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经验。方法38例手术前均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导管主动脉侧直径4.5-18.3mm。左前胸扣3cm切口,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闭合动脉导管。结果3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出现2例肺炎,l例中等量心包积液,均治愈。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压力[(36±15)mmHg]较术前[(55±20)mmHg]显著降低(P〈0.05)。随访3-24个月,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适合各年龄组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9)及重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1)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在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进行有创肺动脉压测定,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的变化.结果 30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较术后均有明显下降,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全部降至正常(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有4例降至正常(P<0.05).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儿童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接受PDA介入封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心脏超声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及主动脉弓造影,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3l例PDA封堵均成功。封堵后10min,肺动脉压由封堵前的24—96(45.4±20.2)/10—45(21.9±8.6)mmHg,降至13—40(24.9±7.4)/4—23(11.9±5.5)mmHg(P〈0.05)。31例经随访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后血压的急性变化规律。方法连续收录2009年10月-2012年12月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拟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的住院患者54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6岁,29例)和成人组(>16岁,25例),在介入手术过程中通过股动脉鞘管监测实时血压,通过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1)均成功行经皮穿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平均压14~58 mmHg。主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导管:41例呈漏斗型,11例呈管型,2例呈不规则型,最窄处内径1.9~9.7 mm。(2)成人组基线和术后即刻股动脉压力水平及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儿童组(P<0.01),平均血压增高18.5%(儿童组13.6%,成人组23.0%,P=0.001)。(3)术后即刻血压水平与年龄、基线血压水平密切相关(r=0.881和0.867,P<0.01)。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即刻所有患者血压均增高,增高幅度与年龄及基线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治疗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20例,将所有患者介入封堵术的效果及护理方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多数病例一次封堵成功,仅4例需要更换较大型号封堵器。未发生残余分流、心包填塞、肺动脉夹层等不良现象,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心律失常现象。结论在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治疗,并实施相应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可取得较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84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经导管动脉栓塞术)与参考组(髂内动脉结扎术),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止血时间、子宫切除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子宫保留率,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分别运用弹簧圈(Coil)和Amplatzer封堵器(ADO)堵闭小型和中一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封堵术的112名PDA患儿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植入Coil和ADO的患儿分别为19例和93例。AIX)组患儿PDA最窄处直径为1.7~11.0mm,(平均3.53mm),显著高于Coil组患儿1.0~3.3mm(平均1.76mm),P〈0.001。全部患儿均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100%)。1年随访期中,残余分流率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分别为Coil组31.6%(即刻)、26.3%(24h)、5.3%(1~3月)、5.3%(9~12月)和ADO组21.5%、6.5%、2.2%和1.2%。近期并发症2例,溶血1例,心律失常1例。远期随访中无溶血、PDA再通和左肺动脉或降主动脉狭窄;无患儿因残余分流需要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堵闭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PDA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既往开胸手术结扎为治疗的惟一方法,而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高龄PDA病人,外科手术风险较大。我科自2002年开始介入封堵治疗以来,已成功治疗90余例PDA病人,其中2例并发严重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国产封堵器)的治疗效果,并与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收集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VSD 60例,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研究其可行性及早中期疗效,并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封堵组均未输血,外科手术组均行输血治疗(P〈0.01);术后住院时间介入封堵组少于外科手术组(P〈0.01);并发症介入封堵组少于外科手术组(P〈0.01);治疗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单一VSD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早中期疗效满意,与外科手术比较不需输血,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治疗费用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国产蘑菇伞经导管介入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12/2007—12我科对成人PDA合并肺动脉高压98(男32,女66)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18~65(37.8±12.6)岁;体质量43.8—68.5(54.04-8.3)kg;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内径4.5—18.2(7.8±6.9)mm.以国产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根据封堵实验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术后24h,1,3,6和12mo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例封堵后30min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撤出封堵器.余94例术后30min肺动脉压收缩压由术前(68.2±26.6)mmHg(1mmHg=0.133kPa)降为(41.8±18.4mmHg(P〈0.05),肺动脉平均压降由术前(46.2±16.5)mmHg降为(28.2±10.7)mmHg(P〈0.05),主动脉压由术前(102.2±12.7)mmHg变化至(108.6±14.8)mmHg(P〉0.05).术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72例(76.6%)封堵完全,22例(23.4%)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心脏彩超复查90例(95.7%)封堵完全,4例(4.3%)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mo彩超复查皆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和堵闭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发生前应用国产蘑菇伞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51-53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效果观察。