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320例唇腭裂患者临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唇腭裂的最新流行病学情况,寻找与唇腭裂发生相关的可能因素,为唇腭裂病因研究及预防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320例唇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920例(69.70%),女性400例(30.30%);唇裂410(31.06%)、唇裂伴腭裂782例(59.24%)、单纯腭裂128例(9.70%) ;全部病例中合并牙槽突裂895例,占67.80%;单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明显多于双侧者,两者之比为3.26:1,其中左侧多于右侧(1.71:1);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例占总病例的4.47%,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病例总数的3.86%,单纯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单纯腭裂病例总数的10.16%;唇腭裂患者母亲孕3个月经历危险因素者共267例,占唇腭裂总数的20.23%,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224例,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总数的18.79%,单纯腭裂患者43例,占单纯腭裂患者总数的33.59%;所有患者中出生于7~9月者均少于其它其它季度.结论:唇腭裂发病以唇裂合并腭裂居多,且以单侧发病多于双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发病.多基因遗传和胚胎所处的环境因素是唇腭裂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先天性唇腭裂的发病情况及特点,为唇腭裂的预防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对1433例先天性唇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唇裂390例,唇裂伴腭裂794例,单纯腭裂249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35:1),但在不完全性腭裂中,女性多于男性(1:0.87);在单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及完全腭裂中,左侧明显多于右侧(3.58:1);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例占总病例的6.35%;母亲妊娠初期经历危险因素316例,占22.05%;85.97%的患者来自农村;唇腭裂伴发其他畸型者42例,占2.93%。结论:多基因遗传与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是唇腭裂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2447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及特点 ,寻找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 ,为唇腭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89~ 1998,10年间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 2 4 4 7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 ,唇裂 6 4 8(2 6 5 % )、唇腭裂 996 (40 7% )、单纯腭裂 80 3(32 8% )。唇裂伴或不伴腭裂中 ,男多于女 (2 .14∶1) ,单纯腭裂女多于男 (0 77∶1)。单侧唇腭裂明显多于双侧 ,两者之比为 4 84∶1,其中左侧者多于右侧者 ,两者之比为 2 14∶1。有遗传史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 7 4 % ,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的 8 2 % ,单纯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单纯腭裂患者的 6 5 %。母亲怀孕前 3月经历危险因素有 95 4例 ,占 39 0 % ,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者 70 0例 ,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数的 4 2 6 % ,单纯腭裂2 5 4例 ,占单纯腭裂的 31 6 %。A型和O型血患者比例高于正常人群比例 ,而B型血者比例低于正常人群比例 ,单纯唇裂出生于 4~ 6月者人数小于其他季度 ,而单纯腭裂出生于 7~ 9月者人数少于其他季度 ;19例双生子中 ,均为其中之一发病 ,无同时发病者。唇腭裂伴发畸形者共 4 1例 ,占总病例数的 1 7%。结论 本资料提示唇腭裂的发生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唇腭裂患儿母乳喂养现状并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以促进唇腭裂患儿的母乳喂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994—2017年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00例唇腭裂患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唇腭裂患儿母乳喂养的现状及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400例唇腭裂患儿中,184例(46%)接受母乳喂养,女性患儿的母乳喂养率是男性患儿的1.868倍(95%CI:1.241~2.812),家长接受过母乳喂养专业医疗咨询患儿的母乳喂养率是家长未接受咨询患儿的1.560倍(95%CI:1.018~2.391),唇裂组的母乳喂养率是唇裂伴腭裂组的4.904倍(95%CI:3.028~7.943)。不同类型唇腭裂患儿之间的直接母乳喂养率、软质塑料奶瓶和硬质奶瓶使用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1),单侧唇裂患者的直接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其他唇腭裂患者,单侧唇裂伴腭裂的患者软质塑料奶瓶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唇腭裂患者。不同季节出生的患儿,母乳喂养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1374)。结论 本组唇腭裂患儿的母乳喂养率低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非唇腭裂人群,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专业人士的医疗指导以及腭裂的存在与否。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年来甘肃省先天性唇腭裂的发病情况,探讨与其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为该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统计分析2005-03—2013-03间,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唇腭裂手术的9 7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唇裂3 546例、唇裂伴腭裂3 888例、腭裂2 286例;男女比为1.62∶1;单侧与双侧唇腭裂比为4.44∶1;左侧与右侧比为2.07∶1;农村与城市的患儿比为5.04:1;陇南市患者占总人数的40.78%;母亲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5.05%。结论:陇南地区唇腭裂患者占多数;唇裂合并腭裂居多;左侧多于右侧;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遗传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可能是甘肃省内先天性唇腭裂的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唇腭裂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1524例先天性唇腭裂的临床分类和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作者统计1524例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中,唇裂合并腭裂,唇裂或伴牙槽裂,单纯腭裂,分别占60.83%,26.51%,12.66%。男女比为1.89:1。本资料显示,多基因遗传是唇腭裂的重要之一。胚胎早期的外环境包括感染,药物,毒物,放射线,妊娠呕吐,精神因素,全身疾病和多胎生育与唇腭裂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1524例先天性唇腭裂的临床分类和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统计1524例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中,唇裂合并腭裂。唇裂或伴牙槽裂,单纯腭裂,分别占60.83%,26.51%,12.66%。男女比为1.89:1。本资料显示,多基因遗传是唇腭裂的重要病因之一。胚胎早期的外环境包括感染,药物,毒物,放射线,妊娠呕吐,精神因素,全身疾病和多胎生育与唇腭裂发生有关。以综合征出现的唇腭裂应考虑单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8.
