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例1:患者男性,22岁.因7天前骑摩托车不幸与面包车碰撞,将其抛出数米远,当时神志不清数分钟.体检发现右胸前有擦伤痕迹,右肩胛骨处明显压痛,经X线摄片,诊断为右肩胛骨骨折而住入本院骨科病房,住院当天(97年3月24日5PM)作心电图常规检查,发现(见例1附图1):P-QRS-T波按顺序出现,但I、V_6导联QRS波呈W型,加做V_7、V_8、V_9也呈W型,除Ⅰ导联外,其余T波均倒置.V_1、V_2、V_3呈R_5型,T波均直立,故考虑高侧壁、正后壁异常Q波,即将患者转入心血管病区,并急查血清心肌酶,其结果是:LDH70IU/L、CPK96IU/L、AST16IU/L、AHBDH410IU/L.经治疗后(97年3月28日),复查心电图I、V_6、V_7、V_8、V_9 QRS波仍呈W型,V_1~V_3仍呈Rs型,但V_6~V_9导T波倒置深度加深.97年5月23日又一次复查心电图,除I导QRS变化不大外,V_6、V_7、V_8、V_9导呈grs,T波均直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56岁,18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住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及三尖瓣成形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V_1导联QRS终末小棘波;5年前因心脏扩大、心力衰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治疗,心电图V_1~V_6导联QRS终末小棘波;心电生理标测记录到心室晚电位;此次入院心电图示V_1~V_6导联QRS终末小棘波,V_2~V_4导联小棘波振幅较高。提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程可能长达近20年。  相似文献   

3.
例1 患者男性,58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5年于1991年5月6日入院。心悸时心电图证实为A型预激综合症合并心房颤动,3年前有“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病史。心电图(图1)示大部分窦性P波后出现畸形QRS波,P—R间期0.10s,QRS时限0.20s,起始部可见δ波胸导联主波向上。少部分窦性P波后显示正常时限QRS,P—R间期0.28s,V_(1-3)导联QRS呈QS型,V4导联呈gR型。Ⅱ、V_1及V_2。导联可见提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6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预激综合征、左上肺叶鳞癌切除术后3年。 心电图示:V_1~V_6导联定准电压5mm/mV。记录于心悸发作20min时。P波消失,代之以f波。一种QRS波群时间与形态正常;另一种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130ms),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起始部有预激波。预激波和QRS主波方向在Ⅰ、aVL、V_1-V_6导联向上,Ⅱ、Ⅲ、aVF导联向下,提示旁道位于左后方。平均心室率为146次/min。 心电图诊断:阵发性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1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存在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将其分为研究组(n=13)与对照组(n=30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研究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图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年龄、左心室射血指数低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三酰甘油、血清氯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患者为窦性心律,QRS波时限、PR间期、QTc间期、心率正常,症状发生后首次出现de Winter心电图平均时间为107 min。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占69.23%,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的平均时间113 min。13例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患者V_1导联正常,而V_2~V_6导联出现J点后ST段压低,伴正向高大对称的T波改变;V_3~V_5导联均存在ST压低,最压低为V_3导联;V_2~V_6导联均存在高大直立T波,V_3导联T波最高;还发现当患者出现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时,后壁、右室导联ST段、T波正常或ST段、T波轻度压低,倒置,且行治疗后ST段均回至基线;随病情发展,9例患者胸前导联可在短时间内由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R波递增不良、T波倒置形成的急性前壁STEMI心电图,以V_1~V_4导联主表现;4例患者胸前导联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R波递增不良。结论 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可发展为ST段抬高、形成病理Q波、R波不良递增,是出现早期急性STEMI的心肌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2岁.因胸闷、黑矇10余年,晕厥间歇发作3天入院.有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病史10余年.心电图(图1)见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心房颤动波.QRS波群主要呈3种类型:(1)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V_1;导联R_1、V_5导联R_4、R_5).(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V_1导联R_(2-4)、V_5导联R_(1~3)).(3)中间型:可见两种,一种QRS波群时间基本正常(Ⅲ导联R_2、aVF导联R_4),另一种时间稍宽Ⅲ导联R_4).此3种类型QRS波群间歇出现,R-R间期基本规则,频率约38次/min.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群提示冲动源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61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本文附图是心绞痛发作时描记的V_4和V_5导联心电图。图示窦性心律,R—R间期0.78~0.94s,为轻度窦性心律不齐。V_4导联的R波振幅、U波的正向高度、T波的倒置深度皆呈1:1交替。V_5导联的R波振幅呈递减性周期性变化,即R_(2~4,5~7)三个为一组,其R波高度呈递减现象。V_4导联心电变化称为“QRS—T—U“心电交替,V_5导联心  相似文献   

8.
