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扫描能准确地显示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但对脑部肿瘤在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仍缺乏特异性。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利用动态增强CT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反映组织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状况,提供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方面信息的功能性成像方法,可分析脑肿瘤的生理功能变化,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其在脑部肿瘤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980年Axel[1]尝试用CT进行功能成像,但当时CT成像速度和数据处理速度较慢,该技术未被广泛应用。1991年Miles等[2]使用快速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后处理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磨玻璃病变的早期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经过手术或者穿刺活检证实的肺内磨玻璃结节患者132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 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容积成像法(volume rendering,VR)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的征象。结果:MPR、MIP及VR以及联合重建处理后,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在病灶平均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处理技术在结节边缘形态(光滑)及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与单一后处理技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处理技术在结节边缘形态(不规则毛刺、棘状突起)、病灶形态(圆形/椭圆)、瘤肺界面(清楚、模糊)及邻近结构改变(血管集束征)与单一后处理技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GGN的诊断准确性以及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三者联合>MPR>MIP>VR。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后结合MPR、MIP以及VR等重建后处理技术对早期GGN的定性诊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MRI检查在老年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的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分析患者骨折位置与区域、骨折分型和分度情况,关节韧带经CT图像后处理的显示结果,利用CT图像后处理与MRI技术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患者的骨折位置中,发生在左踝与右踝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骨折区域上,发生在内踝与外踝的比例明显高于发生于后踝的比例(P<0.05);患者的骨折分型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骨折分度为Ⅰ度、Ⅱ度及Ⅲ度的比例均明显高于Ⅳ度者(P<0.05);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不同分型骨折患者关节韧带的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0例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经CT图像后处理与MRI技术评估发现,并发症预后为优的比例为50.00%(25/50),良为36.00%(18/50),差为14.00%(7/50)。预估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比例为8.00%(4/50),与随访6个月后的实际发生率4.00%(2/5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图像后处理结合MRI技术对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型诊断和预后评估效果较好,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臂CT评估TACE治疗肝细胞癌疗效的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于2012年9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TACE治疗时行C臂CT扫描.C臂CT扫描图像经过后处理,观察TACE治疗后病灶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等情况,评估TACE治疗的疗效.结果 40例患者C臂CT扫描共发现62个肝癌病灶,57个病灶(91.9%)经TACE治疗后C臂CT扫描后处理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情况,TACE治疗疗效评估全面、满意.3例患者屏气配合不佳,导致5个病灶图像质量差,疗效评价不满意.结论 C臂CT可以在TACE治疗肝细胞癌后即时评估疗效,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病灶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等征象的评价,TACE疗效的评估准确、全面,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5.
64排CT后处理技术在尿路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0例尿路梗阻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放射状成像(RadialRanges)、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IP)、在INSPACE中作容积再现技术图像(VRT)的后处理的比较,发现对于不同病变合理应用、综合应用后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对尿路梗阻病因的诊断率。多种后处理技术是明确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多层螺旋CT中,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薄、图像分辨率高、各向同性好等技术优势;配合强有力的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功能,具备良好的人体各部位血管成像(CTA)的条件。本院自2006年开始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CTA显示血管病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马子堂  徐卓东  雷振  李剑 《山东医药》2008,48(29):76-77
对45例确诊的鼻骨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行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层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MPR、VR检出率均高于CT轴位图像,二者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其联合应用确诊率高于单独使用.证实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可用于鼻骨骨折诊断,联合使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牟彩云  刘铁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1):33-34,F000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380例应用双源CT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2380例中有2365例冠状动脉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发现异常1220例,其中冠状动脉狭窄107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10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狭窄45例,冠状动脉瘤4例。结论双源CT采用多时相重建,经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再狭窄冠脉的三维结构。不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筛查和诊断,而且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及冠状静脉的评价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骨折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21例骨关节骨折患者在DR平片的基础上行64-MSCT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及容积重建(VR)等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比较轴位图像、DR及三种后处理技术对不同骨关节骨折的检出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DR、轴位图像、MPR、SSD、VR的总检出率依次为75.42%、96.10%、100%、92.20%、79.22%,MPR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检测方法(χ^2=36.765,P〈0.01);DR与SSD的检出率最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P〉0.05);在关节临床分型上,DR的漏诊率为9.92%,误诊率为14.88%;SSD分别为8.26%、14.05%,SSD组的漏诊率、误诊率与DR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0.200、0.033,P均〉0.05)。结论 MPR、VR图像在显示骨折线及骨折分型诊断方面明显优于DR,64-MSCT与MPR、VR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结合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CT仿真肠镜诊断结肠癌及局部浸润范围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仿真肠镜对结肠癌诊断及局部浸润范围的判断价值。