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伯华 《中医药学刊》2004,22(7):1233-1234
情志治疗在中医学有悠久的历史,其疗效与医师素养有密切关系,因而对医师职业素养有特定要求。中医学相关思想极为丰富,对现今实践仍有指导意义。复习《内经》及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归纳出“诊有大方”的品德修养、“以病为本”的诊疗理念、“恬慺虚无”的平和心态、“观于冥冥”的领悟能力、“行方智圆心小胆大”的人格特征,作为情志治疗医师素养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
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寄希望于行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园."后世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一书中著有专篇《医家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对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述得既精辟具体,又梗概明了,对行方智圆的关系亦作了确切的论证,温读此文,,有益于今时的医德医风教育。  相似文献   

3.
情志相胜学说与中医医案中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一种心理疗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对中国古代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6):1085-1086
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长寿,<尚书@洪范>把"寿"列为"五福"的第一福,把"凶短折(寿命不长)"作为"六极"的第一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话养生,留下了宝贵的养生学资料.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形成了中医学养生思想和认识,阐述了丰富的养生观,包括饮食养生、导引养生、情志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针刺养生、药物养生和房事养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来查阅<中医大辞典>等中医工具书无"六欲"一词,而<中医辞海>中对于"六欲"的释义显然是借用<辞海>中儒家、佛家的相关解释,并没有明确其与中医学的联系[1].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早在金代就对"六欲"的医学含义作了初步的界定,指出"如六欲者,眼耳鼻舌身意也."[2]并且倡导"情之所伤,皆属火热"的理论,成为其寒凉派重要学术思想之一.本文对"六欲"的含义及其与以"神"的变化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疾病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非中医类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及教材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中医学>课程教学及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革新了传统<中医学>教材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编写适合非中医专业学生的<基础中医学>和<临床中医学>教材,为实行中医学课程"分段教学、必修+选修"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琨  张宏业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06-1007
急性白血病属于中医学"急性血癌"范畴.中医认为正气不足为本病的内在基础,且正气虚贯穿于血癌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全过程.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经>中非常强调提出肾气充足对人体的重要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初谈针灸处方的原则与取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丰富多采,针灸疗法方面也不例外,自<灵枢经>出,历代针灸亦有巨著,如<甲乙经>、<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书相继发展.在针灸处方方面也有专论,如<百症赋>、<标幽赋>、<四总穴歌>等等,成为针灸处方以穴的准绳,若论某穴治某病,亦各有擅长,譬如"十三鬼穴"治疗癫、狂、癎等.总之,针灸疗法必须针对患者的病情久新与体质虚实而下针,决非乱针乱刺,医者之疗疾,不可玩忽.  相似文献   

9.
韩玉强  王国斌  戴慎 《光明中医》2009,24(10):1858-1859
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卫生等.<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作为一部奠基性著作,它不仅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诊法治法,还包含了丰富的养生学内容,它从形神统一、天人合一、未病先防、合理饮食、不妄作劳、调畅情志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养生.本文试从这几方面简要分析<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但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既可伤及本脏,也可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伤及它脏,或不按规律伤及脏腑.情志致病既可见形病,也可见神病,最终导致形神俱病.因此情志疗法也有"五行相胜"和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之分.由于情志致病主要影响五脏气机,故情志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并以协调五脏气机为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陆渊雷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其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广为流传,但其所著<伤寒论概要>一书因时代原因未曾出版,今仅存抄本一册.本文简述该书成书背景.并以此书<急性热病药法之原理>一篇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陆先生在急性热病方面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则,体现他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独到见解.虽然在今天看来仍有不足之处,但其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立足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及思维方式,有利用丰富中医学,对今人的中医研究思路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颊、额部、鼻和口唇周围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状皮肤疾患,青壮年女性多发.中医学对此早有记载,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称之为"皮干黯",明<外科正宗>称"黑斑".黄褐斑属皮肤科常见病,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的报道很多,但对其病因病机的探讨却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孟庆云 《中医杂志》2004,45(12):948-948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情志致病是中医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病因学思想.探讨了情志作为中医学病因的理论依据,致病的形式、特点,以及传变与预后,以期对现代研究中防治和治疗与情志一心理应激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微(公元1080年-公元1154年),字知可,号近泉,北宋著名医家,其代表作为<普济本事方>.许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情志因素颇为重视,创建了治疗情志病的一系列大法,为后世论治情志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介绍如下.1 语言劝说开导法该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用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疗法.<黄帝内经>就有运用此法治疗疾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的"极"作为疾病名称最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记载:"气血宜行而不行,此谓cui殃.六极之宗也.[1]"指人气血闭塞为患,乃是诱发"六极"之病的主要病原所在.在<神农本草经·桑白皮>亦有记载:"桑根白皮: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2]"<金匮要略>中也有:"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3]的记载."六极"病属于虚劳病中的一种,是形体虚衰的一种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7.
浅析《伤寒论》中之"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可看到中医学对"和"的含义和运用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就可见其端倪,在<伤寒论>中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历代医家亦有众多论述,然对"和"字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和"字的含义,不尽清楚、统一.本文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胡军 《河北中医》2008,30(5):537-538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 它继承<内经>理论,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其虽论外感病,但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各科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总结其辨证规律,临证灵活应用,将大有裨益.笔者现就<伤寒论>脾、肾辨证规律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中医药现代化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的独秀,是科学的并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易经>、<内经>与中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阐述了自然辩证法与朴素唯物论与中医学的关系,并着重介绍<内经>的主要内容,即整体观、人体外部与内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阴阳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分析了疾病矛盾的特性和疾病不同矛盾的本质.根据唯物辨证的原则,疾病分外因与内因说.提出了"阴阳与脏腑相关学说"和基本治疗原则.另外,还强调了中药现代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中药方剂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蒋国印 《光明中医》2009,24(12):2357-2358
预防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医学. 1调养精神意志 人类的思想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有很密切的关系,过度疲劳、生物钟的规律被打乱、精神情志活动异常、强烈的精神刺激、精神抑郁和过度的兴奋以及过度的悲伤都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或正气内虚,易招致外邪而诱发疾病.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精辟地论述了情志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