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减少手术创伤、使白内障手术更趋完美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出现的双手超乳配合白星软件、激光乳化、声波乳化及水乳化等冷超声技术,可使手术切口缩短至0.9-1.5 mm。而超小切口人工晶状体Acri.Smart和ThinopttX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真正的微切口,从而使白内障手术质量又获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综述双手微创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发展、现状、优势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进一步探讨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忡。方法随机抽取220例(256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分为2组。表面麻醉组110例(126 眼),球后麻醉组110例(130眼),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表向麻醉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球后麻醉组(P<0.01),而且并发症更少,术后1d及1周视力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而且并发症少,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目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影响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并发症 ,其发生与手术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关。为了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其发病机制成为眼科临床的重要任务。许多眼科医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眼晶状体起源于外胚层 ,由晶状体囊膜、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其产物 ,即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上皮细胞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 ,紧密贴附于前囊膜的内表面 ,与下方的晶状体纤维疏松连接。晶状体上…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白内障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但手术后的屈光改变是影响患视力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从影响白内障术后屈光改变的各种原因以及屈光稳定时间等方面综述了白内障术后的屈光情况,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术后配镜。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 ,71岁。主诉右眼无痛性视力下降 6月 ,于 2 0 0 0年 10月 12日入院。患糖尿病 10余年 ,长期服药治疗。血糖8.1mm ol/L。既往无溃疡病史 ,入院诊断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 型”。于 2 0 0 0年 10月 16日在局麻下行右眼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手术顺利 ,术后点帕利百眼水 ,安贺拉眼水 ,口服消炎痛 2 5 mg,3次 /日 ,醋氮酰胺 0 .2 5 ,3次/日 ,小苏打片 0 .5 ,3次 /日 ,0 .9%氯化钠注射液 2 5 0 m l、青霉素钠 6 40万 u静脉滴注 ,1次 /日 ,地塞米松注射液 2 .5 mg结膜下注射 1次 /日。术后第 2天 ,右眼视力 0 .5 ,房闪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44例 (4 6只眼 )老年性及外伤性白内障施行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周矫正视力>0 .5者占 72 .4% ,3月后达 95 .7% ;术后 1周散光为 1.86± 0 .83D,术后 3月散光为 0 .89± 0 .6 1D,分别小于大切口 (10~ 12 m m) ECCE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巩膜隧道亚大切口除Ⅳ级和Ⅴ级核白内障。方法 对155例(160眼)老年性,并发性白内障用巩膜隧道亚大切口除硬核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裸视视力术后第一天为0.1-0.6。平均0.3,≥0.368眼,占42.5%。术后1周平均视力为0.6(0.3-1.0),其中≥0.5121眼,占75.6%。结论 巩膜隧道亚大切口除硬核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适合在基会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硅油填充术后白内障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行白内障囊外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及取出硅油。结果:经4~24mo随访,22例(22眼),视力2眼(9%)光感~指数;12眼(54%)≥0.1;6眼(27%)达到≥0.3;1眼(5%)最佳矫正视力达1.0;其中1眼(5%)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经再次硅油充填后视网膜复位。结论:硅油填充术后的白内障囊外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同时取出硅油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组23例(23眼),8例行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15例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3~24月。结果本组23例中,20例视网膜复位,另3例视网膜脱离复发,经再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20例,不变3例。结论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或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地治疗白内障术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72眼)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5,15d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3d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都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降低,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仅使变异系数发生一过性改变,可能与细胞代谢过程受影响有关,术后0.5mo左右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0例(20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A组)的临床资料,并在同期住院行巩膜环扎垫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40只眼)作为对照组(B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网膜首次复位率A组为90%,B组为95%;最佳矫正视力A组为0.48±0.33,B组为0.48±0.28;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进展者A组占5%,B组占10%,两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4642、0.9662、0.5089)。术后A组出现复视1只眼,B组出现短期高眼压3只眼,黄斑水肿1只眼,复视1只眼;两组术后屈光度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019),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散光度的变化均没有显著差异(P=0.5444、0.8732、0.0582)。结论外加压手术是一种有效复位脱离视网膜的手术方式,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而对眼球创伤小、仅改变眼局部形态结构,能避免传统巩膜环扎垫压术的一些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地观察了1998-01/2003-06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患者22例(2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23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者18眼(75%),视力≥0.3者9眼(39%),随访期间(6~40mo)内未发现视网膜再脱离,平均随访时间16.5mo。1眼出现后发性白内障,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结论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是一种较理想和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贾丽  米生健  常秋花  王晓鲁  李金科  张超 《眼科》2003,12(4):219-220