方法73例手术证实的结肠癌患者,手术前1周分别进行电子结肠镜及16层螺旋CT检查,CT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对局部浸润范围进行判断,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仿真肠镜对结肠癌总确诊率为90.4%,对肿瘤浸润深度总诊断准确率为83.3%。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肠道重建技术是诊断结肠癌的有效方法,并且能较好地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能力和限制及计算机后处理对其的影响。方法:将6只犬制成心肌梗死模型后,1.5,6,12,20h作EBCT增强扫描,然后处死犬,作心脏标本大块病理切片,硝基蓝四唑(NBT)染色前,后拍照,然后再采集光镜标本,将EBCT图像和病理切片照片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BCT图像上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及形态显示清晰,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心肌梗死的体积略有缩小,最后一次EBCT扫描图像所显示的梗死区大小与染色结果相仿,相关系数为0.994(P<0.001),结论:EBCT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形态与大小做出准确的评价,计算机后处理 病变大小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多排螺旋CT气管、支气管仿真影像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排螺旋CT(MS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B)是利用计算机功能,将螺旋CT容积扫描所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然后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酷似纤维内镜所见:此项技术在结肠、大血管等器官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人的进展,在气管、支气管方面也有一定研究。常规胸部CT扫描显示的足横断面图像,对支气管腔的观察缺乏连续性,较难辨认垂直走向的支气管。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是一种气道3D成像新技术,其方法是用薄层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成模拟气道影像,CTVB能连续观察管腔内表面,将观察点置于气管、支气管内,任意在管腔内探查和漫游,并能深入到较大的哑段支气管内,能观察到酷似支气管镜所见的影像。所示图像直观而牛动,可进入5~7级支气管,町通过重度狭窄对远端支气管进行观察,这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成为评价气道病变的新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胸部增强CT及后处理图像。结果其中叶内型16例(89%),叶外型2例(11%);14例位于左下肺(78%),4例位于右肺(22%);实性肿块3例,囊实性肿块11例,囊性病灶1例,血管增粗及条索影3例;供血动脉2例来自腹主动脉上段,另外16例来自胸主动脉下段,其中多支供血动脉3例,单支供血动脉15例,16例引流至同侧肺静脉,1例引流至半奇静脉,1例为双重静脉引流(肺静脉、奇静脉);18例均能完整地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全貌。结论增强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病灶内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该病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足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强  王平凡 《山东医药》2009,49(3):43-4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足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足部损伤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获得CT轴位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结果本组足骨正常5例,跟骨粉碎性骨折8例,跟骨粉碎性骨折后致慢性骨髓炎、骨质疏松4例,距骨骨折5例,骰骨骨折2例,楔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4例。MPR+VR联合处理得到的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单纯MPR及轴位断层图像(P均〈0.05)。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图像质量高,有利于足部骨折的诊断,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被证实的在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血管造影(CTA)检查,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肺动脉增强后的CT值显著高于栓子的CT值,同时,CT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处理清晰地显示了肺动脉栓塞的部位和栓子形态。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的栓塞部位和血栓栓子的形态,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头颅双能量CT平扫技术在鉴别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术后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2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行头颅双能量CT扫描,采用140kV、80kV双能量模式扫描技术,通过图像后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VNC)及碘叠加图像(IOM),结合临床及48h后复查的普通头颅CT或MRI作为金标准,评价双能量CT平扫技术在鉴别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的准确性及特异性。结果 20例患者中,单能CT图像(140kV)上6例未发现高密度病灶存在,14例存在高密度病灶,高密度部位分别位于脑实质及蛛网膜下腔,总计27个高密度病灶,经图像后处理,27个高密度病灶中,VNC及IOM均一致性存在高密度病灶8个,影像诊断为脑出血灶,后期随访头颅CT平扫图像证实,其中颅内出血7个;IOM存在高密度病灶,对应的VNC无高密度病灶19个,诊断为造影剂外渗。后期随访头颅CT平扫图像未见颅内出血20个。双能量CT平扫敏感性100.0%,特异性95.0%,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0%。结论用头颅双能量CT平扫成像技术,可快速准确区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的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旋转一周的扫描时间已短至500ms,在心电后门控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及小螺距扫描心脏后进行冠状动脉重建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非侵袭性冠状动脉成像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的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在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58例,均进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经病理证实50例为良性脑膜瘤,5例为非典型脑膜瘤,3例为恶性脑膜瘤;其中54例诊断准确,准确率为93%.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时间短,图像显示清晰,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供选用,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的双源CT扫描方法,以便更直接准确地显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部位、形态。方法13例临床上疑诊肺动脉栓塞,后经双源CT确诊的患者,采用先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快速薄层扫描,并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技术对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图像,显示肺动脉血栓栓塞累及血管共74支,其中发生在肺动脉主干4支,肺叶动脉22支,肺段动脉血栓者31支,亚肺段及亚亚段肺动脉血栓者17支。栓子表现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腔内充盈缺损。结论双源CT肺动脉造影是一种快速地诊断肺动脉栓塞无创、安全、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CT应用仿真血管镜技术对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病人及40名正常人行多排螺旋CT扫描,将所有的CI图像进行低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D工作站,用软件CT仿真内镜、多平面成像、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在CT仿真血管镜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对入选的35例病人和4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CT仿真血管镜成像,35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的病人中,血管壁钙化32例共102处病变,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30例,血管狭窄29例,动脉硬化斑块19例66处病变;40例正常人的血管仿真血管镜图像表现为血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12例冠心病病人同时行血管造影术检查,其结果与CT仿真血管镜成像检查相似 .结论用多排螺旋CT仿真血管镜诊断动脉硬化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