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玲  关馨 《护理研究》2008,22(3):275-276
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一般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为3.2%[1].输血、静脉药物依赖或某些医学操作是丙型肝炎病毒(HCV)传播的主要途径,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1].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已经成为各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标准化治疗[2].血液病病人经常需要输注血制品,是丙型肝炎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2.
自提倡无偿献血,从1998年10月1日颁布<献血法>以来,街头无偿献血者愈来愈多.由于采血前不能进行各项体检,就面临着血液报废问题.而我国是乙肝高发区,HBsAg感染率高达成10%[1].有调查研究乙肝感染是造成血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约占不合格血的50%[2].  相似文献   

3.
胶体金试剂检测梅毒抗体在献血者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血法>实施后,为了减少不合格血液的采集,本市从1999年7月起采用金标HBBAg试纸条对献血者进行HBsAg筛查,有效地控制了因HBsAg阳性而造成的血液报废[1].近年来由于梅毒等性病感染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2],在现有的采血模式下因梅毒阳性而导致血液的报废也在逐年增加[3].  相似文献   

4.
如何保护血液资源,减少血液浪费,保证用血安全,是每位无偿献血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对本血站近几年血液报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血液报废原因,以制定有效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7年1月~2012年7月,本站无偿献血者共计205 917人次,献血量346284 U,制备血浆量344 954U.献血量每200 mL为1U,血浆量每100mL为1U. 1.2检查项目与标准血液的检验和报废均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2]及《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3].  相似文献   

5.
抗HCV是丙型肝炎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故抗HCV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1].目前国内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主要为HCV总抗体ELISA法检测,抗HCV ELISA实验假阳性是造成丙型肝炎实验室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遇到的丙型肝炎实验室误诊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阿克苏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抗体是可以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掌握其在献血人群中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征,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对保障输血安全是非常重要的^[1]。而血液检测的质量又直接关系着输血安全^[2]。为了进一步做好对无偿献血者的管理,提高血液质量,保障临床输血安全,降低血液报废率,本文对2005年10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阿克苏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HCV)是最常见的慢性血源性传染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它是引起肝硬化、肝癌和肝脏衰竭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目前丙型肝炎报告死亡数已上升至报告传染性疾病中的第五位[1].为了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状况,目前最有效丙型肝炎公认的治疗方法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至少要坚持一年以上的抗病毒治疗,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时几乎都会引起不良反应,要达到治疗效果,患者要有95%以上的用药依从性[2],必须帮助患者度过药物不良反应期.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变得更为重要.现将我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手术室人员经血传播疾病的潜在职业危害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血传播疾病是指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疟疾、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20多种疾病[1].  相似文献   

9.
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已成为献血的主要来源.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为了方便献血者献血,大多是采用初筛合格后直接采血再复检的工作模式,而外采初筛一般只是筛选血型、血比重、HBsAg 3项,很多血站并未开展献血者ALT初筛,导致因ALT复检不合格而报废的血液比例很高,ALT复检不合格已成为血站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1,2].为了从源头上减少血液报废和资源浪费,本站自2012年1月开始在各采血点应用Mission 100干式生化仪进行采血前ALT初筛工作,大大降低了因ALT复检不合格所致的血液报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血液袋离心破损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血液采集后报废原因之一是血液袋破损[1],如何减少血液在离心过程中因血袋破损引起的报废,是避免血液浪费的重要措施,笔者对近几年来血液成分制备中引起血袋破损而报废的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诊科是传染病光顾的重灾区[1].在血源性传染病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遭遇职业暴露儿率最大的是护理人员.护士被感染最主要的途径是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破手指,再就是手部破损的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或体液了.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输血和注射血制品是传播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HCV感染是全世界范围内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WHO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1].在我国健康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0.7%-3.1%,约3 800万人[1].由于高度慢性化(50%-80%),常可导致晚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2].  相似文献   

13.
凯里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近年来由于献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无偿献血工作正在稳步向前发展,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为了更进一步做好对无偿献血者的管理,提高血液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降低血液报废率,作者对2006~2008年日本站无偿献血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1]结果作了回顾性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经血液传播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处于高发区域,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长期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形成,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病人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干扰素是唯一有效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1].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1-2015年溧阳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其趋势变化,寻找应对措施,在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通过血站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统计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相关数据,分析血液报废的原因,了解可能的趋势变化。结果 5年来溧阳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脂肪浆和检验不合格,检验不合格报废中2011年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主,2012年2月开始全面开展采前筛检后,总报废率明显下降(χ~2=70.16,P0.05);传染病检测项不合格报废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梅毒螺旋体抗体(0.8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0.56%)丙型肝炎抗体(0.4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0.07%)。结论降低血液总报废率的主要有效措施为:献血前采静脉血标本离心后,速率法检测ALT并判定血浆的脂肪程度,对中、重度脂肪浆和ALT高于标准的献血者作好延期献血的合理解释,可同时降低脂肪浆和ALT的报废率。加强血站质量管理,制订合理的采供血计划,及时调剂库存超量血液,加强采血前的献血知识宣传,加大力度招募固定献血者,选择敏感度和特异性双优的试剂,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并规范操作,控制好每个关键点等措施均可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6.
规范口腔门诊消毒管理与职业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科门诊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场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的疾病均可通过消毒不严的口腔器械传播[1].经口腔科传播的医院感染控制愈来愈受到关注,口腔门诊的诊疗操作中,医护患三者几乎是零距离接触,这不仅受到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威胁,同时也会受到呼吸道传染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血液报废因素的分析,采取恰当措施杜绝或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按国家卫生部卫医发(2000)第448号《血站基本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标准进行合格血液及报废血液的判定。结果4年共采集血液63408单位,报废2418单位,报废率为3.81%,混合无偿献血模式血液报废率4.75%最高,自愿无偿献血模式血液报废率4.24%次之,计划无偿献血模式血液报废率1.82%最低,月份之间血液报废率无显著规律,但差别较大;血型报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O型、A型、B型、AB型;抗-TP阳性和ALT增高造成血液报废率分别是1.73%、0.93%,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是血液报废的两大主要因素。结论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严格筛选献血者,坚持献血者身份和指纹识别,强化血站全面质量管理,是避免或减少血液报废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在无偿献血工作中,ALT是献血者健康检查的主要项目之一。由于ALT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中,一些疾病和非疾病因素均可造成ALT升高,致使采集后的血液大量报废,造成血液资源较大损失,也影响献血者的献血热情[1,2],针对献血者ALT的主要报废原因,笔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血液报废率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为血站筛查献血者血液标准的一项指标,主要筛除由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 中的任何1种可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目前,由单项ALT值高而引起的血液报废占有较大比重,为探讨ALT筛查标准[2 ] (赖氏法≤2 5U)及其灰区(2 6~6 0U )情况,我们对吕梁血站2 0 0 1年1月~2 0 0 2年6月间无偿献血人群ALT检测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一、材料和方法1.调查对象 肝炎病毒携带组4 4 1例(判定标准以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为捉) ,其中乙肝携带者16 6例,丙肝…  相似文献   

20.
正输血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输血也有可能是传染肝炎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ALT成为复查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替代性指标,而有关输血后传染病毒性肝炎有90%为丙型肝炎的报道~([1,2])。近年来,我站因ALT不合格而造成的血液报废率一直居首位,为了减少血液报废率,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我市2014年在无偿献血人群中使用C100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初步筛查。笔者为更好的了解咸宁市无偿献血者献血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