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及感染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治疗的108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主要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1080例患者HBsAg110例,阳性率10.19%,抗-HCV21例,阳性率1.11%,梅毒30例,阳性率1.76%,抗-HIV1例,阳性率0.09%。结论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也可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曾令晓  兰美群 《职业与健康》2009,25(11):1158-1159
目的回顾分析广西合山市人民医院患者输或拟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7357例患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7357例患者中共检测出阳性1307例,总阳性率为17.76%,其中HBsAg阳性887例(12.06%)、抗-HCV阳性135例(1.83%)、抗-TP阳性315例(4.28%)、抗-HIV阳性82例(1.11%)。不同年度间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还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同时也可避免因输血等医源性治疗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输血前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慧霞  李艳  汪明  夏尊恩  汤永飞  吴青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187-2188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与双感染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12月13072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检测乙型肝炎全套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l蛋白)、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体),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方法与评判标准进行。结果13072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男6517例,女6555例)中,HBV、HCV、HIV、TP感染分别为1739(13.3%)、170(1.3%)、26(0.2%)、170(1.3%)例,HBV与HCV感染指标同时阳性者26例。结论患者在接受手术或输血前其血清学上述感染性指标已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说明患者在术前或输血前已有不同程度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感染,输血前常规检查4项传染病学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状况,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方法对医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00例输血前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输血前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指标;采用TRUST和TPPA方法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指标,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交叉感染率以及不同年份阳性率。结果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最高为10.40%,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36%;不同年份间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患者最多为45例占44.12%,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为30例占29.41%。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患者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治、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医院感染,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 探讨输血前患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RPR)的检测在医院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操作与自我保护,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对我院各科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HBsAg、抗-HCV、RPR检测,共2120人。结果 检出HBsAg阳性254人,占11.98%;抗-HCV阳性20人,占0.94%;RPR阳性6人,占0.28%;总检出阳性率13.21%。结论 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有益,而且保证输血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输血前患者的感染状况,强调相关感染性检查项目设立的重要性。方法检测726例患者输血前乙肝两对半,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螺旋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726例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11.98%,抗-HCV阳性率为0.83%,梅毒阳性率为0.67%,抗-HIV阳性率为0%,ALT异常阳性率为12.53%。结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减少因输血引起的的医疗纠纷和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四项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17 517例拟输血或手术患者四项感染指标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 517例受检者总阳性2 635例,阳性率15.04%,抗HIV、抗TP、抗HCV和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0.62%(109例)、2.91%(509例)、1.22%(214例)和10.86%(1902例)。其中男性抗HIV、抗TP和HBsAg阳性率均高于女性(χ2值分别为46.67、16.01和23.58,均P0.05)。四项感染指标均以20岁组阳性率最低,抗HIV、抗TP和抗HCV以40~59岁组阳性率最高,而HBsAg以20~39岁组阳性率最高。结论输血前及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患以上四种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对防止医院感染和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接受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7月-2006年12月本院18 725名肿瘤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抗-HCV阳性率1.8%,抗-HIV阳性率0.01%,TRUST阳性率1.18%。结论:对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9.
