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及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本研究对16全迩上的病人进行临床调查,测定其智商、艾森克个性问卷、及自设的家庭学校问题问卷,并与16名正常学生进行EPQ对照研究。结果 1.学校症可分高智商型和低智商型,其临床特点不同。2.学校恐怖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艾森克个性问卷有显著差异(P〈0.05),3.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缺少温度及老师教育方法不当是学校恐怖症的诱发因素。结论 熟悉学  相似文献   

2.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恐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恐怖症与其他心理障碍一样,其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势头。因此,了解其成因,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尽管不同研究者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恐怖症的发生意见各异,但目前又都倾向于认同心理病理学中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立体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玲  张兰  宋艳辉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316-2317
学校恐怖症列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与分离性焦虑和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及与学校相关的因素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续性[1].年龄小、心理素质弱,生活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种种恐惧,在家缺乏亲子交流,只注重学习成绩;在学校老师过分严厉,态度粗暴,甚至体罚,学习成绩不良,同学的欺辱以及遭到挫折,由此导致儿童期恐怖症.患儿往往拒绝上学或有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头痛、肚子痛及恐惧、焦虑、哭闹、不语或退出、回避、悲观等情绪障碍.在护理这类患儿时,要针对其心理特征开展心理分析与护理.2006~2009年我院门诊共治疗该类患儿2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儿童学校恐怖症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儿童学校恐怖症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学校恐怖症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应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30例儿童学校恐怖症进行调查分析。用氯丙米嗪治疗17例,用阿普唑仑治疗13例,疗程8周。结果:儿童学校恐怖症发病的校内诱因占57%。药物治疗显著进步9例(30%)、进步15例(50%)。无效6例(20%)均为12-14岁患儿。结论:教育部门应重视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旦确诊儿童学校恐怖症,早期予以治疗则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刚刚读初中一年级不久的王锋同学不是经常逃学,就是佯称头晕腹痛,不上课读书,整日在校门外闲逛,弄得王锋的父母和老师都十分苦恼,尽管他们联合一致,想尽了种种办法引导和劝说,但王锋照样逃学旷课……终于有那么一天,王锋被同学们以头  相似文献   

7.
性病恐怖症之社会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与性病恐怖症发病相关的社会因素,文章对62例性病恐怖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性病患者及其亲属排斥的社会氛围、不规范宣传资料及医务人员不良或行为等刺激是主要影响因素。为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应加强性知识和性病知识的社会宣教、规范化管理相关广告、严格整顿和管理性病医疗市场。  相似文献   

8.
全部来自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病例,从1998年12月至1999年11月,符合ICD-10学校恐怖症诊断标准共计45例,年龄7~17岁,平均(13.1±2.8)岁,均系在校学生。其中男25例,年龄(13.2±2.6)岁;女20例,年龄(12.8±3.2)岁。病程6~28个月,平均(10.6±4.5)个月。初一学生最多,共计9例(20%),高一学生比例次之,计7例(15.6%) 。 结果   一、发病诱因及季节 大部分病例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学习环境改变,即在换学校时发病的22例,占48.9%;被老师责骂、批评或被同学欺负、嘲笑后发病的16例,占35.6%;重大生活事件(如双亲之一去世等)后发病的10例,占22.2%。  相似文献   

9.
学校恐怖症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部来自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病例 ,从 1998年 12月至 1999年 11月 ,符合ICD 10学校恐怖症诊断标准共计 45例 ,年龄 7~ 17岁 ,平均 (13 1± 2 8)岁 ,均系在校学生。其中男 2 5例 ,年龄 (13 2± 2 6 )岁 ;女 2 0例 ,年龄 (12 8± 3 2 )岁。病程 6~ 2 8个月 ,平均 (10 6± 4 5 )个月。初一学生最多 ,共计 9例 (2 0 % ) ,高一学生比例次之 ,计7例 (15 6 % )。结  果一、发病诱因及季节 大部分病例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学习环境改变 ,即在换学校时发病的 2 2例 ,占 48 9% ;被老师责骂、批评或被同学欺负、嘲笑后发病…  相似文献   

10.
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于疾病造成的痛苦及病后给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使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加重,加重了大脑功能的紧张。从而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形成病理性循环。故护理恐怖症患者,首先应着眼于改善患者的情绪,使之处于安稳的情绪状态。护理中首先要对患者被疾病折磨的痛苦经验作为客观事实加以接受,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耐心倾听其诉述。只有真诚相待、无条件尊重和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1.
罗建远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154-155
性传播疾病(性病)恐怖症是指对性病产生过度的不安、害怕和惊惧的症状。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对性病的无知、误解和偏执。对性病恐怖症的诊断目前虽无统一标准,但患此症者多为以下2种情况:一是曾患性病,经正规治疗后各项检查均为阴  相似文献   

12.
13.
儿童学校恐怖症指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的一个特殊类型.以往常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或抗焦虑剂治疗,但有较多副反应,已为新一代抗抑郁剂所替代,已有报道舍曲林治疗儿童情绪障碍有效[1].作者应用舍曲林对儿童学校恐怖症26例进行开放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舍曲林治疗儿童学校恐怖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学校恐怖症指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的一个特殊类型。以往常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或抗焦虑剂治疗,但有较多副反应,已为新一代抗抑郁剂所替代,已有报道舍曲林治疗儿童情绪障碍有效。作者应用舍曲林对儿童学校恐怖症26例进行开放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使服毒自杀患者想要自杀的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40例服毒自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服毒自杀患者产生自杀行为主要是在心理应激不良以及个人性格缺陷的基础上,由于社会不良因素、家庭不良因素等多方面刺激共同作用造成的。结论:服毒自杀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往往由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和自身心理以及社会影响存在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83例自杀行为的一般心理特征分析,发现与自杀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个性心理素质不健全是病理心理基础。慢性精神和心理疾病所形成的心理压抑可促发病理情感从而激活自杀意念。提示关注和警惕情感变化至关重要。社会心理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自杀过程的某些环节,危机干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社会特点。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0例银屑病患者(病例组)和6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评定。结果病例组SAS、SD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病程在1~5年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高于病程>5年的患者;病例组的负性生活事件、总生活事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社会支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特别是病程较短的患者较明显;银屑病患者在面对应激时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在慢性病程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银屑病患者发病与复发前遭遇了较多影响精神的生活事件,主要是负性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设性病,在我国发病率由6.09‰(1980)上升至10‰~20‰,年龄超过40岁者发病率可高达30‰~40‰。其病因是多源性的,糖尿病不易治愈,病情易反复,并发症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病人一旦患上糖尿痛,就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对糖尿病的治疗又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方 《医学综述》2002,8(7):392-394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近 2 0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 ,发病年龄下降 ,病死率在整个疾病谱中占居第 2~ 3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给众多患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 ,还带来广泛的心理和社会的负性影响 ,不仅可以引起患者的情绪低落和生活质量下降 ,而且足以导致其生物学改变[1 ] 。近年来 ,在肿瘤病因学的探讨中 ,心理社会因素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有关心理活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 ,已成为心理神经免疫学和肿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神经、免疫、内分泌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