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栋  张文翔  李昕钰  张之涛 《医学综述》2011,17(12):1914-1915
目的探讨无蒂胸骨翻转术治疗小儿先天性漏斗胸手术及治疗经验,并讨论相关应用的研究结果。方法自1995~2010年采用新式无蒂胸骨翻转术治疗漏斗胸53例,后期病例术前增加了胸部CT、肺功能等检查,以及在相关的应用研究中,不断总结治疗经验,完善手术操作。结果 5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效果明显。1例胸骨后感染,1例伤口感染,早期2例皮下积液,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8~22 d,平均10 d。随访6个月至8年,无一例复发。结论改良无蒂胸骨翻转术治疗小儿先天性漏斗胸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无蒂胸骨翻转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手术及治疗经验并讨论相关应用研究结果。方法自1996~2005年采用新式无蒂胸骨翻转术治疗漏斗胸41例,后期病例术前增加了胸部CT、肺功能等检查,不断总结相关的应用研究治疗经验,完善手术操作。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效果明显。1例胸骨后感染,1例伤口感染,早期2例皮下积液,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8—22天,平均10天。随访6月~8年,无1例复发。结论新式无蒂胸骨翻转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胸骨抬举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缝合已切除畸形病变肋软骨的断段、将肋软骨膜包绕肋软骨断段缝线使之呈管状的改良胸骨抬举术治疗42例小儿漏斗胸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4个月-10年,随访内容包括胸廓外形、临床症状、X线胸部正侧位片。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手术后38例患者得到随访,矫形效果满意,活动耐力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好转,X线胸片心影左移情况消失。结论改良胸骨抬举术治疗小儿漏斗胸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方便,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 1994- 0 4~ 1999- 0 4为 4例严重漏斗胸病人施行了带胸廓内动、静脉血管蒂和腹直肌蒂的胸骨翻转术治疗 ,均取得满意效果 ,现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选择和手术技巧注意事项结合文献讨论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人 4例均为男性。年龄 4~ 11岁 ,平均 7 5岁。对称性漏斗胸 3例 ,非对称性漏斗胸 1例 ,4例同时伴扁平胸 ,漏斗胸指数[1] >0 5 ,均为重度畸形。漏斗胸从胸骨角平面至剑突向后弯曲形成较深的凹陷、凹陷容积最大130ml,最小 80ml。均有运动性气喘、活动受限、易患感冒、肺炎、同时伴有右肾积水 1例 ,脊柱侧弯 2例 ,胸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我们自行改良的新手术——带血管蒂胸骨翻转术,经过对2例患者的治疗,我们体会到这种手术矫形完全,胸骨固定良好,胸骨和皮瓣血液供应正常,手术方式简单,是治疗漏斗胸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采用胸骨和肋软骨深侧骨膜分离,胸骨翻转术,治疗小儿漏斗胸4例,取得良好效果。文章中讨论了术式的选择、此种手术的优点和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漏斗胸行胸骨翻转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莲 《重庆医学》2002,31(10):1021-1021
漏斗胸是由于胸骨和肋骨发育不良 ,膈中心腱过短 ,中心腱牵拉胸骨向内向后凹陷而引起的、常见的胸部发育畸形 ,多见于儿童。由于胸骨凹陷变形使胸廓及前后径变小 ,纵膈和胸腔内器官受压 ,随着年龄增长 ,胸骨凹陷更为明显。病人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出现心悸 ,活动耐量受限。手术是目前矫正畸形的唯一治疗方法。现将我在华西医科大学学习期间的 7例漏斗胸病人行胸骨翻转术的整体护理体会浅谈如下。1 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为儿童 ,年龄 3~ 10岁 ,男 5例 ,女 2例。 4例出生时即发现 ,2例在 8个月时发现 ,1例在 2岁时发现。胸片提示胸骨均向内向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观察成人型漏斗胸胸腔镜辅助下改良Nuss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5例胸腔镜辅助下改良Nuss手术治疗的成人型漏斗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30例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的成人型漏斗胸患者作对照,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效果评估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改良Nuss手术治疗成人型漏斗胸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我院从1988年至1992年采用胸骨抬高法矫正9例漏斗胸的体会。使用胸骨抬高法矫正后,胸廓形态接近正常人,无1例胸骨及切口感染。此方法适用于广泛型和普通型漏斗胸,具有整形和改善心肺功能的双重作用。文中介绍了胸骨抬高法的要点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胸外科漏斗胸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漏斗胸患者利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和逆向工程软件,快速成型制作出钢板模型,制定手术方案,术前模拟手术,指导手术治疗。结果:术前的模拟手术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术中失血和麻醉药量。6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效果,内固定器械的植入更加直观和准确。结论: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手术精确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肖男男 《黑龙江医学》2007,31(11):853-855
