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比较^18F-FDG PET图像法和动脉采血法获取输入函数的差别,寻求图像法获取输入函数的最佳部位。方法 5条犬均进行股动脉连续采血和心腔及大血管^18F-FDG PET动态显像,获得动脉血浆输入函数和心腔及大血管区域显像的输入函数,比较不同输入函数计算的曲线下面积(AUC)及通过Patlak方法计算犬心肌的抑制指数(Ki)。结果 心腔和大血管^18F-FDG PET图像获得的输入函数与动脉采血法计算的AUC有很好的相关性(r≥0.97),其中采用主动脉弓(AC)和降主动脉(DA)区域的输入函数获得的心肌FDG代谢Ki与动脉采血法获得的值一致(两者比值分别为1.0±0.1和1.1±0.1)。结论 采用AC和DA区域获得输入函数较适合进行无创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ET/CT延迟显像需采集的总计数、计数率和采集时间的推算方法。方法对39例体格检查者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全身显像,并将其全身图像分为8个区段,估算各区段总计数占全身总计数的百分比。对另25例患者分别进行早期和延迟显像,并求出其早期显像平均计数率、相应区段延迟显像每床位需采集的总计数(Cdc)、理论推算计数率,然后启动PET数据采集程序,记录延迟显像的实测计数率。分别以Cdc除以理论推算和实测计数率,获得延迟显像理论推算和实际需要的采集时间。结果早期与延迟显像对应区段理论推算的每床位总计数、计数率和采集时间与对应的实测值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73、1.609和-1.692,P值分别为0.788、0.120和0.103);3—4h后延迟显像采集时间较早期显像延长约2.2倍。结论该方法可避免延迟显像数据采集的随意性,提高早期与延迟显像图像质量和定量指标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经18 F-FDG PET/CT诊断为肾脏肿瘤且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明确的7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2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3±14.1)岁.PET/CT诊断根据肾脏轮廓改变、病灶密度异常及FDG摄取程度做出.计算18F-FDG PET/CT诊断肾脏肿瘤的效能指标.结果 79例中恶性肿瘤70例(包括肾细胞癌40例、肾盂癌5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16例,肾筋膜囊脂肪肉瘤1例);良性肿瘤9例(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后肾腺瘤1例;不含小脂滴样错构瘤病例).18 F-FDG PET/CT对病灶检出率达97.5%(77/79),对肾脏良恶性病灶判断的灵敏度为92.9% (65/70),特异性为7/9,准确性为91.1% (72/79),阳性预测值为97.0%(65/67),阴性预测值为58.3% (7/12).结论 18 F-FDG PET/CT能够检出并判断大部分肾脏占位病变性质,对肾脏肿瘤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做出综合评价是18F-FDG PET/CT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4.
18F-FDG PET/CT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黑色素瘤诊断、临床分期及监测治疗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黑色素瘤患者61例,均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诊断.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对黑色素瘤病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40/44)、88.2%(15/17)和90.2%(55/61).其中12例治疗前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灵敏度为83.3%(10/12).在黑色素瘤病灶局部切除、尚未进行其他治疗的9例患者中,5例残余病灶18F-FDG PET/CT显像检出3例;4例远处转移灶患者全被检出,提高了临床分期,改变了治疗方案.首先发现转移性黑色素瘤病灶并且手术切除后,寻找原发灶的7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出原发灶2例,4例其他转移灶全被检出.黑色素瘤患者根治术后监测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33例,18F-FDG PET/CT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19/19)、85.7%(12/14)和93.9%(31/33).与同期临床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更多,33例患者中,16例(48.5%)病灶提高临床分期;7例(21.2%)排除可疑病灶,降低临床分期;10例(30.3%)检出病灶与临床一致.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残余病灶、复发病灶及转移灶的检出,临床分期的明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各种伪影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产生的原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检查患者的图像,根据伪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同时对临床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进行分析.结果 伪影分为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伪影,自身因素所致伪影中以呼吸运动伪影和高密度物质伪影最为常见;设备因素伪影中以截断伪影、注射点外漏和放射性污染最为常见.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包括:子宫内膜摄取、乳腺摄取和脂肪摄取.结论 PET显像伪影影像学表现可分为“热区”或“冷区”.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主要表现为“热区”.伪影产生原因中以CT应用于PET显像后物理学因素多见.