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神经病学观点谈心绞痛的误诊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文章从心脏神经的解剖、生理特点,分析颈胸神经病变误诊为心绞痛的原因。指出了颈椎慢性病变造成的刘永纯综合征以及侵袭颈交感神经或椎神经与颈4~7神经根的疾病所造成的非心源性心胸疼痛,易与心绞痛相混淆,须对此引起注意并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背景椎间盘髓核向侧后方脱出以及神经根管内的软组织炎性肿胀可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根,但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的嵌压因素与严重性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出现率与颈椎病严重程度关系.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教务处.对象实验选用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经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共120侧.方法取60具成尸,测量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外径以及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颈神经前支横径/脊神经沟宽度和颈神经根外径/椎间孔大小的均值,比值≥1的出现率.结果颈神经根与椎间孔之比值明显大于脊神经与脊神经沟之比值(t=2.66,P<0.01);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压的出现率(24.6%)明显高于脊神经沟处(6.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95,P<0.01).结论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和脊神经沟处均可受累,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累的严重性明显大于在脊神经沟处.临床诊治颈椎病在充分考虑椎间孔处神经受累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颈椎脊神经沟处神经受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颈椎椎管内及臂丛神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诊断椎管内和臂丛神经根部发出的神经鞘瘤,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8例颈部肿瘤位于颈部间隙10例,椎旁间隙肿瘤8例。10例臂丛神经根部发出神经鞘瘤,超声显示椎间孔外呈瘤样改变,并向神经干延伸,内为束状实性回声,有血流信号;8例椎旁间隙颈丛神经C2~C4发出椎管或椎间孔内神经鞘瘤,超声显示椎间孔扩大,椎管或椎间孔内病变呈实性或混合性,由内向外生长,内有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检查颈椎椎管内及臂丛神经肿瘤,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背景:椎间盘髓核向侧后方脱出以及神经根管内的软组织炎性肿胀可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根,但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的嵌压因素与严重性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颈神经在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出现率与颈椎病严重程度关系。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教务处。对象:实验选用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经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共120侧。方法:取60具成尸,测量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外径以及对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颈神经前支横径/脊神经沟宽度和颈神经根外径/椎间孔大小的均值,比值≥1的出现率。结果:颈神经根与椎间孔之比值明显大于脊神经与脊神经沟之比值(t=2.66,P&;lt;0.01);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压的出现率(24.6%)明显高于脊神经沟处(6.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6.95。P&;lt;0.01)。结论: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和脊神经沟处均可受累,颈神经在椎间孔处受累的严重性明显大于在脊神经沟处。临床诊治颈椎病在充分考虑椎间孔处神经受累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颈椎脊神经沟处神经受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儿童的颈椎X线片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探讨发病机理。方法对80 例颈性眩晕儿童进行颈椎X线片及TCD检查,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患儿的颈椎X线片异常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关节紊乱,可并发颈椎失稳、颈曲变直甚至颈曲反弓、颈轴侧弯;异常TCD表现以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为主,少数表现为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及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结论儿童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或/和C2、C3椎,发病机制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间多种形式的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根和椎间孔定位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在高频超声引导下使用金属探针对成人尸体颈胸段双侧臂丛神经椎间孔及神经根行穿刺定位,并与正常成人臂丛神经声像图对照分析。结果声像图显示,颈椎椎体横突根部和椎动脉是辨认和定位椎间孔及其内神经根发出水平的重要解剖标志。50例受检者中,所有受检者均可观察到C5~C8水平的神经根,显示率为100%(100/100),T1和下干显示率为34%(34/100)。结论高频超声可准确区分和定位臂丛神经各个神经根及椎间孔位置,可为臂丛神经损伤及局部麻醉的定位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胸、腰椎,颈椎血管瘤发病率较胸、腰椎少.我科于2012年2月收治了1例颈椎病合并颈椎血管瘤患者,术前3天行气管推移训练,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74例颈性眩晕患者摄颈椎前后位、侧位及颈椎张口位片,部分患者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和/或颈椎MRI椎动脉造影。结果本组患者的影像学异常主要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寰椎两侧块宽度不等或/和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间距离不等、侧块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不平行等;寰枢椎CT三维重建可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颈椎MRI椎动脉造影可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对椎动脉的影响;寰椎后弓以上旋转和侧移的椎动脉商径变小。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  相似文献   

9.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神经根能否受累,不仅与所在骨管是否狭窄、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炎性病变和肿胀有关,还与神经根外径的相对大小有关.目的通过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累的出现率,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学因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研究室.对象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120侧.方法在60具成尸上,用精确度0.02 mm的游标卡尺和直角规测量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②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计算颈神经前支横径与相应颈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比值和脊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与相应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的比值.得出颈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出现率和脊神经根各径线大于或等于相应椎间孔各径线的出现率.主要观察指标①C3~6颈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相应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出现率.②C3~6颈神经根上下径、前后径分别大于或等于相应颈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的出现率.结果共测量成尸60具120侧(男56侧,女64侧).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男女合计总出现率为24.6%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5.2%,10.9%,x2=6.72,P<0.01).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男女总出现率为6.3%,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8.9%,3.9%,x2=6.65,P<0.01).结论颈神经受累不仅与骨管狭窄有关,而且与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通过神经根外径与椎间孔的比值和颈神经前支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比值,选其≥1的出现率可直接获得神经受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10.
<正>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其中神经根型发病率约占50%60%,常由颈椎间盘侧后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其症状轻重与颈神经根炎症程度一致。我们遵循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炎症原理,采用选择性颈椎间孔神经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入选标准:1单侧神经根性颈肩臂痛症状和体征;2颈椎磁共振检查证实无颈髓变性及骨性椎管狭窄;3排外合并其它脏器严重疾病、凝血功  相似文献   