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预防医院感染,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25 870例临床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及梅毒特异性抗体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各种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9.45%、抗HCV 0.42%、抗HIV(1+2)0.008%、RPR 0.50%、梅毒特异性抗体0.51%。结论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对医患双方均有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临床输血管理的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需要输血的患者静脉血标本245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的检测。结果:2453例患者4项标志物中HBsAg阳性率7.8%、抗-HCV阳性率为1.4%、抗-HIV阳性率0.04%、TP-Ab阳性率1.5%,总阳性率为10.74%。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对于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为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对输血者和手术前患者进行HBVm.抗-HCV抗体、抗-HIV抗体的检测,现将4900例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患者输血或介入性检查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 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 TP)和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 HIV)的感染情况。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临床各科收治的33 683 例拟输血及介入性检查前患者的上述4项感染指标进行检测。结果33 683例患者上述4项感染指标总阳性4 056例,阳性率为12.04%。其中HBsAg、抗 HCV、抗 TP和抗 HIV阳性率分别为8.94%(3 011例)、1.20%(405例)、1.86%(628例)和0.04%(12例)。32例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1例抗HIV阳性的患者合并感染HBV和TP。结论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率较高,术前检测有助于控制医院感染,减少纠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四项感染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28 165例拟输血或手术前患者上述四项感染指标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 165例受检者总阳性3 422例,阳性率12.15%,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8.69%(2 447例)、1.31%(368例)、2.07%(583例)和0.09%(24例)。其中男性HBsAg、抗HCV和抗HIV阳性率均高于女性(χ2值分别为36.64、28.95和4.82,均P<0.05)。四项感染指标均以<20岁组阳性率最低,HBsAg、抗HCV和抗HIV以20~39岁和40~59岁组阳性率最高,而抗TP以≥60岁组阳性率最高。结论检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标志物,有助于了解其输血前及手术前主要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输血相关传染病在输血患者中分布情况,杜绝输血传染病的传播和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8369例输血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输血前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9.86%;抗-HCV阳性率为2.02%;抗-HIV阳性率为0.1%;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65%。结论:输血相关传染病在受血者输血前均有一定的感染率,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的检查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示方向,也是鉴别是否因输血感染疾病的依据,减少输血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洁治患者治疗前血源性病原体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12年4-9月在某院口腔门诊就诊的口腔洁治患者1 929例,治疗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和梅毒血清学(TRUST)检测。结果口腔洁治前,10~20岁组患者HBsAg的阳性率为2.50%;21~40岁组HBsAg、抗HCV、抗HIV、TRUST阳性率分别为7.14%、0.79%、0.26%、0.53%;≥41岁组HBsAg、抗HCV、抗HIV、TRUST阳性率分别为4.06%、1.41%、0.09%、0.26%。结论在口腔洁治患者治疗前进行血源性病原体检测,以获得患者洁治前或口腔诊疗前的血源性疾病感染情况,有利于医院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16.
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5项血液传染指标,分析输血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方法对4 211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5项血液指标检测,并与3 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4 211例输血前患者ALT异常(>40IU)占19.14%,HBsAg阳性率为13.04%,抗-HCV阳性率为0.40%,梅毒抗体阳性率0.76%,抗-HIV未检出. 结论输血前患者5项血液传染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同期自然人群(健康体检者)(χ2=267.43,P<0.01),因此,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染指标的检测,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防范医疗风险,我国《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给病人输血前需对其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方面检查。据悉,目前的医疗水平还不能在患者感染这些病患后,确定其感染途径是什么,唯有对比前后检查结果,方可判断是否因输血引起。本文对本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份1732例输血前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艾滋病抗体(抗-HIV)、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五项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患者输血前与无偿供血者输血相关传播性疾病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输血前患者与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的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等4项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 037例输血前患者HBsAg阳性1019例(9.233%)、抗-HCV阳性61例(0.553%)、抗-HIV1/2阳性2例(0.018%)、梅毒抗体阳性88例(0.797%);57 794例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350例(0.606%)、抗-HCV阳性163例(0.282%)、抗-HIV1/2阳性4例(0.007%)、梅毒抗体阳性347例(0.600%).结论 输血前患者HBsAg阳性率远远高于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无偿献血者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均低于输血前患者;因此开展输血前相关传播性疾病的检测,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9月需手术、输血和分娩的病人进行HB&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aAg阳性率为8.76%,抗-HCV阳性率为0.57%,抗-HIV阳性率为0.03%,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结论:对术前、产前及输血前病人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对避免医疗纠纷,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及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或手术前进行传染病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2006年3月~ 2008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296例患者,在输血前、手术前及产前作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 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HBsAg阳性率为368%,抗-HCV阳性率为045%,抗-TP阳性率为017%,抗-HIV(1 2)阳性率为004%.结论: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避免输血或手术治疗引起的医疗纠纷,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的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