唇腭裂为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国内发生率约为1.625‰左右[1],双侧唇裂或唇腭裂约占唇裂发生率的9%~15%左右[2]。对单侧唇裂或唇腭裂的整复治疗、研究比较集中,其整复方法及其原则已趋于成熟、统一[3]。但对双侧唇裂或唇腭裂的解剖特点、整复术式、术后远期效果评价等,与单侧唇裂研究相比还远远滞后。双侧唇裂,尤其是双侧唇裂伴腭裂的患者行一期唇裂修复后仍伴发许多继发畸形,这些畸形及修复效果的优劣最终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4]。造成这种畸形的因素除解剖结构上的原因,还有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技巧等因素的存在。经过对二期畸…  相似文献   

9.
唇裂修复术对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唇裂修复术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生长受限中的作用。方法:52例唇裂修复术后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恒牙列期患者,依是否已行腭裂修复分成两个实验组,通过头颅侧位头影测量片研究两组患者上颌骨生长变化规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唇腭裂均修复组与仅唇裂修复组具有基本相似的上颌骨生长抑制。结论:唇裂修复术是影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生长受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唇腭裂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可单独发生,也可与300多种已知的畸形伴发于综合征。唇腭裂又分为4型: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cleft of lip with or without palate,CL/P)、综合征性腭裂(cleft palat,CPO)、非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of lip with or without palate.nsCL/P)和非综合征性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palate.nsCPO).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侧不对称性唇裂在先天性唇腭裂疾病中的发病比例并评价其目前的整复方法。方法:对自2007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所有唇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对纳入研究标准的双侧不对称性唇裂患者通过3dMDpatient软件及SPSS17.0软件进行指标测量分析来评价双侧不对称性唇裂的各种整复方法。结果:在4467个唇腭裂患者中,双侧唇裂964人,其中双侧不对称性唇裂患者294人,约占先天性双侧唇裂的30.4%;采用单侧分期修复的患者有3项测量指标(除唇峰一人中点外)统计结果均为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采用双侧唇裂修复方法同期整复及单侧唇裂的修复方法同期整复的患者,其4项测量指标的统计结果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不对称唇裂在先天性双侧唇裂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采用单侧唇裂的修复方法同期整复获得的手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唇腭裂修复术对下颌骨形态和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非唇腭裂患者(非裂患者)作为A组(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13.10岁),19例单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作为B组(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11.57岁),17例双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作为C组(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12.50岁)。在正畸治疗前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下颌骨的形态和位置,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3组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单侧唇腭裂患者与非裂患者在ANSMe、SNB、BaNPog和CoGo-MP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CoGo、GoGn、CoGn、SGo和NMe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双侧唇腭裂患者与非裂患者在GoGn和SN-MP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SNB和CoGo-MP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唇腭裂修复术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偏后,下颌体长度减小,下颌支高度降低以及下颌骨向后、向下旋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对唇腭裂患者上颌窦状况进行分析。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12年1~6月收治的用CBCT确诊为唇腭裂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其上颌窦情况并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上颌窦病变发生率为78.1%。根据病变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可分为黏膜增厚型(51.3%),粘液囊肿型(19.3%)及积液型(22.7%)。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平均厚度为2.40 mm;粘液囊肿的平均最大径为7.60 mm。上颌窦病变可发生于单侧上颌窦,也可双侧同时发生。结论:CBCT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在对患者唇腭裂状况评价的同时,也可以准确地判断唇腭裂患者上颌窦情况。  相似文献   

14.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外形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前后鼻外形的变化,评价牙槽突裂植骨术在鼻畸形矫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人体学测量25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6个月的外鼻形态,主要测量指标为健、患侧鼻孔宽度和高度,鼻翼基底宽度及两侧鼻翼基底连线与内眦连线的夹角,应用SPSS18.0软件包,对测得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5例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后患侧鼻孔宽度为(11.61±2.18)mm,大于术前的(10.28±1.83)mm;高度为(4.52±1.19)mm,小于术前的(5.81±1.18)mm;患侧鼻翼基底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随访6个月后,虽形态有向术前回复的倾向,与术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翼基底的变化是植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适量的超充填可弥补术后骨质吸收,为以后的鼻畸形整复提供一个对称的基底。牙槽突裂植骨后,鼻孔宽度和高度均有变化,故不主张在牙槽突裂植骨同期或之前行鼻畸形整复术。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完全性唇腭裂术前鼻撑和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新生儿完全性唇腭裂术前鼻撑和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8例完全性唇腭裂,通过模型测量矫治前后牙槽裂距的改变,观察治疗效果;用鼻外形的评价标准对术后患儿进行初步评价。结果经过108—152天的治疗,2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齿槽左右裂隙较矫治前平均缩小5.3mm,前后裂距较矫治前平均缩小3.5mm;鼻外形评价的优良率为76%。12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齿槽左侧裂隙平均缩小4.7mm,右侧裂隙平均缩小4.2mm,左右裂距平均扩大1.6mm,前后裂距平均缩小5.1mm,前牙槽突宽度平均增大1.2mm;鼻外形评价的优良率为66%。结论对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在新生儿期做术前鼻撑和正畸治疗,患儿易适应,有利鼻发育,可减小手术的难度,提高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牙槽骨塑形器应用于完全性唇腭裂婴儿术前矫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6例完全性唇腭裂婴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矫治.记录治疗前后患侧鼻孔的宽度、高度,鼻小柱长度和上腭牙槽骨裂隙的变化,观察矫治效果。结果经过90~150d的治疗.9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和7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鼻小柱长度和鼻孔宽度高度均有明显的改善.牙槽骨裂隙宽度和硬腭前部裂隙宽度均明显缩小。结论鼻牙槽塑形器能明显改善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鼻翼和鼻小柱外观,减小牙槽骨和硬腭前部裂隙的宽度,有利于鼻部发育,减少手术难度,提高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