1 病历报告患者,男,61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11年,当地医院以隐匿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于2001年11月26日转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前12导联心电图(图1,A)示:P-R间期0.14s;QRS波初始无粗钝,除V_1导联R/S>1外,余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诱发心动过速心电图(图1,B)示:窄QRS心动过速(V_1导联R/S<1);在V_1、Ⅰ和aVR导联QRS波群后均可见P′波,R-P′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心电图表现为巨大Epsilon波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分析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导联心电图示巨大Epsilon波ARVC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通过查询Medline、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等总结该心电图特征ARVC患者的特点。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4例。首发症状均为心悸、头昏。发作时心电图为右室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示右室扩大;右室壁变薄,可见小凹。心电图V_1导联QRS呈"M"型;巨大Epsilon波振幅为(0.37±0.16)mV,振幅与S波比值为1.20±0.23;持续时间为(90±12.75)ms,持续时间与QRS波相比为0.60±0.06。文献报道5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为心悸,晕厥发作。心电图V_1导联QRS均呈rsR′,Fontain导联、心向量和晚电位证实该R′波为Epsilon波。V_1导联Epsilon波振幅为(0.52±0.35)mV,振幅与S波比值为1.18±0.74;持续时间(96.0±11.4)ms,持续时间与QRS波相比为0.65±0.08。结论临床上巨大Epsilon波ARVC患者少见,右室激动延缓,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3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Ⅱ—Ⅲ级。心电图(附图)示Ⅰ导联 P、QRS、T 波倒置,将它镜面观察为正常Ⅰ、Ⅱ、Ⅲ导联互换,aVR、aVL 导联互换。胸导联自 V_1—V_6导联的 R 波与 S 波逐渐缩小,加作 V_2、V_(3R)、V_(4R)、V_(5R)则相当于正常心脏的 V_1、V_3、V_4、V_5导联,符合真正右位心的心电图特征。P 波:Ⅱ、Ⅲ、aVF 直立呈双峰,后峰大于前峰,P 波时限0.12s,为典型二尖瓣型 P 波。P-R 间期0.12s,QRS 波群时限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44岁,慢跑过程中突发意识丧失3 h。入急诊科后心电图提示:宽QRS波心动过速。经抢救恢复自主心律后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Ⅰ、aVL导联,V_4~V_6导联QRS波终末部可见J点抬高伴ST段倾斜行抬高。结合猝死相关的病因分析及相关检查结果考虑其心脏骤停病因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合并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52岁.临床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降血糖、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和抗感染等治疗,入院9h后血压骤降至11.6/6kPa(87/45mmHg),心率加速至168次/min,心音低钝.即刻描记心电图(图1)示:P波消失,代之以f波(Ⅱ、Ⅲ、aVF明显)QRS波群畸形,在各导联呈两种形态交替出现,在6个肢体导联两者均呈左前分支阻滞型,额面电轴-58°~57°,但两者波幅差别>1mm;V_1及V_4~V_6导联两者形态在同导联也基本相同,两者波幅差别也>1mm;V_2、V_3导联两者形态显著不同,一种呈rSr’和rsR’5型,另一种则呈主波向上的Rsr’和R型,QRS时间均≤0.14s,R-R间期0.37和0.35s,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5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附图):P-R间期<0.12s,QRS波群起始部可见δ波;V_1、V_2导联主波向下,V_5、V_6导联主波向上,心电图诊断为预激综合征(B型)。Ⅰ、Ⅱ、Ⅲ导联R_4提前出现,畸形增宽,代偿间歇完全,系室性早搏。室早后第1个QRS波群(R_5)δ波消失,P-R间期>0.12s。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80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肥厚,呈球形改变。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0.21s,各导联QRS波增宽,时限达0.16s,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QRS额面电轴-38°,V_5导联R波电压2.5mV,R_(V_5) S_(V_1)>4.0mV,T波电轴 135°,V_5、V_6导联T波深倒置。