1个肿瘤,其中1个位于左肾,1个位于右肾。2个肿瘤均出现肾髓质及肾皮质浸润,其中1个出现肾盂侵犯。2个肿瘤均呈等密度病灶,对18F-FDG摄取均明显上升。术后随访的1例患者,检查发现在右侧后腹膜及手术切口处肿瘤复发,伴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结论 PET/CT检查对CDC的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恶性肿瘤,出现转移早,恶性度高,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学特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收治一例患者,并做出规范化治疗,并推荐给大家,对于临床泌尿外科医生对本病认识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DC)的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1例CDC并文献复习。结果:给予腹腔镜下左肾切除+左侧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术,术后辅以吉西他滨+顺铂化疗,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论:肾集合管癌非常少见,早确诊及早手术仍是延长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集合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肾集合管癌均为单侧病变,多层螺旋CT平扫均表现为肾脏轮廓基本正常,肾实质内大范围低密度病变,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囊实性改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论肾集合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较具特征性,有利于术前正确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误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癌发病趋势和临床病理特点,并对青年肾癌和中老年肾癌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1-2011年1 734例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1 734例中,青年肾癌113例,中老年肾癌1 621例.青年组透明细胞癌发病明显低于中老年组(58.4% vs.70.4%,x2=7.332,P<0.05);青年组非透明细胞癌中乳头状癌明显高于中老年组(11.5% vs.2.5%,x2=16.841,P<0.05).肾癌男女发病均呈上升趋势,特别青年女性上升趋势更明显.按时间段将1 734例肾癌分为两组,2001-2006年(早期组)675例,2007-2011年(近期组)1 059例.肿瘤≤3 cm的肾癌205例,近期组所占比例(82.4%)明显高于早期组(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60,P< 0.05).结论 肾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肿瘤≤3 cm的肾癌呈上升趋势,且青年组以乳头状癌多见,提示B超、CT体检的必要性,特别对青年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21,42(10):1202-1203
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54岁,体检发现左侧肾占位1月余.体检:体温36 .2℃、脉搏8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6/81 mmHg (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稍粗,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陈旧性疤痕,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移动性浊音(-).左侧肾区叩痛(+/-),双侧输尿管行径区压痛(-),耻骨上膀胱区压痛(-),双下肢无浮肿.肿瘤八项:癌胚抗原282 .00 ng/mL↑.  相似文献   

19.
肾脏集合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脏集合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肾脏集舍管癌标本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肾脏中央区的髓质,境界不清。组织学以不规则的管状和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伴炎症性促纤雏组织增生性间质。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34βE12和vimentin阳性,CD10阴性。结论:肾脏集合管癌是肾脏少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6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其中男7例(43.75%),女9例(56.25%);患病年龄25~76岁,中位年龄56岁;肿瘤直径2.5~9 cm,中位数4.8 cm;病理分期:T_(1a)N_0M_0期6例(37.50%),p T_(1b)N_0M_0期4例(25.00%),p T_(2a)N_0M_0期3例(18.75%),p T_(2b)N_0M_0期2例(12.50%),p T_(3a)N_0M_0期1例(6.25%)。病变位于左肾9例,右肾7例。结果 16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9例,其中腹腔镜下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7例,腹腔镜下3例。术中均未见肾门淋巴结肿大。Fuhrman分级:Ⅰ级1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未出现复发或因肿瘤导致死亡者。均未进行化疗。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R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少见的肾细胞癌,较少复发和转移,预后良好,但是确诊有赖于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尤其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不经腹、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