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与检查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小肠腺癌(S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29例SIA(男17例,女12例)、21例小肠淋巴瘤(SIL;男15例,女6例)及10例小肠结核(SIT;男4例,女6例)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方法(SUVmax)分析3种疾病PET/CT显像特点.计量资料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行x2检验.结果 (1) PET/CT图像上SIA多表现为小肠局部团块状、结节状高代谢灶,典型的SIL为小肠局部环形异常放射性浓聚灶,SIT多呈结节状、条状高代谢灶、病灶呈“跳跃性”分布;SIA的SUVmax为8.44±3.82,低于SIL(11.54±4.02; F=86.96,t=2.77,均P<0.01),与SIT的8.61±2.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2)SIA、SIL和SIT的灶周淋巴结肿大检出率分别为72.41% (21/29)、85.71%(18/21)和70.00% (7/10) (x2=1.50,P>0.05);SIA的灶周肿大淋巴结SUVmax为5.59±2.86,明显低于SIL的11.10±5.72(F=56.56,t=3.85,均P<0.01),与SIT的5.63±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05).PET/CT显像对SIA的灶周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明显高于CT(41.38%,12/29;x2=5.69,P<0.05).(3)55.17%(16/29)的SIA有小肠外转移灶;66.67%(14/21)的SIL有小肠外病灶,以全身多发淋巴结浸润多见;80.00%(8/10)的SIT有腹腔外结核灶;三者小肠外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3,P>0.05).(4)29例SIA中15例(51.72%)累及回肠,8例(27.59%)累及空肠,4例(13.79%)空肠回肠同时受累,2例(6.90%)空肠十二指肠同时受累,病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6,P<0.01).(5)29例SIA中单原发癌8例(27.59%),转移性癌14例(48.28%),7例(24.14%)考虑为双原发癌.(6)以病理、诊断性治疗和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18F-FDG PET/CT显像诊断SIA的灵敏度为93.10%(27/29),特异性为80.00%(8/10).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可用于SIA的鉴别诊断,可为单原发、多原发及转移性SIA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并有病理结果的3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21 ~ 73(53.00± 12.57)岁.选取20名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PET/CT中心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而甲状腺未发现异常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9名,女11名,年龄40~55(45.00±4.72)岁.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别对甲状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组、良性病变和对照组及恶性病变和对照组的SUVmax进行分析,比较差异并对甲状腺结节长径行ROC曲线分析(AUC≥0.70为诊断准确性中~较高).甲状腺结节出现局限性异常放射性浓聚,而CT示病灶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有点状、小圆形或弧形钙化,或同时颈部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的肿大淋巴结,远处器官出现可疑转移瘤者,PET/CT诊断为恶性.计算PET/CT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效能指标.结果 (1)病理结果为恶性肿瘤18例,良性病变16例.甲状腺良、恶性组和健康对照组SUVmax分别为7.59±8.69、5.75±4.48和1.38±0.57.甲状腺良、恶性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207,P>0.05),但两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408和3.553,均P<0.01).(2)甲状腺良、恶性组SUVmax的ROC分析,AUC为0.557 (<0.70),诊断准确性较低.(3)18F-FDG PET/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2.2%(13/18)、75.0%(12/16)、76.5%(13/17)、70.6%(12/17)和73.5% (25/34).结论 甲状腺结节单纯依据放射性摄取情况判断良恶性价值有限,但结合同机CT上的病灶形态学特点,18F-FDG PET/CT可以初步推测其良恶性,为临床提供客观信息.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其显像方法很多,但由于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多重性,不同的显像方法对其的诊断价值及生物学行为判断价值各有不同.目前,18F-FDG PET/CT显像对不同进展期的甲状腺癌临床判断价值显著,其最重要的临床应用在于病灶诊断、分期和再分期及对各种治疗的评价和预后判断.笔者主要就18F-FDG PET/CT显像在甲状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胰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5例胰腺恶性病变,6例良性病变患者行全身^18F-FDGPET/CT和增强CT检查,根据PET、增强CT和PET/CT图像上的表现分别诊断,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ET和PET/CT准确诊断全部恶性病变,而增强CT准确诊断全部良性病变。PET和PET/CT在6例良性病变诊断中分别显示2例和1例假阳性,而增强CT在15例恶性病变中有2例假阴性,但在上述3种诊断方法中分别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都得到了相互间的纠正。增强CT、PET和PET/CT三者在诊断胰腺恶性肿瘤上的准确性分别为90.5%,90.5%和95.2%。此外,PET/CT比增强CT检出了更多的肝脏、淋巴结和骨转移灶;两者检出病灶数量分别为35,41,9和16,24,3个。