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肠内营养预防胃癌患者胃次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作用。方法:200例胃次全切除术后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5例,术后早期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95例,术后采用传统静脉输液支持。结果:术后实验组有1例(0.9%)出现术后胃瘫综合征。对照组有7例(7.3%)出现术后胃瘫综合征。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预防胃癌患者胃次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效果良好,有助于康复。  相似文献   

2.
胃瘫又称为胃功能性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nyed gastric er-rpuresis,FDGE),是指手术后,特别是胃大部切除后继发的不伴吻合口或输出空肠段等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残胃排空障碍[1],是胃手术后的1种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4%~5.0%[2,3],经非手术治疗多可治愈。现将我院2005年~2007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诊治策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1 861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同期1 953例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两组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诊治策略。结果: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为1.56%,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为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而获治愈。出院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后进行准确的诊断、心理疏导、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必要的药物治疗及胃镜治疗是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癌全胃及近端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通过对全胃及近端切除术后的患者给予人营养治疗的方法,探讨人营养对全胃及近端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行近端或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对照组)20例,术后接受9天常规周围静脉补液。2组(试验组)20例,术后72h后开始人营养治疗(连续7天)。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体重及营养状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胃癌手术后早期(12 h)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进行早期肠营养,术前、术后1 d、7 d、14 测定血浆白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结果:胃癌术后7 d白蛋白较术前增高术后14 d明显增高,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糖、电解质异常。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安全可行,无其他并发症,与静脉营养相比可以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胃癌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2年-2006年间行226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的13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分析发生胃瘫的原因.结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与年龄、手术创伤、手术操作不当、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被切断、术后镇痛、精神心理因素、电解质紊乱等相关.结论:胃癌术后胃瘫治疗应中西医结合,预防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过程中应用中药汤剂是否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方法:将67例行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早期肠内营养+中药汤剂组(EN+中药组),观察在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过程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量、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胀、呕吐、腹泻等临床指标、营养指标和肝功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EN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要长于EN+中药组,前组患者的腹腔引流量以及腹胀、呕吐发生的例数均要多于后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比营养、肝功指标的变化发现EN组的患者术后早期纠正负氮平衡的能力明显弱于EN+中药组(P〈0.05),并且前组患者血浆PALB以及ALB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后组患者(P〈0.05),体重下降值、HGB浓度、ALT、AST等其他指标的变化方面,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应用一定量的中药汤剂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胃癌切除术后胃瘫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也有学者称其为胃术后无张力症[1].现收集本科胃癌术后发生PGS 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方案与策略。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经12~74天的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而放弃治疗。结论胃瘫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可能与消化道解剖结构改变、神经-精神因素、肠肽类激素分泌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经积极的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精神调节等保守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痊愈。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预防与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预防与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院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未采取系统性预防措施的573例为对照组,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采取了系统性预防措施的867例为观察组,包括术中保护胃,胸胃固定,胃肠减压,抑酸减少胃壁张力,肠内营养支持,避免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内环境平衡等措施。回顾分析两组食管、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观察组的胃瘫病例采用非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防误吸,给予温盐水洗胃,持续肠内营养,营养管再置入困难给予全静脉营养,胃动力药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内环境平衡,监控血糖水平,胃镜下幽门扩张,中药管喂等措施。对照组未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回顾分析两组中胃瘫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573例患者发生27例胃瘫(4.71%);观察组867例发生22例胃瘫(2.53%)。采取系统性预防措施后,胃瘫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4)。观察组22例病例的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病例;营养管留置时间平均48.35(17~69)天;平均住院时间53.23(19~71)天。对照组27例病例,误吸肺部感染死亡2例,吻合口瘘死亡3例,营养管留置时间平均50(20~71)天,平均住院时间54.71(24~78)天。采取非手术综合治疗后胃瘫病例未合并致死性并发症,营养管留置时间(P=0.02)与住院时间(P=0.03)明显缩短,患者明显获益。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可有效预防,可通过非手术综合性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勇  周波 《陕西肿瘤医学》2012,(10):2127-212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51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26)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5)。