方法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随机选择39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19例),分别给予常规消炎痛治疗和口服布洛芬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的动脉导管闭合情况以及治疗副作用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在动脉导管闭合情况方面,观察组闭合率为84.21%(16/19),对照组的闭合率为85.00%(1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副作用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26.32%(3/19),对照组为50.00%(1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常规消炎痛治疗,采用口服布洛芬方式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进行治疗可以获得基本相当的治疗效果,且可以显著减少各种副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右桡动脉-右股静脉途径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患者45例,分为经右桡动脉-右股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桡动脉组)14例,经右股动脉-右股静脉途径封堵PDA(股动脉组) 31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造影清晰度、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两种手术途径均安全有效,但经右桡动脉途径介入封堵中,平均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路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容跃  杨正春  冉素真  黄泽君 《重庆医学》2015,(36):5098-5100
目的:探讨超声血流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且生后24 h 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13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72 h 及7 d 对早产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7 d 内动脉导管未自然关闭者为动脉导管早期未自然关闭组(PDA 组);自然关闭者为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首次超声检查(24 h 内)测量收缩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及卵圆孔分流速度。结果(1)PDA 组与对照组比较:①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低于对照组(P<0.001);②肺动脉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01);③卵圆孔分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2)利用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卵圆孔分流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最佳临界点值分别为:19.69 mm Hg 、33.76 mm Hg 及57.16 cm/s 。结论超声血流参数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能否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参数预测早期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1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早产儿分别于1、3、7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首次检查测量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主动脉根部内径(AO)及动脉导管相关参数分流束最细处宽度及导管最大分流速。出生后7 d内动脉导管仍开放者为动脉导管未闭组;7 d内动脉导管自然关闭者为对照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早产儿动脉导管于3、7 d内自然关闭率分别为70.9%(78/110)、78.2%(86/110);(2)动脉导管未闭组与对照组对比:L A/A O大于对照组( P<0.01);分流束最细处宽度大于对照组(P<0.01);最大分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3)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自然关闭LA/AO、分流束导管最细处宽度及导管最大分流速的最佳临界点值分别为1.32 mm、2.56 mm及185.5 cm/s。结论彩超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能否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Amplatzer堵闭器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Amplatzer堵闭器(ADO)与开胸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21例PDA患儿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堵闭器封堵PDA,术后30 min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 h、1月、3月、6月及1年、2年、3年,分别行彩色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等随访观察;与行开胸结扎术的18例PDA患儿做比较.结果ADO介入组与开胸组治疗成功率均达100%.ADO介入组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与开胸组比较均有显著减少,ADO介入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结论介入组痛苦更少、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且无需输血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ADO介入治疗在有适应症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Foley气囊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技术。方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切开肺动脉后暂时降低流量,用1根16号Foley导管插入PDA并充盐水膨胀球囊。用4~0proline滑线沿PDA口周边荷包缝扎。结果:无手术死亡,所有10例病人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结论:应用Foley导管治疗PDA是简便及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1013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与转归.结果: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无死亡;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组易早期产生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手术死亡3例.结论: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优点多,可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的常规方法.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根据病情分期或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治疗59例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3.39%;其余恢复良好.无一发生空气栓塞.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动脉导管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近年来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措施进行了文献复习,并报道了1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膜炎患者早期采用Amplatzer导管封堵术的治疗过程.结果 革兰阳性球菌仍是大于2岁儿童的主要致病菌,未发现耐青霉素的链球菌菌株,各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大剂量青霉素或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仍然是抗感染治疗的首选措施;尽早外科开胸纠正心脏结构畸形、清除瓣膜赘生物或病灶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措施.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膜炎患者超声无赘生物,在充分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地采用介入治疗方法亦能达到对某些病人治愈的目的.结论 足量敏感的抗生素、早期外科手术是治愈心内膜炎的关键措施,介入治疗可能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