结论PET/CT在胰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上有价值,PET/CT和增强CT联合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胰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ET/CT和CT大体靶区(GTV)在肺癌患者之间、观察者之间、资料来源之间的差异以及GTV亚组之间的统计分析方法。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和EMBASE,得到在肺癌患者中用PET/CT勾画GTV的文献,针对GTV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2006年3月的检索中,共得到4篇相关文献。4项研究间的统计分析表明,虽然4项研究的GTV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3,P〈0.01),但GTVPET/C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3,P=0.149)。对Steenbakkers等的研究分析表明,GTVPET/CT和GTVCT的绝对差值在观察者之间(F=3.93,P〈0.01),GTVPET/CT和GTVCT之间(F=29.31,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TVPET/CT和GTVCT的绝对差值和一致性分别与“相对金标准”有较好的相关性(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和0.506,P均〈0.01)。结论 GTVPET/CT和GTVCT在患者、观察者、资料来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T/CT可以改变常规放疗计划,减少观察者勾画靶区的差异。另外,硬件融合图像GTV的离散程度比软件融合图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神经淋巴瘤病^18F—FDGPET/CT影像特征,并探讨其在评估神经淋巴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神经淋巴瘤病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5~82岁)^18F—FDGPET/CT影像学资料,比较神经淋巴瘤病受累周围神经与健侧周围神经PET/CT表现的异同,并利用SPSS12.0软件对两者SUVmax行配对t检验。结果8例神经淋巴瘤病患者PET/CT共发现病灶11个,PET示病灶均沿神经丛、神经束或椎问孔走行,表现为束条形、根块状或结节状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为6.54±3.23;病灶CT表现为沿神经束或神经根管走行的束条形、根块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与周围软组织及邻近脂肪间隙分界不清。健侧对应部位周围神经在^18F-FDG PET/CT上未见明确显影,其SUVmax为1.15±0.48。神经淋巴瘤病受累神经与健侧周围神经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7,P〈0.001)。结论神经淋巴瘤病^18F—FDG PET/CT主要表现为沿神经丛、神经束或椎间孔走行的束条状、根块状或结节状FDG异常摄取灶,PET/CT可以准确反映肿瘤细胞对周围神经的浸润,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分布及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的^18 F-FDG PET/CT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初诊的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岁)sHLH患者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肿瘤相关HLH(MAHLH)组(13例)、感染相关HLH(IAHLH)组(13例)及风湿病相关HLH(RAHLH)组(5例),分别统计各组病灶FDG摄取情况和SUVmax.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样本t检验对各组SUV max进行比较.结果 23例患者脾肿大合并^18F-FDG摄取增高,RAHLH组、IAHLH组及MAHLH组对应例数分别为4、9和10例,对应脾脏SUVmax分别为3.16±0.61、5.67±3.37和6.04±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51,P>0.05).15例淋巴结增大合并^18F-FDG摄取增高:其中IAHLH组(8例)与MAHLH组(7例)肿大淋巴结SUVmax分别为5.35±1.69和10.14±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5).17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其中RAHLH组1例,SUVmax为4.6;IAHLH组(7例)与MAHLH组(9例)骨髓SUVmax分别为5.31±2.05和6.36±3.71(t =-0.670,P>0.05).10例肝脏体积增大的患者中,4例合并^18F-FDG摄取增高,SUVmax为4.9~10.2.MAHLH组、IAHLH组及RAHLH组SUVmaw分别为8.15±4.38、5.62±2.45和3.02±1.31,MAHLH最高(F=9.123,t=2.562、5.236、3.030,均P<0.05).结论 RAHLH多表现为脾脏肿大伴^18F-FDG摄取轻度增高,IAHLH和MAHLH多表现为脾脏肿大,侵犯淋巴结及骨髓;且MAHLH FDG摄取最高.上述^18F-FDG PET/CT显像特点有助于对该病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22例结节病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结节病患者胸部及胸外病变18F—FDGPET/CT影像特征,评价其在结节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符合国内结节病诊断标准、并经病理检查和随访证实的结节病患者22例资料,其中男10例,女12例。分析18F—FDGPET/CT图像所示胸部及胸外病变。根据两侧肺门淋巴结是否为对称性增大(CT图像)和对称性放射性浓聚(PET图像)分为典型和不典型结节病两种类型。数据统计采用非参数McNemar检验、独立分组t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PET和cT图像所示典型、不典型结节病分别为18例、4例和12例、10例,两者间组成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CT所示不典型结节病,PET图像均显示两侧肺门淋巴结有累及,表现为对称性或不对称性放射性浓聚。胸外淋巴结以盆、腹腔淋巴结累及较常见,发生率为54.5%(12/22);结外脏器累及最常见于肺,为86.4%(19/22)。