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情况,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组织中TNF-α和IL-2基因的表达,以组织病理学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研究其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 术后3,5,7d异基因肝移植大鼠移植肝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肝组织TNF-α及IL-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同基因肝移植大鼠肝组织的TNF-α,IL-2表达水平.结论 TNF-α和IL-2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作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病人TNF-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病人TNF-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PCR特异序列引物法(polyme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 method)检测121例肝移植病人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基因型.结果 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G/G与G/A基因型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6.39%,24.49%;P>0.05);并且,两种基因型间的肝移植病人1年、1~5年及5年以上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NF-α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病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及生存期无确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对肝移植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S  Wu M  Tan J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5):304-305
目的 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激活的功能标志基因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改良三袖套法建立金黄地鼠至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肝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并以同基因肝移植为对照,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肝移植术后3天,即急性排斥早期均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基因mRNA,4天后表达明显增强,并贯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一种在肝移植术前可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其产生程度的方法。方法术前从全血中提取DNA,经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方法)扩增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鄄α(TNF鄄α)和白介素鄄6(IL鄄6)基因,建立猪的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根据病理变化,对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作出诊断。结果在46只动物中,29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具有TNF鄄α鄄308A/A及IL鄄6鄄124G/G的基因类型个体在排斥组与非排斥组中有显著性差别。结论具有TNF鄄α鄄308A/A及IL鄄6鄄124G/G的基因类型在肝移植后更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122例肝移植受者IL-10基因启动子的2个多态位点-1082和-592的各种基因型的分布,并分析它们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IL-10-592位点,A/A,C/A,C/C等基因型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19%,29%,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IL-10-1082位点,尽管G/G基因型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3%)高于A/A型(18%),但差异仍不显著(P>0.05).结论IL-10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无确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静脉和外周血中肝移植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特异标志物。方法 建立金黄地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受体门静脉和外周血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mRNA的表达,并以同基因肝移植为对照。结果 急性排斥肝移植组术后3天门静脉和外周血中均有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mRNA表达,4天后表达明显增强,并贯穿整个排斥反应的全过程,但外周血表达的强度明显较门静脉血为弱,同基因对照组术后14天内无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表达。结论 门静脉和外周血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表达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均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制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检测受体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移植肝病理形态改变,探讨了TNFα、IL-1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寻找预测和早期诊断急性排入反应发生的特异性较好的免疫指标。结果显示:同基因肝移植大鼠平均存活期>300d,术后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异基因肝移植大鼠平均存活期为8.75±206d,尸检大体与镜下所见都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变化。术后3d,6d异基因肝移植大鼠血清TNFα、IL-1水平都显著高于同期同基因肝移植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IL-1水平。结果支持TNFα、IL-1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观点,术后监测外周血TNFα、IL-1水平的变化能为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基因水平了解T淋巴细胞在急性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设对照组,利用4096条大鼠cDNA克隆的基因芯片从来自排斥组和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中抽提、纯化mRNA,逆转录成cDNA,荧光标记后与芯片杂交,扫描后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在4096个基因中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90条,其中10条差异表达明显、已知功能的免疫相关基因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3条)和CD3抗原(1条)相关基因;干扰素调节因子1、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生长因子相关基因各1条;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急性期蛋白抑制因子3相关基因各1条;补体因子1基因1条。结论 T淋巴细胞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效、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及肝组织中TNF一β的基因表达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袖套式技术建立不重建肝动脉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应用RT—PCR方法检测血及肝组织中TNF一β的基因表达。结果:排斥组血中有TNF一β基因表达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肝组织中TNF一β基因表达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无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差异蛋白质学寻找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相关功能蛋白.方法 选取SD大鼠与Wistar大鼠,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动物模型(急性排斥组)和大鼠同基因移植的动物模型(对照组);使用组织化学方法 对移植肝脏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ELISA检测受体血清细胞因子;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急性排斥组和对照组肝移植后受体大鼠脾脏的淋巴细胞蛋白质,通过软件比较两组蛋白质的质纹图谱,进行差异点分析;选取差异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进行蛋白鉴定;选取部分鉴定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法进行检测,验证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 .结果 ELISA检测结果 表明,移植术后3 d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血清中IL-2和IFN-γ的表达上调;急性排斥组肝组织HE染色切片证实均有Ⅱ a~Ⅱ b级(Banff标准)排斥反应表现;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5个淋巴细胞蛋白质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量发生了改变,其中13个蛋白点表达上调,12个蛋白点表达下调;Western blot法验证结果 显示,其中的2个相关蛋白(β-actin和碳酸酐酶)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量变化与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一致.