肠内营养组(EN组)采用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及胃肠减压管,术后12小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PN组)采用术中仅放置胃肠减压管,术后常规"三升袋"静脉高营养。两组分别监测术后第1天、第10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G、M)、白细胞总数、早期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E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水平较PN组恢复迅速,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PN组缩短。EN组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与减少住院费用方面也较PN组具有优势,差异显著(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时机上是安全、恰当、可行的,对改善术后早期机体营养状态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明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胃大部分切除术(subtotal gastrectomy,SG)与全胃切除术(total gastrectomy,TG)对胃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2月至2017年09月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入院诊治的1 903例II/III期胃癌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其中SG组1 020例(53.6%),TG组883例(46.4%),运用单、多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生存差异及预后因素。结果:与TG组相比,SG组的总生存率较高(67.3% vs 49.0%,P<0.001);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支持:年龄、临床分期、肿瘤位置、化疗等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进一步对肿瘤位置和分期进行分层,肿瘤位于上段Ⅱ/Ⅲ期患者的总生存差于中、下段患者(58.3% vs 66.6%、62.6%,P<0.05);肿瘤位于上、中段接受SG和TG的长期生存无差异,而肿瘤位于下段的III期胃癌患者行TG的5、7年长期生存高于SG(30.6% vs 17.1%,29.4% vs 3.7%,P<0.05)。结论:与全胃切除术相比,无论肿瘤位于上、中、下段,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可提高Ⅱ/Ⅲ期胃癌患者短期生存率,而分化程度较差、分期较晚的下段胃癌患者,情况允许时全胃切除术可常规实行。  相似文献   

13.
14.
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gastric remnant is a rare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high subtotal gastrectomy, rarely of the distal resection of the stomach. The authors report one case after subtotal gastrectomy with splenectomy, review the literature about this subject, and suggest that in all procedures the surgeon must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variability of gastric blood flow. Conservative therapy of this complication with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老年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加速康复策略的144名老年胃癌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和经口进食组,每组72例。分析比较经口进食与肠内营养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康复过程及并发症出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化疗时间都明显短于经口进食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ALB、PALB、IgG、IgA指标无明显差异性(P>0.05);手术后,肠内营养组患者ALB、PALB、IgG、IgA水平明显高于经口进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进食组在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肺内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上高于肠内营养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上并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实施加速康复的老年胃癌患者中,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优于经口进食,肠内营养在加速康复策略实施过程中更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辅以其他检索,收集所有关于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10月。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 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5篇随机对照试验(RCT)符合纳入标准(3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免疫指标CD4、CD8、CD4/CD8、IgG、IgM在胃癌术后7-10天均高于常规肠内营养组,其MD和95%CI分别为[4.87,(2.87,6.88)]、[1.85,(0.15,3.55)]、[0.20,(0.06,0.34)]、[1.06,(0.48,1.64)]、[0.11,(0.03,0.1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肠内营养在免疫指标IgA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常规肠内营养组,MD和95%CI为[-1.31,(-2.22,-0.4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内营养在术后并发症和肛门排气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增强胃癌患者术后应激状态下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食管癌术后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以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由 此来确定最合适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方法   收集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食管切除术的食管癌患 者 208 例,根据患者开始接受肠内营养的时间,将接受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分为3 组,小于48 小时记为组1, 48~72 小时记为组2,大于72 小时记为组3。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各类数据,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病 理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和结局指标(术后并发症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费用、血清 白蛋白、总蛋白和淋巴细胞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u 检验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P < 0.05。结果  在3 组比较 后发现,组1 的胸部引流血量最少、首次排便时间最早、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最少,组3 的肺炎发生率在3 组中最高(P= 0.019)。组 3 中与营养状况相关的白蛋白、总蛋白及淋巴细胞水平最低,与组1、组2 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术后 48 小时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jejunal interposition pouch,JIP)与Roux-en-Y代胃手术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45例胃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即采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与Roux-en-Y代胃手术。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早期并发症与晚期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营养性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Roux-en-Y术式,其术后1年的营养状况更是优于Roux-en-Y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相对于Roux-en-Y术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