目的 :观察环扎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研究了 3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患者。分别在术前 1天、术后 1 0天测量屈光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角膜水平及垂直曲率。结果 :巩膜环扎术后屈光度向负值偏移 (- 0 75± - 0 2 5)D。角膜水平曲率变大、前房变浅 (P <0 0 5)。而角膜垂直曲率和晶状体厚度变化不明显 (P >0 0 5)。控制环扎带平均 65mm长时 ,眼内嵴高 3~ 6D ,眼轴长度平均增加 1 36mm。结论 :巩膜环扎术后眼屈光度向负值偏移。眼轴长度的增加是偏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勇  任梅  王丽丽  朱仲侨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83-2184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眼部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用眼科A超、检影验光等对23例23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1d及术后1,4,12wk时的眼轴长度、眼屈光度等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增加在术后1,4,12wk时均较术前增长(P<0.01)。眼屈光度增加、前房深度变浅,及角膜曲率增加在术后1,4,12wk时均较术前增加,且向负值偏移(P<0.05)。结论: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眼轴长度和屈光状态的变化与眼内嵴有关,术后眼轴增长是眼屈光度负值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 33例 ( 33只眼 )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后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的变化情况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 8只眼 ( 84 8%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0 1,其中 12只眼 ( 36 4% )≥ 0 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只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平均随访时间 ( 1 9± 1 0 )年 ,未发现视网膜再脱离者。结论 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术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可使患者恢复较好的视功能 ,手术并发症少 ,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低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环扎加压术后眼前节改变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莹  张皙  王卫峻  刘堃  严正 《眼科研究》2000,18(6):554-556
目的 观察环扎加压术后患眼眼前节的结构改变,探讨这些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25名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后眼前节的改变,观察是否有脉络膜脱离,并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前9只眼(36%)有睫状脱离,以裂隙状主。术后21只眼(84%)发生睫状体脱率,以楔状为主,并伴有睫状体水肿,水肿的程度与脱离的宽度密切相关(r=0.713,P〈0.05)。定量测定表明: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平角、睫状体厚度、睫状体脱离的宽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前房中央深度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睫状体脱离,睫状体水肿,前房角狭窄是环扎加压术后的普遍现象。房角狭窄是继发青光眼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其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2例102眼,均行一次巩膜扣带术成功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3~6mo,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χ2检验用于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黄斑是否脱离、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及术中是否行视网膜下放液均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相关(P<0.01)。黄斑脱离在1wk内与1wk以上术后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斑是否脱离及脱离时间、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术中放液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术前应详细分析病情,术中尽可能避免行视网膜下放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后早期泪膜变化的临床特征及其规律。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7月行巩膜扣带术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连续临床病例36例(36眼)。于术前1d,术后1d、3d、10d、1个月及3个月进行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等检查,以对侧眼作为自身对照,根据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眼:术后1d、3d,70%患者术眼出现疼痛、发痒、红肿及流泪等不适症状;BUT术后10d与术前相比平均增加5.35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时80%患者泪膜趋于正常;CFS评分在术后1d减少最明显,与术前1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4.038,P=0.001);SIT术后1d增加最明显(P=0.001),50%患者泪液分泌量大于30mm,70%患者泪液分泌量大于25mm,术后10d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眼:术后未出现眼部不适症状;BUT术后10d、1个月、3个月分别为(8.33±5.45)s、(8.44±4.70)s、(8.75±3.71)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IT术后1d,17%患者泪液分泌量大于25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眼与对照眼组间比较,干眼不适症状、BUT和SIT在术后1d、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FS评分术前1d、术后1d、3d、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47、-3.174、-2.528、-1.555,均为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后早期可出现明显眼表不适症状,并影响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术后3个月时术眼眼表及泪膜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