目的 探讨各类胸壁浮动伤的治疗。方法 ①呼吸功能障碍:气管切开,呼吸机的应用;②胸部并发创伤:胸腔闭式引流术,剖胸肺修补或肺切除术;③浮动胸壁t弹性胸带固定法,单线牵引有机玻璃板固定术,呼吸内固定术;镇痛(硬膜外置管连接注药法);④复合创伤:以维持呼吸循环功能为前提,判定治疗的轻重缓急,选择联合或先后的处理方案。结果 全组胸壁恢复正常者84例,占82.5%;死亡13例,死亡率16.6%。结论 根据本组治疗经验,作者认为掌握胸壁浮动伤的治疗要点,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重症胸外伤病人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近10a来收治的102例重症胸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予手术治疗,治愈96例(94.1%),死亡6例(5.9%)。结论有效的术前急救、胸外伤和合并伤的正确诊治及并发症的防治,可改善重症胸外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方法 2007至2009年6月收治重症胸外伤患者17人,护理人员快速接诊,积极协助医生诊断治疗,遵医嘱及时准确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结果 17例全部成功救治,其中早期多科协同实施一期手术9例。结论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血氧分压,密切观察病情,尽早配合手术,实施一期手术是抢救护理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提高重症胸外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严重胸部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提高ARDS患者的救治水平。方法对8例严重胸外伤并发ARDS的原发病、临床特征、人工气道的建立、使用呼吸机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例ARDS患者除1例因胸部挤压伤严重、重度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创伤的严重程度、休克、感染、急性肺损伤是并发ARDS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气管插管或切开,尽早使用机械通气,及时有效地抗休克、抗感染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模式下机械通气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下机械通气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的早期治疗作用。方法分析29例应用Bear1000辅助通气治疗的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有创治疗15例,其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例,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压力支持(PSV)7例;行无创性正压呼吸支持(NIPPV)14例(无创组)。结果无患者死亡;CPAP PSV模式在降低呼吸频率、改善低氧血症、降低吸气末峰压方面优于SIMV PEEP模式(P<0.01);NIPP能明显改善氧分压、氧合指数(P<0.01),同时,无创组脱机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明显短于有创组(P<0.001)。结论CPAP PSV模式是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理想模式;而是否采用NIPPV模式,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情况作相应的考虑;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方法处理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X线胸片的演变规律,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确诊的SARS病人的胸片,观测不同时期病变的位置、形态、数量、面积及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在首次胸片上,54例中单侧受累33例,其中5例在随访中胸片转变为双侧受累双侧受累者21例,以下肺野(64.82%)和肺中带(94.44%)多见。病变形态演变具有3种模式,以斑片状片絮状局部肺纹理增粗完全吸收模式(64.82%)多见。病变数量演变包含5种模式,以单片型(40.74%)多见。病变面积演变包括单峰型(79.63%)、双峰型(12.96%)和持续恶化型(7.41%)。病变密度演变包括单峰型(57.69%)、双峰型(29.49%)、三峰型(7.69%)和持续恶化型(5.13%)。病程和病变占整个肺野最大比例在病变形态、数量、面积和密度的不同演变类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SARS病人胸片的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演变模式对患者预后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