11.
<正> 头上颈椎牵引,是治疗某些颈椎疾患常用的方式.颈牵引通常有两个一般性的目的,即牵引颈的后部及扩大椎间孔.关于病人在牵引中的最合适体位及其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牵引时颈部宜取屈曲位。颈轻度屈曲(20°至30°),能扩大椎间孔并牵引颈后部肌肉.X 线的观察证实了在牵引过程中可增大椎间孔.垂直头上颈椎牵引由于应用简便而用得较多.这种姿势由于病人不能放松及存在颈椎过度伸展的危险而受到非议。  相似文献   

12.
臂丛神经痛     
李洵桦 《新医学》2001,32(1):15-16
1引言臂丛神经是由第五颈神经至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前支组成,个别有第二胸神经参与。其终末支主要有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等,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由发出臂丛神经的神经根以及神经丛、神经干原发或继发病变所产生的疼痛,称为臂丛神经痛。常见的原因有:炎症、感染、压迫(肿瘤或结核等)、损伤(颈椎损伤、脱位和骨折等)及其后遗症等。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颈根部、肩部、上肢和手的疼痛,但各种原因引起的臂丛神经痛,其临床特点有所不同。2.1臂丛神经炎多见于成年人,受寒或感染后急性或亚急性起…  相似文献   

13.
3例颅颈交界区畸形行哈罗氏架固定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颈交界区畸形主要是指枕骨底部及第一、二颈椎发育异常,其中包括有扁平颅底、颅底陷入、寰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寰枢椎脱位、小脑扁桃体下疝(Arnold-chiari氏畸形)等[1],常伴有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是脊髓内由于多种原因(主要为颅颈交界区压迫阻塞脑脊液循环)的影响形成管状空腔,在空洞周围常有神经胶质增生[1],常发生在颈段及上胸段的中央管附近,靠近一侧后角,形成管状空洞,延续多个节段,并不一定与中央管相通。空洞逐渐扩延,管形空洞也逐渐扩大,病人症状进行性加重。目前治疗上主张单纯颅颈交界区减压解除压迫,脊髓空洞大多可以缩…  相似文献   

14.
环椎后桥的临床X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椎后桥的临床X线研究童荣璋①夏瑞明②环椎后桥是指从环椎上关节面后方至后弓上方之间的弓形骨性结构,它跨越椎动脉沟,形成一骨桥,使椎动脉沟成为一骨性孔道,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这是一种还没有完全被人们认识的颈椎解剖学异常,本文报告38例,...  相似文献   

15.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常认为颈椎病的许多不同的疼痛综合征是由颈椎及其周围支持组织结构紊乱所引起,如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导致椎间孔外神经根的压迫,颈神经根受到刺激而导致疼痛.但近年来不少研究认为颈神经后支在椎间孔外压迫是引起头、颈痛及肩、上肢牵涉痛的主要来源之一.我院通过C臂定位下颈神经后内侧支注射治疗颈肩痛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8.
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嵌压的解剖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神经根能否受累,不仅与所在骨管是否狭窄、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炎性病变和肿胀有关,还与神经根外径的相对大小有关。目的:通过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累的出现率,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学因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研究室。对象: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120侧。方法:在60具成尸上,用精确度0.02mm的游标卡尺和直角规测量: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②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计算颈神经前支横径与相应颈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比值和脊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与相应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的比值。得出颈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出现率和脊神经根各径线大于或等于相应椎间孔各径线的出现率。主要观察指标:①C3-6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相应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出现率。②C3-6上下径、前后径分别大于或等于相应颈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的出现率。结果:共测量成尸60具120侧(男56侧,女64侧)。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男女合计总出现率为24.6%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5.2%,10.9%,X^=6.272,P&;lt;0.01)。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男女总出现率为6.3%,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8.9%,3.9%,X^=6.65,P<0.01)。结论:颈神经受累不仅与骨管狭窄有关,而且与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通过神经根外径与椎间孔的比值和颈神经前支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比值.选其≥1的出现率可直接获得神经受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2节段以上椎问融合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4例2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n=30)和Cage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n=24)。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评价临床结果,椎间融合后3,6个月依据X射线检查评价颈椎前凸角、椎体间高度和颈椎融合状态。结果与结论:对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桥形连接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4±0.4)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4.3±0.5)分,治疗后6个月(14.5±0.8)分,Cage椎间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6±0.7)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3.9±±0.4)分,治疗后6个月(14.0±0.6)分,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该植入体植入后能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出现螺钉钢板固定并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收集近5年我院诊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2年,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颈曲夹角、椎间高度、颈曲夹角、椎间高度。结果 (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个月颈曲夹角、椎间高度、JOA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及术后2年颈曲夹角、椎间高度、JOA及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高度丢失少,减压彻底,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