结论结节病的胸部和胸外病变在18F—FDGPET/CT图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cT表现不典型的结节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犬18F-FDG PET/CT动态显像探讨缺血心肌葡萄糖代谢改变(也称“缺血记忆”)和缺血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8条杂种犬用随机抽签法分为球囊封堵20 min组(4条)和40 min组(4条),所有犬均行基础、缺血-再灌注1h和24 h的18F-FDG PET/CT动态心肌代谢显像(禁食12h以上),以及99Tcm-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利用葡萄糖摄取定量分析软件(Carimas Core)计算冠状动脉封堵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的葡萄糖摄取率k(k缺血和k非缺血),获得两者比值K(K=k缺血/k非缺血).在3次PET/CT显像同期分别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室壁运动情况.所有显像完成后处死犬,分别取缺血区、非缺血区心肌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一实验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 2组犬基础心肌灌注显像未见异常,预封堵区心肌/非缺血区心肌18F-FDG摄取率比值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 ±0.06与1.03±0.05,Z=-0.29,P>0.05),室壁运动正常.缺血-再灌注1h后2组心肌灌注显像亦未见异常,但缺血区18F-FDG摄取增加,40 min组的K值高于20 min组(2.31±0.13与1.87 ±0.09,Z=-2.31,P<0.05),缺血心肌出现不同程度的室壁运动减弱.缺血-再灌注24h后2组心肌灌注显像未见异常,但40 min组的K值仍稍高于基础状态(1.15±0.02与1.03 ±0.05,=4.32,P<0.05),而20 min组的K值与基础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0.04与1.02±0.06,=0.87,P>0.05),2组室壁运动均未见异常.心肌组织检查示2组缺血部位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细胞间质无水肿出血,未见心肌细胞肌浆凝集或肌溶性破坏,也未见炎性反应.结论 心肌“缺血记忆”与缺血程度相关.18F-FDG PET/CT心肌“缺血记忆”显像可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肺部良性病变的误诊原因,提高对良性病变形态学特征及显像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PET-CT误诊为恶性病变的33例肺部良性病变的PET-CT影像资料,对病灶大小、分布、边缘、密度、周围伴随征象等CT表现进行分析,统计良性病变放射性浓聚的病例数,并对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SU—Vmax进行比较。结果:结核易发生于上叶尖后段(10/23)及下叶背段(5/23),真菌感染好发于下叶(3/3)。毛刺(15/33)及分叶征(12/33)常见,其中毛刺在炎性病变中多见(4/4),晕征在真菌感染中多见(3/3);胸膜牵拉是常见的伴随征象(7/33)。结核、真菌感染、良性肿瘤、炎性病变各组平均suVmax依次为5.54±4.18、4.63±1.28、6.23±1.32、2.07±1.4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P=0.064),其中25例发生18F—FDG放射性浓聚,包括结核18例,真菌感染及良性肿瘤各3例,炎性病变1例。在误诊的33例良性病例中,18例因具有恶性CT征象同时sUVmax≥2.5而作出诊断;8例仅因具有恶性CT征象而作出诊断;7例不具备典型的恶性CT征象,仅因SUVmax≥2.5作出诊断。结论:肺结核是最易误诊的肺部良性病变,误诊原因与不典型CT征象及FDG高代谢有关;正确认识不同性质良性病变的好发部位、特征性CT征象及放射性摄取特点对减少误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结节和肿块中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和肿块误诊的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从全国拥有PET/CT的10家医院筛选出已经获得病理检查结果的孤立性肺结节和肿块病例,收集18^F-FDG PET/CT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SUV等资料。18^F-FDG PET/CT结果为肺癌、肺癌可能性大、肺癌可能者为阳性;结果为良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良性可能者为阴性。采用SPSS10.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和肿块患者资料226例,其中18^F-FDG PET/CT误诊27例(11.95%)。27例中误诊为恶性病变18例(66.67%),误诊为良性病变9例(33.33%)。误诊为恶性病变的18例中,病理检查证实炎症8例,结核5例,炎性假瘤4例,纵隔良性肿瘤1例,炎症、结核、炎性假瘤共17例;误诊为良性病变的9例中,病理检查证实中高分化腺癌6例(包括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中高分化鳞癌1例,低分化鳞癌和肺黏膜相关淋巴瘤各1例。11例病理检查为良性病变的SUVmean〉2.5,4例病理检查为恶性病变的SUVmean。〈2.5,良恶性病变的SUV有交叉。良性病变的平均SUVmax为7.2±5.5,平均SUVmean。为5.0±4.5;恶性病变的平均SUVmax为5.3±3.5,平均SUVmean为3.9±2.9,良、恶性病变的S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例误诊患者中,年龄〈60岁者11例,其中10例误诊为恶性病变,仅1例误诊为良性病变。27例误诊中的2例,因为对CT形态学缺乏必要的认识而误诊为恶性病变。结论18^F-FDG 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和肿块误诊的原因主要是:(1)炎症、结核、炎性假瘤易误诊为恶性病变,中高分化的腺癌、鳞癌易误诊为良性病变;(2)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SUV有交叉,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F-FDG 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和肿块进行鉴别诊断时,年龄是重要的参考指标;(4)部分PET/CT专业医师对CT的形态学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