结论 本实验筛选出25个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功能蛋白,其中的β-actin和碳酸酐酶在排斥反应中有重要功能,为进一步系统研究这一免疫学现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TNF—β在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及肝组织中TNF-β的基因表达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袖套式技术建立不重建肝动脉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应用RT-PCR方法检测血及肝组织中TNF-β的基因表达。结果:排斥组血中有TNF-β基因表达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肝组织中TNF-β基因表达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无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移植术后胆汁中的IL 6和IFN γ基因表达 ,以组织病理学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 ,将肝移植大鼠分为急性排斥组 (Rt组 )和非急性排斥组 (Rf组 ) ,观察胆汁中IL 6和IFN γ基因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 胆汁中IL 6基因表达在Rt组和Rf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IFN γ基因表达在Rt组和Rf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检测胆汁中IFN γ基因表达可能是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有效指标 ,而IL 6基因表达则无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证据显示体液免疫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体液排斥反应在.肾移植中的机制已经明确[1,2].有报道在临床上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相关A基因(MICA)的多态性,可预测肾移植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排斥反应的产生.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移植患者MICA和MICA与肝移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汁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表达水平与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大鼠分为单纯胆汁外引流组、同种同基因肝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后二组行原位肝移植加胆汁外引流,用ELISA法检测未移植时及移植后2、4、7d胆汁中sICAM-1表达水平。结果: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大鼠胆汁中sICA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同种同基因肝移植组,且其水平升高与移植术后时间变化呈正相关。结论:检测移植肝组织中sICAM-1的表达水平升高,有助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并可动态监测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治方案加以分析.结果 516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2例(2.3%,12/516),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7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5例.其主要组织学特征是移植肝组织内的胆管严重减少或缺失和累及中等动脉的闭塞性动脉炎;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可表现为小叶间胆管的细胞变性和其数量进行性减少以及形成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12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中,7例早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经激素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后病情得到控制(包括2例接受抗CD3抗体治疗,2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且近期疗效满意;5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肝功能迁延不愈最终至肝功能衰竭而行再次肝移植,其中2例伴术后严重腹腔内感染而死亡,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外2例再移植病例获临床治愈.本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为术后4~26个月;与慢性排斥相关的病死率为25.0%(3/12).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其病理改变可以有重叠和复合存在;移植肝连续穿刺活检和再次移植术后病理仍是目前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并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病情则具有潜在的可逆性;晚期阶段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移植肝功能衰竭需要再次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而行肝脏活检并根据Banff标准诊断,其中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8例为单次,5例为两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为14.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经激素冲击或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后,31例缓解,2例死亡.结论 肝脏穿刺活检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抑制药物剂量调整以及激素冲击是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找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可靠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基因移植组,依据病理学变化,对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作出诊断,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连续检测术后1、2、3、5、7天移植肝内T淋巴相关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及IL-6基因表达。结果 IL-2及IFN-γ的基因表达对急性排斥有特异性,并先于病理学变化。移植肝内  相似文献   

18.
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期组织因子与凝血的关系;大鼠供心转染CTLA4-Ig基因抑制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同种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基因分析;多种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气管上皮细胞方法的比较;再次肝移植八例报告;8同种原位肝移植术的胆管重建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原位肝移植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技术改进;脂肪肝供肝应用于肝移植的研究进展(综述);机械分离成人尸体胰腺提高胰岛数量和质量;经门静脉及肠道引流式一期胰肾联合移植六例报告;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异种胰岛移植耐受;尿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移植肾远期功能;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肾移植术后患者骨代谢的改变;再次肾移植对尿毒症患者性功能的影响;骨化三醇和氨基胍联合应用减轻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稳定的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确立研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点。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Banff分级评分方案评价排斥反应的强度。结果 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模型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1~3 d处于上升期,术后第3~7 d上升最为迅速,术后第7~9 d处于平台期。结论 Lewis→BN的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3~9 d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度最高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68例受体外周血样本,根据有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组(13例)和非排斥组(55例)。通过查阅文献,最终确定与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44个SNP突变位点。以44个SNP位点作为检测靶点,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对两组受体外周血样本进行检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出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基因SNP位点的突变率。结果急性排斥组中的白细胞介素(IL)-10 TT基因型、T等位基因、AA基因型、A等位基因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排斥组;急性排斥组中的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5AG基因型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低于非排斥组,CCR5 GG基因型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排斥组;急性排斥组中的IL-4 CT基因型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排斥组,IL-4 TT基因型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低于非排斥组;急性排斥组中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NF-κBIA)C等位基因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排斥组;急性排斥组中维生素D受体(VDR)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SNP位点突变率明显低于非排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基因中,其SNP位点突变率较高的包括IL-10 TT基因型、T等位基因、AA基因型、A等位基因,CCR5 GG基因型、AG基因型,IL-4 CT基因型、TT基因型,NF-κBIA C等位基因,VDR 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