在Ⅰ、aVL及V_6导联中,见提前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As)心电图表现为V_2导联R波缺失(V_2导联R波小于V_1和V_3导联R波)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因流出道VAs行射频消融治疗的8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纳入其中7例VAs心电图表现为V_2导联R波缺失的患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并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事先进行了右室流出道(RVOT)的激动标测,射频消融成功4例,均在RVOT前间隔消融成功,另外3例先后进行了RVOT、LVOT和冠状静脉激动标测,于左冠窦(LCC)消融成功1例,其余2例失败,1例无法深入心大静脉,另一例前室间静脉放电后患者疼痛,所有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5例即刻消融成功的患者无复发。结论心电图表现为V_2导联R波缺失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消融成功率偏低,标测的最早激动点位于RVOT、LCC和前室间静脉,消融成功的靶点位于RVOT前间隔和LCC。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6岁,间断胸痛10余年,加重4个月入院。入院后心绞痛发作,持续12导联心电图连续记录发现:胸导联V_1~V_4导联呈一过性ST段抬高,V_3~V_6导联T波深倒,下壁导联J点下移,随之在1 min以内序贯出现右胸导联R波逐步增高、QRS波顿挫、巨R波及2型Wellens综合征样T波改变,直至心电图基本正常。提示心肌缺血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相应的心电图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 临床及心电图资料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源性哮喘。心电图为连续记录的Ⅱ、V_5、V_6导联,P_Ⅱ直立窦性频率50次/分(见图Ⅱ导联倒数第1,2个P波),提示窦性心律过缓。Ⅱ导联倒数第2个心搏的P-R间期延长考虑房室干扰。第2~11个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4秒,频率125次/分。结合此病人平时心电图为频发房性早搏故考虑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并三位相左束支传导阻滞。Ⅱ导联第12个QRS波群正常化可能是一个文氏周期结束的缘故。V_5导联为房速,T与P重叠不易辩认,P-P相等,QRS时限逐次增宽,呈典型的文氏型左束支阻滞图形。V_5导联仍为房速。心电图系在用药过程中记录,所见Ⅱ与V_5、V_6导联频率略有不同。讨论本例心动过速时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心向量图表现 患者男,72岁,教师。因大便带血半年余,经检查为直肠腺癌入院手术。心电图示(附图A):窦性P波,P—R间期0.10s,QRS时限0.14s,P—J间期0.24s,QRS起始部钝挫,有典型的“g”波,aVR的R波增宽,V_1V_2V_3呈R型,R波顶端切迹,Ⅰ、Ⅱ、V_4、V_5、V_6导联的s波宽钝。附图B为患者术后第二天感心悸时所描记,R—R规则,频率为250次/min,QRS起始部钝挫,终末增宽,Ⅱ、Ⅲ、aVF、V_5、V_6导联s波较A图的s波加深,QRS时限0.12s,患者自诉近数年来经常发生心  相似文献   

19.
200803 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的高频心电图胡文尧等四川医学4(5):267,1983 正常人99例,高频心电图的特征:三个最大肢导联和V_4、V_5、V_6导联中,QRS波大多光滑无切迹。完全无切迹者占73.7%,1~2个切迹者占18.2%,总数在3个切迹以上者仅占8.1%,切迹数平均为0.66±1.73个,冠心病患者62例,QRS波出现切迹较多,切迹数3个以上者占72.6%;1~  相似文献   

20.
<正>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分析患者男性,59岁。临床诊断:男子乳房发育症。既往心电图检查无预激综合征。附图上、中行为1989年4月26日记录的V_1及食管导联,示窦P顺序出现,P-R间期固定为0.14秒,后继QRS波群正常,P-J时间0.22秒,其间可见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主波与T波方向相反,时间0.13秒,其前无P′波,其后可见窦P与之干扰分离,R-R′间期固定为0.42秒,每间隔3个窦搏后出现一次,提示为折返型室性早搏四联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室性早搏后第一个赛搏的P-R间期均缩短为0.08秒,后继ORS波增宽畸形达0.15秒,起始部有δ波,于V_1导联向下,食管、V_4~V_5导联向上(V_4~V_5导联图未附上)P-J时间0.22秒,R′-R间期不等为0.80~0.90秒,示B型预激综合征。附图下行为经食管心房程序电刺激检查,示随S_1S_2缩短,S_2V_2渐延长,V_2波时间、形态正常,无δ波,但V_2后第一个恢复的窦性心搏仍为B型顶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