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肿瘤,多发于中老年,最好发于胃,其次是小肠,发生在直肠、食管和结肠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直肠前壁的巨大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60%),以往常被误诊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CT在GI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胃底间质瘤的增强MSCT影像特征,探索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49例胃底间质瘤的增强MSCT征象。统计病变数目、大小、生长方式、有无溃疡、有无坏死、有无消化道出血、外生型是否侵及胃脾韧带、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强化程度。根据病理危险度分级,对比分析上述MSCT征象;并与文献中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的CT征象对比分析。结果:最大径>5cm与≤5cm的胃底间质瘤的危险度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709)。腔内生长、腔内外生长、腔外生长的胃底间质瘤危险度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r=0.317)。有、无溃疡的胃底间质瘤危险度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0.459)。有、无坏死的胃底间质瘤危险度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561)。与小肠间质瘤比较,危险度为高危或非高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RR=2.096);生长方式、有无溃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胃间质瘤相比,生长方式、有无溃疡、有无坏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结论:胃底间质瘤MS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高危险度的病灶较大(>5cm)、腔外生长为主,溃疡、坏死发生率较高。胃底间质瘤危险度为高危的概率高于小肠间质瘤。与胃间质瘤不同,胃底间质瘤以腔内生长多见,腔内生长者以中危险度及以下为主,胃底间质瘤更容易出现溃疡、坏死。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肿瘤,以往由于受病理检测手段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对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了新的认识。大约60%的间质瘤发生于胃,占胃肿瘤的1%~3%。笔者搜集2002年~200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螺旋CT检查资料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22例,回顾分析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传统上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近年的研究发现该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肌壁内Cajal间质细胞的间质性肿瘤。由于小肠间质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胃神经鞘瘤的增强CT表现,并探讨其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17例胃神经鞘瘤和88例胃间质瘤的增强CT图像,观察并记录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式、大小、轮廓、均质性、溃疡、坏死、出血、钙化、肿大淋巴结、强化峰值、强化程度,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结果 17例胃神经鞘瘤发生在胃体8例、胃窦9例,生长方式为腔内外型5例、腔外型12例,大部分轮廓光整14例、成分均质13例,强化峰度以延迟期为主14例,多表现为中、高度的强化(分别为10例、6例)。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均质性、是否存在坏死以及强化峰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神经鞘瘤可表现出一些特征性的增强CT表现,与胃间质瘤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在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6例,直肠间质瘤1例。病理诊断1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15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唯一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异生血管CT表现及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有异生血管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14例,CT增强表现有异生血管给瘤体供血,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结果:单发团块影11例,两个或多个团块3块,9例肿块型囊变;肝左动脉供血的1例空肠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腹腔干分支供血的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及1例肠系膜间质瘤;脾动脉供血的1例肠系膜间质瘤;髂外动脉分支供血的3例回肠间质瘤;髂内动脉供血的2例结肠间质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血供十分丰富,可由本脏器的原始血管供血,同时还可存在瘤体以外脏器的血管供血,在较大肿瘤的定位时,有异生血管形成时,以胃肠道间质瘤为多见,同时有异生血管的肿瘤以腔外型最常见,而绝大多数以恶性为主,同时也为临床术前手术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的新概念。为提高对其影像的认识,笔者搜集我院2006年1—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7例,分析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6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不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16例原发胃肠道间质瘤中原发于胃10例,原发于十二指肠1例,发生于回盲部1例,发生于小肠2例,横结肠系膜1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内生性生长者1例,外生性生长者11例,腔内外生长者1例。影像学判断GIST良恶性的符合率为81%(13/16)。结论:外生性生长是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生长方式,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是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病的X线征象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对其术前CT检查(12例)、常规X线造影(3例)、DSA检查(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间质瘤单发4例,多发1例(胃和小肠各有一个间质瘤),恶性间质瘤10例,均为单发。恶性肿瘤一般较良性肿瘤大。CT密度均匀性:良性肿瘤均匀3个;恶性肿瘤均匀3个,不均匀7个。CT密度:良性者与消化道壁相比密度相等3个;恶性者等密度3个,低密度3个,等低密度3个,等低高密度1个。肿瘤灶边缘:良性者3个均无分叶,界限清楚;恶性者有分叶5个,无分叶5个。CT增强后强化:良性者增强后强化均匀,恶性者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异位胰腺和30例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结果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生长方式、边界、病灶周围胃肠粘膜连续性、强化方式、强化程度、胃内病灶分布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胰腺多呈腔内生长、边界清、病灶周围胃肠粘膜连续、中度均匀强化、胃部病灶以胃窦部为多。间质瘤多呈腔内腔外混合生长、边界清者比例更高、病灶周围胃肠粘膜多不连续、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部病灶以胃体部为多。两者病灶的长径/短径的值、形态、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比较CT图像中病灶的生长方式、边界、病灶周围胃肠粘膜连续性、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和胃内病灶分布位置能够对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约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4%。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巨大胃间质瘤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底贲门部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部病变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胃底贲门部病变的检查方法及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胃充水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胃粘膜征象,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2)对贲门癌CT主要对其胃外浸润和分期的确定有重要意义;(3)胃底静脉曲张可分为假瘤型、结节型及壁厚型;(4)胃平滑肌瘤CT表现以粘膜面连续性线样强化征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CT作为胃肠道的一种检查手段,对胃底贲门部病变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蔡莉  文黎明  覃刚  陈菊萍 《西南军医》2010,12(5):866-867
目的探讨国产组织胶内镜下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2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分三种方法治疗:(1)套扎+组织胶注射1次完成10例;(2)套扎与组织胶注射分次完成10例;(3)采用组织胶直接注射治疗4例。结果4例活动性出血经治疗均即刻止血,成功率100%,10例套扎+组织胶注射1次完成者,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总有效率100%;10例套扎+组织胶分次完成者,食管静脉曲张治疗总有效率90%,胃底静脉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总发生率12.5%(3/24),2例注射完拔针后少许出血,1例术后2周排胶出血,经适当处理均止血。结论国产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出血,近期疗效可靠、操作安全,并发症少而轻。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以前报道的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经再次免疫组化证实80%以上为间质瘤。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的卡哈尔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原癌基因C—KIT(CD117)的细胞。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CT表现。41例GIST中,35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直接增强扫描,6例行延迟扫描。结果41例GIST中,胃间质瘤25例,小肠间质瘤8例,回肓部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3例,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网膜间质瘤3例,其中2例合并胃腺癌,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瘤。肿块最小约2cm×1.5cm×1cm,最大约13cm×15cm×19cm。病变向腔内生长者16例(占39%),腔外生长者25例(占61%),较小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边缘强化较明显,中心强化不明显。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消化道有关的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强化明显且均匀,较大时中心伴囊变、坏死且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及相互间比较,对比分析超声双重造影( DCUS)和增强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均接受DCUS和增强CT检查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比DCUS与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对胃间质瘤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结果40例胃间质瘤中病理诊断为低危24例,高危16例。 DCUS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为98%(39/40),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检出率93%(37/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615)。DCUS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7%(38/39),增强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70%(26/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DCUS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7%(34/39),增强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9%(33/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1.00)。结论 DCUS在胃间质瘤病灶的定位能力上明显优于增强CT,但在胃间质瘤的检出能力上和在胃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的诊断能力上与增强CT相近,因此可作为增强CT的重要补充甚至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